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拐杖助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拐杖助力器。整個拐杖助力器主要由主桿7、延長桿3和外套桿10組成。主桿主要由內腔和圓柱形齒條兩部分組成,內腔放置壓縮彈簧8和延長桿,壓縮彈簧處于主桿內腔底部與延長桿底部之間并固定,同時,通過主桿上端管箍4緊縮固定延長桿;外套桿套在主桿下端,并用管箍9固定鎖緊,同時外套桿四周固定的不完全齒輪11與圓柱齒條進行配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方便攜帶、成本低廉,有良好的彈力助力功能并能有效的輔助行走,減輕行動負擔。
【專利說明】新型拐杖助力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拐杖助力器,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利用彈簧彈性勢能釋放提供助力的助力器,同時,不完全齒輪與圓柱齒條的配合實現滾輪與直杖的切換,以滾輪帶動拐杖前進。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齡人口的基數再不斷增加,老人問題也愈加顯得重要。現今,許多老人無法順利迅速的完成坐到站的轉變,同時老人們也逐漸因腿腳不便而無法長時間行走。因此,針對這兩現象,設計出一款輔助老人站立和行走的助力器時很有必要和意義的。
[0003]目前,老人使用最多的行走輔助裝置就是單純的直桿拐杖,但其輔助效果并非很好,在行走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提放拐杖的過程,對手臂的負荷也比較大。同時,單獨一根直桿支撐并不非常穩定,容易出現打滑的現象,并不能很好的起到穩定輔助站立行走的功能。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輔助腿腳不便的人站立和行走的助力裝置,有效的實現通過裝置提供的輔助力幫助人站立以及拐杖平滑省力和穩定的移動的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拐杖助力器能提供一定的動力支撐,同時在平地上能平滑移動無需傳統拐杖的提拉過程,使走動過程更加省力方便。
[0005]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新型拐杖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拐杖助力器的主體為一根下端為圓柱齒條、中上端有空腔的主桿7,主桿下部外側套有外套桿10,外套桿10通過其頂端剖口錐螺紋與主桿管箍9將外套桿緊固在主桿上,外套桿10四周延伸出三個用于固定不完全齒輪11的固定架,不完全齒輪11前部與主桿下端圓柱齒條哨合,后部向外延伸出一平臺連接萬向車輪架25,三個車輪21通過螺栓17固定在萬向車輪架25上;主桿7內腔內安置壓縮彈簧8,主桿7內腔開設溝槽,一延長桿3嵌入溝槽套裝在主桿內,彈簧8的上端與延長桿3相連,延長桿3通過主桿頂端剖口錐螺紋與延長桿管箍4實現延長桿的固定與縮放,延長桿3上端與支撐柄I相連接,一個手柄6通過螺栓27固定在主桿上。
[0007]所述的管箍固緊是剖口錐螺紋與錐螺紋螺母的配合。
[0008]所述的圓柱齒條的導程L與車輪上升高度之和大于主桿7底端初始位置與車輪的高度差h。
[0009]有益效果
[0010]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拐杖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11]1.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拐杖助力器采用了彈簧助力,通過實現壓縮彈簧儲存彈性勢能,利用管箍緊鎖使彈簧保持壓縮狀態,在需要時可松動管箍逐漸釋放勢能將支撐在人腋下的延長桿逐步彈出,輔助人體站立起來;
[0012]2.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拐杖助力器使用外套桿延伸出三個支桿裝載萬向車輪,拐杖可利用車輪在平地上滑動,避免傳統拐杖的提拉過程,將拐杖變成可以在平地上滑動的移動支架,使人行走更加方便。
[0013]3.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拐杖助力器利用齒輪齒條的原理,將與車輪連接的不完全齒輪與直杖底端的齒條部分相配合,通過上下拉動紙條實現車輪直杖的相互轉換,以適應不同的地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15]其中:1:支撐柄;3:延長桿;4:延長桿管箍;5:手柄套;6:手柄;7:主桿;9:主桿管箍;10:外套桿;11:不完全齒輪;12,17,24,27:螺栓;16,23:墊圈;15,22:螺母;18:防滑套;20:輪皮;21:車輪;25:萬向車輪架。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0017]其中:1:支撐柄;2:全螺紋螺栓;3:延長桿;4:延長桿管箍;5:手柄套;6:手柄;7:王桿;8:彈黃;9:王桿管植;10:外套桿;11:不完全齒輪;17,27:螺檢;16:塾圈;15:螺母;18:防滑套;19:輪上套筒;20:輪皮;21:車輪;25:萬向車輪架。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0019]其中,1:支撐柄;3:延長桿;4:延長桿管箍;7:主桿;9:主桿管箍;10:外套桿;11:不完全齒輪;24, 27:螺栓;23:墊圈;22,26:螺母;18:防滑套;20:輪皮;21:車輪;25:萬向車輪架。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21]其中,1:支撐柄;4:延長桿管箍;5:手柄套;6:手柄;9:主桿管箍;10:外套桿;11:不完全齒輪;12,27:螺栓;13:墊圈;14,26:螺母;18:防滑套;20:輪皮;25:萬向車輪架。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管箍固緊原理圖。
