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羽絨面料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充絨量大的羽絨面料。
背景技術:
羽絨服,作為保暖性最好的衣服,已經慢慢被全國南北各地人們所接受,乃至我國南方的人群往往也會置辦一兩件羽絨服過冬。如圖1所示,其為傳統羽絨服的結構,包括上下兩塊面布,再在中間利用縫線將兩塊面布的區域隔開以形成若干個彼此獨立的充絨空間。
如圖1所示,利用上述傳統結構形成的羽絨服,其在充分充絨后僅是利用面料的彈性擴張獲得充絨空間,最終的充絨空間僅是由兩個弧面S構成,對于克重較重的羽絨服來說,由于需要填充較多的羽絨,而上述兩個弧面S構成的空間能容納的羽絨又有限,進而會使得成衣效果非常臃腫,影響了人們穿著羽絨服之后的靈活性。
基于上述問題,本申請人苦心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絨量大的羽絨面料,以解決現有技術在形成克重較重的羽絨服時成衣效果非常臃腫的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充絨量大的羽絨面料,包括上層面布和下層面布;其中,該羽絨面料還包括若干位于上層面布和下層面布之間的中間面布,每一中間面布的上端通過第一縫線與上層面布相連,下端通過第二縫線與下層面布相連。
進一步,每一中間面布分別垂直于上層面布和下層面布。
進一步,相鄰兩個中間面布與上層面布和下層面布形成一個矩形充絨空間。
進一步,該上層面布、下層面布以及中間層面布采用同種材質的面料制成。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在上層面布和下層面布之間的連接并不是直接利用縫線相連,而是利用第一縫線將上層面布與中間面布相連,再利用第二縫線將中間面布與下層面布相連,如此在相鄰中間面布、上層面布和下層面布之間形成一個充絨空間,此充絨空間相比于傳統更加立體化,大大增加了充絨空間,相對于克重較重的羽絨服來說,可以使絨包更加的平整,減輕臃腫的感覺,大大提高美觀度。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羽絨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絨量大的羽絨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絨量大的羽絨面料的側視圖。
圖中:
上層面布-1;下層面布-2;中間面布-3;
第一縫線-41;第二縫線-42;
充絨空間-5;弧面-S。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充絨量大的羽絨面料,包括上層面布1和下層面布2。
本實用新型的改進點在于,該羽絨面料還包括若干位于上層面布1和下層面布2之間的中間面布3,每一中間面布3的上端通過第一 縫線41與上層面布1相連,下端通過第二縫線42與下層面布2相連。
這樣,本實用新型在上層面布1和下層面布2之間的連接并不是直接利用縫線相連,而是利用第一縫線41將上層面布1與中間面布3相連,再利用第二縫線42將中間面布3與下層面布2相連,如此在相鄰中間面布3、上層面布1和下層面布2之間形成一個充絨空間5,此充絨空間5相比于傳統更加立體化,大大增加了充絨空間5,相對于克重較重的羽絨服來說,可以使絨包更加的平整,減輕臃腫的感覺,大大提高美觀度。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中間面布3分別垂直于上層面布1和下層面布2。在整個布料處于拉直的狀態下,相鄰兩個中間面布3與上層面布1和下層面布2形成一個矩形充絨空間5。在本實施例中,該上層面布1、下層面布2以及中間層面布采用同種材質的面料制成。
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