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防墜落手套,為高空作業人員提供一種動態的防墜落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在高空作業中,作業人員攀登、上下、水平移動、轉移作業位置的過程(如:在手腳架、桿塔、豎直的梯子、建筑物高處平臺移位)是動態的過程,安全帶沒有固定的扣點,這個過程沒有防墜落保護,一旦作業人員手沒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腳沒有踩穩,就會發生高空墜落事故。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防墜落手套,手套(手套手部\手部)與防墜器連接,防墜器與防墜繩連接。防墜落手套與安全帶配套使用,作業人員戴上防墜落手套并將防墜繩另一端連在安全帶上,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時,防墜器隨著手部的動作而聯動,扣住固定物;作業人員一旦失手沒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腳沒有踩穩時,扣在固定物上的防墜器通過防墜繩拉住安全帶,確保作業人員不會墜落,作業人員可以重新調整站位,抓穩固定物,從而防止高空墜落事故的發生。
有關高空作業的安全工作規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電力安全工作規程-電力線路部分》(GB26859-2011)
第9.2.1條規定:高空作業應該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應采用高掛低用的方式,不應系掛在移動或不牢固的物件上。轉移作業位置時不應失去安全帶的保護。注:該條文為強制性條文。.
2、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標準《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Q/CSG510001-2015)
第20.2.2條規定:安全帶應采用高掛低用的方式,不應系掛在移動、鋒利或不牢固的物件上。攀登桿塔和轉移位置時不應失去安全帶的保護。作業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安全帶是否拴牢。.
第20.2.6條規定:線路桿塔宜設置作業人員上下桿塔和桿塔上水平移動的防墜落安全保護裝置。
高空作業領域,如電力、水力、通訊、建筑、路橋、登高、救援等,相關的安全規程標準都有這樣的要求。高空作業中,攀登上下及高處移位的過程是高風險的,容易發生高空墜落事故的,但目前并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和產品能夠實現和提供這樣的保護功能,本發明就是針對這一不足而研制的。本發明為高空作業人員在攀登、上下、水平移動、轉移作業位置過程中提供了一種動態保護的防墜落手套,填補了這個領域的技術空白,可以大幅度降低高處墜落事故的發生,也是安全生產領域的一項技術革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高空作業人員在攀登、上下、水平移動、轉移作業位置過程中提供一種動態保護的防墜落手套。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防墜落手套有多個實施例。
1.本發明防墜落手套,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與防墜器(104)連接(109)。
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與防墜繩(103)連接。
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防墜繩(103)套在箍環(962)內。
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固定一拉繩(901),拉繩一端(921)與箍環(962)連接。
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拉繩(901)套在箍環A(964)內。
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拉繩(901)與箍環(962)形成套索B(943)。
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與襯墊(1063)連接。
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套在閉環圈B(961)內。
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襯墊(1063))通過彈性裝置(120)與閉環圈B(961)連接。
1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襯墊(1063))通過彈性裝置(120)與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
1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可與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聯動。
1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的拇指和食指部位。
1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腕箍\臂箍(951)。
1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腕箍\臂箍(951)為套索A(942)。
1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連接裝置(109)或閉環圈B(961)設置開閉器(1011)。
1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防墜繩(103)之間或兩根拉繩(901)之間或不同側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之間互相連接(1009)。
1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互相連接,并套在閉環圈E(965)內。
1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閉環圈E(965)與防墜繩A(1031)連接。
1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防墜繩A(1031)互相連接,并套在閉環圈F(966)內。
2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閉環圈F(966)與防墜繩B(1032)連接。
2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是閉環結構(90)。
2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閉環結構(90)為套索(94)。
2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套索B(943)或套索A(942)或套索(94)為扎帶(6)結構。
2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
2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有活動部件(801)。
2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防墜器(104)之間互相連接(1091)。
2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為開環繩(9210)。
2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為活套索(941)。
2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有卡扣脫扣裝置(4)。
3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為繩狀\鏈狀(91)或其它不固定形狀及其組合。
3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為伸縮裝置(106)。
3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由若干條短臂(17)順序活動連接(2)構成。
3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由2條長臂(1)活動連接(2)構成。
3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包括與長臂(1)聯動的聯動臂(16)。
3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邊緣(8011)延伸并朝手部方向卷邊(8012)。
3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連接(2)有限位凸起(511)或可調節螺栓(512)。
3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旋轉卡扣脫扣裝置(42)裝設在活動連接(2)部。
3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裝設在活動部件(801)的外端部(14)。
3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卡扣脫扣裝置(4)的脫扣裝置(412)可由操作機構操作脫扣。
4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或活動部件(801)為弧形或圓弧形。
4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或活動部件(801)外端部(14)沿X軸方向(141)或Y軸方向(142)相向彎曲、或同時沿X軸方向(141)Y軸方向(142)相向彎曲,外端部(14)頂端(144)反方向彎曲。
4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操作機構為多控操縱拉鎖。
4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設置轉換裝置,使閉環結構(90)與開環結構(80)之間可互相轉換。
4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轉換裝置為防墜器(104)上設置A部件(1042)、C部件(1043)、B部件(1044),三個部件間可互相連接\扣接或分開。
4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為伸縮彈性裝置(190)。
4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為彈性裝置B(191)與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并接。
4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在盒體(1901)內。
4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盒體(1901)內設置有轉樞(19061)。
4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轉樞(19061)設置在盒體(1901)開口處(1905)與外部固定端(1907)形成的直線(1909)上。
5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盒體(1901)內設置有轉樞B(19063)。
5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盒體(1901)內設置有隔板(1908)。
5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為卷收器(9981)。
5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繩(103)和拉繩(901)共用一個伸縮彈性裝置(190)。
5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有卡位器(1902)。
防墜落手套與安全帶配套使用,作業人員戴上防墜落手套并將防墜繩另一端連在安全帶上,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時,防墜器隨著手部的動作而聯動,扣住固定物;作業人員一旦失手沒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腳沒有踩穩時,扣在固定物上的防墜器通過防墜繩拉住安全帶,確保作業人員不會墜落,從而防止高空墜落事故的發生。.
