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妝品包材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液體調節功能的彩妝涂覆工具。
背景技術:
傳統的化妝涂覆工具采用蘸式或閥門式結構、或采用纖維棉芯來實現彩妝用液體的存儲,由于以上存儲方式雖然可以完成存儲,但無法滿足出液穩定性的要求。
閥門式結構通過按壓或擠壓實現閥門打開,液體流出,無法控制液體的出液量,導致涂覆過程中的不穩定。
蘸式結構,則采用各類刷頭從液體倉中蘸取,同樣具有因蘸取量不穩定,造成涂覆過程濃淡不一致的問題。
為解決以上問題,發明專利CN201110063152.2提出了一種具有液體調節功能的眼線液結構,包括瓶體、瓶蓋、刷套座、分流座、引水芯和刷毛,所述刷毛設于所述引水芯一端;所述分流座設于所述引水芯外周,且所述刷毛露出所述分流座一端;所述分流座上設有若干個儲料孔,通過多層儲料孔實現當液體溢出的存儲緩沖,雖然專利結構有一定液體存儲調節功能,但由于多層儲料孔之間無相連通的獨立氣液交換毛細作用通道,因此當儲料孔存儲過多的液體時,液體無法通過獨立的通道回到液體倉中,而是進入到引水芯中,在溫度較高或外界壓力較低的惡劣條件下可能會造成漏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化妝用涂覆工具,在調節器設置連通各液體緩沖層的氣液交換毛細通道,提高系統穩定性。
一種具有液體調節功能的彩妝涂覆工具,由涂覆元件、液體引導芯、液體調節器、液體倉、密封零件及用于支撐和保護的主體部分組成,
其特征在于:液體調節器由至少兩組平行的液體緩沖槽組構成,其中貫穿液體調節器中軸線設置通孔,通孔中裝有液體引導芯,液體引導芯前端連接涂覆元件,后端連接液體倉;液體引導芯外圓周設置貫穿的軸向氣液交換槽,氣液交換槽前端與外界環境相通,后端與液體倉相通。
所述貫穿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的軸向氣液交換槽與中軸線的通孔之間不相連通。
所述貫穿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的軸向氣液交換槽與貫穿液體調節器的通孔通過縫槽相連通。
所述氣液交換槽的寬度為0.05mm~0.20mm,且氣液交換槽的寬度小于液體緩沖槽組的槽間距。
液體緩沖槽組的槽間距為0.05mm~0.40mm,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寬度大于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寬度。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分別連接液體倉和外界環境的通道,從而液體倉中的液體可以在毛細作用下分別進入到液體引導芯和軸向氣液交換槽中,并且在內外壓力差和毛細作用下,液體緩沖槽中的液體可以返回到液體倉中,從而在調節器和液體倉之間達到液體可逆循環的雙重調節作用。液體引導芯優選采用纖維材料形成毛細管路引導液體從液體倉中到涂覆元件部分。涂覆元件優選采用具有毛刷類或微孔類形成毛細作用用于涂覆。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確保在與液體倉接觸的調節器后端氣液交換槽與通孔中的液體引導芯之間相互獨立,不會出現液體交換。在與液體倉接觸的調節器前端氣液交換槽與通孔中的液體引導芯之間,當液體在任意一個通道時出現液體過量的情況,可以通過通孔進入到另外一個通道,實現液體交換。
氣液交換槽的寬度為0.05mm~0.20mm,且氣液交換槽的寬度小于液體緩沖槽寬度,可以達到良好的毛細作用力效果;液體緩沖槽寬間距為0.05mm~0.40mm,前端液體緩沖槽寬度大于后端液體緩沖槽寬度,且氣液交換槽的寬度小于液體緩沖槽寬度。在這樣的設計條件下,既達到良好的毛細作用力效果,又能夠保證存儲溢出的液體有足夠的空間存儲,通過前端和后端寬度的差異產生的毛細作用力差,同時氣液交換槽的毛細吸引力大于液體緩沖槽的毛細作用力,確保墨水能夠通過氣液交換槽層層吸引回到液體倉中。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
本技術方案通過設置相對獨立的液體進出液體倉的通道和緩沖槽,實現對液體進行導出和返回的雙向調節,當壓力釋放時液體進入到調節器中后,這部分進入調節器的液體會逐級吸引回到液體倉中,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僅僅是單向緩沖存儲,當惡劣環境下液體會進入到引導芯中導致漏液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具有液體調節功能的彩妝涂覆工具的裝配軸向剖面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液體調節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液體調節器徑向切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a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b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1密封零件,2涂覆元件,3液體調節器,4液體倉,5液體引導芯,6主體部分,7通孔,8液體緩沖槽組,9槽縫,10氣液交換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具有液體調節功能的彩妝涂覆工具,由涂覆元件2、液體引導芯5、液體調節器3、液體倉4、密封零件1及用于支撐和保護的主體部分6組成,
其特征在于:液體調節器3由至少兩組平行的液體緩沖槽組8構成,其中貫穿液體調節器3中軸線設置通孔7,通孔7中裝有液體引導芯5,液體引導芯5前端連接涂覆元件2,后端連接液體倉4;液體引導芯5外圓周設置貫穿的軸向氣液交換槽10,氣液交換槽10前端與外界環境相通,后端與液體倉4相通。
所述貫穿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b的軸向氣液交換槽10與中軸線的通孔7之間不相連通。
所述貫穿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a的軸向氣液交換槽10與貫穿液體調節器3的通孔7通過縫槽9相連通。
所述氣液交換槽10的寬度為0.05mm~0.20mm,且氣液交換槽10的寬度小于液體緩沖槽8寬度。
所述氣液交換槽10的寬度為0.05mm~0.20mm,且氣液交換槽10的寬度小于液體緩沖槽組8的槽間距。
所述液體緩沖槽組8的槽間距為0.05mm~0.40mm,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a寬度大于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b寬度。
其中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a寬度尺寸大于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b寬度,且氣液交換槽10寬度小于任意一個液體緩沖槽組8寬度。在這樣的設計條件下,既達到良好的毛細作用力效果,又能夠保證存儲溢出的液體有足夠的空間存儲,通過液體調節器前端液體緩沖槽組a和液體調節器后端液體緩沖槽組b寬度的差異產生的毛細作用力差,同時氣液交換槽10的毛細吸引力又大于液體緩沖槽組8的毛細作用力,確保壓力釋放時進入墨水能夠通過氣液交換槽10層層吸引回到液體倉4中。
在氣液交換槽與前端液體緩沖槽交叉的底部設置與中軸通孔貫穿的縫槽,縫槽9長度為1.5mm,寬度為0.10mm,當通孔7中的液體引導芯5有過多的液體時,液體會通過縫槽9進入到液體緩沖槽組8中,從而起到緩沖作用。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出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