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該成型模具適用于成型下側厚、上側薄的現代立體型罩杯。通過在下模與上模的背面成型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下模與上模的厚度自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內凹的最低點至最高點逐漸增加,以減薄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厚接觸位置處的厚度,增加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薄接觸位置處的厚度,這樣熱量從模具傳遞到材料時產生了時間差,使得模杯的各個位置處可同時完成模壓成型,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出現的問題,提高模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高模杯成型工藝。
【專利說明】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文胸模杯的技術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在市場上的文胸種類豐富,按照文胸的生產工藝可以分為夾棉文胸、模杯文胸和單層文胸等,其中模杯文胸自上市以來,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不論是大企業,如黛安芬、曼妮芬、愛慕、安莉芳等,還是其他二線品牌的中小企業都在研發生產模杯文胸。
[0003]模杯型文胸的特點是罩杯可厚可薄,通過模壓工藝一次成形,本身已具備一定的形狀,能起到較好的塑型效果,不需要車縫工藝。模杯文胸的罩杯部分用海綿、噴膠或絲綿,經高溫、高壓定形而成,其外形渾圓自然、挺實豐滿。以被罩的側剖面分類,有罩杯厚度均勻的傳統型和下側厚、上側薄的現代立體型,其中立體型罩杯有更好的矯正和集中的作用。
[0004]在進行模壓時,不同材料要設定不同的溫度,一般下模的溫度比上模的溫度低。溫度太高或者太低都會影響棉杯的質量,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溫度偏低,手感粗糙,棉杯整體偏厚,碗的容積變小,壓出的棉杯造型不明顯,原始海綿狀態猶存;如果溫度偏高,生成的棉杯手感過于光滑、硬挺,沒有彈性,折疊會有皺紋出現,并且不容易恢復,整個棉杯偏薄,杯的容積變大,海綿的顏色變黃;如果溫度太高,海綿會被燒焦,模具會沾上燒焦的海綿,不能繼續使用。
[0005]傳統的文胸模杯熱模壓成型機的上模和下模閉合的時候,上下模的溫度差是一致的,在材料被壓時,由于立體型罩杯下側厚、上側薄,所以當上側在某一設定時間T內完成模壓成型的時候,下側的材料由于厚度不同帶來的熱傳遞延遲導致其還沒有完成模壓。這樣下側就造成了以上所述的溫度太低的后果。
[0006]如果為了要等下側徹底完成模壓成型,則所需時間必定大于T,但是這樣就導致上側模壓時間過長,會造成上述的溫度太高的后果。
[0007]鑒于以上問題,有必要提出一種新型的成型模具結構,使得在相同的時間內同時完成模杯上不同厚度位置處的模壓成型,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造成的問題,提聞1旲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聞1旲杯成型工藝。
【發明內容】
[0008]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以實現在相同的時間內同時完成模杯上不同厚度位置處的模壓成型的目的,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造成的問題,提高模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高模杯成型工藝。
[0009]根據本發明的目的提出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與下模,所述上模為凸模,所述下模為凹模,所述下模內凹弧度大于所述上模外凸弧度,所述下模的背面向模具一側內凹形成第一腔室,所述上模的背面向模具一側內凹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的橫截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下模與上模的厚度自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內凹的最低點至最高點逐漸增加。
[0010]優選的,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內側均填充有導熱劑。
[0011]優選的,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的橫截面呈U型結構。
[0012]優選的,所述下模上還設置有用于卸料的頂出機構。
[0013]優選的,所述頂出機構包括頂桿,所述頂桿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兩側。
[0014]優選的,所述頂桿所在直線與所述下模上頂出點位置處的切線垂直。
[0015]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方法,采用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具體步驟如下:
[0016](一)、在開模狀態下,將材料放置于下模上;
[0017](二)、上模下移,與下模進行合模,成型模杯,在進行模壓時根據材料不同設定上、下模的溫度;
[0018](三)、模杯成型后,頂出機構將成型后的模杯頂出,操作人員取下成型后的模杯。
[0019]優選的,所述上模溫度為190-200°C,所述下模溫度較所述上模溫度低3_5°C。
[0020]優選的,所述上模溫度為195°C。
[0021]優選的,所述下模溫度較所述上模溫度低4°C。
[00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公開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的優點是:本發明的結構適用于下側厚、上側薄的現代立體型罩杯。通過在下模與上模的背面成型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下模與上模的厚度自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內凹的最低點至最高點逐漸增力口,以減薄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厚接觸位置處的厚度,增加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薄接觸位置處的厚度,這樣熱量從模具傳遞到材料時產生了時間差,使得模杯的各個位置處可同時完成模壓成型,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造成的問題,提聞1旲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聞1旲杯成型工藝。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4]圖1為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開模時的剖視圖。
[0025]圖2為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合模時的剖視圖。
[0026]圖3為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中頂桿位置的剖視圖。
[0027]圖中的數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0028]1、下模2、上模11、第一腔室12、頂桿21、第二腔室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傳統的文胸模杯熱模壓成型機的上模和下模閉合的時候,上下模的溫度差是一致的,在材料被壓時,由于立體型罩杯下側厚、上側薄,所以當上側在某一設定時間T內完成模壓成型的時候,下側的材料還沒有完成模壓。這樣下側溫度太低,手感粗糙,棉杯整體偏厚,碗的容積變小,壓出的棉杯造型不明顯,原始海綿狀態猶存。如果為了要等下側徹底完成模壓成型,則所需時間必定大于T,但是這樣就導致上側模壓時間過長,溫度偏高,生成的棉杯手感過于光滑、硬挺,沒有彈性,折疊會有皺紋出現,并且不容易恢復,整個棉杯偏薄,杯的容積變大,海綿的顏色變黃;如果溫度太高,海綿會被燒焦,模具會沾上燒焦的海綿,不能繼續使用。
