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黏合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
背景技術:
鞋底的構造相當復雜,就廣義而言,可包括外底、中底與鞋跟等所有構成底部的材料,鞋底用料的種類很多,可分為天然類底料和合成類底料兩種,天然類底料包括天然底革、竹、木材等,合成類底料包括橡膠、塑料、橡塑合用材料、再生革、彈性硬紙板等。
鞋膠是連接兩種材料的中間體,多以水劑出現,屬精細化工類,種類繁多,主要以粘料、物理形態、硬化方法和被粘物材質的分類方法,常見的有瞬間膠、環氧樹脂粘結類、厭氧膠水、uv膠水、熱熔膠、壓敏膠和乳膠類等。
在制鞋業中,需要將鞋面與鞋底進行黏合,鞋面與鞋底的黏合需要注意很多事項,當人們在進行黏合時,應該把握住鞋面與鞋底之間的緊實程度,和鞋膠的風干時間,但是鞋面與鞋底之間的緊實程度較難把握,通常人們手工黏合鞋面與鞋底時,不僅不好把握力度,而且容易將鞋膠弄得不均勻,因此亟需研發一種可以嚴格把握鞋面與鞋底之間的緊實程度,在合適的時間內快速風干鞋膠的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為了克服鞋面與鞋底之間的緊實程度較難把握,通常人們手工黏合鞋面與鞋底時,不僅不好把握力度,而且容易將鞋膠弄得不均勻的缺點,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包括有操作臺、第一支架、左支架、右支架、移動裝置、升降裝置、連接桿、機械手、第一箱體和放置板,操作臺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第一支架,操作臺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支架、第一箱體、放置板和右支架,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上部設有移動裝置,移動裝置底部設有升降裝置,升降裝置底部設有連接桿,連接桿下端設有機械手。
優選地,移動裝置包括有第二支架、左軸承座、右軸承座、第一電機、絲桿和螺母,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上部設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軸承座、右軸承座和第一電機,左軸承座與右軸承座之間安裝有絲桿,絲桿右端與第一電機左端連接,絲桿上設有螺母,絲桿與螺母配合,螺母底部與升降裝置頂部連接。
優選地,升降裝置包括有固定板、滑軌、第一支桿、滑塊、齒條、第二電機和齒輪,螺母底部連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底部設有滑軌和第一支桿,滑軌位于第一支桿的左方,滑軌上滑動式連接有滑塊,滑塊右側設有齒條,第一支桿底端設有第二電機,第二電機前部連接有齒輪,齒輪位于齒條的正右方,齒條與齒輪嚙合。
優選地,還包括有第二箱體、第二支桿、風扇、第三支桿、風機、第一殼體和第一電熱絲,操作臺頂部右側設有第二箱體,第二箱體位于放置板和右支架之間,第二箱體內底部中間設有第二支桿,第二支桿上端設有風扇,第二箱體內左右兩壁下部對稱設有第三支桿,第三支桿上設有風機,第二箱體內前后兩壁對稱設有第一殼體,第一殼體位于風機上方,第一殼體內設有第一電熱絲。
優選地,還包括有左支桿、右支桿、電動推桿、擋板、第一彈簧和防滑墊,放置板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左支桿和右支桿,左支桿位于右支桿左方,左支桿右側上方和右支桿左側上方對稱設有電動推桿,左方電動推桿右端與右方電動推桿左端對稱設有擋板,左方擋板右側與右方擋板左側對稱均勻設有第一彈簧,左方第一彈簧右端與右方第一彈簧左端對稱設有防滑墊。
優選地,還包括有固定塊、第二殼體和第二電熱絲,操作臺頂部左側設有固定塊,固定塊位于左支架和放置板之間,固定塊頂部設有第二殼體,第二殼體內設有第二電熱絲,第一箱體放置在第二殼體頂部。
優選地,還包括有支撐板、氣缸和第二彈簧,操作臺頂部設有支撐板,支撐板位于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之間,支撐板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氣缸,支撐板頂部中間設有第二彈簧,氣缸和第二彈簧上端均與放置板底部連接。
優選地,放置板的材質為不銹鋼。
優選地,操作臺的長度為2米。
