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傘配件領域,尤其是一種推拉式下巢。
背景技術:
目前,大部分的傘在開傘時都是借助設置在中棒內部的弓片彈出以卡住下巢底部而獲得定位,雖然這種傘巢定位裝置可以達到定位目的,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收傘時,操作者必須要以手指將暗弓朝中棒內部壓下,同時拉動下巢,這樣不僅收傘麻煩,而且是非常容易夾傷手指;除此之外,中棒必須沿軸向開設一長槽以容納弓片,如此便破壞了中榜整體結構的完整性,不僅影響傘的使用壽命,而且制作工序更加繁雜;因此,為了使得收傘更加快捷、且安全,中國專利文獻CN204949827U公開了一種推拉下巢,具體包括下巢本體以及套在所述下巢本體外部的套筒,所述套筒可相對于下巢本體運動并可帶動所述下巢本體沿中棒的軸向移動,所述下巢本體的外壁沿軸向設有相隔預定距離的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在所述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上分別設有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所述第一固定位和第二固定位共同定位一卡制齒輪,所述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之間設有供卡制齒輪向中棒方向轉動的第一通孔,以保證開傘狀態時,所述卡制齒輪的輪齒通過第一通孔伸進中棒的扣孔中,所述套筒的內壁上的與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對應處沿徑向凸出形成共同容納第一滑座、第二滑座、以及卡制齒輪的容置空間,在所述容置空間的內壁上設有用于制動所述卡制齒輪的制動凸塊;但是,上述的這種傘下巢定位結構,由于所述卡制齒輪是包括軸和固定于軸上的齒輪,因此在開傘或收傘時,齒輪沿軸轉動,制動凸塊就需要從齒輪的其中的一個齒槽轉換到另一個齒槽,而齒輪的輪齒具有一定的齒頂高,因此制動凸塊從一個齒槽轉換到另一個齒槽就需要跨越輪齒這個障礙,齒槽的轉換就比較難進行,因此就容易出現開、收傘困難的問題,需要較大的力氣進行開、收傘,給使用者造成極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向社會提供一種結構更加簡單、更加容易進行開、收傘的、使用更加方便的推拉式下巢。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推拉式下巢,包括下巢本體、以及套在所述下巢本體外部的套筒,所述套筒可相對于下巢本體移動并可帶動所述下巢本體沿中棒的軸向移動,在所述套筒和下巢本體之間設有一旋轉卡制件,所述下巢本體的外壁設有用于固定旋轉卡制件的卡位,所述下巢本體的外壁上的對應于所述卡位處設有用于供旋轉卡制件向中棒方向轉動的第一通孔,所述套筒的內壁上的對應于所述旋轉卡制件處設有一用于制動所述旋轉卡制件的制動凸塊,所述旋轉卡制件的用于與所述制動凸塊接觸的接觸部設置成兩端翹起,中間呈弧面的半月形。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改進,所述制動凸塊的用于與所述旋轉卡制件接觸的面是設置成弧面的。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改進,所述卡制單元和軸是一體成型的。
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所述套筒和下巢本體之間設有一旋轉卡制件,所述下巢本體的外壁設有用于固定旋轉卡制件的卡位,所述下巢本體的外壁上的對應于所述卡位處設有用于供旋轉卡制件向中棒方向轉動的第一通孔,所述套筒的內壁上的對應于所述旋轉卡制件處設有一用于制動所述旋轉卡制件的制動凸塊,所述旋轉卡制件的用于與所述制動凸塊接觸的接觸部設置成兩端翹起,中間呈弧面的半月形;本實用新型在開傘或收傘時,推動套筒,所述套筒內的制動凸塊則由所述旋轉卡制件的一端沿圓弧滑向另一端,這樣就可以使所述旋轉卡制件旋轉,從而實現所述旋轉卡制件卡在中棒的扣孔中或從所述中棒的扣孔中退出,實現開傘或收傘,本實用新型中,不管開傘還是收傘過程,所述旋轉卡制件均是沿弧面從接觸部的一端滑向另一端的,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所述制動凸塊不需要跨越障礙,開傘和收傘更加容易進行,結構也更加簡單;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更加簡單、使用更加方便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分解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完全組裝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收傘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4是開傘狀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連接”、“相連”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含義。