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利用經編機編成的作業用手套。
背景技術:
目前,存在利用編織機編成的作業用手套(例如專利文獻1)。該作業用手套具備五根指套和手掌套。手掌套由四指寬主體部和五指寬主體部構成。在四指寬主體部的上部配置有食指套、中指套、無名指套、小指套。四指寬主體部的一外側端與食指套的外側端向下方筆直下降而成的直線一致。四指寬主體部的另一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向下方筆直下降而成的直線一致。因此,食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和四指寬主體部的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同。在五指寬主體部的上部配置有拇指套和四指寬主體部。五指寬主體部的一外側端與拇指套的外側端向下方筆直下降而成的直線一致。五指寬主體部的另一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向下方筆直下降而成的直線一致。因此,拇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和五指寬主體部的寬度方向上的長度相同。經編作業用手套利用具有提花控制機構的雙拉舍爾編織機編成。相比緯編手套,經編作業用手套用10~100旦尼爾的細線編織,更薄、更柔軟,作業性高。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5440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就人手而言,四指寬主體部的拇指側外側端與食指的外側端一致,四指寬主體部的小指側外側端和小指的外側端一致。因此,食指的外側端與小指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和四指寬主體部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另外,五指寬主體部的拇指側外側端和拇指的外側端一致,五指寬主體部的小指側外側端和小指的外側端一致。因此,拇指的外側端與小指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和五指寬主體部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當上述的作業用手套佩戴于手上時,由于具有柔軟性,因此容易作業,由于薄,因此能夠感覺到表面的細微的凹凸。但是,作業用手套存在以下問題,即,手的四指寬主體部和作業用手套的四指寬主體部的尺寸一致,作業用手套的四指寬主體部不壓接于手的四指寬主體部,容易與手分離。同樣,作業用手套存在以下問題,即,手的五指寬主體部和作業用手套的五指寬主體部的尺寸一致,作業用手套的五指寬主體部不壓接于手的五指寬主體部,容易與手分離。特別是,當將上述的作業用手套佩戴于手上進行作業時,隨著手指的彎曲動作,向上方拉拽各指套,手掌套(四指寬主體部及五指寬主體部)向上方(脫落的方向)移動,手掌套的位置挪動,存在對作業引起阻礙的問題。另外,作業用手套基本上是一次性,在短時間使用后便廢棄,因此期望能夠僅通過編成后的切斷來低價地制造。但是,作業用手套由于在切斷手插入口后不進行后加工,因此成為鋸齒形,切斷面裸露,存在有損商品價格的問題。再另外,作業用手套通過利用經編機編成前編織面料、后編織面料以及連結編織而形成,但是存在以下問題,即,若連結編織部處于指甲的前端等位置,則存在容易破損的可能性。
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業用手套,其編成為四指寬主體部的外側端間的長度比食指套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短,四指寬主體部壓接于所佩戴的手掌而不容易脫落。另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業用手套,其編成為五指寬主體部的外側端間的長度比拇指套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短,四指寬主體部及五指寬主體部壓接于所佩戴的手掌而不容易脫落。而且,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業用手套,其能夠利用原材料的特性將手插入口的切斷部收卷,隱藏切斷面,提高商品價值。再另外,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業用手套,其使連結編織部的位置偏置,作成難以破損的結構。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本申請的第一方案的作業用手套利用經編機編成前編織面料、后編織面料以及連結編織,形成五根指套和手掌套,手掌套包括:使食指套的外側端和小指套的外側端連續的四指寬主體部;以及使拇指套的外側端和四指寬主體部的小指套側外側端連續的五指寬主體部,在五指寬主體部具備手插入口,上述作業用手套的特征在于,編成為:四指寬主體部的食指套側外側端與小指套側外側端之間的長度比食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短。
為了實現上述第二目的,本申請的第二方案的作業用手套的特征在于,編成為:五指寬主體部的拇指套側外側端與小指套側外側端之間的長度比拇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短。
為了實現上述第三目的,本申請的第三方案的作業用手套的特征在于,連結編織包括:第一連結編織,其連結前編織面料和后編織面料,并且連結左右而不形成間斷;以及第二連結編織,其僅連結前編織面料和后編織面料而形成間斷,就形成五指寬主體部的拇指套側外側端的連結編織而言,手插入口附近以第二連結編織形成,除此之外以第一連結編織形成。
為了實現上述第四目的,本申請的第四方案的作業用手套的特征在于,通過改變前編織面料和后編織面料的任一方的線的粗細或密度,從而連結編織的位置偏置。