本發明為高空作業人員在攀登、上下、水平移動、轉移作業位置過程中提供了一種動態保護的防墜落手套,填補了這個領域的技術空白,可以大幅度降低高處墜落事故的發生,也是安全生產領域的一項技術革新。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防墜器(104)是閉環結構(90)的一種實施例。
圖2為防墜器(104)是閉環結構(90)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3為兩根防墜繩(103)套在箍環(962)內;顯示了防墜器(104)為開環繩(9210)受到拉力前、后的示意圖。
圖4為拉繩(901)與箍環(962)連接。
圖5為兩根拉繩(901)套在箍環A(964)內。
圖6為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互相連接,并套在閉環圈E(965)內;閉環圈E(965)與防墜繩A(1031)連接。
圖7為圖6的正視圖。
圖8為兩根防墜繩A(1031)互相連接,并套在閉環圈F(966)內;閉環圈F(966)與防墜繩B(1032)連接。
圖9為圖8的正視圖,圖9-B拉繩(901)與箍環(962)形成套索B(943)。
圖10為轉換裝置的示意圖,還顯示了兩根防墜繩(103)和\或兩拉繩(901)之間互相連接(1009),10-B為連接繩A(1009)圍住固定物的俯視圖。
圖11為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的一種實施例。
圖12為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13為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14為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15為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16為圖15基礎上在活動連接(2)部裝設棘輪棘爪機構(47)。
圖17為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18為圖17的基礎上加上聯動臂(16)。
圖19是卡扣脫扣裝置(4)的示意圖:
圖19.1為帶有頂條(997)的成對棘齒條(45);
圖19.2為帶有卡槽(8022)的成對棘齒條(45);
圖19.3為交錯棘齒條(454)與卡條卡槽機構(802)組合使用的示意圖;
圖19.4為棘齒條棘爪機構(48);
圖19.5為圓柱形棘齒條棘爪機構(1041);
圖19.6為棘爪(99)脫扣的示意圖。
圖20為多控操縱拉鎖的示意圖。
圖21為圖11、12,圖14—圖18的左視圖、圖18的右視圖。
圖22為開環繩(9210)的示意圖。
圖23為活套索(941)的示意圖。
圖24防墜器(104)為活套索(941)受到拉力前、后的示意圖。
圖25為開環繩(9210)和活套索(941)索緊把手防墜落的示意圖。
圖26為伸縮彈性裝置(190)\卷收器(9981)的示意圖。
圖27為伸縮彈性裝置(190)\卷收器(9981)并列設置的示意圖。
圖28為扎帶(6)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1.本發明防墜落手套,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與防墜器(104)連接(109)。.
如圖1、2所示,手套手部(1064)與手部(1062)在人體生理解剖結構上是相同的部位(注:腕部以下為手部,腕部以上為前臂)。為方便表達,戴著手套的稱為手套手部(1064),沒有戴手套的裸手稱為手部(1062)。.
防墜落手套與安全帶配套使用,作業人員戴上防墜落手套,并將防墜器(104)連接安全帶(999)自帶的防墜繩(103)。作業人員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時,防墜器隨著手的動作而聯動,扣住固定物;作業人員一旦失手沒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腳沒有踩穩時,扣在固定物上的防墜器通過防墜繩拉住安全帶,確保作業人員不會墜落,作業人員可以重新調整站位,抓穩固定物,從而防止高空墜落事故的發生。.
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與防墜器(104)連接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綁扎連接,子母扣連接、魔術貼粘扣帶連接、橡皮筋固定或一體成型(適用于手套)等及其組合;防墜器(104)也可以連接于手部(1062)(沒戴手套時的裸手部),從使用習慣和勞動保護的角度出發,人們在攀登時,常戴上手套(1061)保護手;本發明中,優選,防墜器(104)連接于手套手部(1064)(戴手套時的手部)。.
其中,手套(1061)、手套手部(1064)只是起承載防墜器(104)的作用,固定裝置(109)連接裝置(109)防止防墜器(104)掉落,這樣就實現“防墜器(104)隨著手部的動作聯動”的功能,扣住固定物。防墜器(104)也可以連接“拇指指套和食指指套”、“拇指指環和食指指環”等,這些都是“起承載作用部分”。.
“手部(1062)與防墜器(104)連接”可看作是將手套(1061)、手套手部(1064)中“起承載作用部分”保留,其它多余的部分去除;或者將“起承載作用部分”也去除,連接裝置(109)同樣可以將防墜器(104)連接固定于手部(1062),防止防墜器(104)掉落,實現相同的功效。
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與防墜繩(103)連接。.
如圖1、2所示,防墜落手套也可以自身配置防墜繩(103),防墜繩(103)一端與防墜器(104)連接,防墜繩(103)另一端與安全帶(999)連接。
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防墜繩(103)套在箍環(962)內。.
