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行李箱及智能終端控制行李箱移動的方法。
背景技術:
行李箱因其容量大且便于移動,幾乎已經成為每個外出者的必備物品;但是行李箱的體積一般都比較大,因此所需的生產廠房大,組裝也往往需要特別的工具及技術員工。但現時勞工成本增長。每國家或地區的配套,例如材料,技術,人才,設備都各有優劣。
其次,產品體積大也使進出口其他國家的物流成本增加;各國家對成品的關稅也很高;且組件在其他地區組裝還經常碰到設備不夠或訓練熟手技工難的問題。
最后,無論是硬身或軟身類的行李箱,應用上都分別有很多限制,載物空間少,不夠堅固,不好拉,或不適合不同的軟硬及有起伏的地面。
可見,現時的行李箱,在生產,進出口/銷售,及用戶使用,都有很多問題及不足之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種行李箱,包括:
箱體框架,其上設有若干個第一結合部以及若干個第三結合部;
第一箱面,其上設有若干個第二結合部,與所述第一結合部以可拆離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第二箱面,其上設有若干個第四結合部,與所述第三結合部以可拆離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箱面與所述第二箱面中至少一個由若干個面板組成;
連接結構,將所述若干個面板活動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連接繩或若干個連接鎖;
若干個滾輪,設置在所述面板遠離所述箱體框架的一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箱面由若干個面板組成。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個面板分別為上面板、下面板以及位于上面板、下面板之間的若干個面板單元,所述連接結構將所述上面板、下面板以及若干個面板單元活動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結合部以及第三結合部為鐵板,所述第二結合部以及第四結合部為磁鐵。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結合部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一側的第一連接件,所述第二結合部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箱面一側的第一鉸接部件,所述第一鉸接部件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所述第一連接件。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另一側的第一鎖緊機構,所述第二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箱面另一側的第一卡件,所述第一卡件與所述第一鎖緊機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鎖緊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的第一鎖孔、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的第一開關以及設置在第一鎖孔內的第一鎖件,所述第一鎖件與所述第一開關連接,所述第一卡件與所述第一鎖孔配合,所述第一鎖件用于將第一卡件鎖緊。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框架上位于所述第一開關處設有第一密碼鎖,所述第一密碼鎖與所述第一開關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結合部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下端的第二連接件,所述第四結合部包括設置在所述下面板下端的第二鉸接部件,所述第二鉸接部件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所述第二連接件。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上端的第二鎖緊機構,所述第四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上面板上端的第二卡件,所述第二卡件與所述第二鎖緊機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鎖緊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上端的第二鎖孔、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頂部的第二開關以及設置在第二鎖孔內的第二鎖件,所述第二鎖件與所述第二開關連接,所述第二卡件與所述第二鎖孔配合,所述第二鎖件用于將第二卡件鎖緊。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框架的頂部位于所述第二開關處設有第二密碼鎖,所述第二密碼鎖與所述第二開關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連接繩,所述兩個連接繩分別依次穿過所述若干個面板單元的兩側,且兩個連接繩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上面板的兩個鉤部可拆卸連接,另一端分別與所述下面板的兩個鉤部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個面板單元的兩側分別具有供所述兩個連接繩穿過的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朝向所述箱體框架的一面分別具有凹腔,所述凹腔內設有所述兩個鉤部,所述凹腔上設有凹腔蓋。
進一步地,所述上面板的底部設有led燈。
進一步地,相鄰的所述兩個面板單元之間通過樞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結構包括若干個連接鎖;所述面板單元包括第一邊,所述上面板的底部、下面板的頂部以及面板單元的第一邊都設有第一通孔;所述若干個連接鎖分別穿過所述上面板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的第一通孔、相鄰的兩個所述面板單元的第一通孔、所述下面板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的第一通孔,將所述上面板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相鄰的兩個所述面板單元以及所述下面板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鎖包括連接板以及可相互扣合的第一u型部與第二u型部,所述連接板相對的兩條邊上設有中空管,用于供所述第一u型部與第二u型部的豎邊穿過。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個連接鎖的連接板相對的兩條邊上的中空管分別穿過所述上面板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的第一通孔、相鄰的兩個所述面板單元的第一通孔、所述下面板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的第一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至少為兩個。
