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提袋,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手提袋。
背景技術:
紙袋的出現是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的提高,人們對環保的理念也進一步加深。而日常生活中,手提帶也只是扮演盛放與攜帶物品的角色,因為大家都看中手提袋方便、輕巧、一次使用,盡管有的還可以重復使用,但還是有很多被丟棄,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為此,特設計一種多功能手提袋。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手提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功能手提袋,包括袋體、掛鉤、夾板、固定條、固定孔、第一折痕線、第二折痕線、第三折痕線、第四折痕線、第五折痕線,其中袋體由前后對稱的正面和背面、左右對稱的左側面和右側面以及底面組成,中部形成容置空間,頂部有與容置空間相通的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體上橫向間隔設有第一折痕線、第二折痕線和第三折痕線,且三條折痕線均繞袋體一圈;所述的第四折痕線設有兩條,分別設于袋體左右兩側邊的中心上,且縱向設置;所述的第五折痕線呈“∧”形,分別設于袋體左右兩側邊上;所述的固定孔設有兩對,分別設于袋體上袋口的前后兩邊上;所述的掛鉤和夾板上均設有一對與袋體上的固定孔相同的通孔;所述的固定條通過掛鉤和夾板上的通孔與袋體上的固定孔將三者固定。
所述的袋體上還設有提帶,且在袋體背后的第一折痕線上還設有一個正方形小袋子。
所述的夾板其形狀像一只蝴蝶,且夾板上的通孔設于蝴蝶兩邊翅膀上,同時袋體通過折痕線折起的袋體利用夾板的兩個蝴蝶翅膀固定。
所述的固定條由透明塑料與魔術貼組成。
所述的第一折痕線與第二折痕線將袋體上下分為三部分,第三折痕線設于第二折痕線下面。
所述的第五折痕線的中心點位于第四折痕線與第三折痕線相交的地方,而第五折痕線左右兩邊分別與袋體側邊底部兩個角相連接。
所述的袋體前后兩邊固定孔的位置上均設有一塊加固模塊。
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作為手提袋,還可以折疊起來當衣架,且背部還多了個可以放鑰匙,零錢等的小袋子,實現了一袋多用,大大的提高了袋子的利用價值。同時也節約了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袋體示意圖。
1.袋體;2.掛鉤;3.夾板;4.固定條;5.固定孔;6.第一折痕線;7.第二折痕線;8.第三折痕線;9.第四折痕線;10.第五折痕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功能手提袋,包括袋體1、掛鉤2、夾板3、固定條4、固定孔5、第一折痕線6、第二折痕線7、第三折痕線8、第四折痕線9、第五折痕線10,其中袋體1由前后對稱的正面和背面、左右對稱的左側面和右側面以及底面組成,中部形成容置空間,頂部有與容置空間相通的袋口,袋體1上橫向間隔設有第一折痕線6、第二折痕線7和第三折痕線8,且三條折痕線均繞袋體1一圈;第一折痕線6與第二折痕線7將袋體1上下分為三部分,第三折痕線8設于第二折痕線7下面;第四折痕線9設有兩條,分別設于袋體1左右兩側邊的中心上,且縱向設置;第五折痕線10呈“∧”形,分別設于袋體1左右兩側邊上;第五折痕線10的中心點位于第四折痕線9與第三折痕線8相交的地方,而第五折痕線10左右兩邊分別與袋體1側邊底部兩個角相連接;固定孔5設有兩對,分別設于袋體1上袋口的前后兩邊上;掛鉤2 和夾板3上均設有一對與袋體1上的固定孔5相同的通孔;固定條4通過掛鉤2 和夾板3上的通孔與袋體1上的固定孔5將三者固定;固定條4由透明塑料與魔術貼組成;袋體1上還設有提帶,且在袋體1背后的第一折痕線6上還設有一個正方形小袋子;袋體1前后兩邊固定孔5的位置上均設有一塊加固模塊;夾板3其形狀像一只蝴蝶,且夾板3上的通孔設于蝴蝶兩邊翅膀上,同時袋體1 通過折痕線折起的袋體1利用夾板3的兩個蝴蝶翅膀固定。
本實施例中掛鉤2是采用一塊平板在上面模切出掛鉤2的形狀,做手提袋使用時平放在袋體1的底部,可以增加底部的支撐力,做衣架使用時,則把模切的掛鉤2摳出來安裝在袋體1的固定孔5上。
本實施例中夾板3其形狀像一只蝴蝶.其翅膀處設計是為了夾住折疊起來的袋子,防止在掉落。
本實施例中固定條4由透明塑料與魔術貼組成,此設計是為了能夠固定定住掛鉤2與夾板3在袋上的位置。
進一步,袋體1上還設有提帶且在袋體1的背后第一折痕線6上還設有一個正方形小袋子,其小袋子可以用來裝鑰匙零錢之類的東西。
手提袋展開時,可收納放置物品,不用時,手提袋按圖1所示進行收折:先將袋體1的底面沿第五折痕線10進行折,左側面和右側面沿第四折痕線9收折,再將底面順序沿著第三折痕線8、第二折痕線7、第一折痕線6折疊,并將固定條4通過掛鉤2和夾板3上的通孔與袋體1上的固定孔5將三者固定組成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