如圖3、24所示,箍環(962)是一個閉環結構。兩根防墜繩(103)套在箍環(962)內,或分別套在兩個可互相扣接或連接的箍環(962)內;如圖3-A、24-A所示,防墜繩(103)沒有套在箍環(962)內,當人體墜落時,防墜繩(103)受到拉力向外張開。圖3-B、24-B所示,兩防墜繩(103)套在箍環(962)內,當人體墜落時,防墜繩(103)受到拉力向外張開,張力使箍環(962)向上滑動,滑到頂端箍緊兩根防墜繩(103)上端部,使兩個防墜器(104)相向靠攏,防止其向外滑出把手。圖3-9、24、25中,箍環(962)都起相同的作用??稍O置為兩個箍環(962),使用時將兩個箍環(962)互相扣接,不使用時,將兩個箍環(962)分開,兩個防墜落手套分開存放;也可設置一個箍環(962),使用時,將兩根防墜繩(103)穿過箍環(962),再連接安全帶。
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固定一拉繩(901),拉繩一端(921)與箍環(962)連接。.
如圖4、5所示,使用時,作業人員戴上防墜落手套,并將防墜器(104)與拉繩(901)分別連接安全帶(999)自帶的兩根防墜繩(103)(在安全帶的同一側)。如圖4-A所示,人體正常攀登時,拉繩(901)沒有受到拉力的狀態;如圖4-B所示,當人體墜落時,拉繩(901)受到拉力,根據定滑輪原理,拉繩(901)把套住防墜繩(103)的箍環(962)向上提升,箍環(962)箍緊兩根防墜繩(103)上端部,使兩個防墜器(104)相向靠攏,防止其向外滑出把手;圖4-9、圖25中,拉繩(901)都起相同的作用。優選,將拉繩(901)另一端延長,直接連接安全帶(999);拉繩(901)的固定方式與防墜器(104)相同。也可以,防墜繩(103)、拉繩(901)、安全帶(999)成Y字、V字型連接。
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拉繩(901)套在箍環A(964)內。.
圖4所示,拉繩(901)沒有套在箍環A(964)內,當人體墜落時,拉繩(901)受到拉力向外張開。如圖5所示,兩根拉繩(901)套在箍環A(964)內,或分別套在兩個可互相扣接或連接的箍環A(964)內;當人體墜落時,拉繩(901)受到拉力向外張開,張力使箍環A(964)向上滑動,滑到頂端箍住兩根拉繩(901)上端部,防止拉繩(901)向外滑出把手。如果要達到“箍環(962)箍緊兩根防墜繩(103)上端部”的效果,則再使用拉繩連接箍環,以此類推,可以逐級裝箍環和拉繩。也可設置一個箍環A(964),使用時,將兩根拉繩(901)穿過箍環A(964),再連接安全帶。
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拉繩(901)與箍環(962)形成套索B(943)。.
圖9-B所示,兩根拉繩(901)套在箍環(962)內,既:箍環(962)內既有防墜繩(103)也有拉繩(901);其中拉繩(901)與箍環(962)形成套索B(943),套索B(943)在箍緊防墜繩(103)上端部的同時,套索B(943)自身也索緊把手。.
兩側套索B(943)可以各自獨立,既:兩個箍環(962)不扣接\連接;兩側套索B(943)也可以連接,既:兩側套索B(943)共用一個箍環(962),或者由兩個箍環(962)扣接\連接形成;“兩側套索B(943)連接”的優點在于:彼此之間可以傳遞拉力。因此,優選兩側套索B(943)連接。
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與襯墊(1063)連接。.
如圖9所示,防墜器(104)與拉繩(901)同時與襯墊(1063)連接;使用的時候,把連接防墜器(104)和拉繩(901)的襯墊連接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不使用的時候,襯墊(1063)連同防墜器(104)和拉繩(901)一起拆卸;襯墊(1063)還起到保護手的作用。圖1、2也示出了襯墊(1063)的示意圖。
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套在閉環圈B(961)內。.
如圖2、10所示,防墜器(104)或拉繩(901)套在閉環圈B(961)內,再與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襯墊(1063))連接,可使防墜器(104)(尤其是套索(94))\拉繩(901)在閉環圈B(961)內自由活動,索緊效果明顯,提高操控性;套索(94)\拉繩(901)在受力的時候,減小對手套的拉力,不會拉壞手套。
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襯墊(1063))通過彈性裝置(120)與閉環圈B(961)連接。.
防墜器(104)(尤其是套索(94))\拉繩(901)受力的時候,會拉伸彈性裝置(120)(如拉簧、橡皮筋等),減小對手套的的拉力,不會拉壞手套。
1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襯墊(1063))通過彈性裝置(120)與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
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襯墊(1063))通過彈性裝置(120)直接連接防墜器(104)或拉繩(901)(既防墜器(104)或拉繩(901)不套在閉環圈B(961)內)。防墜器(104)或拉繩(901)受力的時候,會拉伸彈性裝置(120),減小對手套的的拉力,不會拉壞手套。
1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可與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聯動。.
如圖1、2,圖11-18所示,因為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可以靈活的活動,帶動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隨著手部的動作而聯動。
1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的拇指和食指部位。.
如圖1、2、5、7,圖9-18所示,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拇指和食指外側部位,提升了裝置的聯動性和操控性,由拇指和食指操控防墜器,手在抓住固定物的同時,防墜器就扣住固定物(把手),實現“手抓到哪,防墜器就扣到哪”。
1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或拉繩(901)連接腕箍\臂箍(951)。.