發明效果
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利用經編機編成前編織面料、后編織面料以及連結編織,形成五根指套和手掌套。手掌套包括:使食指套的外側端和小指套的外側端連續的四指寬主體部;以及使拇指套的外側端和四指寬主體部的小指套側外側端連續的五指寬主體部,在五指寬主體部具備手插入口。四指寬主體部的食指套側外側端與小指套側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編成為比食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短。因此,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具有以下效果:四指寬主體部變窄,在佩戴時四指寬主體部貼緊于手掌,不容易脫落。
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五指寬主體部的拇指套側外側端與小指套側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編成為比拇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短。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具有以下效果:四指寬主體部及五指寬主體部變窄,佩戴時,四指寬主體部和五指寬主體部貼緊于手掌,不容易脫落。
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連結編織包括:連結前編織面料和后編織面料,并且連結左右而不形成間斷的第一連結編織;以及僅連結前編織面料和后編織面料而形成間斷的第二連結編織。形成五指寬主體部的拇指套側外側端的連結編織在手插入口附近用第二連結編織形成,除此之外用第一連結編織形成。第一連結編織不存在間斷,因此必須切斷,裁斷部分殘留于作業用手套。第二連結編織形成間斷,因此無需切斷,不殘留裁斷部分。手插入口附近用第二連結編織形成,因此不存在裁斷部分。若存在裁斷部分,則受裁斷部分影響,手插入口的開口端(切斷面)難以收卷,由于不存在裁斷部分,因此具有以下效果:手插入口的開口端利用原材料的特性而收卷,能夠隱藏切斷面,能夠使外觀良好。
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通過改變前編織面料和后編織面料的任一方的線的粗細或密度,從而連結編織的位置偏置,因此具有能夠形成難以破損的結構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一實施方式的整體俯視圖。
圖2是表示圖1的作業用手套的制造過程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的作業用手套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其它實施方式的整體俯視圖。
圖5是表示圖4的作業用手套的制造過程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其它實施方式的整體俯視圖。
圖7是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8是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一部分裁斷后的立體圖。
圖9是圖8的放大立體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其它實施方式的整體俯視圖。
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其它實施方式的整體俯視圖。
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作業用手套的其它實施方式的整體立體圖。
圖中:
a—第一連結編織,b—第二連結編織,c—鎖邊,l1—長度,l2—長度,l3—長度,l4—長度,l5—長度,1—作業用手套,1a—手插入口,1b—開口端,2—拇指套,2a—外側端,3—食指套,3a—外側端,4—中指套,5—無名指套,6—小指套,6a—外側端,7—手掌套,8—四指寬主體部,8a—外側端,8b—外側端,8c—內凹緣,8d—外凹緣,9—五指寬主體部,9a—外側端,9b—外側端,10—連續體,11—前編織面料,12—后編織面料,13—連結編織,15—切斷線顯示部,15a—裁斷部分,17—手腕內側線,19—管部,20—管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4所示,就作業用手套1而言,利用經編機編成前編織面料11、后編織面料12以及連接編織a、b,形成五根指套2~6和手掌套7。手掌套7包括:使食指套3的外側端3a和小指套6的外側端6a連續的四指寬主體部8;以及使拇指套2的外側端2a和四指寬主體部8的小指套6側外側端8b連續的五指寬主體部9。在五指寬主體部9具備手插入口1a。四指寬主體部8的食指套3側外側端8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8b之間的長度l2編成比食指套3的外側端3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1短。作業用手套1的四指寬主體部8的內部變窄,佩戴時四指寬主體部8貼緊手掌而不容易脫落。當作業用手套1佩戴于手上進行作業時,隨著手指的彎曲動作,向上方拉拽各指套2~6,產生使手掌套7向上方(脫離的方向)移動的力,但是,四指寬主體部8壓接于手掌,因此手掌套7的位置不會挪動,對作業產生障礙的問題很少。
