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內衣生產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在針織內衣領域,伴隨著新原料和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傳統的內衣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追求內衣的舒適化和功能性的要求。
傳統的內衣是由數個單片衣料連接縫制而成,其裁縫形成的重疊對肌膚造成壓迫,使人感覺不舒服;而且不具備修正保養形體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方法,以提高內衣穿著的舒適度,并達到修正保養形體的效果。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將遠紅外錦綸、錦綸包紗、丙綸和氨綸采用8路進紗方式在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上編織制成無縫內衣衣胚;然后,將無縫內衣衣胚依次經無折痕水蒸工藝、染色工藝、吸濕排汗整理、烘干和裁剪與縫制的工序處理,制得成品;
所述8路進紗方式中,其中4路的面紗采用所述遠紅外錦綸,底紗采用所述錦綸包紗;另外2路的面紗采用所述丙綸,底紗采用所述錦綸包紗;剩余2路采用所述氨綸。
進一步,所述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的選針系統在編織過程中,將8路的中間片三角退出,使每一路的結構都是集圈結構,再采用吊針集圈結構進行編織,制成無縫內衣衣胚。
進一步,所述無縫內衣衣胚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吊針集圈結構進行編織;其中,所述無縫內衣衣胚的腹部結構采用吊針,結構相比其他部位緊實;臀杯采用OVERLAPPING花型做法,并將臀杯相比其他部位進行立體打松20-30個壓針,再結合臀杯處的放松結構使臀杯的外形是突出來的;臀杯位置的提臀線采用加寬設計,并偏上2-3cm。
進一步,所述提臀線的組織采用壓力吊針結構。
進一步,所述無縫內衣衣胚的腰口采用喇叭腰口設計;腰部采用放松結構,且腰寬比腹圍寬出1.5-2.5cm;拼襠處采用水滴形輪廓,并與梭形襠布配合。
進一步,所述遠紅外線錦綸為S捻的40D/34F的遠紅外錦綸;所述錦綸包紗為Z捻的10/05超細旦的錦綸包紗;所述丙綸為Z捻的30D/48F的丙綸;所述氨綸為70/12/12雙包萊卡氨綸。
進一步,所述Z捻的10/05超細旦的錦綸包紗中的氨綸芯紗是10D半光氨綸,包覆紗是5D/5F錦綸半光FDY。
進一步,所述無折痕水蒸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將無縫內衣衣胚平鋪進缸,浸水后將溫度升至90℃;然后,恒溫保持30min進行無折痕水蒸定型處理。
進一步,所述染色工藝依次包括染色和固色步驟;
所述染色的具體步驟為:于水溫15℃以內在染缸分別加入重量百分含量為0.001%-4%的酸性染料和重量百分含量為1%-2%的勻染劑,并調節染液PH值為3-6;調勻后加入經所述無折痕水蒸工藝處理后的無縫內衣衣胚,染缸運轉10min后,以2℃/min的速度升至98℃,并保持恒溫30min以上完成染色;
所述固色的具體步驟為:排掉染缸內的染液,并對染色后的無縫內衣衣胚進行清洗;清洗后,于水溫15℃以內在染缸加入重量百分含量為2%-4%固色劑,并調節PH值到4;然后升溫至75℃-80℃,恒溫保持20min以上完成固色。
進一步,所述吸濕排汗整理包括以下具體步驟:固色后,將染缸內的無縫內衣衣胚清洗干凈,于水溫15℃以內在染缸加入吸濕排汗整理劑,并升溫至40℃,恒溫保持20min后出缸,再經脫水處理后完成吸濕排汗整理。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提供的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方法,與傳統技術相比,不僅提高了內衣穿著的舒適度,而且還可以達到修正保養形體的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將遠紅外錦綸、錦綸包紗、丙綸和氨綸采用8路進紗方式在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上編織制成無縫內衣衣胚,該8路進紗方式中,其中4路的面紗采用所述遠紅外錦綸,底紗采用所述錦綸包紗;另外2路的面紗采用所述丙綸,底紗采用所述錦綸包紗;剩余2路采用所述氨綸;
然后,將無縫內衣衣胚依次經無折痕水蒸工藝、染色工藝、吸濕排汗整理、烘干和裁剪與縫制的工序處理,制得成品。
基于上述生產方法實現了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該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與傳統技術相比,其可以很好地與肌膚貼合,并且加之其沒有接縫,使穿著更加舒適自然;同時,其還具有遠紅外功能,可以對穿著者起到理療效果,增加身體代謝速率,有增加韌帶、關節囊、肌肉彈性、促進愈和等的效果,從而使得制得的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具有形體保養效果。