[0030]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以實現在相同的時間內同時完成模杯上不同厚度位置處的模壓成型的目的,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造成的問題,提高模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聞1旲杯成型工藝。
[0031]下面將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32]請一并參見圖1-圖3,圖1為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開模時的剖視圖。圖2為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合模時的剖視圖。圖3為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中頂桿位置的剖視圖。如圖所示,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2與下模1,上模2為凸模,下模I為凹模,下模I內凹弧度大于上模2外凸弧度,該結構適用于成型下側厚、上側薄的現代立體型罩杯。
[0033]下模I的背面向模具一側內凹形成第一腔室11,上模2的背面向模具一側內凹形成第二腔室21,第一腔室11與第二腔室21的橫截面均為弧形結構,下模I與上模2的厚度自第一腔室11與第二腔室21內凹的最低點至最高點逐漸增加。通過減薄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厚接觸位置處的厚度,并增加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薄接觸位置處的厚度,這樣熱量從模具傳遞到材料時產生了時間差,使得模杯的各個位置處可同時完成模壓成型,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出現的問題,提高模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高模杯成型工藝。
[0034]第一腔室11與第二腔室21內側均填充有導熱劑(未示出),通過設置導熱劑使得熱量可通過導熱劑快速的傳遞到模具內,提高模杯的成型效率,縮短成型周期。
[0035]第一腔室11與第二腔室21的橫截面呈U型結構。U型結構與模杯的外側弧度相接近,保證上模與下模間的厚度呈弧形有效過度,使得模杯不同位置處產生導熱的時間差,實現模杯的不同厚度位置處同時完成模壓。提高模壓的有效性。
[0036]下模上還設置有用于卸料的頂出機構。
[0037]頂出機構包括頂桿12,頂桿12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1的兩側。兩側對稱設置頂桿便于將成型后的模杯向正上方頂出,便于操作人員卸料。
[0038]頂桿12所在直線與下模I上頂出點位置處的切線L垂直。頂桿沿垂直該切線的方向推出模杯避免兩側同時推出時對模杯的擠壓,保證模杯的形狀結構。其中頂桿的位置可根據模杯的弧度而定,一般可與水平面呈45°設置。
[0039]上模溫度為190_200°C。下模溫度較上模溫度低3_5°C。一般上模溫度選擇195°C左右,下模溫度較上模溫度低4°C左右,這樣可有效保證模杯的成型質量,避免出現溫度較高或較低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此外,上下模的溫度根據不同材料進行設定,具體不做限制。
[0040]該文胸罩杯的成型方法如下:
[0041]S1:在開模狀態下,將材料(海綿、噴膠或絲綿)放置于下模I上。[0042]S2:上模2下移,與下模I進行合模,成型模杯。
[0043]S3:一段時間T后,模杯成型,頂出機構將成型后的模杯頂出,操作人員取下成型后的模杯。
[0044]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本發明的結構適用于下側厚、上側薄的現代立體型罩杯。通過在下模與上模的背面成型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下模與上模的厚度自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內凹的最低點至最高點逐漸增加,以減薄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厚接觸位置處的厚度,增加下模、上模與模杯材料較薄接觸位置處的厚度,這樣熱量從模具傳遞到材料時產生了時間差,使得模杯的各個位置處可同時完成模壓成型,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出現溫度太高或太低所出現的問題,提高模杯質量,有效的完善與提高模杯成型工藝。
[0045]通過設置導熱劑,使得熱量可通過導熱劑快速的傳遞到模具內,提高模杯的成型效率,縮短成型周期。
[0046]此外,由于模具的結構變化,所以將頂桿設置于第一腔室的兩側,且與下模上頂出點位置處的切線垂直。頂桿沿垂直該切線的方向推出模杯避免兩側同時推出時對模杯的擠壓,保證模杯的形狀結構。
[0047]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與下模,所述上模為凸模,所述下模為凹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內凹弧度大于所述上模外凸弧度,所述下模的背面向模具一側內凹形成第一腔室,所述上模的背面向模具一側內凹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的橫截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下模與上模的厚度自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內凹的最低點至最高點逐漸增加。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內側均填充有導熱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與所述第二腔室的橫截面呈U型結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上還設置有用于卸料的頂出機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機構包括頂桿,所述頂桿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兩側。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桿所在直線與所述下模上頂出點位置處的切線垂直。
7.—種文胸模杯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模具,具體步驟如下: (一)、在開模狀態下,將材料放置于下模上; (二)、上模下移,與下模進行合模,成型模杯,在進行模壓時根據材料不同設定上、下模的溫度; (三)、模杯成型后,頂出機構將成型后的模杯頂出,操作人員取下成型后的模杯。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溫度為190-200°C,所述下模溫度較所述上模溫度低3-5°C。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溫度為195°C。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文胸模杯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溫度較所述上模溫度低4°C。
【文檔編號】A41C5/00GK103535874SQ201310549054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7日
【發明者】倪俊芳, 馮志華, 錢志良, 王家善, 范偉 申請人: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