作業用手套1中,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9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9b之間的長度l3編成比拇指套2的外側端2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4短。作業用手套1的夾著拇指套2的兩側的四指寬主體部8及五指寬主體部9的內部變窄,佩戴時四指寬主體部8和五指寬主體部9貼緊手掌,變得更加不容易脫落。作業用手套1如上所述地隨著手指的彎曲動作,產生使手掌套7向上方(脫離的方向)移動的力,但是,四指寬主體部8及五指寬主體部9夾著拇指,并壓接于手掌的兩側,因此手掌套7的位置更加不會挪動。
作業用手套1的連結編織包括:連結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并且連結左右且不形成間斷的第一連結編織a;以及僅連結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而形成間斷的第二連結編織b。如圖4所示,形成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9a的連結編織在手插入口1a附近用第二連結編織b形成,除此之外用第一連結編織a形成。第一連結編織a不間斷,因此必須通過剪刀等切斷工具切斷,裁斷部分15a殘留于作業用手套1。第二連結編織b形成間斷,因此無需切斷,不殘留裁斷部分。手插入口1a附近用第二連結編織b形成,不存在裁斷部分。若存在裁斷部分15a,則受裁斷部分15a影響,手插入口1a的開口端1b(切斷面)難以收卷,由于沒有裁斷部分15a,因此手插入口1a的開口端1b由于原材料的特性而卷曲,能夠隱藏切斷面。因此,作業用手套1無需對手插入口1a的開口端1b進行加工,便能夠使外觀良好。
如圖12所示,作業用手套1通過改變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的任意一方的線的粗細或密度,從而連結編織13的位置偏置,因此能夠形成難以破損的結構。
對作業用手套1具體地進行說明。如圖1至3所示,作業用手套1利用未圖示的經編機而編成,具備五根指套2~6和手掌套7。五根指套包括拇指套2、食指套3、中指套4、無名指套5、小指套6。手掌套7包括四指寬主體部8和五指寬主體部9。食指套3、中指套4、無名指套5、小指套6配置于四指寬主體部8的上端,食指套3的外側端3a和小指套6的外側端6a與四指寬主體部8的兩側外側端8a、8b連續。拇指套2和四指寬主體部8配置于五指寬主體部9的上部,拇指套2的外側端2a和四指寬主體部8的小指套6側的外側端8b與五指寬主體部9的兩側外側端9a、9b連續。在五指寬主體部9形成有手插入口1a。通常,四指寬主體部8的食指套3側外側端8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8b之間的長度l1編成和食指套3的外側端3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相同。另外,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9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9b之間的長度l3編成和拇指套2的外側端2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相同。
如圖4所示,作業用手套1為了提高對手的貼緊性,將四指寬主體部8的食指套3側外側端8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8b之間的長度l2編成比食指套3的外側端3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1短。人手的四指寬主體部的外側端間的長度和食指的外側端與小指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大致相同。當作業用手套1將四指寬主體部8的外側端8a與外側端8b之間的長度l2編成比食指套3的外側端3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1短時,作業用手套1的四指寬主體部8貼緊人手的四指寬主體部。
同樣,作業用手套1為了提高對手的貼緊性,將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9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9b之間的長度l3編成比拇指套2的外側端2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4短。人手的五指寬主體部的外側端間的長度和拇指的外側端與小指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大致相同。當作業用手套1將五指寬主體部9的外側端9a與外側端9b之間的長度l3編成比拇指套2的外側端2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4短時,作業用手套1的五指寬主體部9貼緊于人手的五指寬主體部。
對該作業用手套1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作業用手套1利用經編機而編成。經編機例如能夠利用具有提花控制機構的雙拉舍爾編織機。雙拉舍爾編織機是兩列針床型經編機,在一針床側編成前編織面料11(前底布)或后編織面料12(后底布),在另一針床側編成后編織面料12(后底布)或前編織面料11(前底布),同時在將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重合的狀態下,沿著手形進行連結編織13。此外,在手腕部,為了形成手插入口1a而不進行連結編織。用剪刀等切斷工具將沿著手形的連結編織13的外側切除,從而完成作業用手套1。
此外,連結編織13容易隱藏于編織面料11、12,但必須切斷連結編織13的周圍,因此存在也會將連結編織13本身切斷的問題。因此,可以在連結編織13的周圍通過鎖邊c編成切斷線顯示部15。若在切斷線顯示部15進行切斷,則不會切斷連結編織13,因此不會產生不良量。另外,也可以在構成作業用手套1的前編織面料11或后編織面料12形成尺寸(例如l、m、s)的編織圖案。