進一步地,所述面板單元包括第二邊,與所述第一邊相鄰;所述第二邊上設有第二通孔。
進一步地,還包括索帶,用于穿過所述第二通孔并與所述箱體框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個面板單元中至少一個面板單元通過所述索帶與所述箱體框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個滾輪設置在所述面板單元遠離所述箱體框架的一面上;所述滾輪至少為兩組,分別設置在所述面板單元的兩側;所述滾輪與所述第二箱面的橫向軸線平行。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種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還包括拉桿,所述拉桿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拉桿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框架側壁的平行的兩個拉桿件及設置在兩個拉桿件頂部的拉桿扶手。
進一步地,所述拉桿包括設置在所述箱體側壁的拉桿本體及設置在拉桿本體頂部的拉桿扶手。
進一步地,所述拉桿扶手設有拉桿開關。
進一步地,還包括衣物箱,所述衣物箱收容在所述箱體框架內。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框架的兩個側壁分別具有朝上的開口,所述開口內設有一滑動面板,所述滑動面板可在所述開口上滑動并與所述衣物箱的對應的側面之間形成一收容空間。
進一步地,所述滑動面板設有取手位。
進一步地,還包括儲物袋,所述儲物袋的兩側分別設有側兜,所述側兜分別套在所述兩個拉桿上。
進一步地,所述儲物袋可折疊,并可收容在所述箱體框架一側的收容空間內。
進一步地,所述儲物袋未設置側兜的其中一個面為翻折面,所述翻折面的底邊與所述儲物袋相連,且翻折面的側邊通過拉鏈與所述儲物袋相連。
進一步地,還包括t型帶,所述t型帶橫邊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儲物袋的兩側,且t型帶豎邊固定在所述儲物袋的底部,所述t型帶靠近所述翻折面。
進一步地,還包括若干彈性帶,所述若干彈性帶用于套設到所述兩個拉桿或用于套設到所述箱體框架,并可收容在所述箱體框架一側的收容空間內。
進一步地,還包括拍攝平臺,所述拍攝平臺的兩側分別形成水平邊用于擱置到所述兩個拉桿的拉桿扶手,拍攝平臺可收容在所述箱體框架一側的收容空間內。
進一步地,所述拍攝平臺的至少一側的水平邊向下翻折形成豎直翻邊,所述豎直翻邊與對應的水平邊一起形成卡位用于卡設到對應拉桿的拉桿扶手。
進一步地,所述拍攝平臺具有放置區,所述放置區的一個角上設有若干間隔排列的l型部件;所述放置區的內壁與相鄰的所述l型部件之間形成第一l型放置槽,相鄰的所述兩個l型部件之間形成第二l型放置槽。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框架底部的四個角上分別安裝第一萬向輪。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框架底部的兩側分別安裝輪架,所述輪架底部的兩端分別安裝第一萬向輪。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框架的底部安裝平衡車。
進一步地,還包括儲物盒,所述箱體的底部具有安裝腔,所述儲物盒可拆卸連接到所述安裝腔。
進一步地,所述儲物盒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側壁分別設有若干軸向間隔排列的卡口,所述安裝腔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內壁分別設有一卡件,所述卡件卡入對應的其中一個所述卡口以將所述儲物盒連接到所述安裝腔。
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的一種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還包括電動車模組,所述箱體框架的底部具有安裝腔,所述電動車模組可拆卸連接到所述安裝腔。
進一步地,所述電動車模組包括外殼、安裝到所述外殼內部的ic控制電路板、電機、電池以及安裝到外殼底部的兩側的第二萬向輪,所述電機和電池分別與所述ic控制電路板連接,所述ic控制電路板可智能終端進行無線通信連接,所述第二萬向輪與所述電機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側壁分別設有若干軸向間隔排列的卡口,所述安裝腔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內壁分別設有一卡件,所述卡件卡入對應的其中一個所述卡口以將所述電動車模組連接到所述安裝腔。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的底部設有至少一個距離傳感器,所述距離傳感器與所述ic控制電路板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底部的兩側分別設有凹部,所述凹部用于安裝所述第二萬向輪,且凹部內設有壓力感應裝置,所述壓力感應裝置與所述ic控制電路板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內設有陀螺儀,所述陀螺儀與所述ic控制電路板連接。
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提供的一種智能終端控制行李箱移動的方法,該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所述箱體框架的底部安裝電動車模組,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用戶操作智能終端的控制app,將該操作的移動模式的指令發送至服務器;
所述服務器將所述移動模式的指令發送至所述電動車模組;
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移動模式的指令并根據所述移動模式的指令進行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模式包括向前移動和向后移動,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向前移動的指令并根據所述向前移動的指令向前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向前移動,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向后移動的指令并根據所述向后移動的指令向后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向后移動,所述控制app的界面設有與所述向前移動、向后移動對應的向前移動按鍵、向后移動按鍵。