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拉頭的上止碼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47074閱讀:279來源:國知局
拉頭的上止碼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上止碼,其為撓性材料制并與拉頭主體的至少一部分協動。該上止碼包括具有翼片的主體,該翼片從主體向上方延伸并包括與拉頭主體的前緣部一致的外形部。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上止碼包括間隙,該間隙構成為,將拉頭主體的連接頸部以緊密接觸狀態容納,以防止水向拉頭主體滲透。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上止碼包括兩個延伸部,該兩個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具有一個以上的滑動面,該滑動面構成為,在連接頸部以緊密接觸狀態容納在間隙中而拉頭組件位于鎖定位置時,使拉頭組件發出可聽見的聲音。
【專利說明】拉頭的上止碼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用于與拉頭的拉頭主體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合的上止碼。

【背景技術】
[0002]拉頭通常由拉頭主體和拉攀構成。當拉頭被拉到拉鏈帶的一端部時,會與拉鏈帶的被稱為“上止碼”的構成要素相接觸。為了防止水向存在于上止碼與拉頭之間的間隙中滲入,可以使用外罩。但是,由于外罩是追加設置的部件,所以為了安裝而需要額外的時間和費用。作為代替的例子,也可以是上止碼與特制拉頭協動,該特制拉頭具有擴張上翼部和擴張下翼部,并且兩個擴張翼部延伸至將兩個翼部連接的連接頸部。擴張翼部的一部分與上止碼重疊而起到消除拉頭與上止碼之間的間隙的作用,這樣會起到降低水向拉頭與上止碼之間流入的可能性的作用。但是,該結構需要特制拉頭,會使費用上升。


【發明內容】

[0003]本專利中所使用的“發明”、“該發明”、“本發明”以及“本案發明”這些用語是意圖泛指本專利及以下的權利要求的主題這全體。包含這些用語的記述應該被理解為,并非限定所記載的主題也并非限定以下的權利要求的意義或范圍。本專利中所包含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由本
【發明內容】
規定,而是由以下的權利要求規定。本
【發明內容】
是針對本發明各種方式的大體的概要說明,對在以下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進一步記載的幾個概念進行介紹。本
【發明內容】
既無意圖限定權利要求所記載的主題的主要內容或本質特征,也無意圖被單獨用于判斷權利要求所記載的主題范圍。關于主題,應該通過參照本專利的說明書整體的適當部分、或者某一或全部的附圖以及各權利要求來理解。
[0004]本發明公開的是改良型的上止碼,該改良型的上止碼具有下述結構,即:與標準拉頭接合而在上止碼與拉頭之間形成確實的鎖定,通過該確實的鎖定能夠消除上止碼與標準拉頭之間的間隙。這樣,改良型的上止碼與標準拉頭之間的協動能夠防止水向拉頭與上止碼之間的間隙滲透的情況。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一旦拉頭相對于上止碼被鎖定在規定位置,就會提供提示(可聽見的聲音等)。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上止碼由撓性材料制成,并與拉頭主體的至少一部分協動。上止碼包括具有翼片的主體,該翼片從主體向上方延伸,并具有與拉頭主體的前緣部一致的外形部。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上止碼包括從主體突出的兩個延伸部、和具有下述結構的間隙,所述間隙的結構是,以與拉頭主體的連接頸部緊密接觸的狀態容納拉頭主體的連接頸部,以防止水向拉頭主體滲透。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兩個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具有一個以上的滑動面,該滑動面的結構是,促進上止碼相對于拉頭的鎖定,并且提供拉頭相對于上止碼已被鎖定的提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5]通過說明書的其余部分來詳細地進行包括實施所附權利要求的優選方式且以本領域技術人員為對象的完整且可實施的公開。說明書會提到以下附圖,在附圖中,在不同的圖中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是為了例示出同樣或類似的構成要素。
[0006]圖1是一個實施方式的上止碼的等角投影俯視圖。
[0007]圖2是圖1的上止碼的等角投影仰視圖。
[0008]圖3是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09]圖4是圖1的上止碼的側視圖。
[0010]圖5是現有拉頭的等角投影主視圖。
[0011]圖6是圖5的拉頭的后視圖。
[0012]圖7是圖5的拉頭的俯視圖。
[0013]圖8是圖5的拉頭的側視圖。
[0014]圖9表示上止碼位于脫離位置處的狀態,是與拉鏈帶以及鏈牙卡合了的圖1的上止碼的等角投影俯視圖。
