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自動送扣釘扣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服裝、鞋帽、箱包等產品上的鈕扣釘扣裝置,特別涉及全自動送扣釘扣機。
背景技術:
釘扣機是服裝、鞋類的常用設備,目前釘扣機類型有各種各樣,其在使用過程中主要是人工喂扣,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效率低下,能耗過高,也有自動送扣釘扣機,但其性能單一,適用扣子的種類較少,也有機械結構復雜,操作又不穩定的釘扣機。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自動送扣釘扣機,解決現有釘扣機結構復雜,成本較高,安全隱患和效率低下,能耗過高的問題。為了達到上述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具體技術方案: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包括機頭、主汽缸、中心控扣裝置、面扣流通裝置和底扣流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控扣裝置包括中心控扣底座、雙推汽缸、控扣器、扣模、中心汽缸,所述雙推汽缸設置在中心控扣底座,所述控扣器設置在雙推汽缸上,所述扣模設置在雙推汽缸的推桿上,所述中心汽缸設置在扣模的下端;所述面扣流通裝置包括面扣軌道、面扣軌道托、壓扣片、面扣調節螺母,所述面扣軌道托設置在面扣軌道上,所述壓扣片設置在面扣軌道的下端,所述面扣調節螺母安裝在面扣軌道上;所述底扣流通裝置包括機頭底座、尾汽缸、底扣推料桿、底扣軌道托、底扣軌道、底扣模具、底扣調節螺母,所述底扣推料桿設置在機頭底座上,所述尾汽缸的推桿連接底扣推料桿的一端,底扣推料桿的另一端置于底扣模具上,所述底扣模具設置在機頭底座的前端,所述底扣軌道托設置在機頭底座的一側,底扣軌道設置在底扣軌道托上,所述底扣調節螺母安裝在底扣軌道托上。所述主汽缸安裝在機頭的上端,機頭的下端連接在機頭底座上。所述中心控扣裝置置于機頭下方處,所述面扣流通裝置和底扣流通裝置置于機頭的兩側。所述面扣軌道的下端通過連接桿與控扣器的前端連接。所述機頭底座的縱向方向設有一矩形槽,所述機頭底座的前端設有一個階臺,所述底扣推料桿置于矩形槽內,所述底扣模具置于階臺上,底扣軌道托傾斜安裝在階臺的一側。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優點和效果:由于設有以上結構,該全自動送扣釘扣機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安全,效率高,性能穩定,提高工作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面扣流通裝置與中心控扣裝置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底中心控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底扣流通裝置的結構示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包括機頭1、主汽缸2、中心控扣裝置3、面扣流通裝置4和底扣流通裝置5,所述主汽缸2安裝在機頭I的上端,機頭I的下端連接在機頭底座50上,所述中心控扣裝置3置于機頭下方處,所述面扣流通裝置4和底扣流通裝置5置于機頭的兩側。所述中心控扣裝置3包括中心控扣底座30、雙推汽缸31、控扣器32、扣模33、中心汽缸34,所述雙推汽缸31設置在中心控扣底座30,所述控扣器32設置在雙推汽缸31上,所述扣模33設置在雙推汽缸31的推桿上,所述中心汽缸34設置在扣模33的下端;所述面扣流通裝置4包括面扣軌道40、面扣軌道托41、壓扣片42、面扣調節螺母43,所述面扣軌道托41設置在面扣軌道40上,所述壓扣片42設置在面扣軌道40的下端,所述面扣調節螺母43安裝在面扣軌道40上,所述面扣軌道40的下端通過連接桿8與控扣器32的前端連接。所述底扣流通裝置5包括機頭底座50、尾汽缸51、底扣推料桿52、底扣軌道托53、底扣軌道54、底扣模具55、底扣調節螺母56,底扣軌道54設置在底扣軌道托53上,所述底扣調節螺母56安裝在底扣軌道托53上,所述機頭底座50的縱向方向設有一矩形槽6,所述機頭底座50的前端設有一個階臺7,所述底扣推料桿52置于矩形槽6內,所述底扣模具55置于階臺7上,所述尾汽缸51的推桿連接底扣推料桿52的一端,底扣推料桿52的另一端置于底扣模具55上,底扣軌道托53傾斜安裝在階臺7的一側。