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傘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指改良了的傘中棒,尤其是之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
背景技術:
傘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常用品之一,亦是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產品。隨著時代潮流的變遷,現有的傘具都是在追求美麗和絢麗上下成本和精力,顧客在挑傘的時候,也都是從這方面著手,為此,生產廠家也把精力和財力往這塊上投資。一味追求美感自然便會喪失質量,目前市場上所見到的傘具都一定程度的存在使用壽命不長的問題,而且使用時間一長就會存在構件之間裝配松動,原因之一就是雨傘的傘中棒出現了問題,一般的雨傘傘中棒大都是圓形,雖然有其優勢,但是還存在使用壽命短、支撐強度不夠等問題,而且伸傘中棒伸的各部件之間的配合度不高,造成晃動,影響使用;另外,在使用過程中,圓柱形的傘中棒手感不好,與手掌之間不能形成較好的徑向定位。鑒于以上問題的存在,傘中棒的結構設計上很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其是一種與傳統的傘中棒同一性質的產品,其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現有的傘中棒的結構強度不足,使用手感不好,且傘中棒的各部件之間配合度不高。以上為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其包括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以及第三節中棒,所述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以及第三節中棒均為呈正三棱柱狀的筒管,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上,所述第三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上,且所述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以及第三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均設置有過渡圓弧面,所述第一節中棒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兩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第二節中棒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一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筒管上的凹弧面與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筒管上的任意一個凹弧面相對應,所述第一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8.4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80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上的兩個凹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8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6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9.84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2.48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上的凹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2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5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11.2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3.16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50毫米。優選于:所述第二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上,所述第三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上,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與所述第一節中棒之間的間隙以及所述第三節中棒與所述第二節中棒之間的間隙均為0.18毫米。優選于:所述第一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8.4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80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上的兩個凹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8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管壁厚度為0.6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9.84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2.48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上的凹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2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管壁厚度為0.5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11.2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3.16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管壁厚度為0.50毫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時,采用三棱柱構造的伸縮傘中棒,利用三棱柱在橫向上具備三角形的穩定性,使傘中棒的整體制成強度增大,在制作所述第一節中棒時,使三棱柱狀的所述第一節中棒的兩個側面內凹成弧面,進一步加強所述第一節中棒的三棱柱側面的應力強度;另,由于所述第一節中棒中需要設置彈鍵,所述彈鍵設置在相鄰的兩個凹弧面之間,為滿足彈鍵的強度,其厚度必須具備一定尺寸,因此相鄰的兩個凹弧面之間必須具備設置所述彈鍵的寬度,所述凹弧面的圓弧半徑越小,兩個凹弧面之間的間隙越小,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尺寸為最佳的極限尺寸,即可預留出設置所述彈鍵的空間,又不損失所述傘中棒的結構強度;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伸縮傘中棒為三棱柱狀,因此使用者的手握住三棱柱時,手掌分別與三棱柱的三個側面接觸,因此可以提高了手掌對所述傘中棒的掌控力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橫截面示意圖。圖2為第一節中棒的橫截面示意圖。圖3為第二節中棒的橫截面示意圖。圖4為第三節中棒的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1至4以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作更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如圖1所示,其包括第一節中棒
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所述第一節中棒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均為呈正三棱柱狀的筒管,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20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10上,所述第三節中棒30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20上,且所述第一節中棒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的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均設置有過渡圓弧面,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兩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第二節中棒20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一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筒管上的凹弧面與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筒管上的任意一個凹弧面相對應,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8.4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80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10上的兩個凹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8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60毫米,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9.84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2.48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上的凹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2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50毫米,如圖4所示,所述第三節中棒30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11.2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30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3.16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30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50毫米。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時,采用三棱柱構造的伸縮傘中棒在橫向上具備三角形的穩定性,使傘中棒的整體制成強度增大,在制作所述第一節中棒10時,使三棱柱狀的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兩個側面內凹成弧面,進一步加強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三棱柱側面的應力強度 ’另,由于所述第一節中棒10中需要設置彈鍵,所述彈鍵設置在相鄰的兩個凹弧面之間,為滿足彈鍵的強度,其厚度必須具備一定尺寸,因此相鄰的兩個凹弧面之間必須具備設置所述彈鍵的寬度,所述凹弧面的圓弧半徑越小,兩個凹弧面之間的間隙越小,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尺寸為最佳的極限尺寸,即可預留出設置所述彈鍵的空間,又不損失所述傘中棒的結構強度;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伸縮傘中棒為三棱柱狀,因此使用者的手握住三棱柱時,手掌分別與三棱柱的三個側面接觸,因此可以提高了手掌對所述傘中棒的掌控力度。較佳實施例: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節中棒20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10上,所述第三節中棒30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20上,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20與所述第一節中棒10之間的間隙以及所述第三節中棒30與所述第二節中棒20之間的間隙均為0.18毫米,本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時,采用0.18毫米的配合間隙使相互套接的所述第一節中棒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之間配合緊湊,既不至于造成相套接兩節之間過于松動,至于容易搖晃,又預留了配合間隙,防止相套接的兩節之間摩擦過大影響使用效果。較佳實施例:如圖2、3、4所示,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8.4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80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10上的兩個凹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8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管壁厚度為0.6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9.84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2.48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上的凹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2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20的管壁厚度為0.5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30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11.2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30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3.16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30的管壁厚度為0.50 毫米。[0024]綜合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發明目的,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經在實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驗證,而能達到預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也可以根據這些原理進行變換,因此,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切在申請專利范圍中所提到范圍內的所有替換內容。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所作的等效變化,皆屬本案申請的專利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其包括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以及第三節中棒,所述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以及第三節中棒均為呈正三棱柱狀的筒管,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上,所述第三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上,且所述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以及第三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均設置有過渡圓弧面,所述第一節中棒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兩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第二節中棒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一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筒管上的凹弧面與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筒管上的任意一個凹弧面相對應, 所述第一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8.4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80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上的兩個凹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8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60毫米, 所述第二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9.84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2.48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上的凹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1.2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50毫米, 所述第三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11.2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大于或等于3.16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50毫米。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上,所述第三節中棒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上,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與所述第一節中棒之間的間隙以及所述第三節中棒與所述第二節中棒之間的間隙均為0.18毫米。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8.4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80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上的兩個凹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88毫米,所述第一節中棒的管壁厚度為0.6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9.84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2.48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上的凹弧面的圓弧半徑為1.20毫米,所述第二節中棒的管壁厚度為0.5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三棱柱狀筒管的側面的寬度為11.20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側面之間的過渡圓弧面的圓弧半徑為3.16毫米,所述第三節中棒的管壁厚度為0.5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三棱柱結構的伸縮傘中棒,其包括第一節中棒(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所述第一節中棒(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均為呈正三棱柱狀的筒管,其中所述第二節中棒(20)套設在所述第一節中棒(10)上,所述第三節中棒(30)套設在所述第二節中棒(20)上,且所述第一節中棒(10)、第二節中棒(20)以及第三節中棒(30)的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每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均設置有過渡圓弧面,所述第一節中棒(10)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兩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第二節中棒20的正三棱柱狀的筒管上有一個側面內凹成與所述過渡圓弧面相切的凹弧面。
文檔編號A45B25/00GK203152755SQ201320160370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日
發明者賈勇 申請人:上虞市天涵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