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載行李箱,具體涉及一種使用方便的車載行李箱。
背景技術:
行李箱是一種重要的旅行物件裝載工具。人們旅行時,可以先把旅行途中需要使用的一些衣物等物件放在行李箱中后再放置在車輛上,以方便需要時取用。
申請號201310488070.1,授權公告號cn103494412b,名稱為“組合行李箱”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以下發明方案:“包括行李箱體,行李箱體的底部設置有四個萬向輪,所述行李箱體正面設置有托板,托板底部與行李箱體鉸接在一起,使托板能夠相對于行李箱體展開和收起,托板的頂部設置有兩個托板萬向輪,用于托板處于展開狀態時在地面拖行;在行李箱體的殼體與液壓桿平行的位置處設置有雨傘放置筒,方便雨具的放置和攜帶;液壓桿的最大壓力為6000mpa,通過將液壓桿上方的門把手頂板置于具有旋轉式門把手的下方,驅動門把手頂板向上頂住門把手,從而迫使門把手無法在人力作用下旋轉開啟,起到防盜的作用。該組合行李箱可方便地收起和展開托板以增加行李箱的承運能力,方便、實用、美觀而不增加使用者的額外負擔。”但該行李箱整體結構比較復雜,且行李箱體和現有其它行李箱體一樣都是由“兩個殼體扣合而成;兩個殼體采用拉鏈鏈接在一起”“行李箱體的一側設置有鎖,用于將拉鏈的拉索鎖定在一起,以提供防盜保護”。因此,當把該行李箱放置在汽車后備箱使用時,必須準確擺放好其方位,以期能夠不用移動行李箱就可以打開行李箱。也就是說,該行李箱不方便作為汽車行李箱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車載行李箱。
本發明所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載行李箱,包括上蓋,下蓋;上蓋和下蓋的前后兩側均設有上蓋開合聯動機構,開門把手,橫桿腳碼鎖緊機構,箱鎖機構,上蓋鎖頭機構;下蓋的前后側上設有前后走向的橫桿;所述上蓋開合聯動機構包括和上蓋相連的開合聯動機構主體和設在下蓋上的主體連接件;開合聯動機構主體包括上蓋鎖頭臂、下蓋鎖頭臂,上蓋鎖頭臂和下蓋鎖頭臂鉸接,下蓋鎖頭臂和主體連接件固連,上蓋鎖頭臂和上蓋相連,上蓋開合聯動機構設在車載行李箱的左右側面的中間上;開門把手設在下蓋的前后側的外側,相應地箱鎖機構設在下蓋的前后側的內側,開門把手和箱鎖機構活動適配;兩個上蓋鎖頭機構分別設于上蓋的前后側,上蓋鎖頭機構包括和上蓋相連的插柱和固設于下蓋的插腔,插柱和插腔活動相連;設于上蓋的前后側的箱鎖機構和開門把手可適時地鉸接或分離;橫桿和橫桿腳碼鎖緊機構相連。
本發明,由于前后側均設有箱鎖機構,當解開其中一個箱鎖機構時,另一個則構成鉸接機構,因此在把本發明擺放到汽車的后備箱內使用時,可以不必在意其擺放方位,具有使用方便的優點。
作為優選,橫桿腳碼鎖緊機構包括鎖座、夾鎖;下蓋的前后側還設有壓條;壓條為左右走向,鎖座固定在壓條下,夾鎖和鎖座固連,橫桿設置在壓條的下方,橫桿被夾鎖活動夾持。本優選方案,結構合理,開箱門時一側的橫桿端部會退出相應的夾鎖的夾持,關好門后橫桿端部又會復位,因此具有使用可靠方便的優點。
作為優選,壓條和下蓋鉚接固連。
作為優選,箱鎖機構包括上聯動桿,下聯動桿,齒輪,彈簧,下蓋鎖底座機構,抽芯盒子;抽芯盒子安裝在下蓋鎖底座機構上,上聯動桿、下聯動桿左右走向且伸在下蓋鎖底座機構內,上、下聯動桿的相應端和抽芯盒子活動相連;齒輪軸的前后兩端支撐在下蓋鎖底座機構上,齒輪安裝在齒輪軸上,齒輪設在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之間并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嚙合;彈簧亦設于下蓋鎖底座機構內,其中一根彈簧的一端和上聯動桿相連,另一端和下蓋鎖底座機構相連;另一根彈簧的一端和下聯動桿相連,另一端亦和下蓋鎖底座機構相連;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伸在下蓋鎖底座機構內的一段各自越過齒輪,兩根彈簧亦分設在齒輪座的左右兩側;插柱設有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位于下蓋鎖底座機構外的端部適配的連接插孔,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位于下蓋鎖底座機構外的兩端分別可分離地活動相連。本優選方案,在打開的一側,上聯動桿、下聯動桿會向中間回縮,上聯動桿、下聯動桿退出和上蓋鎖頭機構上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適配的插孔,相反另一側上聯動桿、下聯動桿會依然插置在上蓋鎖頭機構上的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適配的插孔,橫桿一端則會退出相應的抽芯盒子,行李箱就可以打開。本優選方案,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可靠。
作為優選,上蓋開合聯動機構設在車載行李箱的左右側面中間位置的內側。