[0015]圖10表示上止碼與拉頭相對配置的狀態,是圖1的上止碼、以及與圖9的鏈牙卡合了的圖5的拉頭的俯視圖。
[0016]圖11是相對于圖9的鏈牙、或相對于斷裂狀態的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17]圖12表示上止碼開始與拉頭的連接頸部相互作用的狀態,是相對于圖9的鏈牙、或相對于斷裂狀態的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18]圖13表示上止碼開始與拉頭的連接頸部相互作用的狀態,是相對于圖9的鏈牙、或相對于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19]圖14表示上止碼繼續與拉頭的連接頸部相互作用的狀態,是相對于圖9的鏈牙、或相對于斷裂狀態的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20]圖15表示上止碼繼續與拉頭的連接頸部相互作用的狀態,是相對于圖9的鏈牙、或相對于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21]圖16表示上止碼位于卡合位置處的狀態,是相對于圖9的鏈牙、或相對于斷裂狀態的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俯視圖。
[0022]圖17表示上止碼位于卡合位置處的狀態,是相對于圖9的拉鏈帶、或相對于圖5的拉頭而配置的圖1的上止碼的等角投影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發明公開的是用于與拉頭一同使用的改良型的上止碼。如圖1?4所示的上止碼10構成為,與圖5?8所示的拉頭主體20等現有的拉頭主體協動而對拉頭沿著圖9所示的拉鏈帶50等拉鏈帶的橫越進行限制,所述現有的拉頭主體并不限于圖5?8所示的拉頭主體20。另外,上止碼10形成拉頭組件,該拉頭組件卡合于拉頭主體而使得在上止碼與拉頭主體的部分之間沒有任何間隙,以防止水向拉頭組件滲透。拉頭組件是指,相對于拉頭主體20而配置的上止碼10。
[0024]如眾所周知地,拉頭主體與設在拉鏈帶(如圖9?13所示的拉鏈帶50等)的兩側的鏈牙(如圖9?14以及圖16?17所示的鏈牙52等)協動而使拉鏈開閉。拉頭通常包括拉頭主體20等拉頭主體、和由公知的方法安裝在拉頭主體上的拉攀(未圖示)。當拉頭向一方向移動時,拉頭主體的大致Y字形的槽部(設在上翼部(翼部30等)和下翼部(翼部32等)之間的、圖8所示的引導槽部44等)便與拉鏈帶的相對鏈牙52的列卡合。當拉頭向相反方向移動時,大致Y字形的槽部與拉頭主體的連接頸部使相對鏈牙52的列分離。
[0025]如圖9以及圖13所示,上止碼10可以與拉鏈帶50連接,并使得拉鏈帶50的兩側相互比較接近地配置從而使該兩側通過狹窄的間隙8而分離。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上止碼及下止碼而在拉鏈帶的兩端部的一方或雙方使拉鏈帶50的兩側連接,所以拉鏈帶不可能分離。
[0026]在上止碼10與拉頭主體20完全地卡合以使得上止碼10形成與拉頭主體20的確實的鎖定時,稱為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有時,稱為上止碼自身位于卡合位置)。在位于卡合位置(圖16?17)時,上止碼10如以下更詳細地說明的那樣與拉頭主體20形成防水密封結構。在上止碼從拉頭主體20完全脫離而使得拉頭主體20不與上止碼接觸并通過充分數量的鏈牙而與上止碼分離時,稱為拉頭組件位于脫離位置(有時,稱為上止碼自身位于脫離位置)。以下詳細說明拉頭組件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的轉移。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在拉頭主體20向上止碼10接近但尚未與上止碼10接觸時,稱為拉頭組件(圖10?11所示的)處于從脫離位置向卡定位置的轉移或移動中,但并不一定處于脫離位置。圖12?15表示在向卡定位置轉移時的拉頭組件的其他圖。
[0027]通常,上止碼10位于如上所說明的那樣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不可能分離的拉鏈帶的兩端部的一方并安裝在拉鏈帶上。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上止碼10在鏈牙52的上方并安裝在拉鏈帶上。如圖7?8所示,拉頭主體20具有上部22、底部24、和前部28。拉頭主體20包括上翼部30以及下翼部32,該上翼部30以及下翼部32相互離開且通過連接頸部42(有時也稱為菱形柱)而在前部28結合,形成大致Y字形的引導槽部44。連接頸部42包括前端部分58 (圖7)。拉攀能夠旋轉地容納在頂帽部件34的周圍,該頂帽部件34從拉頭主體20的上翼部30突出。拉頭主體20具有現有構造,其上翼部和下翼部在形狀以及尺寸上大致類似,但該情況并不是必須的。另外,例如如圖8所示,也可以是上翼部以及下翼部不比連接頸部42突出的結構。S卩,連接頸部42比上翼部和下翼部更向上止碼突出。
