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佩戴的首飾,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吊墜。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的吊墜的結構狀態通常比較固定,也有的吊墜上會安裝有小的配件進行擺動,但沒有配件可以整圈轉動的吊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吊墜。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吊墜,包括內本體、外環體以及轉動體;
所述外環體呈環形,所述外環體的中心孔形成轉動孔,所述內本體位于所述轉動孔的中部,所述內本體與所述外環體之間相互連接且位置相對固定;
所述內本體的外圈和所述轉動孔的內圈之間的間隙形成環形的轉動通道;
所述轉動體可沿所述轉動通道轉動地分別與所述內本體和所述外環體配合。
優選地,所述轉動體設置在所述內本體的外圈和所述轉動孔的內壁面之間。
優選地,所述轉動體呈扇環形,且所述轉動體的內圈與所述內本體的外圈配合,所述轉動體的外圈與所述轉動孔的內壁面配合。
優選地,所述內本體的外圈設有供所述轉動體卡合進行側向定位的內導向槽;和/或,
所述轉動孔的內壁面設有供所述轉動體卡合進行側向定位的外導向槽。
優選地,所述內本體和外環體之間設有將兩者連接的第一延伸體,所述第一延伸體位于所述內本體和所述外環體的同一側,由所述內本體的中部徑向向所述外環體伸出與所述外環體連接。
優選地,所述吊墜還包括由所述內本體的中部徑向向所述外環體伸出的第二延伸體,所述第二延伸體位與所述第一延伸體位于所述內本體和所述外環體的同一側,所述第二延伸體位與所述第一延伸體在周向上呈夾角設置,且所述第二延伸體伸出的長度與所述第一延伸體的長度不同。
優選地,所述吊墜還包括位于所述內本體和所述外環體的另一側的第三延伸體、第四延伸體,所述第三延伸體、第四延伸體均由所述內本體的中部徑向向所述外環體伸出,所述第三延伸體與所述第四延伸體在周向上呈夾角設置,且所述第二延伸體伸出的長度與所述第四延伸體的長度不同。
優選地,所述外環體上設有供項鏈吊設的第一吊接部;
所述第三延伸體、第四延伸體與所述第一延伸體、第二延伸體前后對稱;
所述外環體上還設有供所述項鏈吊設的第二吊接部,所述第二吊接部與所述第一吊接部相對所述吊墜中心對稱設置。
優選地,所述第一吊接部、第二吊接部為開設在所述外環體上的吊孔。
優選地,所述內本體呈環形或圓形。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吊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內本體的外圈和轉動孔的內圈之間的間隙形成環形的轉動通道,讓轉動體可沿轉動通道轉動地分別與內本體和外環體配合,在轉動通道內整圈轉動,在用戶佩帶著時,轉動體會產生搖擺、轉動等動感的效果,更加的時尚,吸引人的眼球。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吊墜吊設在項鏈上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轉動體轉動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的轉動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的內本體和外環體的軸向剖面示意圖;
圖5是圖1中的吊墜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吊墜上下翻轉后由第二吊接部吊設時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的吊墜包括內本體1、外環體2以及轉動體3。外環體2呈環形,外環體2的中心孔形成轉動孔21,內本體1位于轉動孔21的中部,內本體1與外環體2之間相互連接且位置相對固定,形成一個結構穩定的吊墜主體。內本體1的外圈和轉動孔21的內圈之間的間隙形成環形的轉動通道A,轉動體3可沿轉動通道A轉動地分別與內本體1和外環體2配合。轉動體3可在轉動通道A內整圈轉動,在用戶佩帶著時,轉動體3會產生搖擺、轉動等動感的效果,更加的時尚,吸引人的眼球。
進一步地,在其他實施例中,外環體2的外形也可為方形、橢圓等形狀,在中部設置轉動孔21,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轉動孔21也可為盲孔,讓轉動體3的轉動只能由吊墜的一側看到。
轉動體3設置在內本體1的外圈和轉動孔21的內壁面之間,在轉動通道A內轉動。在其他實施例中,轉動體3也可與外環體2、內本體1的外壁面配合,實現轉動。
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轉動體3呈扇環形,且轉動體3的內圈與內本體1的外圈配合,轉動體3的外圈與轉動孔21的內壁面配合。扇環形結構可讓轉動體3的內圈、外圈分別與內本體1、外環體2順暢的配合,防止轉動過程中出現卡涉的情況。在其他實施例中,轉動體3也可為球形或其他可沿轉動通道A轉動的結構。
結合圖4所示,優選地,內本體1呈環形,也可為圓形,內本體1的外圈設有供轉動體3卡合進行側向定位的內導向槽11;轉動孔21的內壁面設有供轉動體3卡合進行側向定位的外導向槽22,內導向槽11、外導向槽22能對轉動體3進行很好的定位,防止轉動時偏位。在其他實施例中,在能保證定位的情況下,也可只在內本體1的內圈設置內導向槽11,或只在轉動孔21的內壁面設置外導向槽22。
如圖1所示,內本體1和外環體2之間設有將兩者連接的第一延伸體41,第一延伸體41位于內本體1和外環體2的同一側,由內本體1的中部徑向向外環體2伸出與外環體2連接。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在內本體1和外環體2的同一側設置多個第一延伸體41將內本體1和外環體2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吊墜還包括由內本體1的中部徑向向外環體2伸出的第二延伸體42,第二延伸體42位與第一延伸體41位于內本體1和外環體2的同一側,第二延伸體42位與第一延伸體41在周向上呈夾角設置,且第二延伸體42伸出的長度與第一延伸體41的長度不同。第一延伸體41、第二延伸體42呈夾角且長度不同,可以看做是運行中時鐘、手表的時針和分針,對應的在吊墜上增加時鐘相應的設計,讓吊墜有時鐘的效果,讓外形更加的時尚美觀。
如圖5所示,吊墜還包括位于內本體1和外環體2的另一側的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均由內本體1的中部徑向向外環體2伸出,第三延伸體43與第四延伸體44在周向上呈夾角設置,且第二延伸體42伸出的長度與第四延伸體44的長度不同。在吊墜佩戴過程中,通常會前后翻轉,當翻轉到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所在側時,也可讓吊墜有時鐘的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與第一延伸體41、第二延伸體42前后對稱,分別位于吊墜的前后兩側,從一側看時第一延伸體41、第二延伸體42分別與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重疊,讓用戶看到的只有兩根指針,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外形更加的整潔。
結合圖5、圖6所示,另外,外環體2上設有供項鏈5吊設的第一吊接部23、以及供項鏈5吊設的第二吊接部24,第二吊接部24與第一吊接部23相對吊墜中心對稱設置。為了防止吊設項鏈5的部分向外凸出影響美觀,第一吊接部23、第二吊接部24為開設在外環體2上的吊孔。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只包括一個吊接部。
如圖1所示,以第一吊接部23為參考,當由第一吊接部23吊設時,可將第一延伸體41、第二延伸體42的位置對應做成時鐘上五點二十分的位置,諧音為520。對應的,如圖6所示,當翻轉后由第二吊接部24吊設時,由于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與第一延伸體41、第二延伸體42前后對稱,吊墜的從背面看時,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的位置則大致為一點十四分,諧音為1314,前后的第一延伸體41、第二延伸體42、第三延伸體43、第四延伸體44可讓吊墜更加的有愛情的寓意。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術特征可以任意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