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模式包括向左移動和向右移動,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向左移動的指令并根據所述向左移動的指令向左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向左移動,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向右移動的指令并根據所述向右移動的指令向右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向右移動,所述控制app的界面設有與所述向左移動、向右移動對應的向左移動按鍵、向右移動按鍵。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模式包括自動召喚,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自動召喚的指令并根據所述自動召喚的指令自動向智能終端的位置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向智能終端的位置移動,所述控制app的界面設有與所述自動召喚對應的自動召喚按鍵。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模式包括自動返回,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自動返回的指令根據所述自動返回的指令自動返回到原來的位置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返回到原來的位置,所述控制app的界面設有與所述自動返回對應的自動返回按鍵。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模式包括自動跟隨,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自動跟隨的指令并根據所述自動跟隨的指令自動向智能終端方向跟隨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自動向智能終端方向跟隨,所述控制app的面設有與所述自動跟隨對應的自動跟隨按鍵。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模式包括自由移動,所述電動車模組接收所述自由移動的指令并根據所述自由移動的指令在任意方向自由移動從而帶動所述行李箱在任意方向自由移動,所述控制app的界面設有與所述自由移動對應的自由移動按鍵。
進一步地,該方法還包括:
所述智能終端檢測其與所述電動車模組之間的距離信息并在所述控制app的界面顯示所述距離信息。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終端檢測其與所述電動車模組之間的距離信息后,若所述距離信息大于預設的距離則發出報警。
本發明的行李箱,將箱體框架與箱面分開生產,更將箱面拆分成可用戶自己組裝的若干個面板;如此,可以根據不同國家的原料、技術水準及人工選擇在該國家生產該行李箱的哪個部件。有些國家對成品關稅高,此時可分別入口箱體框架及箱面于當地組裝,無需特別場地,設備,或技術。這除了可應用到每個地區的生產優勢,可減低生產成本,也為當地制業作出貢獻。此外,面板上裝有滾輪組,可以模擬坦克車輛可在不同地面靈活行使,同時瞬間增加載貨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行李箱的分解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行李箱的第一箱面打開的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行李箱的第二箱面閉合的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行李箱的第二箱面打開的示意圖;
圖5是圖3所示行李箱的使用效果圖;
圖6是圖3所示行李箱的第二箱面翻轉180度的示意圖;
圖7是圖6所示行李箱的第二箱面打開的示意圖;
圖8是圖1所示行李箱的面板單元之間通過若干個連接鎖連接的示意圖;
圖9是圖8所示行李箱的連接鎖的示意圖;
圖10是圖8所示行李箱的面板單元與索帶的使用效果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行李箱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1是圖10所示行李箱的衣物箱與箱體框架分開的示意圖;
圖12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第一種使用效果示意圖;
圖13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第二種使用效果示意圖;
圖14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第三種使用效果示意圖;
圖15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衣物箱與箱體框架分開的示意圖;
圖16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7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儲物袋的一種方案的使用效果示意圖;
圖18是圖17所示儲物袋的另一使用效果圖;
圖19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儲物袋的另一種方案的使用效果示意圖;
圖20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拍攝平臺的示意圖;
圖21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箱體框架底部安裝第一萬向輪的一種方案的示意圖;
圖22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箱體框架底部安裝的儲物盒的示意圖;
圖23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箱體框架底部安裝第一萬向輪的另一種方案的示意圖;
圖24、圖25是圖11所示行李箱的箱體底部安裝平衡車的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行李箱的示意圖;
圖27是圖26所示行李箱的分解示意圖;
圖28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智能終端控制行李箱移動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29是圖28所示的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界面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0是圖28所示的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界面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1是圖28所示的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界面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2是圖28所示的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界面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第一實施例