[0028]圖1?4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上止碼10。上止碼10具有主體11,該主體11可以由塑料或其他的質地較軟且具有撓性的材料等某些合適的材料形成。在幾個實施方式中,上止碼10由硅樹脂或聚氨酯材料形成。在由硅樹脂形成的情況下,硅樹脂材料根據ASTMD2240類型A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準ASTM D2240-A)的計量可以具有從大致25至大致100的肖氏硬度。在由聚氨酯形成的情況下,聚氨酯材料根據ASTM D2240類型A的計量可以具有從大致20至大致95的肖氏硬度。另外,聚氨酯材料根據ASTM D2240類型D的計量可以具有從大致30至大致90的肖氏硬度。
[0029]如圖1?4所示,上止碼10包括從主體11大致向上方突出的翼片12。如圖4所示,翼片12可以從主體11向上方僅以寸法15突出。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如圖1及圖3所示,翼片12是凸狀隆起部,該凸狀隆起部從上止碼10的大致左側向右側延伸,并在上止碼10與拉頭主體20卡合時,將水從拉頭主體20向上止碼10的緣部那一方進行引導。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翼片12與上止碼10的主體11同樣地由撓性材料形成,并且,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為了提高撓性而具有比較薄的厚度。翼片12包括與拉頭主體的前緣部36 (圖7、10、13)大致一致的外形部13 (圖1、3、10)。更具體地說,外形部13具有容納連接頸部42的前端部分58并容納拉頭主體20的上翼部30 (或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為下翼部32)的前部28的其他部分的輪廓。上止碼10還包括一個以上的隔板部65,這些隔板部65具有容納在拉頭主體的翼部30、32與拉鏈帶之間的空間中并填充該空間的輪廓以及寸法。由于外形部13與包含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的前緣部58在內的拉頭主體20的前緣部36大致相仿,而且由于隔板部65具有將翼部30、32與拉鏈帶之間的空間填充的輪廓以及寸法,所以能夠限制水向拉頭組件的滲透。
[0030]如圖1以及圖3所示,間隙17形成于上止碼10,且該間隙具有將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容納其中的形狀以及寸法。在幾個實施方式中,間隙17的輪廓以及寸法與連接頸部42的輪廓以及寸法相仿,以使得在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時,連接頸部42以緊密接觸狀態容納在間隙17中。在幾個實施方式中,間隙17具有與連接頸部42相比稍大的尺寸以及公差。該公差也稱余量,表示些許間隙。
[0031]如圖1所示,間隙17的上方部分形成在隔板部65之間,間隙17的下方部分形成在第一延伸部14的基端部27的內緣部與第二延伸部16的基端部29的內緣部之間,雙方的突出部從上止碼10的主體11突出。間隙17包括在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時供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的前端部分58抵接的唇部56 (如圖3以及圖9所示)。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唇部56由在連接頸部42抵接時能夠被壓縮且厚度較薄的撓性材料形成,因此,具有容許連接頸部42的尺寸和/或形狀變化的結構。另外,唇部56在連接頸部42周圍的壓縮能夠在上止碼10與連接頸部42之間保證緊密的防水密封。
[0032]如圖11所示,在上止碼10 (在圖11中未圖示拉鏈帶自身)與拉鏈帶卡合時,第一延伸部14相對于鏈牙52配置,另一方面,第二延伸部16相對于另外的鏈牙53配置。如圖所示,第一延伸部14比第二延伸部16的緣部更向下方突出,但是,根據拉鏈帶50的鏈牙52的結構(例如,拉鏈帶以及鏈牙是與圖示的結構相反的情況),也可以使第二延伸部16比第一延伸部14的緣部更向下方突出。總之,延伸部14、16各自的突出量是根據鏈牙52、53的配置而定的。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延伸部14、16向下方突出,使得末端部23、25 (圖1)經過間隙17并在拉頭組件如圖16?圖17所示位于卡合位置時經過連接頸部42而延伸。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延伸部14、16在不與鏈牙52接觸的情況下進一步突出。
[0033]圖9表示處于脫離位置的上止碼10,拉頭主體20不與上止碼10接觸,拉頭主體20通過充分數量的鏈牙52而與上止碼10分離。在該脫離位置,延伸部14、16以使在末端部23、25之間僅存在有非常微小的空間64 (圖3)的方式,在末端部彼此相向地突出。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在位于脫離位置時,兩個延伸部之間的空間64的寬度比間隙17的寬度W (圖3)小。同樣地,在連接頸部42容納在間隙17之間而壓縮唇部56時,如圖16?17所示,拉頭位于完全卡合位置,此時,延伸部14、16以使在末端部23、25之間僅存在有非常微小的空間64的方式,在末端部彼此相向地突出。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在卡合位置與脫離位置的任意一個位置中,兩個延伸部之間的空間64的寬度都比間隙17的寬度W小。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在拉頭組件位于脫離位置和卡合位置的任意一個位置時,空間64的寬度實質上是相同的,另一方面,當拉頭組件在脫離位置與卡合位置之間轉移(圖10?15)時,此時的空間64的寬度比拉頭組件位于脫離位置和卡合位置的任意一個位置時的寬度都大。
