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鞋,具體涉及一種充氣式增高鞋。
背景技術:
增高鞋是一種能達到增高效果的鞋子,從外形上看與普通鞋很接近,因此,增高鞋又稱隱形高跟鞋,受到很多消費者青睞。目前,市場上有一種充氣式增高鞋,包括鞋底和鞋幫,鞋底上方設有能充氣的氣囊,氣囊的下端與鞋底相固定,向氣囊內充入適量的氣體能夠使氣囊膨脹升高,達到增高的目的。氣囊具有一定的彈性,能起到助力、緩沖及減震和作用,對人體大腦以及其它器官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這種充氣式增高鞋在穿著時存在以下技術缺陷:人們穿著這種充氣式增高鞋行走時,鞋幫與鞋底之間相對竄動量較大,在走路時穩定性較差,易摔倒,甚至使腳扭傷;另外,在走路時鞋子的變形量也較大,影響美觀。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的充氣式增高鞋的鞋幫與鞋底之間竄動量大、穩定性差及易變形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充氣式增高鞋,該充氣式增高鞋在氣囊內增加了彈性支撐柱,彈性支撐柱能夠限制氣囊側向滑移、氣囊的初始高度以及氣囊充氣后的最大高度,使得鞋幫與鞋底之間竄動量較小,增強了穩定性,使鞋子不易變形。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該充氣式增高鞋包括鞋底和鞋幫,鞋底上方設有能充氣的氣囊,所述的氣囊包含有伸縮壁及襯底,襯底連接鞋幫,所述的伸縮壁的上下兩端分別與襯底及鞋底密閉連接,鞋底與襯底之間設有多個彈性支撐柱,所述的彈性支撐柱、鞋底及襯底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的氣囊充氣時彈性支撐柱能夠隨著氣囊內的氣壓增大而伸長。
所述的襯底的上表面與鞋底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能夠由氣囊的充氣量進行調節。
所述的襯底的上表面與鞋底的下表面之間的最小距離為7cm,所述的氣囊充滿氣時襯底的上表面與鞋底的下表面之間的最大距離為12cm。
所述的伸縮壁的截面為波紋狀。
所述的伸縮壁上安裝有針形充氣閥。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采取上述技術方案,在氣囊內的鞋底與襯底之間增加了彈性支撐柱,當人們該充氣式增高鞋行走時,鞋幫與鞋底的相互作用力受到彈性支撐柱的牽制,使得彈性支撐柱能夠限制氣囊的側向滑移、氣囊的初始高度以及氣囊充氣后的最大高度,鞋幫與鞋底之間相對竄動量較小,增強了穩定性,在走路時不會出現摔倒或扭傷腳的現象,鞋子也不易變形,不會影響鞋子的美觀。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視圖。
附圖2是圖1中A-A結構剖視圖。
圖中1-鞋底,2-鞋幫,3-氣囊,4-伸縮壁,5-襯底,6-充氣閥,7-彈性支撐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由圖1結合圖2所示,該充氣式增高鞋,包括鞋底1和鞋幫2,鞋底1上方設有能充氣的氣囊3,所述的氣囊3包含有伸縮壁4及襯底5,襯底5連接鞋幫2,所述的伸縮壁4的上下兩端分別與襯底5及鞋底1密閉連接,鞋底1與襯底5之間設有多個彈性支撐柱7,所述的彈性支撐柱7、鞋底1及襯底5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的氣囊3充氣時彈性支撐柱7能夠隨著氣囊3內的氣壓增大而伸長。由于采取上述技術方案,在氣囊3內的鞋底1與襯底5之間增加了彈性支撐柱7,當人們該充氣式增高鞋行走時,鞋幫2與鞋底1的相互作用力受到彈性支撐柱7的牽制,使得彈性支撐柱7能夠限制氣囊3的側向滑移、氣囊3的初始高度以及氣囊3充氣后的最大高度,鞋幫2與鞋底1之間相對竄動量較小,增強了穩定性,在走路時不會出現摔倒或扭傷腳的現象,鞋子也不易變形,不會影響鞋子的美觀。
所述的襯底5的上表面與鞋底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能夠由氣囊3的充氣量進行調節。隨著氣囊3的充氣量增大,彈性支撐柱7也被拉伸,襯底5的上表面與鞋底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增大,氣囊3內的氣體完全排放時,彈性支撐柱7恢復原來狀態,襯底5的上表面與鞋底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最小。
所述的襯底5的上表面與鞋底1的下表面之間的最小距離為7cm,所述的氣囊3充滿氣時襯底5的上表面與鞋底1的下表面之間的最大距離為12cm。襯底5的上表面與鞋底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能在7cm~12cm之間無級調節,用戶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調整,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
所述的伸縮壁4的截面為波紋狀。伸縮壁4采用不易變形的材質,以避免氣囊3充氣時伸縮壁4發生彈性變形向外鼓出,在能夠滿足氣囊3升高同時不影響美觀。
所述的伸縮壁4上安裝有針形充氣閥6。針形充氣閥6的工作原理與輪胎上的充氣閥相同,針形充氣閥6既能充氣,也可以放氣,結構簡單,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