參考圖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10,其上設有若干個第一結合部以及若干個第三結合部。第一箱面11,其上設有若干個第二結合部,與第一結合部以可拆離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第二箱面12,其上設有若干個第四結合部,與第三結合部以可拆離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第一箱面11與第二箱面12中至少一個由若干個面板組成。連接結構,將若干個面板活動連接在一起,連接結構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連接繩或若干個連接鎖。若干個滾輪,設置在面板遠離箱體框架10的一面上。
參考圖2和圖3,本實施例中,第二箱面12由若干個面板組成。若干個面板分別為上面板13、下面板14以及位于上面板13、下面板14之間的若干個面板單元15,連接結構將上面板13、下面板14以及若干個面板單元15活動連接在一起。若干個滾輪16設置在面板單元15遠離箱體框架10的一面上。滾輪16至少為兩組,分別設置在面板單元15的兩側。滾輪16與第二箱面12的橫向軸線平行。
第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之間以及第三結合部與第四結合部之間連接的方式有兩種方案。
在第一種方案中,第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之間以及第三結合部與第四結合部之間都為磁鐵連接。具體可以是第一結合部以及第三結合部為鐵板,第二結合部以及第四結合部為磁鐵,或者是其他磁鐵連接的組合。第一結合部、第三結合部分別設置在箱體框架10用于與第一箱面11、第二箱面12接觸的接觸面上,第二結合部優選地設置在第一箱面11用于與箱體框架10接觸的接觸面的四個角上,第四結合部優選地設置在上面板、下面板、面板單元用于與箱體框架10接觸的接觸面的四個角上。
在第二種方案中,第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之間以及第三結合部與第四結合部之間的連接方式如下:
還是參考圖2,第一結合部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一側的第一連接件,第二結合部包括設置在第一箱面11一側的第一鉸接部件,第一鉸接部件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一連接件。即第一箱面11的一側與箱體框架10的一側鉸接。
第一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另一側的第一鎖緊機構,第二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第一箱面11另一側的第一卡件,第一卡件與第一鎖緊機構連接。
本實施例中,箱體框架10上設有兩個第一結合部,相應地,第一箱面11上設有兩個第二結合部,兩個第一結合部的兩個第一連接件、兩個第一鎖緊機構沿箱體框架10軸向對稱分布并分別位于箱體框架10的上端和下端,兩個第二結合部的兩個第一鉸接部件、兩個第一卡件173、175沿第一箱面11軸向對稱分布并分別位于第一箱面11的上端和下端。其中,位于箱體框架10上端的第一鎖緊機構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用于與第一箱面11接觸的接觸面上端的第一鎖孔171、設置在箱體框架10頂部的第一開關172以及設置在第一鎖孔171內的第一鎖件。第一鎖件與第一開關172連接。位于第一箱面11上端的第一卡件173與第一鎖孔171配合,第一鎖件用于將第一卡件173鎖緊。優選地,第一卡件173為u型結構,第一鎖件的下端卡設在u型結構內,從而將第一卡件173鎖緊。需要打開第一箱面11時,按下第一開關172,第一鎖件與第一卡件173分離。
位于箱體框架10下端的第一鎖緊機構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用于與第一箱面11接觸的接觸面下端的第一鎖孔174、設置在箱體框架10底部的第一開關以及設置在第一鎖孔174內的第一鎖件。第一鎖件與第一開關連接。位于第一箱面11下端的第一卡件175與第一鎖孔174配合,第一鎖件用于將第一卡件175鎖緊。同樣,第一卡件175為u型結構,第一鎖件的下端卡設在u型結構內,從而將第一卡件175鎖緊。需要打開第一箱面11時,分別按下第一開關172、第一開關174,第一鎖件與第一卡件173分離,第一鎖件與第一卡件175分離,即可打開第一箱面11。
本實施例中,箱體框架10的頂部位于第一開關172處設有第一密碼鎖(圖中未顯示),第一密碼鎖與第一開關172連接。通過第一密碼鎖,用戶可以設置密碼開鎖,從而保護行李箱內的物品。
參考圖3和圖4,第三結合部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下端的第二連接件,第四結合部包括設置在下面板14下端的第二鉸接部件,第二鉸接部件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二連接件。
第三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上端的第二鎖緊機構,第四結合部還包括設置在上面板13上端的第二卡件,第二卡件與第二鎖緊機構連接。
本實施例中,箱體框架10上設有兩個第三結合部,相應地,上面板13、下面板14上分別設有兩個第四結合部,兩個第三結合部的兩個第二連接件、兩個第二鎖緊機構都沿箱體框架10橫向并排設置并位于箱體框架10上端、下端的兩側。兩個第四結合部的兩個第二鉸接部件、兩個第二卡件分別沿下面板14、上面板13橫向并排設置并位于下面板14下端、上面板13上端的兩側。
其中,位于箱體框架10上端一側的第二鎖緊機構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的用于與上面板13接觸的接觸面上端的第二鎖孔181、設置在箱體框架10頂部的第二開關182以及設置在第二鎖孔181內的第二鎖件,第二鎖件與第二開關182連接,位于上面板上端一側的第二卡件與第二鎖孔181配合,第二鎖件用于將第二卡件鎖緊。優選地,第二卡件為u型結構,第二鎖件的下端卡設在u型結構內,從而將第二卡件鎖緊。按下第二開關182,第二鎖件與第二卡件分離。
位于箱體框架10上端另一側的第二鎖緊機構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的用于與上面板13接觸的接觸面上端的第二鎖孔183、設置在箱體框架10頂部的第二開關184以及設置在第二鎖孔183內的第二鎖件,第二鎖件與第二開關184連接,位于上面板13上端另一側的第二卡件與第二鎖孔183配合,第二鎖件用于將第二卡件鎖緊。同樣,第二卡件為u型結構,第二鎖件的下端卡設在u型結構內,從而將第二卡件鎖緊。當需要打開第二箱面12時,分別按下第二開關182、第二開關184,兩個第二鎖件分別與第二卡件分離,即可打開第二箱面12。
本實施例中,箱體框架10的頂部位于第二開關182處設有第二密碼鎖(圖中未顯示),第二密碼鎖與第二開關182連接。通過第二密碼鎖,用戶可以設置密碼開鎖,從而保護行李箱內的物品。當然可以理解的,第二密碼鎖也可以設置在第二開關184處,并與第二開關184連接,同樣可以達到保護行李箱內的物品。