[0034]更具體地,如圖10?15所示,在拉頭組件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轉移時,隨著延伸部14、16的末端部23、25相互分離而使得延伸部的末端部之間的空間64的寬度增加。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如圖10?11所示,在拉頭主體20向上止碼10接近但通過至少一個未結合鏈牙52而與上止碼10分離時,被認為是拉頭組件正在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移動,因此,延伸部14、16的末端部之間的空間64的寬度比拉頭組件位于脫離位置和卡合位置的任意一個位置時的空間64的寬度都大。在幾個實施方式中,拉頭組件在脫離位置與卡合位置之間轉移(圖10?15)的過程中,空間64的寬度與間隙17的寬度W實質上相同,或空間64的寬度比間隙17的寬度W稍小。在幾個實施方式中,若空間64的寬度比間隙17的寬度W稍小,則拉頭組件在進行向卡合位置的最終的轉移時(圖16?17)起到將連接頸部42保持在間隙17中的作用。另外,滑動面66 (如圖3所示,且將在以下具體說明)和滑動面68 (圖3以及圖16)起到即使使用者不向拉頭主體20施加力也會將連接頸部42維持在與間隙17完全卡合的狀態的作用。如上所述,在拉頭組件位于完全卡合位置(圖16?17)時,空間64的寬度比間隙17的寬度W小,起到將連接頸部42保持在間隙17中的作用。
[0035]如圖1以及圖3所示,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如圖所示的是第一延伸部14等,但并不限于此)包括滑動面60、62等一個以上的滑動面。滑動面60、62可以為大致平面狀且為楔形那樣的表面,該滑動面60、62構成為,若在拉頭組件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轉移時或與此相反地轉移時,拉頭主體的連接頸部42與滑動面60、62抵接,則沿著上止碼10的第一延伸部14的一部分使阻力上升。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在滑動面60、62之間設有彎曲部54。如圖11?12所示,第二延伸部16包括至少一個滑動面63、和至少一個緣部67,該緣部67構成為,該緣部67若在拉頭組件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轉移或與此相反地轉移時與連接頸部42接觸,則對連接頸部42付與阻力。
[0036]圖12?13表示在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與第一延伸部14的緣部、第一延伸部14的滑動面60、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滑動面63卡合時的連接頸部42、以及連接頸部42使第一延伸部14從第二延伸部16分離而在末端部23、25將兩個延伸部之間的空間64擴開時的連接頸部42。第一滑動面60以及/或緣部61以及/或滑動面63的結構使得連接頸部42在與第一滑動面60、以及/或緣部61、以及滑動面63接觸時受到阻力。因此,為了使拉頭主體20經過緣部61以及/或第一滑動面60、或者經過滑動面63而向卡合位置移動,需要充分的力。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16的滑動面63以及/或緣部67(圖3,14)構成為,起到將連接頸部42向彎曲部54以及第二滑動面62那一方引導的作用。
[0037]當為了超過分別在連接頸部42與第一滑動面60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滑動面63之間產生的阻力而施加充分的力時,如圖14?15所示,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經過第一滑動面60而滑動并與第一延伸部14的彎曲部54以及/或第二滑動面62卡合。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第二滑動面62的傾斜度比第一滑動面60的傾斜度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滑動面63的傾斜度大,以使得在連接頸部42與第二滑動面62之間、以及/或連接頸部42與彎曲部54之間所產生的阻力比在連接頸部42與第一滑動面60之間、連接頸部42與緣部61之間、連接頸部42與滑動面63之間所產生的阻力大。此處,所謂傾斜度,是以與拉鏈帶的長度方向平行的假想線為基準時的角度,表示以比上止碼的延伸部的前端靠主體側的位置為中心時的角度。作為例示,是以第一滑動面60與第二滑動面62之間的彎曲部54的周邊為中心的角度。這樣,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第二滑動面62 (以及/或彎曲部54)構成為,在拉頭組件向卡合位置移動時,產生連接頸部42所受到的阻力中的大部分阻力。