優選地,防滑墊的材質為天然橡膠。
工作原理:人們先將電源接入裝置內,然后人將鞋膠放入第一箱體內,當人們需要將鞋面與鞋底黏合時,人們先將鞋面放置在機械手內,機械手抓住鞋面,然后人們啟動移動裝置將鞋面向左移動到第一箱體正上方,隨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帶動鞋面向下移動,當鞋面底部與第一箱體內的鞋膠接觸并蘸取鞋膠之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帶動鞋面向上移動離開第一箱體,然后人們啟動移動裝置將鞋面向右移動到放置板正上方,人們將需要黏合的鞋底放置在放置板上,隨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帶動鞋面向下移動,使得鞋面底部與鞋底接觸,鞋膠使得鞋面與鞋底黏合,然后人們松開機械手,并啟動升降裝置帶機械手向上移動復位,由此便完成鞋面與鞋底的黏合。
因為移動裝置包括有第二支架、左軸承座、右軸承座、第一電機、絲桿和螺母,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上部設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軸承座、右軸承座和第一電機,左軸承座與右軸承座之間安裝有絲桿,絲桿右端與第一電機左端連接,絲桿上設有螺母,絲桿與螺母配合,螺母底部與升降裝置頂部連接,所以當人們需要使用移動裝置時,人們可以啟動第一電機開始轉動,當第一電機帶動絲桿正轉時,螺母隨之向左移動,當第一電機帶動絲桿反轉時,螺母隨之向右移動,由此便可以完成機械手的左右移動。
因為升降裝置包括有固定板、滑軌、第一支桿、滑塊、齒條、第二電機和齒輪,螺母底部連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底部設有滑軌和第一支桿,滑軌位于第一支桿的左方,滑軌上滑動式連接有滑塊,滑塊右側設有齒條,第一支桿底端設有第二電機,第二電機前部連接有齒輪,齒輪位于齒條的正右方,齒條與齒輪嚙合,所以當人們需要使用升降裝置時,人們啟動第二電機開始轉動,當第二電機帶動齒輪順時針轉動時,齒輪帶動齒條向上移動,當第二電機帶動齒輪逆時針轉動時,齒輪帶動齒條向下移動,由此便可以完成機械手的上下移動。
因為還包括有第二箱體、第二支桿、風扇、第三支桿、風機、第一殼體和第一電熱絲,操作臺頂部右側設有第二箱體,第二箱體位于放置板和右支架之間,第二箱體內底部中間設有第二支桿,第二支桿上端設有風扇,第二箱體內左右兩壁下部對稱設有第三支桿,第三支桿上設有風機,第二箱體內前后兩壁對稱設有第一殼體,第一殼體位于風機上方,第一殼體內設有第一電熱絲,所以當鞋面與鞋底黏合之后,人們需要對鞋面與鞋底上的鞋膠進行一定程度的風干時,人們可以將黏合好的鞋面與鞋底都放置在機械手內,并啟動移動裝置將機械手向右移動到第二箱體正上方,然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帶動機械手向下移動,當鞋面與鞋底位于第二箱體內時,人們啟動風機,風機吹出的風可以加快鞋膠的風干速度,當人們需要蒸發鞋面與鞋底在制作時產生的水分時,人們可以啟動第一電熱絲對第二箱體內的空氣進行加熱,并且打開風扇,風扇可以加快空氣的流通,使得鞋面與鞋底內的水分可以更快被蒸發,同時也便于鞋膠的風干。
因為還包括有左支桿、右支桿、電動推桿、擋板、第一彈簧和防滑墊,放置板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左支桿和右支桿,左支桿位于右支桿左方,左支桿右側上方和右支桿左側上方對稱設有電動推桿,左方電動推桿右端與右方電動推桿左端對稱設有擋板,左方擋板右側與右方擋板左側對稱均勻設有第一彈簧,左方第一彈簧右端與右方第一彈簧左端對稱設有防滑墊,所以當人們需要固定鞋底,方便鞋面與鞋底黏合時,人們可以將鞋底放置在左右兩方的擋板之間,然后人們啟動電動推桿伸長,當防滑墊與鞋底接觸時,電動推桿停止工作,由此便可以固定住鞋底在黏合時不會移動,當人們需要將鞋底取出時,人們縮短電動推桿即可,第一彈簧起緩沖作用。
因為還包括有固定塊、第二殼體和第二電熱絲,操作臺頂部左側設有固定塊,固定塊位于左支架和放置板之間,固定塊頂部設有第二殼體,第二殼體內設有第二電熱絲,第一箱體放置在第二殼體頂部,所以為了防止鞋膠凝固,人們可以啟動第二電熱絲對第一箱體內的鞋膠進行加熱。