本實用新型面扣在面扣軌道托的作用下,將扣子送到可調節的面扣軌道,通過面扣軌道進入相應的扣模上,在中心控扣裝置的作用下控扣,在雙推汽缸的作用下將面扣呈水平方向送入到扣模下面,再由中心汽缸的作用下將面扣頂入具有抓扣能力的扣模,扣子進入扣模上,扣模在雙推汽缸的作用下縮回繼續自動填扣,而底扣是在底扣軌道的作用下,將扣子送入可調節的底扣軌道托,底扣進入底座推料桿,在尾汽缸的作用下,將底扣送入底扣模具,底扣推料桿收回后主汽缸壓合,上述的機械運動采用PLC的控制下完成一個全自動的送扣,釘扣的工作,操作安全,工作效率,解決了現有人工喂扣、效率低等問題。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包括機頭(I)、主汽缸(2)、中心控扣裝置(3)、面扣流通裝置(4)和底扣流通裝置(5),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控扣裝置(3)包括中心控扣底座(30)、雙推汽缸(31)、控扣器(32)、扣模(33)、中心汽缸(34),所述雙推汽缸(31)設置在中心控扣底座(30),所述控扣器(32)設置在雙推汽缸(31)上,所述扣模(33)設置在雙推汽缸(31)的推桿上,所述中心汽缸(34)設置在扣模(33)的下端; 所述面扣流通裝置(4)包括面扣軌道(40)、面扣軌道托(41)、壓扣片(42)、面扣調節螺母(43),所述面扣軌道托(41)設置在面扣軌道(40)上,所述壓扣片(42)設置在面扣軌道(40)的下端,所述面扣調節螺母(43)安裝在面扣軌道(40)上; 所述底扣流通裝置(5)包括機頭底座(50)、尾汽缸(51)、底扣推料桿(52)、底扣軌道托(53)、底扣軌道(54)、底扣模具(55)、底扣調節螺母(56),所述底扣推料桿(52)設置在機頭底座(50)上,所述尾汽缸(51)的推桿連接底扣推料桿(52)的一端,底扣推料桿(52)的另一端置于底扣模具(55)上,所述底扣模具(55)設置在機頭底座(50)的前端,所述底扣軌道托(53)設置在機頭底座(50)的一側,底扣軌道(54)設置在底扣軌道托(53)上,所述底扣調節螺母(56)安裝在底扣軌道托(5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汽缸(2)安裝在機頭(I)的上端,機頭(I)的下端連接在機頭底座(50)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控扣裝置(3)置于機頭(I)下方處,所述面扣流通裝置(4)和底扣流通裝置(5)置于機頭的兩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扣軌道(40)的下端通過連接桿(8)與控扣器(32)的前端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底座(50)的縱向方向設有一矩形槽出),所述機頭底座(50)的前端設有一個階臺(7),所述底扣推料桿(52)置于矩形槽(6)內,所述底扣 模具(55)置于階臺(7)上,底扣軌道托(53)傾斜安裝在階臺(7)的一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全自動送扣釘扣機,包括機頭、主汽缸、中心控扣裝置、面扣流通裝置和底扣流通裝置,所述中心控扣裝置包括中心控扣底座、雙推汽缸、控扣器、扣模、中心汽缸,所述面扣流通裝置包括面扣軌道、面扣軌道托、壓扣片、面扣調節螺母,所述底扣流通裝置包括機頭底座、尾汽缸,底扣推料桿,底扣軌道托、底扣軌道、底扣模具、底扣調節螺母,所述主汽缸安裝在機頭的上端,機頭的下端連接在機頭底座上,所述中心控扣裝置置于機頭下方處,所述面扣流通裝置和底扣流通裝置置于機頭的兩側,由于設有以上結構,該全自動送扣釘扣機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安全,效率高,性能穩定,提高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A41H37/00GK203073026SQ20132005201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0日
發明者張與雄 申請人:張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