[0038]與第一滑動面60、緣部61、滑動面63同樣地,第二滑動面62以及/或彎曲部54構成為需要下述這樣的力,該力超過在連接頸部42與第二滑動面62之間以及/或在連接頸部42與彎曲部54之間所產生阻力,從而足夠使拉頭主體20經過彎曲部54并經過第二滑動面62而向拉頭組件的卡合位置移動。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彎曲部54作為從滑動面60、62的轉向點而發揮功能,以便在連接頸部42經過彎曲部54而向間隙17移動時產生附加阻力。
[0039]如上所述,超過在連接頸部42與彎曲部54之間和在連接頸部42與第二滑動面62之間所產生的阻力從而足夠使拉頭主體20經過彎曲部54以及第二滑動面62而移動的力,與使拉頭主體20經過第一滑動面60而移動所需要的充分的力相比大。若施加充分的力,則拉頭主體20在經過彎曲部54而在第二滑動面62上移動時蓄積運動量,直到連接頸部42以緊密接觸狀態容納在間隙17中而使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為止。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其他的滑動面66 (圖3、圖12、圖16)和其他的滑動面68 (圖3以及圖16)與連接頸部42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狀相仿,使得在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時連接頸部42的至少一部分與滑動面66,68抵接,但該結構不是必要的。
[0040]在拉頭組件經過彎曲部54而在第二滑動面62上移動至卡合位置時,第一延伸部14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末端部23、25彼此相向地復位,以使得末端部23、25之間再次僅有微小的空間64存在(圖16參照),該微小的空間的寬度與拉頭組件位于脫離位置時在延伸部14、16的末端部23、25之間存在的微小的空間64的寬度相類似。
[0041]在拉頭組件被鎖定在卡合位置處的同時,還提供有將下述情況通知給拉頭組件的使用者的提示(可聽見的卡定音或其他聲音),所述情況是,拉頭組件處于完全卡合位置而使得在上止碼10與拉頭主體20之間形成了確實的鎖定這一情況。在幾個實施方式中,由于使拉頭主體20經過滑動面60,62,63以及緣部61,67而移動所需要的充分的力產生了運動量,使得連接頸部42與唇部56接觸,以及/或使得拉頭主體20的前部28以足夠發出可聽見的聲音的力來與唇部56接觸,所以會產生可聽見的卡定音。在幾個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為了超過通過第二滑動面62的構成而在連接頸部42與第二滑動面62之間產生的阻力而所需要的力,尤其在拉頭主體20和連接頸部42接觸于上止碼10的唇部56從而使拉頭主體20的上翼部30接觸于翼片12的外形部13時,會產生“咔嗒”音。
[0042]考慮使延伸部的構成變化,以使得拉頭組件在脫離位置與卡合位置之間轉移時,連接頸部42與一個以上的延伸部14、16的點或表面交替接觸。根據該方針,延伸部的滑動面并不限于所記載以及圖示的特定結構,也可以以適當的方法變更,使得在連接頸部42被容納在間隙17中而使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時,能夠提供咔嗒音或其他的提示(與超過足夠量的阻力有關的“施力”的觸感等)。
[0043]例如,能夠調節彎曲部54的曲率或半徑,以使得在彎曲部54與連接頸部42之間產生或大或小的阻力。同樣地,滑動面60、62、63的傾斜度能夠變大以使得在這些表面與連接頸部42之間產生更大的阻力,或者滑動面60、62、63的傾斜度能夠變小以產生低的阻力。
[0044]如圖1所示,上止碼10還包括兩個突出部9,該兩個突出部9以使拉頭組件相對于水的滲透被密封的方式從上止碼主體11突出容納將拉頭主體20的凸緣38 (圖5),從而起到消除上止碼10與拉頭主體20的凸緣38之間的間隙的作用,并且,起到消除上翼部30的輪廓與拉頭主體20的前緣部36之間的間隙而形成良好密封的作用。
[0045]上止碼10還包括多個孔18 (圖1?圖3),這些孔18為了使拉鏈帶50相對于用于形成上止碼10的模具保持在規定位置而供柱或其他適當的構造體通過。如上所述,只要上止碼10以使拉鏈帶的兩側之間的空間與現有的上止碼的情況相比變小的方式安裝在拉鏈帶50上即可。
[0046]如上述詳細說明的那樣,上止碼10構成為,通過與拉頭主體20 (圖7)的前部28與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卡合而與拉頭主體20協動。更具體地說,在上止碼10的內部形成的間隙17構成為,容納拉頭主體20的前部28和拉頭主體20的連接頸部42,并使連接頸部42以緊密接觸狀態容納在該間隙17中。這樣,間隙17的形狀以及寬度W由連接頸部42的形狀以及寬度決定。在幾個實施方式中,間隙17的寬度W比連接頸部42的寬度稍大(例如,間隙17的寬度W與對連接頸部42的寬度加上最小量的余量所得的寬度相同)。在拉頭組件位于卡合位置時,連接頸部42容納在間隙17中,并且由于唇部56比較薄而具有壓縮性,所以,唇部56會對連接頸部42的前端部分58的周圍進行壓縮。該連接頸部42的周圍的壓縮消除了因唇部56、連接頸部42或其前端部分58、以及/或拉頭主體20的其他部分的形狀變化所產生的、上止碼10與連接頸部42之間的間隙。由此,如圖16所示,隔板部65和延伸部14、16的基端部27、29 (圖1)描繪出連接頸部42的輪廓,防止水向拉頭主體20的滲透。