如圖2、15所示,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也可以連接身體穿戴物(如衣服、褲子、褲腰帶、腕箍\臂箍(951)、胸箍、肩箍、腰箍等閉環結構,用來箍住身體),優選,連接于穿戴物的結實部位,身體穿戴物與安全帶(999)功能相同;在人體墜落的時候,由防墜繩拉住腕箍\臂箍(951)等身體穿戴物的結實部位,確保作業人員不會墜落。.
腕箍\臂箍(951)可以箍緊腕部、臂部,不會滑出,可以承受的人體重量,工作人員可以及時重新調整站位,重新抓穩固定物(把手)。腕箍\臂箍(951)使得裝置更小巧、便攜。可以在箍緊部位套上保護物,防止手損傷,如本發明的手套(1061),可以兼做腕箍\臂箍(951)保護物,可以設置多個腕箍\臂箍(951),由多個防墜器(套索)分別連接不同的腕箍\臂箍(951),實現多重保障。由于腕箍\臂箍(951)拉住手部,承受人體重量,所以時間不宜太長,時間太長會損傷手部。
1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腕箍\臂箍(951)為套索A(942)。.
如圖2所示,套索A(942)與套索(94)的結構相同,套索A(942)在受力時會越索越緊,索緊腕部、臂部,防止套索A(942)從手部滑出。.
如圖2所示,套索A(942)靠近手部,防墜器(104)(套索(94))連接腕箍\臂箍(951)。.
圖1、2是套索(94)的結構示意圖,圖4、5、6、7、8、9都是套索(94)防墜落的示意圖。
1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連接裝置(109)或閉環圈B(961)設置開閉器(1011)。.
圖2所示,開閉器(1011)方便使用者根據需求放入或取出防墜器(104)(優選繩索狀),使用不同的技術方案??稍陂]環圈B(961)上設置開閉器(1011)。圖2左上方小圖為開閉器(1011)的局部放大圖。圖2所示,連接裝置(109)對防墜器(104)敞開(圖左邊)、覆蓋(圖右邊)也相當于開閉器(1011)的功能。
1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防墜繩(103)之間或兩根拉繩(901)之間或不同側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之間互相連接(1009)。.
如圖10所示,使用防墜落手套攀登,到了高處工作位時,可以把連接繩A(1009)圍在固定物上,這樣連接繩A(1009)與防墜繩(103)\拉繩(901)一起形成圍帶(也稱圍桿帶、圍桿繩),實現了傳統“圍桿作業安全帶”的功能。圖10中畫出了防墜繩(103)的連接繩A(1009)、連接帶。拉繩(901)也同樣可以設置連接繩A(1009),圖中省略;不同側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之間互相連接(1009),如:左側防墜繩(103)與右側拉繩(901)連接(1009)。
1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互相連接,并套在閉環圈E(965)內。.
如圖6、7所示,防墜繩(103)與拉繩(901)端部互相連接,防墜繩(103)與拉繩(901)所受的力可以互相傳遞,閉環圈E(965)連接安全帶(999);當人體墜落時,安全帶(999)受到拉力傳遞至閉環圈E(965),根據動滑輪原理,拉力會通過閉環圈E(965)均勻分配到防墜繩(103)與拉繩(901);防墜繩(103)與拉繩(901)同時均勻受力索緊固定物把手,達到最佳的防墜落效果。
1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閉環圈E(965)與防墜繩A(1031)連接。.
如圖6、7所示,當人體墜落時,安全帶(999)受到拉力傳遞至防墜繩A(1031),防墜繩A(1031)傳遞至閉環圈E(965),再通過閉環圈E(965)均勻分配到防墜繩(103)與拉繩(901)。優選,防墜繩A(1031)為伸縮彈性裝置(190),如:卷收器(9981)。
1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根防墜繩A(1031)互相連接,并套在閉環圈F(966)內。.
如圖8、9所示,兩根防墜繩A(1031)端部互相連接,兩根防墜繩A(1031)所受的力可以互相傳遞,閉環圈F(966)連接安全帶(999),當人體墜落時,安全帶(999)受到拉力傳遞至閉環圈F(966),根據動滑輪原理,拉力會通過閉環圈F(966)均勻分配到兩根防墜繩A(1031);兩根防墜繩A(1031)各自通過閉環圈E(965)把拉力均勻分配到左右兩側的防墜繩(103)與拉繩(901),兩側同時均勻受力索緊固定物把手,達到最佳的防墜落效果。.
閉環結構(90)防墜器(104)(如套索(94))是封閉的,不會把拉力傳遞到另外一側的閉環結構(90);采用這種設計后,拉力就可以互相傳遞,兩側同時均勻受力索緊固定物(把手)。
2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閉環圈F(966)與防墜繩B(1032)連接。.
如圖8、9所示,當人體墜落時,安全帶(999)受到拉力傳遞至防墜繩B(1032),再傳遞至閉環圈F(966),再傳遞到兩根防墜繩A(1031),再傳遞到閉環圈E(965),再傳遞到防墜繩(103)與拉繩(901)。優選,防墜繩B(1032)為伸縮彈性裝置(190),如:卷收器(9981)。
2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是閉環結構(90)。.
如圖1、2所示,閉環結構(90)可以扣住固定物的端部或固定物把手等伸出、突出部位(如手腳架兩端、鐵塔的腳釘等)。還可在閉環結構(90)裝設磁性物,便于吸附鐵質固定物。
2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閉環結構(90)為套索(94)。.