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若干”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請先參見圖1至圖2,圖1至圖2揭示的是一種推拉式下巢,包括下巢本體1、以及套在所述下巢本體1外部的套筒2,所述套筒2可相對于下巢本體1移動并可帶動所述下巢本體1沿中棒5的軸向移動,在所述套筒2和下巢本體1之間設有一旋轉卡制件3,所述旋轉卡制件3包括軸31和設置在軸31上且可相對于所述軸31旋轉的卡制單元32,所述卡制單元32包括開傘時用于卡在中棒5的扣孔50內的卡制部320和與所述卡制部320連接的接觸部321,所述下巢本體1的外壁設有用于固定旋轉卡制件3的卡位11,本實施例中,所述卡位11是由所述下巢本體1的外壁設有兩條軸向的凸起,并在凸起上設有用于固定旋轉卡制件3的凹槽構成(當然,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構成),所述軸31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凹槽上;所述下巢本體1的外壁上的對應于所述卡位11處設有用于供旋轉卡制件3向中棒方向轉動的第一通孔12,所述套筒2的內壁上的對應于所述旋轉卡制件3處設有一用于制動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制動凸塊20,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用于與所述制動凸塊20接觸的接觸部321設置成兩端翹起,中間呈弧面的半月形;。
本實用新型中,優選的,所述制動凸塊20的用于與所述旋轉卡制件接觸的面200是設置成弧面的,這樣的好處在于所述制動凸塊20能夠更加順利的在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接觸部321上滑動,更加有利于傘的開和收。
本實用新型中,優選的,所述卡制單元32和軸31是一體成型的,這樣的好處在于工序更加簡單,安裝更加方便。
以下結合圖3至圖4,對本實用新型的開、收傘狀態做詳細的描述: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圖3中的I是中棒5的軸線,;先將本實用新型設置在傘的中棒5中,所述中棒5中設有與所述旋轉卡制件3上的卡制部320大小相對應的扣孔50;當傘處于閉合狀態時,所述制動凸塊22與旋轉卡制件3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即所述制動凸塊22抵頂于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接觸部321的下端,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接觸部321的上端向遠離所述中棒5的方向翹起,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卡制部320脫離所述中棒5的扣孔50的;當需要開傘時,推動所述套筒2,所述套筒2帶動所述下巢本體1沿所述中棒5的軸向向上移動,傘骨架7逐漸被撐開,直至所述套筒2和下巢本體1移動至所述中棒5的扣孔50處,且所述中棒5的扣孔50與第一通孔12相對應,傘骨架7被完全撐開,所述下巢本體1不再向上運動,此時仍將所述套筒2繼續向上移動,所述套筒2也就相對于所述下巢本體1向上移動,所述套筒2內的制動凸塊22則沿所述接觸部321向上滑動,直至抵頂于所述接觸部321的上端,此時,所述接觸部321的下端向遠離中棒5的方向翹起,所述卡制部320被推動至進入所述第一通孔12中,并同時卡在與所述第一通孔12重合的中棒5的扣孔50內(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制動凸塊22的與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接觸部321相互接觸的部位被設置成了平整的弧面,更加有利于所述制動凸塊22在所述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接觸部321上的滑動;收傘時,往下拉動所述套筒2,在拉力的作用下,所述套筒2則相對于所述下巢本體1向下運動,所述套筒2內的制動凸塊22也就由所述接觸部321的上端滑向接觸部321的下端,,所述旋轉卡制件3沿軸31旋轉,所述卡制部320則從所述中棒5的扣孔50中退出,繼續拉動所述套筒2,所述下巢本體1在所述套筒2的帶動下向下運動,傘骨架7逐漸被收攏,當所述下巢本體1和所述套筒2下到一定位置時,傘則被完全收攏了,而本實用新型中,本實用新型在開、收傘的過程中,是通過推動所述套筒2,使所述制動凸塊22在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接觸部321滑動,從而使得所述旋轉卡制件3的卡制部320卡在所述扣孔50中,或者從所述扣孔50中退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接觸部321設置成兩端翹起,中間呈弧面的結構,因此所述制動凸塊22則能非常順利的在所述接觸部321滑動,因此開、收傘就非常容易進行,這樣本實用新型想對于現有技術而言,所述制動凸塊22就不需要再跨越障礙,開、收傘需要的力度更小,更加方便消費者使用;另外一個優點就是,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結構更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