[0047]在拉頭主體位于卡合位置(圖17)時,拉頭主體20與上止碼10形成確實的鎖定。上止碼的延伸部的結構能夠在拉頭組件向卡合位置移動時提供提示(可聽見的卡定音或其他提示)。在幾個實施方式中,包括滑動面60、62、以及/或滑動面63的存在以及構成在內的延伸部14、16的長度、高度、以及形狀起到將拉頭主體20固定于鎖定位置的作用,表面66、68 (圖16)起到在負載狀態下防止拉頭主體20從上止碼10脫離的作用。在拉頭組件向卡合位置移動的同時所提供的提示將拉頭組件位于鎖定位置的情況通知給使用者。
[0048]上止碼10可以與注塑成型拉鎖、螺旋拉鎖、或金屬拉鏈等任何類型的拉鎖一同使用。上止碼10能夠與如下所例舉的任何適當的產品一同使用,該產品包括但不限于服裝、箱包、口袋、化學防護服、濕式潛水服或干式潛水服、以及/或戶外用服裝以及用具。由于上止碼防止水滲透到上止碼10與拉頭主體20之間的間隙,所以,不需要為了覆蓋拉鏈的上止碼部分而額外設置的前襟、外罩、或布料片。
[0049]在不脫離以上說明以及附圖的目的以及主旨的范圍內,可以在本發明的組成、用途、制造過程、以及其他方面對增加本發明的各種變形。
[0050]本申請與在2011年7月20日提出申請但目前已放棄的、申請號為第13/186,814號的美國申請相關,并通過參照而引入該美國申請的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a)拉頭主體,該拉頭主體包括相互離開且由連接頸部結合的上翼部以及下翼部,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分別包括沿著該拉頭主體的前部延伸的前緣部;和 (b)上止碼,該上止碼包括主體、間隙和兩個延伸部,其中, 所述主體包括從主體向上方突出并大致從該主體的左側延伸到右側的翼片,所述翼片由撓性材料形成并包括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前緣部大致一致的外形部, 所述間隙具有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相仿并容納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的結構, 所述兩個延伸部從所述主體突出并與所述間隙相比進一步延伸,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第一延伸部比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第二延伸部的緣部更突出,并且,所述兩個延伸部在末端部處以比所述間隙的寬度小的寬度相互分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包括第一滑動面和第二滑動面,所述第二滑動面的傾斜度比所述第一滑動面的傾斜度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滑動面以及所述第二滑動面之間形成有彎曲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頭組件具有在所述連接頸部被容納在所述間隙中 時發出可聽見的卡定音的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碼的所述外形部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相接觸,并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的所述前緣部中的至少一個相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碼由撓性材料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與所述連接頸部相比不更伸出。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包括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的前端部分一致的唇部。
9.一種拉頭組件,具有卡合位置和脫離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頭主體,該拉頭主體包括相互離開且由連接頸部結合的上翼部以及下翼部,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分別包括沿著該拉頭主體的前部延伸的前緣部;和 上止碼,該上止碼包括主體、間隙和兩個延伸部,其中, 所述主體包括翼片,該翼片以沿橫向橫跨該上止碼的主體的方式延伸,并且從該上止碼的該主體向上方突出,所述翼片包括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前緣部一致的外形部,在所述拉頭組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時,所述上止碼的主體的所述外形部與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前緣部接觸, 所述間隙具有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的形狀以及尺寸相仿的形狀以及尺寸,在所述拉頭組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時,所述間隙容納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 