連接結構將上面板13、下面板14以及若干個面板單元15活動連接在一起的方式有兩種實現方案,第一種方案如下:
還是參考圖4,連接結構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連接件繩191,兩個連接件繩191分別依次穿過若干個面板單元15的兩側,且兩個連接件繩191的一端分別與上面板13的兩個鉤部21可拆卸連接,另一端分別與下面板14的兩個鉤部21可拆卸連接。若干個面板單元15的兩側分別具有供兩個連接件繩191穿過的通孔。優選地,連接件繩191為一鋼繩,鋼繩的兩端分別掛接在上面板13的鉤部21、下面板14的鉤部21,方便拆卸。上面板13和下面板14朝向箱體框架10的一面分別具有凹腔22,凹腔22內設置上述的兩個鉤部21,且凹腔22上設有凹腔蓋23,結構緊湊。
當打開第二箱面12時,面板單元15的滾輪會與地面接觸,可以模擬坦克車輛在不同地面靈活行駛,用戶可以單腳站在第二箱面12上,如圖5所示,直接推著行李箱走;也可以雙腳站在第二箱面12上,推著行李滑行,可以輕松地在推拉行李時亦能較快速地移動;用戶也可以坐在箱體框架10的頂部,雙腳擱置在第二箱面12上,由其他人推著走。當然也可以在第二箱面12上放置其他物品、行李等,這樣行李箱相當于一個推車,可以裝載更多的物品、行李等,增加了載貨量。
當第二箱面12不需要裝載其他物品、行李等時,即不需要使用到滾輪16,可以將連接繩191的兩端分別從上面板13的鉤部21、下面板14的鉤部21拆卸下來,將面板單元15設置有若干個滾輪組16的一面翻轉180度朝向箱體框架10,如圖6所示,再將連接繩191的兩端分別連接到上面板13的鉤部21、下面板14的鉤部21,然后將上面板13鎖緊在箱體框架10上,如圖7所示,這樣行李箱的體積就減小了,便于攜帶,同時可以防止弄臟滾輪16,便于行李箱的清潔。
相鄰的兩個面板單元15之間通過樞軸連接,因而其中一個面板單元15可以相對另一個面板單元15翻轉90度,這樣在第二箱面12裝載物品、行李等時,翻轉的面板單元15可以用于擋住物品、行李等,防止掉落。可根據第二箱面12放置的物品、行李等的實際大小,確定具體要翻轉哪個面板單元15,使用靈活。本實施例中,面板單元15的數量為三個。面板單元15的數量可根據行李箱的實際尺寸進行設置。
上面板13的底部設有led燈(圖中未顯示),可以用于夜晚、光線暗時的照明,也可以作為一個警告燈使用。
連接結構的第二種方案如下:
參考圖8、圖9和圖10,連接結構包括若干個連接鎖192。面板單元15包括第一邊151,上面板13的底部、下面板14的頂部以及面板單元15的第一邊151都設有第一通孔152。若干個連接鎖192分別穿過上面板13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的第一通孔152、相鄰的兩個面板單元15的第一通孔152、下面板14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的第一通孔152,將上面板13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相鄰的兩個面板單元15以及下面板14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連接在一起。
連接鎖192包括連接板193以及可相互扣合的第一u型部194與第二u型部195,連接板192相對的兩條邊上設有中空管196,用于供第一u型部194與第二u型部195的豎邊穿過。若干個連接鎖192的連接板193相對的兩條邊上的中空管196分別穿過上面板13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的第一通孔152、相鄰的兩個面板單元15的第一通孔152、下面板14的第一通孔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的第一通孔152。在具體操作時,以相鄰的兩個面板單元15為例,先將連接板193相對的兩條邊上的中空管196分別穿過相鄰兩個面板單元15上的第一通孔152,然后將第一u型部194與第二u型部195的豎邊穿過該中空管196并進行扣合。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亦可以不設置中空管,則第一u型部194或第二u型部195的豎邊穿過連接板193而相互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52至少為兩個,例如是三個,該三個第一通孔152可以均勻分布在上面板13的底部、下面板14的頂部以及面板單元15的第一邊151上。
面板單元15包括第二邊153,與第一邊151相鄰,第二邊153上設有第二通孔154;還包括索帶197,索帶197可以放置在箱體框架10內,在使用時,索帶197可以穿過位于面板單元15第二邊153上的第二通孔154以及設置在箱體框架10與該第二邊153平行的邊上的第三通孔,這樣當可以加強第二箱面12與箱體框架10之間的連接。本實施例中,其中只有一個面板單元15通過索帶197與箱體框架10連接。
當然,連接結構將上面板13、下面板14以及若干個面板單元15連接在一起的實現方案還可以是第三種,例如連接結構為若干個磁性件,若干磁性件將上面板13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相鄰的兩個面板單元15、下面板14及與其相鄰的面板單元15連接在一起,拆裝方便。
本發明提供的行李箱,其箱體框架10堅固輕巧框架,行李箱具有由多個面板組成的箱面,不需要工具免技術安裝。該行李箱商家可應個別國家的優勢而生產箱體框架10或面板。例如:中國物料及生產配套完善可生產箱體框架10部分;歐美人工高但機器自動化技術成熟,則生產面板。有些國家對成品關稅高,可分別入口主體及模塊于當地組裝,無需特別場地,設備,或技術。這除了可應用到每個地區的生產優勢,可減低生產成本,也為當地制業作出貢獻。
第二實施例
參考圖1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10、第一箱面11和第二箱面。本實施例中,第一箱面11、第二箱面與箱體框架10的結構、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這里不再贅述。本發明還包括拉桿24,優選地,拉桿24為兩個,平行設置,且分別設置在箱體框架10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上。現有設計的拉桿設置在第一箱面或第二箱面的一側,而且都是只有一個,該種設計是因為用戶在使用行李箱時,往往都是單手進行操作,但是用戶在改變行李箱移動方向(比如拐彎)時,行李箱容易由于重心不穩而翻倒,而且使用者需要較大的腕力去改變行李箱的移動方向。而本發明設計的兩個拉桿24,可以使使用者更輕松地改變行李箱的方向。當用戶在直線移動行李箱時,亦可以只使用其中一個拉桿24,而把其他拉桿24縮回箱體框架10的側壁。另外,當拉桿24均縮回箱體框架10的側壁時,用戶可以坐在箱體框架10的頂部休息,如圖12所示。用戶也可以拉出一個拉桿24做靠背用,如圖13所示。用戶還可以將拉桿24呈一高一低狀態,如圖14所示,此時,使用者可以跨坐在兩個拉桿24之間,面朝向較高的拉桿24,即一個拉桿24作為扶手,另一個拉桿24作為椅背用。當打開第二箱面12、若干滾輪組16接觸地面時,用戶可以坐在箱體框架10的頂部,雙腳擱置在第二箱面12上,推動其中一個拉桿24使行李箱移動。或者用戶單腳站立在第二箱面12上,推動其中一個或兩個拉桿24使行李箱移動.
