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主要是針對中棒單元的結構的改進,所采用的技術內容是該中棒單元由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第三節中棒依序套組而成,其特征在于中棒單元的第二節中棒頂部內固設一內塞,并由內塞套設一活動且頂部穿越內塞的彈力增強套管,主彈簧底端抵靠于第一節中棒下半部內,而頂端頂靠于彈力增強套管內頂部,于第三節中棒內另設有副彈簧,副彈簧頂端頂靠于上巢內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節中棒的內塞頂面;借此結構使傘具于開傘時加強中棒單元的整體彈力,而于收傘壓縮時,兩組彈簧是于不同時間受壓,同時兩彈簧以間接形態產生彈力相抵效果,因此,可降低收傘壓縮所需的力量,使其更為實用。
【專利說明】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自動開收傘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自動開收傘的中棒結構改進方面。
【背景技術】
[0002]自動開收傘的傘中棒自動伸張是依靠傘中棒內的開傘彈簧來完成,然而,開傘彈簧受到傘中棒的內管空間的限制,致使彈力效果較差。具體而言,開傘彈簧的外徑受限于內管內徑而無法采用更大外徑彈力較大的彈簧,另外,為了確保中棒內的子彈頭能正常移動,該開傘彈簧的絲徑也受到子彈頭尺寸的限制而無法采用更大絲徑彈力較大的彈簧,且由于中棒收縮后的空間有限,因此開傘彈簧的圈數也受到限制,如此種種因素的限制,導致目前自動開收傘的開傘彈簧彈力不足,經常產生傘中棒無法完全伸張的情形;另外,由于該開傘彈簧為單一形態,長度相當于三節中棒總長,其長度較長,相對的在壓縮時其強度及彈力都不小,因此,使用者手部必須用很大的力量來進行壓縮收傘且須一次性壓入扣合,但若施力或動作稍有不當時,受壓縮的開傘彈簧會以極大的力量將中棒復彈而經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體其它部位受傷;由此觀之,此種結構不甚理想,實有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傘中棒的彈力效果差的技術不足,而提供一種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提出高彈力的自動開收傘。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整組傘具基本構件包含有一傘握把及設于傘握把內而具有按鈕與具有控制柱、凸柱的控制環體的操控單元與一組由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第三節中棒套組而成的中棒單元,及一固接于第三節中棒頂部且底部設有上巢內塞的上巢、一固接于上巢內塞底部的內管、一套置于中棒單元外的活動巢、一置于中棒單元內的子彈頭與開傘彈簧及數個接設于上巢與活動巢間并設有收傘彈簧的傘骨等構件;改進的特點主要是于中棒單元的第二節中棒頂部內固設一內塞,并由內塞套設一可上下活動且頂部穿越內塞的彈力增強套管,主彈簧底端抵靠于第一節中棒下半部內,而頂端頂靠于彈力增強套管內頂部,于第三節中棒內另設有副彈簧,副彈簧頂端頂靠于上巢內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節中棒的內塞頂面,利用于彈力增強套管內的主彈簧及第三節中棒內的副彈簧而使中棒單元內的彈簧形成加長形態,也即是以組合的方式增加了整體彈簧的長度;借此結構得使傘具于開傘時加強中棒單元的整體彈力,而于收傘壓縮時,兩組彈簧是于不同時間受壓,同時兩彈簧以間接形態產生彈力相抵效果,因此,可降低收傘壓縮所須的力量,使其更為實用。
[0006]所述的彈力增強套管頂端設有向內突出的內環緣,使主彈簧頂端頂靠于內環緣底面,彈力增強套管底端設有向外突出的外環凸緣,使其能靠抵于第二節中棒頂部的內塞的底面而不會脫離與內塞的套接形態。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出高彈力的自動開收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壓縮完成收傘形態結構配置圖。
[0010]圖2是本實用新型開傘形態結構配置圖。
[0011]圖3是本實用新型收傘形態結構配置圖。
[0012]圖中標號說明:[0013]10傘握把
[0014]20操控單元21控制環體22按鈕23控制柱 24凸柱
[0015]30中棒單元31第一節中棒 32第二節中棒
[0016]33第三節中棒
[0017]34內管35內塞36彈力增強套管
[0018]40活動巢41滑輪50子彈頭51拉繩
[0019]60主彈簧
[0020]70傘骨71收傘彈簧
[0021]80上巢81滑輪82上巢內塞
[0022]90副彈簧
[0023]311彈片361內環緣362外環凸緣【具體實施方式】