因為還包括有支撐板、氣缸和第二彈簧,操作臺頂部設有支撐板,支撐板位于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之間,支撐板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氣缸,支撐板頂部中間設有第二彈簧,氣缸和第二彈簧上端均與放置板底部連接,所以當鞋面與鞋底進行黏合時,為了使得鞋面與鞋底黏合的更加緊密,人們啟動氣缸伸長,使得放置板隨之向上移動,并將鞋底向上移動,使得鞋底與鞋面擠壓的更加緊實,進而鞋面與鞋底黏合的更加緊密。
本發明的控制方式是通過控制器來自動控制,控制器的控制電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簡單編程即可實現,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本發明主要用來保護機械裝置,所以本發明不再詳細解釋控制方式和電路連接。
為了清楚地說明本裝置的工作原理,在說明書附圖中并沒有畫絲桿螺母的導向裝置(絲桿螺母的導向裝置一般為滑軌滑塊或者是線性導軌),在本裝置的實際工作中,絲桿螺母的導向裝置是必須要有的,否則絲桿轉動,螺母也會跟著轉動,絲桿螺母的導向裝置就是用來限制螺母跟著絲桿轉動的,迫使螺母沿絲桿的軸向運動,因為機械領域的技術人員看到有絲桿螺母裝置時,就必然知道在實際制作本裝置時,添加上絲桿螺母的導向裝置,添加絲桿螺母的導向裝置不需要機械領域人員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實現,特此說明。
(3)有益效果
本發明達到了可以嚴格把握鞋面與鞋底之間的緊實程度,在合適的時間內快速風干鞋膠的效果,風扇可以加快空氣的流通,使得鞋面與鞋底內的水分可以更快被蒸發,同時也便于鞋膠的風干,人們啟動氣缸伸長,使得放置板隨之向上移動,并將鞋底向上移動,使得鞋底與鞋面擠壓的更加緊實,進而鞋面與鞋底黏合的更加緊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移動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升降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第一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第三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第四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操作臺,2-第一支架,3-左支架,4-右支架,5-移動裝置,50-第二支架,51-左軸承座,52-右軸承座,53-第一電機,54-絲桿,55-螺母,6-升降裝置,60-固定板,61-滑軌,62-第一支桿,63-滑塊,64-齒條,65-第二電機,66-齒輪,7-連接桿,8-機械手,9-第一箱體,10-放置板,11-第二箱體,12-第二支桿,13-風扇,14-第三支桿,15-風機,16-第一殼體,17-第一電熱絲,18-左支桿,19-右支桿,20-電動推桿,21-擋板,22-第一彈簧,23-防滑墊,24-固定塊,25-第二殼體,26-第二電熱絲,27-支撐板,28-氣缸,29-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如圖1-7所示,包括有操作臺1、第一支架2、左支架3、右支架4、移動裝置5、升降裝置6、連接桿7、機械手8、第一箱體9和放置板10,操作臺1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第一支架2,操作臺1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支架3、第一箱體9、放置板10和右支架4,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移動裝置5,移動裝置5底部設有升降裝置6,升降裝置6底部設有連接桿7,連接桿7下端設有機械手8。
實施例2
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如圖1-7所示,包括有操作臺1、第一支架2、左支架3、右支架4、移動裝置5、升降裝置6、連接桿7、機械手8、第一箱體9和放置板10,操作臺1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第一支架2,操作臺1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支架3、第一箱體9、放置板10和右支架4,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移動裝置5,移動裝置5底部設有升降裝置6,升降裝置6底部設有連接桿7,連接桿7下端設有機械手8。