作為優選,下蓋的底部設有加強桿。進一步地優選,所述加強桿為x形,四個端部分別和壓條固連。本優選方案,有利于提高行李箱的剛性和強度。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前后側均設有箱鎖機構,因此在把本發明擺放到汽車的后備箱內使用時,可以不必在意其擺放方位,具有使用方便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橫桿和夾鎖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開門把手結構示意圖;
圖4:上、下聯動桿與彈簧和齒輪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5:上(下)聯動桿與下蓋鎖底座機構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6:箱鎖關閉狀態示意圖;
圖7:箱鎖打開狀態示意圖。
圖中:上蓋1,下蓋2,橫桿2.1,壓條2.2,上蓋開合聯動機構3,開合聯動機構主體3.1,上蓋鎖頭臂3.11,下蓋鎖頭臂3.12,主體連接件3.2,開門把手4,箱鎖機構5,上聯動桿5.1,下聯動桿5.2,齒輪5.3,彈簧5.4,下蓋鎖底座機構5.5,抽芯盒子5.6,橫桿腳碼鎖緊機構6,鎖座6.1,夾鎖6.2,上蓋鎖頭機構7,插柱7.1,插腔7.2,加強桿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如圖1-7所示,本發明包括上蓋1,下蓋2;上蓋1和下蓋2的前后兩側均設有上蓋開合聯動機構3,開門把手4,箱鎖機構5,橫桿腳碼鎖緊機構6,上蓋鎖頭機構7,下蓋2的前后側上設有橫桿2.1;所述上蓋開合聯動機構3包括和上蓋1相連的開合聯動機構主體3.1和固設在下蓋2上的主體連接件3.2;開合聯動機構主體3.1包括上蓋鎖頭臂3.11、下蓋鎖頭臂3.12,上蓋鎖頭臂3.11和下蓋鎖頭臂3.12鉸接,下蓋鎖頭臂3.12和主體連接件3.2螺栓結構固連,上蓋鎖頭臂3.11和上蓋1固連,上蓋開合聯動機構3設在車載行李箱的左右側面的中間上,作為優選,上蓋開合聯動機構3設在車載行李箱的左右側面中間位置的內側。開門把手4設在下蓋2的前后側的外側,相應地箱鎖機構5設在下蓋2的前后側的內側,開門把手4和箱鎖機構5活動適配;兩個上蓋鎖頭機構7分別設于上蓋1的前后側,上蓋鎖頭機構7包括和上蓋相連的插柱7.1和固設于下蓋的插腔7.2,插柱7.1和插腔7.2活動相連;設于上蓋1的前后側的箱鎖機構5和開門把手4可適時地鉸接或分離,橫桿2.1和橫桿腳碼鎖緊機構6相連。因此當行李箱橫放在汽車后備箱等地方時,上蓋可以繞著上蓋的后側和下蓋的后側的連接轉動打開,也可以繞著上蓋的前側和下蓋的前側的連接轉動打開,也就是不用特別在意區分行李箱的“前側”或“后側”;同樣地當行李箱縱放在汽車后背箱時,也可以不必特別在意區分行李箱的“左側”或“右側”,一樣可以很方便地打開行李箱。所以本發明具有使用方便的優點。
作為優選,橫桿腳碼鎖緊機構6包括鎖座6.1、夾鎖6.2;下蓋2的前后側還設有壓條2.2;壓條2.2為左右走向,鎖座6.1固定在壓條2.2下,夾鎖6.2和鎖座6.1固連,橫桿2.1設置在壓條2.2的下方,橫桿2.1被夾鎖6.2活動夾持。
作為優選,箱鎖機構5包括上聯動桿5.1,下聯動桿5.2,齒輪5.3,彈簧5.4,下蓋鎖底座機構5.5,抽芯盒子5.6;抽芯盒子安裝在下蓋鎖底座機構上,上聯動桿、下聯動桿左右走向且伸在下蓋鎖底座機構內,上、下聯動桿5.1、5.2的相應端和抽芯盒子活動相連;齒輪軸的前后兩端支撐在下蓋鎖底座機構上,齒輪安裝在齒輪軸上,齒輪設在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之間并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嚙合;彈簧亦設于下蓋鎖底座機構內,其中一根彈簧的一端和上聯動桿相連,另一端和下蓋鎖底座機構相連;另一根彈簧的一端和下聯動桿相連,另一端亦和下蓋鎖底座機構相連;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伸在下蓋鎖底座機構內的一段各自越過齒輪,兩根彈簧亦分設在齒輪座的左右兩側,插柱7.1上設有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端部活動配合的插孔,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位于下蓋鎖底座機構外的端部和相應的插柱7.1上的插孔活動相連;抽芯盒子安裝在下蓋鎖底座機構上。上聯動桿、下聯動桿位于下蓋鎖底座機構外的兩端分別活動插置在和上蓋鎖頭機構7配合的鎖座內,上蓋鎖頭機構7設有和上聯動桿、下聯動桿適配的插孔。在開箱時,一側的上聯動桿、下聯動桿和相應的上蓋鎖頭機構7保持鉸接狀態不變,另一側的上聯動桿、下聯動桿回縮而脫離相應的上蓋鎖頭機構7,這樣接可以打開行李箱門。在關閉行李箱門時,兩側的上聯動桿、下聯動桿都和上蓋鎖頭機構7處在鉸接狀態。
作為優選,下蓋2的底部設有加強桿,本實施例所述加強桿為兩個為x形構件,兩個為x形構件的四個端部分別和壓條2.2固連。
以上所述之具體實施例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范圍。事實上,依據本發明所述之形狀、結構和設計目的也可以作出一些等效的變化。因此,凡依照本發明所述之形狀、結構和設計目的所作出的一些等效變化理應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也即這些等效變化都應該受到本發明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