進一步地,基于圖2,對作業用手套1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具有提花控制機構的雙拉舍爾編織機在一針床側編成前編織面料11,在另一針床側編成后編織面料12,通過連結編織13連結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的兩端,連續地編成無縫筒狀的連續體10。前編織面料11及后編織面料12通過一般的單梳櫛經平組織(denbigh)編織,不特別地限定于該經編組織。在編成的筒狀的連續體10,以使手插入口1a側為內側的方式呈串聯狀連續地配置一對作業用手套1。
如圖1所示,作業用手套1通過上述連續體10的連結編織13連結上述的五指寬主體部9的小指套6側外側端9b、四指寬主體部8的小指套6側外側端8b、小指套6的外側端6a,通過上述連續體10的連結編織13連結上述的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9a、拇指套2的外側端2a。
作業用手套1采用的連結編織13有兩種。第一連結編織a是同時連結前編織面料11側、后編織面料12側以及左右側的編織組織,第二連結編織b是連結前編織面料11側和后編織面料12側的編織組織。在第一連結編織a的情況下,由于也連結左右側,因此在前編織面料11及后編織面料12的連結編織部不產生間斷。在第二連結編織b的情況下,由于不連結左右側,因此在前編織面料11及后編織面料12的連結編織部產生間斷。
如圖1所示,作業用手套1的指套2~6的彎曲的前端部用第一連結編織a連結,指套2~6的除了彎曲的前端部以外的部位用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第二連結編織b不連結左右,因此在指套2~6間形成間斷,指套2~6彼此未互相連結。第一連結編織a連結左右,因此指套2~6的前端部與連續體10成為一體。第一連結編織a的編織組織的寬度形成為3~5mm的程度,但不限于此。如圖2所示,作業用手套1如上述地在連續體10對置且連續地配置,對置的作業用手套1地各指套3~5的兩端用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形成有間斷。例如,一作業用手套1的食指套3和另一作業用手套1的食指套3互相相對,一作業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外側端和另一作業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外側端用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形成間斷,一作業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內側端和另一作業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內側端也用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形成間斷。
另外,如圖1所示,雙拉舍爾編織機通過鎖邊c在作業用手套1的各指套2~6的前端部的外周和作業用手套1的手插入口1a形成切斷線顯示部15。鎖邊c能夠通過不左右連結的編織組織形成裂縫,在縱向上形成5mm左右的寬度。不言而喻,鎖邊c的寬度不限于5mm左右。當用剪刀等切斷工具沿著該切斷線顯示部15進行切斷時,能夠從連續體10將作業用手套1容易地切開,殘留裁斷部分15a。
如圖4所示,作業用手套1將四指寬主體部8的寬度l2形成為比從食指套3到小指套6的長度l1短。即,將四指寬主體部8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8a用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形成間斷,再將四指寬主體部8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8a用第一連結編織a編織預定的寬度(2~3mm程度),從而四指寬主體部8的內部變窄第一連結編織a的寬度(長度l1-長度l2)的量。此外,也可以用切斷工具切除該第一連結編織a的寬度。另外,作業用手套1形成為五指寬主體部9的寬度l3比從拇指套2到小指套6的長度l4短。即,以使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9a向小指套6側外側端6a側彎曲的方式,用第一連結編織a連結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形成手腕內側線17。由于該手腕內側線17,五指寬主體部9的內部變窄。
另外,用第一連結編織a形成五指寬主體部9的拇指套2側的手腕內側線17,如上所述,第一連結編織a難以用肉眼判別,因此沿著手腕內側線17的外側編成切斷線顯示部15。進一步地,手腕內側線17也可以在即將到達手插入口1a之前從第一連結編織a變成第二連結編織b。該第二連結編織b的長度l5優選為3~10mm程度。通過該第二連結編織b,能夠產生間斷,該間斷延伸至手插入口1a。
