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野外取水和凈水設備,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取水凈水杯。
背景技術:
凈水器也叫凈水機、水過濾器,是按對水的使用要求對水質進行深度過濾、凈化處理的水處理設備。平時所講的凈水器,一般是指用作家庭使用的小型過濾器。其技術核心為濾芯裝置中的過濾膜,目前主要技術來源于超濾膜和RO反滲透膜兩種。凈水器可有效濾除水中的鐵銹、砂石、膠體以及吸附水中余氯、嗅味、異色、農藥等化學藥劑。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細菌、雜質、毒素、重金屬等。市場中有部分凈水器是專門為戶外使用的戶外凈水器。這些戶外取水凈水器杯適合在戶外時對山泉水、河水等進行取水、凈化后飲用。目前市面上這些戶外凈水器體積還不夠小,不方便攜帶,同時不具備水質檢測功能,未能滿足用戶需求,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一種便攜式取水凈水杯,以縮小體積,提高便攜性和加入水質檢測功能,滿足用戶需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便攜式取水凈水杯,其包括圓筒形殼體、增壓泵、濾芯、蓄電池及進水管,增壓泵、濾芯和蓄電池均設在殼體內,進水管的入水端設有起初步過濾作用的可拆卸的阻污器,進水管連通著增壓泵進水口,增壓泵出水口連通著濾芯的進水口,濾芯出水口通向殼體外,殼體內還設有一個帶指示功能的實時水質檢測儀,蓄電池與增壓泵電連接為增壓泵供電。
進一步地,殼體包括下殼、中殼和上殼,下殼與中殼一端固定連接,上殼與中殼另一端固定連接,增壓泵和蓄電池并行排列設在下殼內,濾芯設在上殼內。
進一步地,上殼底端設有出水道,濾芯出水口與出水道連通。
進一步地,中殼上設有進水筒,進水管與進水筒連通,進水筒通過軟管與增壓泵進水口連通。
進一步地,中殼上設有一用于控制增壓泵開閉的開關及用于為蓄電池充電的插電接口,開關與蓄電池和增壓泵電連接,插電接口與蓄電池電連接。
進一步地,下殼包括圓筒形外殼及用作固定增壓泵和蓄電池的內殼,內殼固定套入于外殼內,內殼中間位置設有隔板,隔板設有用于定位蓄電池和增壓泵的通孔。
進一步地,內殼由相同的兩半組合而成。
進一步地,增壓泵為直流泵。
進一步地,水質檢測儀包括檢測電路板、入水口檢測電極和出水口檢測電極,檢測電路板分別電連接入水口檢測電極、出水口檢測電極和蓄電池;入水口檢測電極插入于濾芯進水口處,出水口檢測電極插入于濾芯出水口處。
進一步地,水質檢測儀還包括用于指示水質狀況的檢測指示燈,檢測指示燈與檢測電路板電連接。
進一步地,下殼與中殼之間、上殼與中殼之間均設有防水密封圈。
進一步地,濾芯出水口與出水道內壁之間設置也設有防水密封圈。
進一步地,阻污器包括漏斗狀底座、帶有網格的外蓋及設在底座與外蓋之間的過濾網,底座與進水管入水端連通,外蓋固定在底座上并且過濾網夾在外蓋與底座之間,水流依次經過外蓋的網格、過濾網和底座后進入進水管中。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凈水杯大部分部件都裝入一個圓筒形的殼體內,結構更加緊湊,并且在進水管入水端還設置阻污器,在保證水質的前提下,可以減少過濾的組件的體積,進一步減少了凈水器的體積,提高了便攜性,方便用戶隨身外出攜帶,同時加設了實時水質檢測儀,提示用戶水質情況,讓用戶放心飲用,滿足了用戶需求,有利于市場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凈水杯的裝配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凈水杯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凈水杯的分解圖;
圖4為本發明凈水杯阻污器另一種結構方式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凈水杯增加了儲水容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介紹和說明。
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如圖1至圖3所示。
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的凈水器包括圓筒形殼體10、增壓泵20、濾芯40、蓄電池30及進水管50。增壓泵20、濾芯40和蓄電池30均設在殼體10內。進水管50連通著增壓泵20進水口,增壓泵20出水口連通著濾芯40的進水口,濾芯40出水口通向殼體10外,而蓄電池30與增壓泵20電連接為增壓泵20供電。增壓泵20為直流泵,其抽力大,可以實現更好的過濾效果。