[0024]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是以三折傘為實際例,整組傘具基本包上含有一傘握把10、一操控單元20、一組中棒單元30、一活動巢40、一子彈頭50、一主彈簧60、數個傘骨70、收傘彈簧71、底部設有上巢內塞82的上巢80及一副彈簧90等構件。該操控單元20設于傘握把10內,其主要是于一具有空心內部的主體內裝設一控制環體21及設于傘握把10側方的開孔處并外露的按鈕22,于控制環體21- 一側底部設有控制柱23,并于控制環體21另一側設有一凸柱24用以卡制活動巢40,以保持傘具能定位于收折狀態;該中棒單元30由第一節中棒31、第二節中棒32及第三節中棒33套組而成,第三節中棒33頂部與上巢80固接,于第二節中棒32內頂部固設一內塞35,于內塞35套設一可上下活動且頂部穿越內塞35的彈力增強套管36,該彈力增強套管36頂端設有向內突出的內環緣361,彈力增強套管36底端設有向外突出的外環凸緣362,使其能靠抵于第二節中棒32頂部的內塞35的底面而不會脫離與內塞35的套接形態,而中棒單元30的第一節中棒31底部固接于操控單元20的主體上;該主彈簧60頂端頂靠于彈力增強套管36的內環緣361底面,而底端抵靠于第一節中棒31下半部內,于第三節中棒33內另設有副彈簧90,該副彈簧90頂端頂靠于上巢內塞82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節中棒32的內塞35頂面;該活動巢40于套置中棒單元30上,于上方一側設有滑輪41,各傘骨70接合于活動巢40與上巢80之間,而于每一傘骨70上皆樞接有收傘彈簧71 ;于上巢內塞82底端固接一底端穿過內塞35及彈力增強套管36的內管34,再于上巢內塞82內設有一邊露于第三節中棒33與上巢80外的滑輪81,而于滑輪81上跨繞一條拉繩51,該拉繩51 —端繞過活動巢40的滑輪41后向上而固接于上巢80上,而另一端固接于設在內管34下方的子彈頭50頂端。
[0025]再請參閱圖1所示,自動開收傘在收傘壓縮后預備使用時的結構狀態是,在壓收中棒單元30時,第二節中棒32上的彈力增強套管36頂端頂靠于上巢80底面,主彈簧60受彈力增強套管36抵壓而形成壓縮于第一節中棒31與彈力增強套管36內,而副彈簧90壓縮于第三節中棒33內的上巢內塞82底面與內塞35頂面之間的空間內,活動巢40受控制環體21的凸柱24所卡制而定位,同時控制柱23受第二節中棒32底端向下頂推形成向下傾斜狀,而子彈頭50受內管34抵壓及第一節中棒31的彈片311撐推而卡扣于第一節中棒31的扣孔上。
[0026]請配合圖2所示,當欲開傘時,壓下按鈕22,控制環體21被內推而使凸柱24脫離與活動巢40的卡扣,而在中棒單元30內的主彈簧60復原彈力的作用下,將彈力增強套管36向上推伸,并由彈力增強套管36底部的外環凸緣362帶動第二節中棒32向上推伸,而副彈簧90復原彈力的作用下,將第三節中棒33向上推伸,此時的子彈頭50仍卡扣于第一節中棒31的扣孔上,借由拉繩51經由滑輪81將活動巢40拉動向上伸移而將傘骨70完全撐張開以完成自動開傘的動作,此時各傘骨70上的收傘彈簧71成拉伸狀態,另外,控制柱23也恢復為水平形常態并抵向子彈頭50。
[0027]請配合圖3所示,當欲收傘時,再次壓下按鈕22,此時的控制柱23便對子彈頭50頂推使其脫離與第一節中棒31的卡扣,此時拉繩51的拉扣力也解除,而在各傘骨70上的收傘彈簧71復原彈力的作用下,使各傘骨70自動收折,并將活動巢40向下推移,隨即再進行壓縮中棒單元30而完成如圖1的壓縮收傘的形狀。
[0028]前述實施例所揭技術是,利用于彈力增強套管36向第二節中棒32上方延伸的形態,使內部的主彈簧60得由第一節中棒31延伸至第二節中棒32上方,并配合置于第二節中棒32與第三節中棒33間的副彈簧90而使中棒單元30內的彈簧形成加長形態,也即是以組合的方式增加了整體彈簧的長度,借此結構得使傘具于開傘時加強中棒單元30的整體彈力,而于收傘壓縮時,兩組彈簧是于不同時間受壓,同時兩彈簧以間接形態產生彈力相抵效果,因此,可降低收傘壓縮所須的力量,使其更為實用。
[0029]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改進的自動開收傘彈力加強且易收傘的結構,整組傘具基本構件包含有一傘握把及設于傘握把內而具有按鈕與具有控制柱、凸柱的控制環體的操控單元與一組由第一節中棒、第二節中棒、第三節中棒套組而成的中棒單元,及一固接于第三節中棒頂部且底部設有上巢內塞的上巢、一固接于上巢內塞底部的內管、一套置于中棒單元外的活動巢、一置于中棒單元內的子彈頭與開傘彈簧及數個接設于上巢與活動巢間并設有收傘彈簧的傘骨構件;其特征在于,主要是于中棒單元的第二節中棒頂部內固設一內塞,并由內塞套設一可上下活動且頂部穿越內塞的彈力增強套管,主彈簧底端抵靠于第一節中棒下半部內,而頂端頂靠于彈力增強套管內頂部,于第三節中棒內另設有副彈簧,副彈簧頂端頂靠于上巢內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節中棒的內塞頂面。
【文檔編號】A45B25/14GK203467843SQ201320446410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5日
【發明者】倪素珍 申請人:倪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