拉桿24包括設置在箱體框架10側壁的平行的兩個拉桿件241及設置在兩個拉桿件241頂部的拉桿扶手242。優選地,拉桿件241的截面形狀為圓形,可以理解的,拉桿件241的截面形狀也可以為方形等其他形狀。拉桿扶手242設有拉桿開關244。
本發明還包括衣物箱25,如圖2和圖15所示,衣物箱25收容在箱體框架10內,且衣物箱25的開口端朝向第一箱面11。衣物箱25可取出,便于清潔。衣物箱25的兩側設有取手位251,取手位251為兩端為半圓的長方形通孔,方便取出衣物箱25。
箱體框架10的兩個側壁分別具有朝上的開口,開口內設有一滑動面板26,滑動面板26可在開口上滑動并與衣物箱25的對應的側面之間形成一收容空間27。滑動面板26設有取手位261,取手位261為一圓孔。當將拉桿24拉出時,用戶可將手指置于取手位261內并向上拉,即可拉出滑動面板26,這樣就可以放置物品到收容空間27了。
參考圖16,在另一種替換方案中,拉桿24包括拉桿本體243和拉桿扶手244,拉桿本體243為一板狀結構,可增加拉桿24的強度。
參考圖17,本發明還包括儲物袋28。儲物袋28的兩側分別設有側兜29,側兜29分別套在兩個拉桿24上。儲物袋28可用于放置隨身包、小包、隨身衣物等。
參考圖18,本實施例中,儲物袋28未設置側兜29的其中一個面為翻折面30,翻折面30的底邊與儲物袋28相連,且翻折面30的側邊通過拉鏈與儲物袋28相連。此外,還包括t型帶31,t型帶31橫邊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儲物袋28的兩側,且t型帶31豎邊固定在儲物袋28的底部,t型帶31靠近翻折面30。當翻折面30翻折后,可以形成一個幼童的安全座椅。該翻折面30為硬紙板,而該儲物袋28中與翻折面30相對的面則可以采用柔軟的面料。
該儲物袋28可折疊,折疊后可收容在箱體框架10一側的收容空間27內。
參考圖19,在另一種替換方案中,該儲物袋28可用若干彈性帶32替換。若干彈性帶32套設到兩個拉桿24則在拉桿24之間形成一個儲物空間,同樣可用于放置隨身包、小包、隨身衣物等。當不用放置隨身包、小包、隨身衣物等時,若干彈性32帶可套設到箱體框架10以及第一箱面11和第二箱面12,用作固定帶,用于綁住行李箱。
參考圖20,本發明還包括拍攝平臺33,拍攝平臺33的兩側分別形成水平邊331用于擱置到兩個拉桿24的拉桿扶手242,拍攝平臺33可收容在箱體框架10一側的收容空間27內。拍攝平臺33可以放置較大的相機或攝影機,在使用時,用戶可以通過推動行李箱來捕捉拍攝對象,輕松拍攝。拍攝平臺33也可以放置一些其他小物品之類。
本實施例中,拍攝平臺33的至少一側的水平邊331向下翻折形成豎直翻邊332,豎直翻邊332與對應的水平邊331一起形成卡位用于卡設到對應拉桿24的拉桿扶手242。可以防止拍攝平臺33掉落。
拍攝平臺33具有放置區337,放置區337的一個角上設有若干順次間隔排列的l型部件333。放置區337用于放置相機或攝影機等。放置區337的內壁與相鄰的l型部件333之間形成第一l型放置槽334,相鄰的兩個l型部件333之間形成第二l型放置槽335。第一l型放置槽334和第二l型放置槽335都可用于放置手機、數據線等物品。
參考圖21,箱體框架10底部的四個角上分別安裝第一萬向輪34,因而行李箱可在任意方向移動。
參考圖22,還包括儲物盒37,箱體框架10的底部具有安裝腔38,如圖21所示。儲物盒37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側壁分別設有若干軸向間隔排列的卡口371,安裝腔38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內壁分別設有一卡件381,卡件381卡入對應的其中一個卡口371以將儲物盒37連接到安裝腔38。本實施例中,卡口371的數量為三個。儲物盒37的高度可以根據放置物品的高度進行調整。具體的方式是,假如卡件381目前是卡入對應的中間的卡口371,若要調低儲物盒37的高度,則將卡件381卡入對應的下面一個卡口371,若要調高儲物盒37的高度,則將卡件381卡入對應的上面一個卡口371,從而達到調整儲物盒37高度的目的。
參考圖23,在另一種替換方案中,箱體框架10底部的四個角上不安裝第一萬向輪34,而在箱體框架10底部的兩側分別安裝輪架35,輪架35底部的兩端分別安裝第一萬向輪34。輪架35的設置可增加第一萬向輪34的之間的寬度以及第一萬向輪34的高度,可以使行李箱移動更穩定,同時更好的方便用戶的乘坐。
參考圖24和圖25,箱體框架10的底部不安裝第一萬向輪34,也不安裝儲物盒37,而安裝平衡車36。平衡車36更便于行李箱的移動,移動更安全。當第二箱面12打開供用戶站立時,平衡車36的設置可以使用戶更容易站立,更安全,更容易移動行李箱。
第三實施例
參考圖26和圖27,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10、第一箱面和第二箱面12。本實施例中,第一箱面、第二箱面12與箱體框架10的結構、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這里不再贅述。箱體框架10底部的四個角上安裝第一萬向輪34;或者箱體框架10底部的兩側分別安裝輪架35,輪架35底部的兩端分別安裝第一萬向輪34,如圖23所示。
本發明還包括電動車模組39,箱體框架10的底部具有安裝腔38,電動車模組39可拆卸連接到安裝腔38。