如圖1、2所示,套索(94)也稱為:絞索(94)、活結(94)或絞索活結套索結構(94),由繩索一端(92)固定于閉環孔狀體(96)閉環圈A(96),繩索另一端(95)穿出閉環圈A(96)再與防墜繩(103)相連;也可以由繩索一端(92)自身閉環成閉環圈A(96)(如用繩索打結),繩索另一端(95)穿出閉環圈A(96)再與防墜繩(103)相連;防墜繩(103)可看成是繩索另一端(95)穿出閉環圈A(96)后延長形成;繩索優選為碳纖維繩、石墨烯繩等;這些新材料體積小、重量輕、柔軟、高強度;套索(94)在受力時會越索越緊,索住固定物把手,防止防墜器(104)從固定物把手滑出。.
如圖2所示,腕箍\臂箍(951)靠近手部,兩個套索互相連接;圖4、5、6、7、8、9都是套索(94)防墜落的示意圖。
2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套索B(943)或套索A(942)或套索(94)為扎帶(6)結構。.
如圖28所示,扎帶(6)設計有止退功能,只會越扎越緊,不能自動松開;也可以設計可拆卸的扎帶,手動松開;也可以全部都是扎帶(6)結構。.
實際應用中,用軟材質制作扎帶,不要用硬質材料制作,避免弄傷手。
2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是開環結構(80)。.
如圖11—圖18所示,開環結構(80)既可以扣住固定物的端部或固定物的伸出、突出部位,也可以扣住長條形固定物(如腳手架)的任何部位。開環結構(80)可以是弧形或圓弧形,也可以是多邊形、勾狀體或其它固定形狀及其組合??梢詫⒒⌒?、圓弧形、多邊形等開環結構(80)設置為有彈性裝置C(8001)如:彈簧、橡膠,可以彎曲,實現活動部件(801)的功能。活動部件(801)可提高裝備的操控性和靈活性,防墜器(104)隨著手部的動作聯動,打開或閉合,手抓到哪,防墜器就扣到哪。
2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有活動部件(801)。.
如圖11—圖18所示,可以將弧形、圓弧形、多邊形等開環結構(80)設置為有彈性裝置C(8001)如:彈簧、橡膠,可以彎曲,實現活動部件(801)的功能?;顒硬考?01)可提高裝備的操控性和靈活性,活動部件(801)隨著手部的動作聯動,使開環結構(80)成閉環狀態或開環狀態、打開或閉合,手抓到哪,防墜器就扣到哪。
2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兩防墜器(104)之間互相連接(1091)。.
圖3,圖22-25;如圖22、23所示,連接繩(1091)連接兩防墜器(104),使兩個防墜器(104)相向靠攏,防止其向外滑出把手。特殊設置的防墜器(104)(開環繩(9210)、活套索(941))可以通過連接繩(1091)互相傳遞拉力,使兩個防墜器均勻受力索緊把手,起到最佳的防墜落效果。連接繩(1091)設置為長度可調節(如:背包的可調節帶),適應不同的攀登物體。連接繩(1091)可設置成可拆卸組裝結構,方便使用。
2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為開環繩(9210)。.
如圖22為成對開環繩(9210)的正視圖,開環繩一端(92101)互相連接(1091),開環繩另一端(92102)與防墜繩(103)連接,防墜繩(103)可看成是開環繩另一端(92102)延長形成。.
圖25-A、圖3為成對開環繩(9210)的側視圖;攀登時,佩戴本防墜落手套,并將防墜繩(103)與安全帶(999)連接;圖3-A為人體正常攀登的示意圖,圖3-B當人體墜落時,防墜繩(103)受到拉力,把力傳遞給兩個開環繩(9210),兩個開環繩(9210)之間通過連接繩(1091)傳遞拉力,兩側同時均勻受力,使成對開環繩相向靠攏并同時索緊把手,防止開環繩滑出把手,即使兩個把手一高一低,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成對開環繩與安全帶形成閉環結構。.
箍環(962)加上拉繩(901)就相當于“開環繩”結構,可以實現“開環繩”的功能;“開環繩”是可以互相傳遞拉力的;“兩側套索B(943)連接” 也相當于“開環繩”結構。
2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為活套索(941)。.
活套索(941)是相對于套索(94)而言的,套索(94)在受到拉力時越索越緊,索緊把手。套索(94)是閉環結構,兩個套索(94)之間不會傳遞拉力。.
如圖23為成對活套索(941)的正視圖,活套索一端(9412)繞著活套索另一端(9413)(或者兩端互相纏繞),活套索一端(9412)互相連接(1091), 活套索另一端(9413)與防墜繩(103)相連,防墜繩(103)可看成是活套索另一端(9413)延長形成?;钐姿鳎?41)在受到拉力時會索緊把手,同時,兩個活套索(941)之間通過連接繩(1091)傳遞拉力,把拉力傳遞給另一個活套索(941),使成對活套索(941)相向靠攏,防止滑出把手,即使兩個把手一高一低,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成對活套索(941)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與成對開環繩相似;成對活套索與安全帶形成閉環結構。.
圖24-A顯示人體正常攀登時,成對活套索(941)的側視圖;圖24-B顯示人體墜落時,活套索(941)索緊把手的防墜落示意圖。.
活套索(941)可以纏繞半圈、1圈、2圈,但不宜纏繞太多,防止繞圈太緊不能散開,變為套索(94)或閉環圈。這種結構可以在“開環繩”、“活套索”、“套索”、“閉環結構”之間互相轉換,結構形式靈活。
2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有卡扣脫扣裝置(4)。.