[0023]其中,7:主桿,9:主桿管箍,10:外套桿。
[0024]圖6是本實用新型手柄結構示意圖。
[0025]其中,5:手柄套,6:手柄,27:螺栓。
[0026]圖7是本實用新型齒輪齒條嚙合放大圖。
[0027]其中,7:主桿,10:外套桿,11:不完全齒輪,18:防滑套,20:輪皮,21:車輪,25:萬向車輪架,28:0型密封擋圈;L:圓柱齒條的導程;h:主桿7底端初始位置與車輪的高度差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具體實施方式】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0029]如圖1、2、3、4所示,延長桿3和外套桿10通過錐螺紋與管箍的配合固緊在主桿7上,外套桿10延伸出三個固定架,利用螺栓12螺母14墊圈13將不完全齒輪11固定在固定架上,裝配時保證不完全齒輪11能夠繞圓心自由旋轉,同時保證其與主桿7下部圓柱齒條的正常嚙合。不完全齒輪11另一側通過螺栓24與萬向車輪架25連接,同時萬向車輪架25通過螺栓17套筒19等與車輪連接,保證車輪能任意方向正常滾動。主桿上部通過螺栓27固定手柄6方便人手施加作用力,主桿7內部通過溝槽與壓縮彈簧8連接,將延長桿3底端套入主桿7內腔內并通過溝槽與壓縮彈簧8連接固定,利用管箍將延長桿3與主桿7的相對位置鎖定。延長桿3上部利用螺釘2固定一支撐柄I,通過支撐柄I架住人體腋下進行支撐。
[0030]如圖5所不,為外套桿10與主桿7管箍固緊的原理,外套桿10上端加工一有對稱缺口的錐螺紋,與有相同螺型的管箍9配合,通過順時針旋轉管箍9使其上部小直徑部位不斷下移壓迫外套桿10錐螺紋,由于存在缺口可使外套桿錐螺處不斷收縮、直徑減小從而增大外套桿10對主桿7的壓強使其在一定外力范圍內能夠保持相對靜止。
[0031]如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手柄固定的原理。手柄6通過一個環套套在主桿上,再通過螺栓27擰緊,增大環套對主桿7的壓力,保證手柄6在受力后不發生移動。
[0032]如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車輪與直桿切換的原理。通過放松外套桿10與主桿7的管箍9,再通過手柄6下壓主桿7帶動圓柱齒條下移,通過嚙合使不完全齒輪11順時針旋轉使車輪向上翹起,從而實現車輪與直桿的切換。
[0033]該新型拐杖助力器的工作過程為:在人體坐在椅子上時,首先保證壓縮彈簧8處于壓縮狀態,再將支撐柄I放于腋下,手握住手柄6,另一只手旋轉延長桿3與主桿7固定處的管箍4,使主桿7對延長桿3的鎖緊力降低,從而通過壓縮彈簧8逐漸將延長桿3彈出,給予人體一向上的支撐力輔助其站立。
[0034]當在平地上行走時,利用滾輪可使拐杖穩步的向前移動,無需人手對其提拉。當在從平地走向階梯或斜坡時,放松主桿7與外套桿10處的管箍9通過手柄6下壓主桿使車輪上翹,此時拐杖便變成一傳統直杖,進行輔助爬樓或上嶺。
[0035]實施例:
[0036]實施環境:家居的座椅、樓梯和平地。
[0037]工作目的:支撐約60kg人以平均250N左右的支撐力輔助站立,并實現車輪與直杖的切換。
[0038]工作過程:將延長桿下壓,使壓縮彈簧壓縮300mm左右并用管箍鎖住,人坐在座椅上將支撐柄置于腋下手握手柄,當起身時逐步松開管箍彈簧釋放彈性勢直至彈力與壓力平衡,過程中能使延長桿上升并通過支撐柄作用于人腋下平均約250N左右的支持力輔助人迅速穩定的站起來。直立時將下管箍松開,主桿與外套桿因O型密封擋圈仍能保持相對靜止,人通過手柄下壓主桿,圓柱齒條將下移50_左右,帶動不完全齒輪順時針轉過5個齒約80度,車輪隨之在豎直方向上上升約80mm左右,此時主桿下端防滑套與地面接觸作為主要支撐;反之,用腳將上翹的車輪下踩,亦可帶動主桿上移使主桿與地面分離,此時便轉換為車輪作為主要支撐。最后,經過人的一定控制對60kg重的人有較好的輔助站立作用,并根據地形實現車輪與直桿的相互切換。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拐杖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拐杖助力器的主體為一根下端為圓柱齒條、中上端有空腔的主桿,主桿下部外側套有外套桿,外套桿通過其頂端剖口錐螺紋與主桿管箍將外套桿緊固在主桿上,外套桿四周延伸出三個用于固定不完全齒輪的固定架,不完全齒輪前部與主桿下端圓柱齒條嚙合,后部向外延伸出一平臺連接萬向車輪架,三個車輪通過螺栓固定在萬向車輪架上;主桿內腔內安置壓縮彈簧,主桿內腔開設溝槽,一延長桿嵌入溝槽套裝在主桿內,彈簧的上端與延長桿相連,延長桿通過主桿頂端剖口錐螺紋與延長桿管箍實現延長桿的固定與縮放,延長桿上端與支撐柄相連接,一個手柄通過螺栓固定在主桿上。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拐杖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箍的固緊是剖口錐螺紋與錐螺紋螺母的配合。
3.—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拐杖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圓柱齒條的導程L與車輪上升高度之和大于主桿底端初始位置與車輪的高度差h。
【文檔編號】A45B9/00GK203913692SQ201420244928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4日
【發明者】方正, 安琦 申請人: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