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及其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吊床是野外活動中輕便且易于攜帶的臥具,吊床包括床體,床體通常為類似長方形的布料或者繩網;由于布料和繩網是柔性的,吊床還包括固定在床體兩邊的撐桿,撐桿將床體撐開;吊床還包括一對吊床端側接頭,吊床端側接頭包括吊環,吊環將吊床懸掛在樹上或其他固定點,吊床端側接頭還包括多根吊繩,吊繩用于連接撐桿和吊環。
如圖1和圖2為一種現有的吊床100,其吊床端側接頭的多根吊繩102中部直接穿過吊環101,每根吊繩102的兩端固定在撐桿上,這種吊床存在以下問題:吊繩102之間相互獨立,每根吊繩102會根據受力方向不同而在吊環101的環形圈上滑動,這不僅會導致吊床100不夠穩定,也會增加吊繩102的磨損,影響吊繩102的壽命,從而降低吊床100的使用壽命。
如圖3為現有的另外一種吊床200,與吊床100類似,多根吊繩202穿過吊環101,該吊床端側接頭還包括扎緊部203,扎緊部203靠近吊環201,將多根吊繩的中部扎緊,使吊繩與吊環固定,扎緊部203減少了吊繩202在吊環201上的滑動,從而減少了吊繩202的磨損。但該吊床存在以下問題:扎緊部203受力過于集中,由于每根吊繩202的受力方向是沿著繩的方向,吊繩202會給扎緊部203施加一個向外的分力,扎緊部203容易斷裂,從而影響吊床的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該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受力分布更合理,連接吊環的多股繩不易磨損。
本發明的另一個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編織上述一種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的編織方式。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包括用于懸掛吊床的金屬吊環和編織在金屬吊環上的編織結;所述編織結由多股繩通過遞減編織方式編織而成。
作為優選,所述遞減編織方式由多股繩平行排列且中部套接在金屬吊環一
側相互編織而成,平行排列的多股繩其中一側為A側,另一側為B側;
任意一股繩套接之后,近套接部的繩部為相互第一次交叉的繩部;
第一環節編織結構為:A側最外側繩的其中一個自由端朝B側方向橫向穿接至B側最外側,A側橫向穿接的繩段位于每股繩第一次交叉位之后;B側最外側繩的一自由端朝A側方向橫向穿接至A側最外側;B側橫向穿接的繩段也位于每股繩交第一次叉位之后;留余所述的伸出最外側的兩個自由端;
剩余的平行排列的多股繩第二次交叉,A側橫向穿接的繩段和B側橫向穿接的繩段位于第一次交叉位和第二次交叉位之間;
第二環節編織結構為:分別將A側最外側繩的另一自由端和B側最外側繩的另一自由端,重復第一環節編織結構編織;留余第二環節的伸出最外側的兩個自由端;
后續相鄰環節的編織結構依次重復上一相鄰環節的編織結構;
第一環節、第二環節以及后續相鄰環節的編織結構依次連接、直至最后一環節編織結構,鎖緊最后兩股繩,從而連接組成所述遞減編織方式的編織結。
遞減方式編織起來簡單,形成的編織結呈倒三角形,多股繩的自由端從三角形側邊間隔伸出,受力分布更均勻。
作為優選,所述最后兩股繩通過打結的方式鎖緊編織結。采用打結的方式簡便且牢固。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吊環牢固性,所述吊環為焊接鋼圈。
作為優選,為了使繩兼具輕質量和牢固性,所述多股繩為棉紗線。
一種用于編織上述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的編織方法,所述遞減編織方式包括如下步驟:
S1多股繩平行排列且中部套接在金屬吊環一側,平行排列的多股繩其中一側為A側,另一側為B側;每股繩套接之后,近套接部的繩相互第一次交叉;
S2A側最外側繩的其中一個自由端B側方向橫向穿接至每股繩交叉位之后,至B側最外側;B側最外側繩的一自由端朝A側方向橫向穿接至每股繩交叉位之后,至A側最外側;完成一次編織;
S3留余上一步驟中完成編織的兩個自由端;
S4剩余的平行排列的多股繩靠近套接部第二次交叉;
S5分別將A側最外側繩的另一自由端和B側最外側繩的另一自由端,重復S2步驟,完成第二次編織;
S6重復S3-S5步驟,依次遞減編織數量,直至最后兩股繩;
S7鎖緊最后兩股繩,完成編織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中編織結由多股繩遞減編織而成,使多根繩彼此連接,減少了單根繩在吊環上的滑動磨損,相對于現有技術吊床的扎緊部,本實施例的編織結更加牢固,并且不需要增加新的部件;其次,每根繩的自由 端均從編織結的側邊伸出,并且相間隔的與編織結的側邊相連,受力分布更加均勻合理。
本發明提供的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的遞減編織方式便于操作,編織起來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現有技術一種吊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現有技術一種吊床的吊床端側接頭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現有技術另一種吊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種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C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4至5所示,一種吊床,包括床體4、位于床體兩邊的兩個撐桿3、以及吊床端側連接結構。
床體4由柔性的布料或者繩網制成,展開后呈長方形。當吊床使用時,使用者坐或躺在床體4上。
撐桿3通常由硬質的木桿或塑料桿制成,用于撐開柔性的床體4,方便使用。兩個撐桿3分別固定在長方形床體4的兩個短邊上,并且撐桿3的長度與床體4短邊的長度一致。
吊床端側連接結構有一對,分別包括吊環1和多股與吊環相連的繩2。吊環1用于懸掛吊床,為了使吊環1更牢固,通常吊環1由鋼材焊接而成。為了多股 繩2兼具輕質和牢固性,吊通常為多股棉紗線。每根繩2中部穿過吊環1,繩2的自由端固定在撐桿3上,或者自由端固定連接到床體的兩邊。為了使吊床受力更均勻,不易側翻或扭轉,沿著撐桿3長度方向,撐桿3均勻分布多個用于連接多股繩2自由端的連接部,連接部的數量與自由端的數量相一致。
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還包括編織結21,編織結21大體呈三角形,由多股繩2通過遞減編織的方式編織而成。遞減編織方式包括如下步驟:
S1.多股繩平行排列且中部套接在金屬吊環一側,平行排列的多股繩其中一側為A側,另一側為B側;每股繩套接之后,近套接部的繩相互第一次交叉。
S2.A側最外側繩的其中一個自由端B側方向橫向穿接至每股繩交叉位之后,至B側最外側;B側最外側繩的一自由端朝A側方向橫向穿接至每股繩交叉位之后,至A側最外側;完成一次編織。
S3.留余上一步驟中完成編織的兩個自由端。
S4.剩余的平行排列的多股繩靠近套接部第二次交叉。
S5.分別將A側最外側繩的另一自由端和B側最外側繩的另一自由端,重復S2步驟,完成第二次編織。
S6.重復S3-S5步驟,依次遞減編織數量,直至最后兩股繩。
S7.鎖緊最后兩股繩,完成編織結。
編織結21使多股繩2彼此相互連接,相對于現有技術吊床200的扎緊部203,本實施例的編織結21更加牢固,而且通過編織而成,不需要增加新的部件;其次,連接吊床的自由端從編織結21的側邊伸出,且彼此間隔,使每根繩受力分布更加均勻合理,從而提高吊床整體的壽命。
本使用新型的吊床端側的連接結構除了吊床,也可以用于吊椅、吊籃等上面。
以上所述使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