具體地,無折痕水蒸工藝的具體步驟為:首先,將無縫內衣衣胚平鋪進缸,浸水后將溫度升至90℃;然后,恒溫保持30min進行無折痕水蒸定型處理,經處理后的產品布面更加光滑平整,更好地達到無痕效果。
染色工藝依次包括染色步驟和固色步驟。其中,染色的具體步驟為:于水溫15℃以內在染缸分別加入重量百分含量為0.001%-4%的酸性染料和重量百分含量為1%-2%的勻染劑,并調節染液PH值為3-6;調勻后加入經所述無折痕水蒸工藝處理后的無縫內衣衣胚,染缸運轉10min后,以2℃/min的速度升至98℃,并保持恒溫30min以上完成染色。優選地,在染色過程中,可以進行取樣對色,顏色有差異的進行微調,保證染色效果。
固色的具體步驟為:排掉染缸內的染液,并對染色后的無縫內衣衣胚進行清洗;清洗后,于水溫15℃以內在染缸加入重量百分含量為2%-4%固色劑,并調節PH值到4;然后升溫至75℃-80℃,恒溫保持20min以上完成固色。
吸濕排汗整理包括以下具體步驟:固色后,將染缸內的無縫內衣衣胚清洗干凈,于水溫15℃以內在染缸加入吸濕排汗整理劑,并升溫至40℃,恒溫保持20min后出缸,再經脫水處理后完成吸濕排汗整理。
烘干的具體步驟為:將脫水后的無縫內衣衣胚放入滾筒烘干機以80℃恒溫進行烘干,烘干時間30-40min。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案,上述生產方法還可以包括蒸燙定型步驟和遠紅外檢測步驟。其中,蒸燙定型的具體步驟為:將制得的成品內衣用蒸燙熨斗熨燙,熨燙溫度為100℃-105℃,時間為1min-3min,熨燙時,熨斗不接觸織物面,僅在織物表面噴射飽和蒸汽;優選地,熨斗距離織物面的距離為5mm。
遠紅外檢測步驟為:將成品送去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遠紅外性能檢測。根據檢測標準GB/T 30127-2013,測得遠紅外發射率為0.88,遠紅外輻射溫升值為1.5℃。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無縫形體保養內衣的生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將遠紅外錦綸、錦綸包紗、丙綸和氨綸采用8路進紗方式在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上編織制成無縫內衣衣胚,該8路進紗方式中,其中4路的面紗采用所述遠紅外錦綸,底紗采用所述錦綸包紗;另外2路的面紗采用所述丙綸,底紗采用所述錦綸包紗;剩余2路采用所述氨綸;
然后,將無縫內衣衣胚依次經無折痕水蒸工藝、染色工藝、吸濕排汗整理、烘干和裁剪與縫制的工序處理,制得成品。
在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的選針系統在編織過程中,將8路的中間片三角退出,使每一路的結構都是集圈結構,再采用吊針集圈結構進行編織,制成無縫內衣衣胚。
其中,為了使該生產方法生產的成品具有更好的修正保養形體的效果,無縫內衣衣胚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吊針集圈結構進行編織。
具體地,無縫內衣衣胚的腹部結構采用吊針,結構相比其他部位緊實,收腹效果好;臀杯采用OVERLAPPING花型做法,并將臀杯相比其他部位進行立體打松20-30個壓針,再結合臀杯處的放松結構使臀杯的外形是突出來的,這樣,在穿著后讓臀部有足夠的容量,不壓臀;臀杯位置的提臀線采用加寬設計,并偏上2-3cm,從而可以大大提升提臀瘦大腿根的效果。
基于上述結構可以很好地控制成品內衣的整體版型,并通過整體結構的配合可以更好地達到修正保養形體的效果。
優選地,提臀線組織采用中強度的壓力吊針結構,從而使其與臀部和腿部結構的過度更加自然,起到更好的提臀效果,并且還可以避免因為壓力不均衡而出現勒痕。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上述無縫內衣衣胚的腰口采用喇叭腰口設計;腰部采用放松結構,且腰寬比腹圍寬出1.5-2.5cm,從而可以很好的預防了把腰部脂肪擠出來的現象,穿著更舒適;拼襠處采用水滴形輪廓,并與梭形襠布配合,其讓縫制時拐角線條更流暢,更加有效的分散了上襠部位的受力點,更加結實好穿,大大增加了襠布的強力。
上述實施例中,遠紅外線錦綸優選為S捻的40D/34F的遠紅外錦綸,更優為以色列進口的S捻的40D/34F的遠紅外錦綸;所述錦綸包紗優選為Z捻的10/05超細旦的錦綸包紗;丙綸優選為Z捻的30D/48F的丙綸;氨綸優選為70/12/12雙包萊卡氨綸(“70/12/12”表示紗線規格,是指70D的氨綸芯紗,外面用1根12D的S捻尼龍和1根12D的Z捻尼龍包覆而成的雙包萊卡氨綸,是沒有捻向的一種紗線)。
其中,Z捻的10/05超細旦的錦綸包紗中的氨綸芯紗是10D半光氨綸,包覆紗是5D/5F錦綸半光FDY;10D半光氨綸和5D/5F錦綸半光FDY是目前世界上同類產品最細的纖維。10D半光氨綸優選為日本的10D半光氨綸,5D/5F錦綸半光FDY優選為韓國的5D/5F錦綸半光FDY。
上述實施例中,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優選為意大利圣東尼公司的28機號的TOP2S一體成型無縫內衣機;同時,根據內衣尺碼進行選擇機器筒徑,按M/L/XL三個尺碼,分別相應地選擇14/15/16英寸的機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