具體的,電動車模組39包括外殼391、安裝到外殼391內部的ic控制電路板、電機、電池以及安裝到外殼391底部的兩側的第二萬向輪392。電機和電池分別與ic控制電路板連接,ic控制電路板可與智能終端進行無線通信連接。第二萬向輪392與電機連接且第二萬向輪392的底部與第一萬向輪34的底部平齊。用戶可通過智能終端遠程控制電動車模組39的移動及移動方向,從而帶動行李箱移動,這樣用戶只需使用很小的力便可推動很重的行李箱,方便使用。當用戶與行李箱間隔一定距離時,也可通過智能終端遠程控制行李箱朝用戶移動。ic控制電路板可通過如藍牙無線方式與智能終端進行通信連接,智能終端可為手機、平板電腦或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比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也可以是一個遙控器,例如對于運動人士來說該遙控器可以固定在網球或羽毛球拍上。
外殼391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側壁分別設有若干軸向間隔排列的卡口393,安裝腔38的至少兩個相對的內壁分別設有一卡件381,卡件381卡入對應的其中一個卡口393以將電動車模組39連接到安裝腔38。本實施例中,卡口393的數量為三個。不同的行李箱,其第一萬向輪34與箱體框架10底部的高度會不一樣,該種設計可以調整電動車模組39的高度,從而使第二萬向輪392的底部始終保持與第一萬向輪34的底部平齊。具體的操作時,假如卡件381目前是卡入對應的中間的卡口393,若要調低電動車模組39的高度,則將卡件381卡入對應的下面一個卡口393,若要調高電動車模組39的高度,則將卡件381卡入對應的上面一個卡口393,從而可達到調整電動車模組39的高度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外殼391的底部設有至少一個距離傳感器(圖中未顯示),距離傳感器與ic控制電路板連接。優選地,外殼391底部的四個角上分別設有一個距離傳感器。當行李箱向一個方向移動時,距離傳感器可實時探測用戶的步伐,當探測到用戶保持規律移動時,發送用戶的步伐信息至ic控制電路板,ic控制電路板經過數據分析后控制電機的轉動,電機控制第二萬向輪392和用戶一樣的速度和方向移動,這時,用戶可以不必再推動行李箱,行李箱會保持和用戶一樣的速度和方向移動。當距離傳感器探測到用戶的步伐停下時,會發送用戶的步伐停下信息至ic控制電路板,ic控制電路板經過數據分析后控制電機停下,電機控制第二萬向輪392停下,行李箱停止移動。
本實施例中,外殼391底部的兩側分別設有凹部394,凹部394用于安裝第二萬向輪392,且凹部394內設有壓力感應裝置(圖中未顯示),壓力感應裝置與ic控制電路板連接。當用戶推動行李箱移動時,電動車模組39兩側的第二萬向輪392的壓力會不一樣,即遠離用戶那一側的電動車模組39的第二萬向輪392的壓力會大于靠近用戶那一側的電動車模組39的第二萬向輪392的壓力。這時,壓力感應裝置會感應到電動車模組39兩側的第二萬向輪392的壓力大小并發送至ic控制電路板,經過ic控制電路板數據分析后根據壓力差控制電機轉動,電機控制第二萬向輪392朝壓力大的方向移動,這樣可以更加輕松推動行李箱。
本實施例中,外殼391內設有陀螺儀,陀螺儀與ic控制電路板連接。陀螺儀可以用于感應行李箱的傾斜角度。當行李箱傾向一側時,陀螺儀會感應到行李箱的傾斜角度并發送傾斜角度信息至ic控制電路板,經ic控制電路板數據分析后控制電機轉動,電機控制第二萬向輪392轉動至與行李箱的一側垂直的位置,并朝行李箱傾向的一側移動,這樣可以防止行李箱倒下,并使用戶輕松推動行李箱移動。
第四實施例
參考圖28,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智能終端控制行李箱移動的方法,該行李箱包括箱體框架、第一箱面和第二箱面,本實施例中,第一箱面、第二箱面與箱體框架的結構、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這里不再贅述。箱體框架的底部安裝電動車模組,箱體框架的底部與電動車模組的安裝方式以及電動車模組的結構與第三實施例相同,這里不再贅述。智能終端可為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例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可以佩戴在用戶的手腕上,也可以是一個遙控器,例如對于運動人士來說該遙控器可以固定在網球或羽毛球拍上。
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用戶操作智能終端的控制app,將該操作的移動模式的指令發送至服務器;
s2、服務器將移動模式的指令發送至電動車模組;
s3、電動車模組接收移動模式的指令并根據移動模式的指令進行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移動。
參考圖29,為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的界面61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該智能終端為手機60。移動模式包括向前移動、向后移動、自動召喚、自動返回和自動跟隨。電動車模組接收向前移動的指令并根據向前移動的指令向前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前移動,電動車模組接收向后移動的指令并根據向后移動的指令向后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后移動,控制app的界面61設有與向前移動、向后移動對應的向前移動按鍵62、向后移動按鍵63,例如向前移動按鍵62上用英文字母go或front標識,向后移動按鍵63上用英文字母back標識。電動車模組接收自動召喚的指令并根據自動召喚的指令自動向智能終端的位置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智能終端的位置移動,控制app的界面61設有與自動召喚對應的自動召喚按鍵64,例如自動召喚按鍵64上用英文字母autosummon標識。電動車模組接收自動返回的指令并根據自動返回的指令自動返回到原來的位置從而帶動行李箱返回到原來的位置,控制app的界面61的設有與自動返回對應的自動返回按鍵65,例如自動返回按鍵65上用英文字母autoreturn標識。電動車模組接收自動跟隨的指令并根據自動跟隨的指令自動向智能終端方向跟隨從而帶動行李箱自動向智能終端方向跟隨,控制app的界面61設有與自動跟隨對應的自動跟隨按鍵66,例如自動跟隨按鍵66上用英文字母autofollow標識。向前移動按鍵62、向后移動按鍵63、自動召喚按鍵64、自動返回按鍵65、自動跟隨按鍵66在控制app的界面61合理的分布。