如圖11—18所示,開環結構(80)有卡扣脫扣裝置(4),使開環結構(80)成閉環狀態或開環狀態。.當手抓握固定物時,卡扣脫扣裝置(4)將活動部件(801)兩端閉合并卡扣,扣牢固定物;當手離開固定物時,卡扣脫扣裝置(4)的脫扣功能可將已閉合的活動部件(801)打開。
3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為繩狀\鏈狀(91)或其它不固定形狀及其組合。.
如圖13所示,繩狀(91)優選為碳纖維繩、石墨烯繩等;這些新材料體積小、重量輕、柔軟、高強度;不固定形狀隨著手的動作而改變形狀,適合手的抓握動作。
3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為伸縮裝置(106)。.
如圖13、14所示,活動部件(801)為伸縮裝置(106)。伸縮裝置(106)有伸縮桿(4531)、彈簧(3)等及其組合,伸縮桿(4531)可往兩側伸縮或單側伸縮;伸縮裝置(106)還可以與其它部件搭配組合使用。
3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由若干條短臂(17)順序活動連接(2)構成。.
如圖15-16所示,這種結構可以使短臂(17)任意旋轉活動,適合手的抓握動作,形成閉環狀態或開環狀態。
3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由2條長臂(1)活動連接(2)構成。.
如圖17-18所示,2條長臂(1)旋轉活動成閉環狀態或開環狀態,卡扣固定物,結構簡單,適合手的抓握操作。
3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部件(801)包括與長臂(1)聯動的聯動臂(16)。.
如圖17所示,在聯動臂(16)上裝設卡扣脫扣裝置(4),當長臂(1)旋轉運動時,聯動臂(16)聯動并鎖扣長臂(1)的旋轉狀態,不會再往回旋轉,從而扣牢固定物,實現卡扣功能。
3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邊緣(8011)延伸并朝手部方向卷邊(8012)。.
如圖15所示,防墜器(104)邊緣(8011)延伸并朝手部方向卷邊(8012),卷邊(8012)呈“C字形”或“O字形”包圍拇指\食指(8013),拇指\食指的動作可直接傳遞到活動部件(801)(短臂、長臂等),這樣操作更加靈活。也可把“C字形”或“O字形”扣嵌在活動部件(801)上。卷邊也可用于圖11、12,圖14-18,但是,在拇指\食指關節部位不要卷邊,否則會影響關節活動。.
如圖1、2所示,在閉環結構(90)\套索(94)中,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及連接裝置(109)相當于卷邊(8012),拇指\食指的動作可直接傳遞到閉環結構(90)\套索(94)。
3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活動連接(2)有限位凸起(511)或可調節螺栓(512)。.
如圖15所示,這樣是為了控制活動部件(801)(短臂(17)、長臂(1)、聯動臂(16))的旋轉范圍,調整限位凸起(511)或可調節螺栓(512)可以讓活動部件(801)旋轉成便于卡扣的形狀??刂菩D范圍的裝置也可以是其它可調節伸縮長短功能的裝置。
3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旋轉卡扣脫扣裝置(42)裝設在活動連接(2)部。.
如圖15—圖18所示,旋轉卡扣脫扣裝置(42)如棘輪棘爪機構(47),棘輪棘爪機構(47)使活動部件(801)單向旋轉閉環運動,并鎖扣其旋轉狀態,不會再往回旋轉,從而扣牢固定物,實現卡扣功能;旋轉卡扣脫扣裝置(42)形式結構不局限于此;可在活動連接(2)設置扭力彈簧(5)讓開環結構(80)充分打開或閉合,便于操作。
3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裝設在活動部件(801)的外端部(14)。.
如圖11-18所示,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為成對棘齒條(45)(脫扣裝置(412)為頂條(997))、交錯棘齒條(454)、棘齒條棘爪機構(48)、圓柱形棘齒條棘爪機構(1041)、卡條卡槽機構(802)、魔術貼粘扣帶、磁鐵(44)、單向活動瓣膜(101)或其它具有成對卡扣脫扣功能的裝置及其組合;
單向活動瓣膜(101)優選裝設于圖11、12所示固定形狀的開環結構(80)中,當手抓握固定物時,單向活動瓣膜(101)打開扣住固定物后隨即閉合;用手指(中指)操作單向活動瓣膜(101)即可打開。.
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設有卡槽(8022),卡槽(8022)內有壓簧(453);卡槽(8022)可以起到引導卡扣裝置的作用,壓簧(453)可以使卡扣更加緊密;
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為弧形或圓弧形。.
成對棘齒條(45)的脫扣裝置(412)為頂條(997),棘齒條棘爪機構(48)和圓柱形棘齒條棘爪機構(1041)的脫扣裝置(412)為棘爪(99);
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還有手指固定環(97)將裝置固定于手指外端部(優選為拇指和食指);圓柱形棘齒條棘爪機構(1041)可以在縱向(Z軸方向(143))順利卡扣,使用者不必特別調整裝置的方向姿態;磁鐵(44)的吸附功能兼做引導卡扣裝置的功能;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沿著磁力的方向準確卡扣,在磁鐵(44)外周邊有非導磁隔阻物(441)可以防止其吸附鐵質固定物;
圖19之圖19.3所示交錯棘齒條(454)在X軸方向(141)設置有棘齒(995),Y軸方向(142)設置有層疊面;或同時在X軸方向(141)和層疊面設置有棘齒(995);
圖18圖21所示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裝設在外端部(14)X軸方向(141)或Y軸方向(142)、或同時裝設在X軸方向(141)Y軸方向(142);
卡槽(8022)可以防止卡扣部件翹起脫扣,防墜器受到牽引力時,卡扣脫扣裝置(4)會同時受到縱向(Z軸方向(143))和橫向(X軸方向(141)Y軸方向(142))的力,縱向的力由卡扣力抵消;橫向的力會使卡扣部件(棘齒條)翹起頂到卡槽(8022),卡槽(8022)內側壁會產生一個反向的力抵消,防止卡扣部件翹起分離脫扣;
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可以組合實施,如圖19之圖19.3為卡條卡槽機構(802)與交錯棘齒條(454)組合實施防止卡扣部件翹起脫扣,其形狀為弧形或圓弧形。
3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卡扣脫扣裝置(4)的脫扣裝置(412)可由操作機構操作脫扣。.