移動裝置5包括有第二支架50、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第一電機53、絲桿54和螺母55,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第二支架50,第二支架50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和第一電機53,左軸承座51與右軸承座52之間安裝有絲桿54,絲桿54右端與第一電機53左端連接,絲桿54上設有螺母55,絲桿54與螺母55配合,螺母55底部與升降裝置6頂部連接。
實施例3
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如圖1-7所示,包括有操作臺1、第一支架2、左支架3、右支架4、移動裝置5、升降裝置6、連接桿7、機械手8、第一箱體9和放置板10,操作臺1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第一支架2,操作臺1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支架3、第一箱體9、放置板10和右支架4,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移動裝置5,移動裝置5底部設有升降裝置6,升降裝置6底部設有連接桿7,連接桿7下端設有機械手8。
移動裝置5包括有第二支架50、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第一電機53、絲桿54和螺母55,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第二支架50,第二支架50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和第一電機53,左軸承座51與右軸承座52之間安裝有絲桿54,絲桿54右端與第一電機53左端連接,絲桿54上設有螺母55,絲桿54與螺母55配合,螺母55底部與升降裝置6頂部連接。
升降裝置6包括有固定板60、滑軌61、第一支桿62、滑塊63、齒條64、第二電機65和齒輪66,螺母55底部連接有固定板60,固定板60底部設有滑軌61和第一支桿62,滑軌61位于第一支桿62的左方,滑軌61上滑動式連接有滑塊63,滑塊63右側設有齒條64,第一支桿62底端設有第二電機65,第二電機65前部連接有齒輪66,齒輪66位于齒條64的正右方,齒條64與齒輪66嚙合。
實施例4
一種制鞋用鞋面鞋底黏合裝置,如圖1-7所示,包括有操作臺1、第一支架2、左支架3、右支架4、移動裝置5、升降裝置6、連接桿7、機械手8、第一箱體9和放置板10,操作臺1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第一支架2,操作臺1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支架3、第一箱體9、放置板10和右支架4,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移動裝置5,移動裝置5底部設有升降裝置6,升降裝置6底部設有連接桿7,連接桿7下端設有機械手8。
移動裝置5包括有第二支架50、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第一電機53、絲桿54和螺母55,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第二支架50,第二支架50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和第一電機53,左軸承座51與右軸承座52之間安裝有絲桿54,絲桿54右端與第一電機53左端連接,絲桿54上設有螺母55,絲桿54與螺母55配合,螺母55底部與升降裝置6頂部連接。
升降裝置6包括有固定板60、滑軌61、第一支桿62、滑塊63、齒條64、第二電機65和齒輪66,螺母55底部連接有固定板60,固定板60底部設有滑軌61和第一支桿62,滑軌61位于第一支桿62的左方,滑軌61上滑動式連接有滑塊63,滑塊63右側設有齒條64,第一支桿62底端設有第二電機65,第二電機65前部連接有齒輪66,齒輪66位于齒條64的正右方,齒條64與齒輪66嚙合。