作業用手套1能夠通過將切斷線顯示部15(鎖邊c)切斷而從連續體10中取出。作業用手套1的切斷線顯示部15的裁斷部分15a露在外側,因此,如圖7所示地從內側將其翻過來,使切斷線顯示部15的裁斷部分15a置于內側。如上所述,裁斷部分15a基于第一連結編織a而存在于直至即將到達手插入口1a之前,但基于第二連結編織b,在相距手插入口1a長度l5的范圍內不存在。作業用手套1利用前編織面料11及后編織面料12的原材料的特性,如圖8、9所示地,在不存在裁斷部分15a的長度l5的范圍中,手插入口1a的端緣1b從外側卷入內側,切斷端(端緣1b)收卷至內側,隱藏切斷端(端緣1b)。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使四指寬主體部8的寬度l2比從食指套3到小指套6的長度l1短的方式,用第一連結編織a編織預定寬度(2~3mm程度)的四指寬主體部8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8a,從而使四指寬主體部8的內部變窄第一連結編織a的寬度(長度l1-長度l2)的量。但是,如圖10所示,也可以通過構成切除的結構,使四指寬主體部8的內部變窄。即,沿著四指寬主體部8的拇指套2側外側端8a通過第二連結編織b進行連結,再在相距該外側端8a預定的寬度(2~3mm程度)的進深位置通過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內凹緣8c,將外側端8a的上端和內凹緣8c的上端用第一連結編織a連結,將外側端8a的下端和內凹緣8c的下端用第一連結編織a連結,形成表示該第一連結編織a的切斷位置的切斷線顯示部15。被該外側端8a、內凹緣8c以及上下切斷線顯示部15、15包圍的部分成為切除的管部19。管部19通過第一連結編織a、a而與作業用手套1連結,將切斷線顯示部15、15切斷,從而能夠從作業用手套1取下。四指寬主體部8的內部變窄內凹緣8c的量,因此貼緊于手。此外,該內凹緣8c成為四指寬主體部8的食指套3側外側端。
如圖11所示,四指寬主體部8在相距小指套6側外側端8b預定的寬度(2~3mm程度)的進深位置通過第二連結編織b連結外凹緣8d,將外側端8b的下端和外凹緣8d的上端用第一連結編織a連結,形成表示該第一連結編織a的切斷位置的切斷線顯示部15。被該外凹緣8d以及上、下的切斷線顯示部15、15包圍的部分成為切除的管部20,管部20通過將切斷線顯示部15、15切斷而能夠從作業用手套1取下。四指寬主體部8的內部變窄外凹緣8d的量,因此貼緊于手。此外,該外凹緣8d成為四指寬主體部8的小指套6側外側端。此外,作業用手套1若在四指寬主體部8的兩側形成管部19、20,則內凹緣8c與外凹緣8d之間的長度l2成為四指寬主體部8的寬度。
利用雙拉舍爾編織機,在一針床側編成前編織面料11,在另一針床側編成后編織面料12,將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的兩端用連結編織13連結,從而制造作業用手套1。編成前編織面料11及后編織面料12的線的粗細及密度(針眼的密度)相同,因此前編織面料11與后編織面料12的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處于大致中心的位置。若該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的位置成為指甲尖,則容易開口,因此需要挪動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作業用手套1從連續體10通過裁斷切斷線顯示部15而取出,因此在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存在切斷線顯示部15的裁斷部分15a。作業用手套1的露出裁斷部分15a的面為內面,因此以將裁斷部分15a移至內側的方式進行翻轉后使用(參照圖7)。因此,裁斷部分15a與手的表面接觸。若各指套2~6的裁斷部分15a位于指腹側,則對指尖的作業產生障礙。特別是,在通過指腹部感覺材料的表面的細微的凹凸的作業的情況下,若在指腹部存在裁斷部分15a,則難以感覺細微的凹凸。另外,裁斷部分15a處于指套2~6的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的位置,因此當裁斷部分15a處于指甲尖的位置時,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的位置成為指甲尖,容易開口。因此,期望裁斷部分15a移至指甲的上面側(指腹部的相反側)的位置。如上所述,若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的線的粗細或密度相同,則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成為大致中心的位置,但是若改變前編織面料11和后編織面料12的任一方的線的粗細或密度,則如圖12所示,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即裁斷部分15的位置從中心挪開。當使前編織面料11的密度比后編織面料12密,或者使后編織面料12的線的粗細比前編織面料11粗時,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即裁斷部分15的位置從中心挪開,成為指甲的上面側。因此,作業用手套1通過對編成前編織面料11的線和編成后編織面料12的線的粗細或密度進行改變,從而使連結部(連結編織13部分)的位置從中心挪開,能夠提高耐久性,提高作業性。
作業用手套1由雙拉舍爾編織機編成,因此能夠自由地改變線的粗細。作業用手套1在例如線粗細為20旦尼爾等的細線的情況下,伸縮性高,貼緊性也強,在例如線粗細為70旦尼爾等的粗線的情況下,伸縮性小,貼緊性也弱。作業用手套1根據作業內容,在進行機械等力量作業的情況下,優選粗線。如上所述,一般的作業用手套的食指套的外側端與小指套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和四指寬主體部的寬度方向的長度相同。與之相對,人手在指根存在mp關節部分,手掌比指的外側端與小指的外側端之間的長度稍窄。因此,當在手上佩戴一般的作業用手套時,作業用手套的四指寬主體部比手掌寬,存在四指寬主體部不貼緊于手掌而肥大的情況。特別是在線粗細為70旦尼爾等粗線的情況下,作業用手套貼緊性差,因此四指寬主體部在手掌部變得肥大,肥大的部分使作業性變差。作業用手套1編成為,四指寬主體部8的食指套3側外側端8a與小指套6側外側端8b之間的長度l2比食指套3的外側端3a與小指套6的外側端6a之間的長度l1短,因此,即使在線粗的情況下,四指寬主體部8也貼緊于手掌部,不會有損作業性。
生產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作為薄、貼緊于手而作業性高、且不容易脫落的作業用手套而廣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