如圖11—18所示,操作機構是操作把手(1103)、聯動桿(1104)、彈簧A(301)、鋼絲繩(993)、操縱拉鎖、多控操縱拉鎖或其它具有操作功能的裝置及其組合,操作機構有支撐裝置(981);
裝設在外端部(14)(聯動臂(16)的外端部(14)例外)的成對卡扣脫扣裝置(41)可用手指(中指)操作脫扣;
棘爪(99)上方有傾斜的擋板(992),棘爪(99)在與棘齒(995)分離的同時,沿傾斜的擋板(992)橫向往外運動完全脫離棘輪、棘齒條。.
操縱拉鎖由外套(811)、鋼絲繩(993)等構成,能操作單個活動件(992)棘爪(99)。
4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或活動部件(801)為弧形或圓弧形。.
如圖11- 18所示,因為聯動臂(16)不是用來卡扣固定物的,其形狀優選為扁圓弧形,也可以是圖8所示的長條形;短臂(17)和長臂(1)是用來卡扣固定物的,其形狀優選為圓弧形;
例7圖3的彈簧(3)、圖4的伸縮桿(4531)為弧形或圓弧形(優選為圓弧形),起到引導卡扣裝置的功能;圓弧形彈簧(3)、伸縮桿(4531)可以使開環結構(80)沿著預定的軌跡伸出、縮回閉環和開環運動;順利實現卡扣和脫扣功能。
4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開環結構(80)或活動部件(801)外端部(14)沿X軸方向(141)或Y軸方向(142)相向彎曲、或同時沿X軸方向(141)Y軸方向(142)相向彎曲,外端部(14)頂端(144)反方向彎曲。.
圖11、圖18所示,用手操作外端部(14)沿閉合方向運動,裝置固有的彈性使兩外端部(14)互相產生擠壓力,兩外端部(14)緊密結合成閉環狀態;
用手操作兩外端部(14)往相反方向彎曲運動,可抵消擠壓力,兩外端部(14)分離成開環狀態;
外端部(14)頂端(144)反方向彎曲,是為了讓外端部(14)相向閉合運動時起到引導卡扣的作用,在外端部(14)裝設卡扣脫扣裝置(4)時,卡扣脫扣裝置(4)沿著頂端(144)的彎曲順利地卡扣,擠壓力和卡扣力使外端部(14)卡扣更加牢固;
圖11-12、圖14、圖15—圖18展示的是X軸方向(141)示意圖,圖21展示的是Y軸方向(142)的示意圖;
由于要操作活動部件(801)彎曲擠壓達到閉環狀態和開環狀態,活動連接(2)太緊或太松都不利于操作,因此在活動連接(2)部設有松緊調節裝置,松緊調節裝置是外部套有彈簧C(303)的螺栓螺母卡簧C(503)。
4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操作機構為多控操縱拉鎖。.
操縱拉鎖由外套(811)、鋼絲繩(993)等構成,只能操作單個活動件(991)棘爪(99);
對操縱拉鎖進行改進,如圖20所示,所述多控操縱拉鎖有多節外套(811),外套端部(812)由固定點(813)固定,外套(811)間的分段鋼絲繩(9931)分別順序連接操作多個活動件(991)、脫扣裝置(412)(棘爪(99)、頂條(997)等);
因為棘爪(99)要活動實現卡扣脫扣功能,太松或太緊都會影響使用效果,棘爪連接部(996)裝設松緊調節裝置,松緊調節裝置是外部套有彈簧B(302)的螺栓螺母卡簧B(50);調節棘爪連接部(996)的松緊度,可使多個脫扣裝置(412)同步脫扣,實現開環操作功能。
4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器(104)設置轉換裝置,使閉環結構(90)與開環結構(80)之間可互相轉換。.
如圖10所示,轉換裝置使不同形式的防墜器(104)之間互相轉換,方便用戶根據需求使用不同的技術方案。
4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轉換裝置為防墜器(104)上設置A部件(1042)、C部件(1043)、B部件(1044),三個部件間可互相連接\扣接或分開。.
圖10為轉換裝置的示意圖,C部件(1043)由閉環圈(1043)連接防墜繩(103)構成;當A部件(1042)、閉環圈(1043)、B部件(1044)連在一起時,防墜器(104)為閉環結構(90)(普通閉環結構);當防墜繩(103)套在閉環圈(1043)內時,防墜器(104)為套索(94);當A部件(1042)與閉環圈(1043)連接\扣接時,防墜器(104)為開環繩(9210);開環繩(9210)兩端纏繞后,防墜器(104)變成活套索(941)。.
優選, A部件(1042)為連接繩(1091)的端部直接連接于閉環圈(1043),B部件(1044)不設置閉環圈。.
這樣轉換裝置就可以構成套索(94)、活套索(941)、開環繩(9210)三種形式防墜器。
45.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為伸縮彈性裝置(190)。.
