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襪子,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兒童襪。
背景技術:
襪子是一種穿在腳上的服飾用品,起著保護腳和美化腳的作用。兒童襪子包括襪口、襪統和襪腳三部分,其中襪腳包括襪跟、襪底和襪背、襪頭。襪口的作用是使襪子邊緣不脫散并緊貼腿上。
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的兒童襪一般是將成人襪尺寸改小,其他形狀結構未作出任何改變,一些年齡較小的兒童,由于其靈活性和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在穿著襪子的時候往往會遇到難以將襪子襪口套入腳內的情況,成人版改小之后的襪子對年齡較小的兒童而言具有較高的穿著難度,存在改進的不足之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兒童襪,通過設置左右兩側的手提部以及手提部之間的開口部,起到方便兒童穿著的目的,較大的減小了穿著難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兒童襪,包括襪口、襪筒和襪腳,所述襪口左右兩側向上延伸有手提部,所述手提部至襪口左右兩側向襪口中間高度遞減,襪口左右兩側的所述手提部之間形成呈前后設置的U型或V型的開口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 當兒童在穿著襪子時,左右手可以分別對應提拉手提部,手提部的設置起到方便兒童提拉的作用,同時設置的開口部與高度遞減的手提部相配合,有利于在襪口出形成一個較大的橫向的開口,起到方便腳尖進入襪口的效果,該兒童襪能夠較大程度的減小兒童的穿著難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左右兩側的所述手提部下緣長度之和與襪口周長相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手提部下緣正好能夠繞襪口一周,有利于加強連接強度,避免提拉時手提部與襪口脫離的現象。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手提部呈等腰三角形設置,襪口左右兩側的所述手提部之間形成的開口部為V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呈等腰三角形的手提部便于加工,且該形狀的手提部能夠較好是適配腳踝兩側,起到保護腳踝的效果,V型的開口部有利于在腳尖進入襪口時形成較大的開口,方便穿著。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手提部頂端呈平整端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相對于尖端平整端有利與手的提拉,與手指較為適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平整端寬度為8至15m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上述寬度的平整端與兒童的大拇指寬度基本相同,起到方便提拉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后側V型的開口部底端高于前側V型的開口部底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襪子穿著完整之后,使得后側的V型的開口部底端和前側V型的開口部底端保持相同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手提部為雙層結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雙層結構有利與提高手提部的厚度,加強與腳踝之間貼合的舒適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手提部相對襪口中心一側均設置有橡膠片。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橡膠片的設置一方面能夠在兒童進行提拉時起到對大拇指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穿著完成之后,能夠起到防止襪口下滑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兒童襪結構簡單,能夠較好的針對于兒童穿著襪子具有較大難度的情況,使得兒童能夠較為容易的進行襪子的穿著,有利于增強兒童穿著襪子時的自信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施例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1、襪腳;2、襪口;3、襪筒;4、手提部;5、開口部;6、橡膠片;7、平整端。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兒童襪,包括襪口2、襪筒3和襪腳1,所述襪腳1包括一體成型的襪跟、襪底、襪背以及襪頭。
如圖1、圖2所示,在襪口2的左右兩側分別向上延伸有手提部4,手提部4至襪口2左右兩側向襪口2中間高度遞減,從襪子側邊方向,如圖1所示,手提部4呈等腰三角形設置,從襪子正面方向,如圖2所示,襪口2左右兩側的手提部4之間形成了呈前后設置的V型的開口部5,隨著手提部4形狀的改變,開口部5的形狀也可以為U型。左右兩側的手提部4下緣長度之和與襪口2周長相等,即使得手提部4下緣正好能夠繞襪口2一周,有利于加強手提部4與襪口2的連接強度。為了加強手提部4與腳踝之間貼合的舒適度,將手提部4設置為雙層結構。為了與兒童大拇指的形狀相適配,手提部4的頂端呈平整端7設置,平整端7寬度保持在8至15mm,所以手提部4從襪子側面來看的形狀也可以看成是等腰梯形;考慮到腳部從后側跟腱的延伸長度大于前側腳背的延伸長度,所以本方案后側的V型的開口部5底端高于前側的V型的開口部5底端,從而保證襪子穿著完整之后,后側的V型的開口部5底端和前側V型的開口部5底端保持相同的高度。
如圖1所示,在手提部4相對襪口2中心的一側均設置有橡膠片6,橡膠片6呈圓形,橡膠片6通過熱合的方式直接貼合在手提部4上,橡膠片6的設置一方面能夠在兒童進行提拉時起到對大拇指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穿著完成之后,能夠起到防止襪口2下滑的作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