所述兩個延伸部從所述上止碼的所述主體突出并比間隙更突出,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第一延伸部比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第二延伸部的緣部更突出,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至少一個滑動面, 所述上止碼具有如下的結構:在所述拉頭組件位于所述脫離位置和所述卡合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時,所述兩個延伸部的末端部通過具有比所述間隙的寬度小的寬度的空間而相互分離,隨著所述拉頭組件從所述脫離位置向所述卡合位置轉移,所述兩個延伸部相互離開而使得所述延伸部的所述末端部之間的所述空間的寬度比所述拉頭組件位于所述脫離位置和所述卡合位置的任一位置時的所述空間的寬度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滑動面包括兩個滑動面,所述滑動面的一方具有比所述滑動面的另一方大的傾斜度。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隨著所述拉頭組件從所述脫離位置向所述卡合位置移動,所述連接頸部經過所述第一滑動面而沿著所述第二滑動面移動,所述兩個滑動面以使得當所述連接頸部被容納在所述間隙中時發出可聽見的聲音的方式傾斜。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碼由撓性材料形成。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碼的所述主體還包括多個孔。
14.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個滑動面之間形成有彎曲部。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尺寸及形狀, 并且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相比不更伸出。
16.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頭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包括唇部,所述唇部與所述拉頭主體的所述連接頸部的前端部分一致,并且所述唇部在所述組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時將所述連接頸部的周圍壓縮。
17.一種上止碼,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該主體包括從主體向上方延伸且以沿橫向橫跨該主體的方式延伸的翼片,所述翼片由撓性材料形成且包括與拉頭主體的前緣部一致的外形部; 間隙,該間隙具有對在所述拉頭主體的上翼部和下翼部之間延伸的連接頸部進行容納的尺寸,該間隙的唇部與所述連接頸部的前端部分一致,該間隙的所述尺寸與所述連接頸部加上了余量后的尺寸相仿;和 兩個延伸部,所述兩個延伸部從所述上止碼的所述主體突出并比所述間隙更突出,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第一延伸部比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第二延伸部的緣部更突出,所述兩個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兩個滑動面,所述滑動面的一方具有比所述滑動面的另一方大的傾斜度,所述滑動面具有在所述連接頸部被容納在所述間隙中時發出可聽見的聲音的結構。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上止碼,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在所述兩個滑動面之間包括彎曲部。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上止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碼由撓性材料形成。
【文檔編號】A44B19/26GK104042001SQ201410095266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4日
【發明者】兒島佳敬, 高澤成吉, J·E·小霍利迪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省| 进贤县| 个旧市| 元阳县| 溧水县| 九寨沟县| 苏州市| 息烽县| 太谷县| 罗平县| 武强县| 兴安县| 虞城县| 民乐县| 招远市| 泾阳县| 镇赉县| 松溪县| 绥宁县| 农安县| 镇赉县| 长垣县| 庄浪县| 民乐县| 崇信县| 浪卡子县| 固安县| 安溪县| 惠安县| 济宁市| 乐陵市| 桃江县| 郁南县| 紫金县| 清远市| 获嘉县| 桦南县| 永吉县| 宝坻区| 永昌县|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