在不同的技術方案中,分別使用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優選,全部為伸縮彈性裝置(190)。
46.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為彈性裝置B(191)與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并接。.
圖26所示,伸縮彈性裝置(190)把彈性裝置B(191)(橡皮筋、彈力帶、拉簧等)與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并接\串接(優選并接),并將防墜繩\拉繩設置成固定長度;操作時,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處于半緊張狀態,操作人員無牽掛感;當人體墜落時,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被拉伸至最大長度,由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承受人體墜落沖擊力,拉住安全帶,實現防墜落功能。在伸縮彈性裝置(190)設置卡位器(1902),像自動伸縮鋼卷尺一樣,可以固定拉伸的長度。
47.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在盒體(1901)內。.
圖26所示,盒體(1901)可設置為圓盤形、長方體等形狀,體積較小,方便使用和存放,也方便保護伸縮彈性裝置(190)。
48.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盒體(1901)內設置有轉樞(19061)。.
圖26所示,轉樞(19061)就像定滑輪,可以讓防墜繩(103)\拉繩(901)、彈性裝置(191)變換方向拉伸和收縮;防墜繩(103)\拉繩(901)、彈性裝置(191)可以共用一個轉樞(19061),也可以分別獨立設置轉樞:轉樞(19061)用于防墜繩(103)\拉繩(901),轉樞A(19062)用于彈性裝置B(191)。
49.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轉樞(19061)設置在盒體(1901)開口處(1905)與外部固定端(1907)形成的直線(1909)上。.
圖26所示,這種設置,使拉伸和收縮更加順暢,避免盒體(1901)受力時產生旋轉、搖擺,影響操作使用。
50.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盒體(1901)內設置有轉樞B(19063)。.
圖26所示,可設置多個轉樞B(19063),把防墜繩(103)\拉繩(901)、彈性裝置(191)分開不同區域,起到隔板的作用,防止互相纏繞。
51.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盒體(1901)內設置有隔板(1908)。.
圖26所示,在盒體內用隔板(1908)進行分區,防止纏繞。
52.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為卷收器(9981)。.
圖26所示,卷收器(9981)的功能有:慢速拉,即伸長;快速拉,即緊急鎖止、差速鎖止;拉力消失即自動收卷。在器內機構作用下,繩(帶)處于半緊張狀態,使操作人員無牽掛感。圖3-9,26所示,使用卷收器,裝置的結構緊湊,體積小;攀登時會覺得很輕松。當人體墜落時,防墜繩A(1031)(或防墜繩B(1032)或防墜繩(103)或拉繩(901))受到拉力,卷收器緊急鎖止并牽拉相應的防墜器(104)(開環繩(9210)、活套索(941)、套索(94))、箍環(962)、箍環A(964)等,實現防墜落功能。.
汽車卷收器安全帶適用所述卷收器(9981),并且兩者功能都相同,技術很成熟,得到廣泛應用,汽車卷收器安全帶現有的技術和今后發展的技術,都可以應用到本發明防墜落裝置中。還有一種差速防墜器,具有相同的功能,也可以應用到本發明防墜落裝置中。.
也可以將卷收器(9981)設置為只有卷收功能,無緊急鎖止功能,這樣,防墜繩(103)和\或拉繩(901)拉伸到最大長度后拉住安全帶。
53.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防墜繩(103)和拉繩(901)共用一個伸縮彈性裝置(190)。.
圖3-7,圖24、25所示,在安全帶同一側,防墜繩(103)和拉繩(901)共用一個伸縮彈性裝置(190)(優選為卷收器(9981)),防墜繩(103)、拉繩(901)、卷收器(9981)呈Y型連接。如果兩個防墜器不能互相傳遞拉力或者防墜繩(103)與拉繩(901)不能互相傳遞拉力,當防墜繩(103)或拉繩(901)任何一根先受力收緊時,另外一根就不再受力收緊并成松弛狀態;在安全帶另一側,防墜繩(103)或拉繩(901)也不再受力收緊并成松弛狀態;所以要調節好防墜繩(103)和拉繩(901)的長度,使箍環(962)箍緊兩根防墜繩(103)同時,防墜器(104)索緊把手,達到最佳的防墜落效果。
54. 進一步改進,其特征在于:伸縮彈性裝置(190)有卡位器(1902)。.
圖26所示,伸縮彈性裝置(190)像自動伸縮鋼卷尺一樣,可以伸縮,卡位器(1902)可以固定拉伸的長度。當與圖10連接繩A(1009)配合使用時,連接繩A(1009)與防墜繩(103)\拉繩(901)一起形成圍帶(也稱圍桿帶、圍桿繩),實現了傳統“圍桿作業安全帶”的功能。
開環結構(80)設置引導卡扣裝置,可以使手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時,開環結構(80)沿著預定的軌跡閉環和開環運動,不必調整卡扣脫扣裝置(4)的方向姿態,可以更加容易實施卡扣,操作更加靈活,如:圓弧形伸縮桿(4531)、圓弧形彈簧(3)、短臂(17)、長臂(1)等;
以下部件也起到引導卡扣裝置的作用:
例8的限位凸起(511)或可調節螺栓(512);
例14的卡槽(8022)、磁鐵(44)、圓柱形棘齒條棘爪機構(1041)、手指固定環(97);
例17的頂端(144)反方向彎曲等。
防墜器(104)形式結構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不管其是何種形式,只要“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與防墜器(104)連接”,就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為產品可設置成拆卸組合使用,即使部件之間沒有相連,但結構上存在連接的可能,可以實現本發明的功能,同樣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