通過按下或觸摸控制app的界面61上對應的移動模式的按鍵,則發送相應的移動模式的指令至服務器,從而電動車模組接收到移動模式的指令后進行相應的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移動。比如,若要使行李箱向前移動,則按下或觸摸控制app的界面61的向前移動按鍵62,發送向前移動的指令至服務器,服務器將向前移動的指令發送至電動車模組,電動車模組接收向前移動的指令并根據向前移動的指令向前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前移動。
當電動車模組向前移動或向后移動時,若傾斜智能終端,則電動車模組在向前移動或向后移動的同時向智能終端傾斜的方向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前或向后移動的同時沿智能終端傾斜方向移動。
本實施例中,該方法還包括智能終端檢測其與電動車模組之間的距離信息并在控制app的界面61顯示距離信息,檢測距離信息可通過藍牙檢測模塊檢測。智能終端檢測其與電動車模組之間的距離信息后,若距離信息大于預設的距離則發出報警。本實施例中,預設的距離為10米。若智能終端檢測其與電動車模組之間的距離超過10米,則在控制app的界面61的顯示警報,以提醒用戶。控制app的界面61顯示距離信息和顯示警報都通過控制app的界面61的顯示單元67顯示,距離信息例如用evdistance:>10m標識,顯示警報例如用紅色的英文字母alarm標識。
控制app還包括快門控制模式,通過快門控制模式可以快門控制行李箱上的另一部智能終端或行李箱上的相機。用戶操作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發送快門控制的指令至服務器,服務器將快門控制的指令發送至另一部智能終端或相機,另一部智能終端或相機接收快門控制的指令后進行快門動作。控制app的界面61設有與快門控制對應的快門控制按鍵68,例如快門控制按鍵68為圓形按鍵。控制app的界面61的各按鍵當然也可以用中文或其他文字來標識,以適應不同語言文字的需要。
參考圖30,為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的界面61的第二種實施例的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移動模式不包括向前移動和向后移動,移動模式包括自由移動。電動車模組接收自由移動的指令并根據自由移動的指令在任意方向自由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在任意方向自由移動,控制app的界面61設有與自由移動對應的自由移動按鍵69。本實施例中,自由移動按鍵69為一圓形區域。用戶將手指觸摸并在控制app的界面61的圓形區域內自由移動,發送自由移動的指令至服務器,服務器將自由移動的指令發送至電動車模組,電動車模組接收自由移動的指令并根據自由移動的指令在任意方向自由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在任意方向自由移動。
參考圖31,為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的界面61的第三種實施例的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移動模式還包括向左移動和向右移動,電動車模組接收向左移動的指令并根據向左移動的指令向左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左移動,電動車模組接收向右移動的指令并根據向右移動的指令向右移動從而帶動行李箱向右移動,控制app的界面61設有與向左移動、向右移動對應的向左移動按鍵71、向右移動按鍵72,例如向左移動按鍵71上用英文字母left標識,向右移動按鍵72上用英文字母right標識,向前移動按鍵73上用英文字母front標識,向后移動按鍵74上用英文字母back標識。向前移動按鍵73、向后移動按鍵74、向左移動按鍵71和向右移動按鍵72分布在一個方形平面內。
參考圖32,為智能終端的控制app的界面77的第四種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智能終端為智能手環76或智能手表76,可佩戴在手腕75上。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移動模式包括自動召喚和自動返回。控制app的界面77設有與自動召喚和自動返回對應的自動召喚按鍵78和自動返回按鍵79,例如自動召喚按鍵78上用英文字母autosummon標識,自動返回按鍵79上用英文字母autoreturn標識。其控制行李箱移動的方法與第一實施例一致,這里不再贅述。
以上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如對各個實施例中的不同特征進行組合等,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