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它包含上肋板組(1)與下肋板組(2),上連接柱(4)與下連接柱(6)用螺母連接組裝成一個整體。彈性繩索(8)從上肋板底部與下肋板頂部的溝槽(9)穿過,使繩索保持繃緊狀態,因此繩索兩端接頭(10)可以與(11)外肋板溝槽卡在一起,溝槽(9)的空間可以安裝固定足夠多的彈性繩索,因此彈力夠大。通過擰緊螺栓(3)可以將鞋底固定在本彈性構件上。人跳起落地時(1)和(2)位移使彈性構件里的彈性繩索被拉伸,進而儲存了大量的彈性勢能,為再次起跳提供足夠向上的彈力,從而達到增加人的彈跳高度的目的。
【專利說明】一種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的彈跳鞋的彈性結構一般有由氣墊,彈簧,彈性弓形板組成的。氣墊容易破損而且只有減震的作用并不能提高彈跳高度;彈簧和弓形板對材料要求嚴格,形變空間較小或者與地面接觸面較小穩定性差,能提供的彈力有限等諸多缺點。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它能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0004]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它包含上肋板組I與下肋板組2,上連接柱4與下連接柱6用螺母連接組裝成一個整體。彈性繩索8從上肋板底部與下肋板頂部的溝槽9穿過,繩索保持繃緊狀態,因此繩索兩端接頭10可以與11外肋板溝槽卡在一起,溝槽9的空間可以安裝固定足夠多的彈性繩索,因此彈力夠大。通過擰緊螺栓3可以將鞋底固定在本彈性構件上。
[0005]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彈性繩索的數量可調,安裝固定拆卸方便,與地面接觸平穩,并且可以在鞋底安裝數個,能提供的彈力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總圖。
[0007]圖2為上下肋板組1、2連接以及與彈性纖繩索8連接的主視圖。
[0008]圖3為上肋板組I的俯視圖。
[0009]圖4為上肋板組I的仰視圖。
[0010]圖5為下肋板組2的俯視圖。
[0011]圖6為上下連接柱4、6的連接部位的局部剖視圖。
[0012]圖7為外側肋板5與彈性繩索接頭10的連接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0013]圖8為外側肋板5與彈性繩索接頭10連接結構的左視圖。
[0014]圖9為內側肋板7的左視圖。
[0015]圖中:1、上肋板組,2、下肋板組,3、螺栓,4、上連接柱(底部有圓孔),5、外側肋板,6、下連接柱(頂部有螺紋),7、內側肋板,8、彈性繩索,9、肋板7的溝槽,10、彈性繩索兩端接頭,11、肋板5的溝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與過程以及達成的目的和效果易于明白理解,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7]參照附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它包含上肋板組I與下肋板組2,上連接柱4與下連接柱6用螺母連接組裝成一個整體。彈性繩索8從上肋板底部與下肋板頂部的溝槽9穿過,使繩索保持繃緊狀態,因此繩索兩端接頭10可以與11外肋板溝槽卡在一起,溝槽9的空間可以安裝固定足夠多的彈性繩索,因此彈力夠大。通過擰緊螺栓3可以將鞋底固定在本彈性構件上。人跳起落地時上肋板組I和下肋板組2位移使彈性構件里的彈性繩索被拉伸,進而儲存了大量的彈性勢能,為再次起跳提供足夠向上的彈力,從而達到增加人的彈跳高度的目的。
[0018]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不局限于所述的實施例,而是包括任何同等的用彈性繩索提供彈力的鞋底彈性構件。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它由上肋板(I)和下肋板(2)通過上連接柱(4)、下連接柱(6)連接組裝成,彈性繩索(8)從溝槽(9)穿過,彈性繩索(8)兩端是接頭(10),接頭(10)和外側肋板(5)連接卡在一起,(3)是緊固螺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其特征在于:上肋板(I)的下端和下肋板(2)的上端有貫穿溝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其特征在于:緊固螺栓(3),可將鞋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其特征在于:上連接柱(4)底部有圓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其特征在于:下連接柱(6)頂部有螺紋,直徑比上連接柱(4)的圓孔稍小。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其特征在于:彈性繩索(8)有彈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安裝在鞋底的彈性構件,其特征在于:彈性繩索接頭(10)為T字形。
【文檔編號】A43B13/18GK204169167SQ201420508032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4日
【發明者】董尊久 申請人:董尊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