具體地,如圖1、2所示,殼體10包括下殼11、中殼12和上殼13,下殼11與中殼12一端固定連接,上殼13與中殼12另一端固定連接。下殼11與中殼12之間、上殼13與中殼12之間均設有防水密封圈90。
如圖2和3所示,增壓泵20和蓄電池30并行排列設在下殼11內。下殼11包括圓筒形外殼111及用作固定增壓泵20和蓄電池30的內殼112,內殼112固定套入于外殼111內,內殼112中間位置設有隔板113,隔板113設有用于定位蓄電池30和增壓泵20的通孔。如圖3所示,內殼112由相同的兩半組合而成。
如圖2和3所示,中殼12上設有進水筒121,進水管50與進水筒121連通。進水筒121通過軟管與增壓泵20進水口連通。中殼12上還設有用于控制增壓泵20開閉的開關81及用于為蓄電池30充電的插電接口82,開關81與蓄電池30和增壓泵20電連接,插電接口82與蓄電池30電連接。
如圖2和3所示,濾芯40設在上殼13內。上殼13底端設有出水道131,濾芯40出水口與出水道131連通。濾芯40出水口與出水道131內壁之間設置也設有防水密封圈90。上殼13的頂面上設有取水掛鉤105,便于在野外的環境下,例如在山澗、山洞、山溪、水井等深度深,坡度大,人不方便、不安全的取水條件下,通過外加吊繩等裝置進行吊裝取水。
如圖2和3所示,進水管50的入水端設有起初步過濾作用的可拆卸的阻污器60。本實施例中,阻污器60包括漏斗狀底座61、帶有網格的外蓋63及設在底座61與外蓋63之間的過濾網62。底座61與進水管50入水端連通,外蓋63固定在底座61上并且過濾網62夾在外蓋63與底座61之間。水流依次經過外蓋63的網格、過濾網62和底座61后進入進水管50中。
殼體內還設有一個帶指示功能的實時水質檢測儀。如圖3所示,水質檢測儀包括檢測電路板101、入水口檢測電極102、出水口檢測電極103以及用于指示水質狀況的檢測指示燈104。檢測電路板101分別電連接入水口檢測電極102、出水口檢測電極103和蓄電池30。入水口檢測電極102插入于濾芯40進水口處,出水口檢測電極103插入于濾芯40出水口處。檢測指示燈104與檢測電路板101電連接。如圖1和3所示,檢測指示燈104設在中殼12上,檢測指示燈104有兩個,一個指示出水口處水質,另一個指示進水口水質。
在其他實施例中,阻污器還可以采用如圖4所示的結構。如圖4所示,阻污器70包括漏斗狀底座71、外蓋73、圓形過濾網72及內部支架74。過濾網72夾在外蓋73與底座71之間。外蓋73中間位置為一個帶網格的進水道731,圍繞著進水道731上留有環形水道732且環形水道732最大直徑小于過濾網72外徑。外蓋73進水道731端面及環形水道732端面均緊貼于過濾網72上。內部支架74設在過濾網72與底座71內壁之間。內部支架74為中空圓錐筒型,內部支架74的開口為容水空間741,內部支架74的開口最大外徑大于環形水道732的最小內徑,而內部支架74開口端面與過濾網72接觸形成的圓環外徑小于環形水道732的最大直徑。內部支架74的錐形外壁與底座71內壁之間形成過水通道711。底座71內壁上均布有用于撐住內部支架74的支撐凸臺712,支撐凸臺712之間留有過水的間隙。內部支架74被支撐凸臺712和過濾網72夾住。
圖4這種阻污器70的結構在使用時,水流從外蓋73進水道731進入,經過過濾網72中間部分進入內部支架74的容水空間741,然后從內部支架74的開口端面與過濾網72接觸形成的圓環內側部位穿過過濾網72進入外蓋73的環形水道732,隨后從過濾網72最外側的圓環部位進入過水通道711,流過支撐凸臺712之間的間隙,最終進入進水管中。圖4中箭頭所指示的便是水流流向。
圖4這種阻污器70的一個過濾網72便可以對水流進行三次過濾,制造成本未顯著增長,但過濾效果得到較大提升,其主要適用于過濾那些雜物較多的河水、湖泊水、山泉水等,可供喜歡戶外極限運動的用戶選用。
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阻污器還可以增加一個存儲凈化水的儲水容器14。儲水容器14螺紋連接于上殼13上,并與濾芯40出水口連通,同時與上殼13之間夾有密封圈15。這樣可以將自動將過濾過的凈化水裝滿后密封儲存起來以供后續飲用。
本發明的凈水杯增加了直流增壓泵,在壓力的作用下,進出水更流暢,過濾凈化的效果更好,精度可達到0.001um,遠遠超出市場上的0.01um的精度。在進出水口,加入水質檢測功能,并有指示燈指示,提示用戶對水質的安全性進行對比,讓用戶做出棄用或可飲用的決定,以打消用戶對陌生環境下的取水飲用的心理顧慮。
以上陳述僅以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以便于讀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僅限于此,任何依本發明所做的技術延伸或再創造,均受本發明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