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豎著用也可橫著用的兩用證件卡套。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技術的兩用證件卡套是在卡套本體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和寬度方向的一端均設有掛接孔來實現的,但這樣設置后,整個卡套本體的沒有對稱性可言,整體不協調,且用料也較多,成本相對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整體協調性較好及成本相對較低的兩用證件卡套。
本實用新型解決以上問題所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以下結構的兩用證件卡,它包括卡套本體,所述卡套本體背面設有兩個吊環,一個吊環位于卡套本體長度方向一端的附近,另一個吊環位于卡套本體寬度方向一端的附近。
采用以上結構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由于設有兩個吊環,一個吊環位于卡套本體長度方向一端的附近,另一個吊環位于卡套本體寬度方向一端的附近,則使用過程中,如將掛繩的掛鉤掛接在長度方向的吊環上則為豎向,如將掛繩的掛鉤掛接在寬度方向的吊環上則為橫向,使用較方便,且在卡套本體的正面完全看不到吊環,也不影響卡套本體正面的對稱性,整體的協調性較好,正面也較美觀,并且用料也相對較省,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整體協調性較好及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
作為改進,所述吊環由“[”字型的凸起組成,所述凸起的兩個自由端均與卡套本體的背面固定連接,且凸起正對的卡套本體背面上設有通孔;則這種結構的吊環可與卡套本體一體成型,制備成本相對較低,且又可省去組裝工序,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本實用新型的生產成本。
作為改進,所述吊環轉動連接在卡套本體背面;則這種結構的吊環,在使用過程中,吊環與卡套本體背面更容易貼合,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時更不易被吊環擱到,使用的舒適性相對較好。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卡套本體背面設有凸塊,所述吊環轉動連接在凸塊上;則這樣設置后,吊環與卡套本體的連接強度也就更高,不易出現吊環與卡套本體脫開或斷開的情況,從而提高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穩定性。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吊環通過鉸接軸與凸塊鉸接;這種結構吊環的連接強度較高,且使用靈活性也較好。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凸塊兩側設有沉孔,所述吊環為“C”字型結構,且吊環開口處的兩側分別設有與凸塊兩側沉孔一一對應的鉸接柱,所述鉸接柱與各自對應的沉孔轉動連接;則這樣設置后,鉸接柱與吊環為一體注塑成型,組裝時直接通過吊環自身的彈性變形能力即可將吊環裝入到凸塊上,沒有細小部件,安裝較方便,可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兩用證件卡套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兩用證件卡套實施例一的俯視圖。
如圖所示:1、卡套本體,2、吊環,3、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兩用證件卡套,它包括卡套本體1,所述卡套本體1背面設有兩個吊環2,一個吊環2位于卡套本體1長度方向一端的附近,在卡套本體1長度方向上一端的吊環2位于卡套本體1寬度方向的中部,另一個吊環2位于卡套本體1寬度方向一端的附近,在卡套本體1寬度方向一端的吊環2位于卡套本體1長度方向的中部。
所述吊環2由“[”字型的凸起組成,所述凸起的兩個自由端均與卡套本體1的背面固定連接,且凸起正對的卡套本體1背面上設有通孔3,吊環2與卡套本體1為一體式結構。
實施例二
所述吊環2轉動連接在卡套本體1背面。
所述卡套本體1背面設有凸塊,所述吊環2轉動連接在凸塊上。
所述吊環2通過鉸接軸與凸塊鉸接。
實施例三
所述凸塊兩側設有沉孔,所述吊環2為“C”字型結構,且吊環2開口處的兩內側分別設有與凸塊兩側沉孔一一對應的鉸接柱,所述鉸接柱與各自對應的沉孔轉動連接。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不僅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允許有其它結構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獨立權要求范圍內變化的,均屬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