還包括有第二箱體11、第二支桿12、風扇13、第三支桿14、風機15、第一殼體16和第一電熱絲17,操作臺1頂部右側設有第二箱體11,第二箱體11位于放置板10和右支架4之間,第二箱體11內底部中間設有第二支桿12,第二支桿12上端設有風扇13,第二箱體11內左右兩壁下部對稱設有第三支桿14,第三支桿14上設有風機15,第二箱體11內前后兩壁對稱設有第一殼體16,第一殼體16位于風機15上方,第一殼體16內設有第一電熱絲17。
還包括有左支桿18、右支桿19、電動推桿20、擋板21、第一彈簧22和防滑墊23,放置板10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左支桿18和右支桿19,左支桿18位于右支桿19左方,左支桿18右側上方和右支桿19左側上方對稱設有電動推桿20,左方電動推桿20右端與右方電動推桿20左端對稱設有擋板21,左方擋板21右側與右方擋板21左側對稱均勻設有第一彈簧22,左方第一彈簧22右端與右方第一彈簧22左端對稱設有防滑墊23。
還包括有固定塊24、第二殼體25和第二電熱絲26,操作臺1頂部左側設有固定塊24,固定塊24位于左支架3和放置板10之間,固定塊24頂部設有第二殼體25,第二殼體25內設有第二電熱絲26,第一箱體9放置在第二殼體25頂部。
還包括有支撐板27、氣缸28和第二彈簧29,操作臺1頂部設有支撐板27,支撐板27位于第一箱體9和第二箱體11之間,支撐板27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氣缸28,支撐板27頂部中間設有第二彈簧29,氣缸28和第二彈簧29上端均與放置板10底部連接。
放置板10的材質為不銹鋼。
操作臺1的長度為2米。
防滑墊23的材質為天然橡膠。
工作原理:人們先將電源接入裝置內,然后人將鞋膠放入第一箱體9內,當人們需要將鞋面與鞋底黏合時,人們先將鞋面放置在機械手8內,機械手8抓住鞋面,然后人們啟動移動裝置5將鞋面向左移動到第一箱體9正上方,隨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6帶動鞋面向下移動,當鞋面底部與第一箱體9內的鞋膠接觸并蘸取鞋膠之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6帶動鞋面向上移動離開第一箱體9,然后人們啟動移動裝置5將鞋面向右移動到放置板10正上方,人們將需要黏合的鞋底放置在放置板10上,隨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6帶動鞋面向下移動,使得鞋面底部與鞋底接觸,鞋膠使得鞋面與鞋底黏合,然后人們松開機械手8,并啟動升降裝置6帶機械手8向上移動復位,由此便完成鞋面與鞋底的黏合。
因為移動裝置5包括有第二支架50、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第一電機53、絲桿54和螺母55,左支架3和右支架4之間上部設有第二支架50,第二支架50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左軸承座51、右軸承座52和第一電機53,左軸承座51與右軸承座52之間安裝有絲桿54,絲桿54右端與第一電機53左端連接,絲桿54上設有螺母55,絲桿54與螺母55配合,螺母55底部與升降裝置6頂部連接,所以當人們需要使用移動裝置5時,人們可以啟動第一電機53開始轉動,當第一電機53帶動絲桿54正轉時,螺母55隨之向左移動,當第一電機53帶動絲桿54反轉時,螺母55隨之向右移動,由此便可以完成機械手8的左右移動。
因為升降裝置6包括有固定板60、滑軌61、第一支桿62、滑塊63、齒條64、第二電機65和齒輪66,螺母55底部連接有固定板60,固定板60底部設有滑軌61和第一支桿62,滑軌61位于第一支桿62的左方,滑軌61上滑動式連接有滑塊63,滑塊63右側設有齒條64,第一支桿62底端設有第二電機65,第二電機65前部連接有齒輪66,齒輪66位于齒條64的正右方,齒條64與齒輪66嚙合,所以當人們需要使用升降裝置6時,人們啟動第二電機65開始轉動,當第二電機65帶動齒輪66順時針轉動時,齒輪66帶動齒條64向上移動,當第二電機65帶動齒輪66逆時針轉動時,齒輪66帶動齒條64向下移動,由此便可以完成機械手8的上下移動。
因為還包括有第二箱體11、第二支桿12、風扇13、第三支桿14、風機15、第一殼體16和第一電熱絲17,操作臺1頂部右側設有第二箱體11,第二箱體11位于放置板10和右支架4之間,第二箱體11內底部中間設有第二支桿12,第二支桿12上端設有風扇13,第二箱體11內左右兩壁下部對稱設有第三支桿14,第三支桿14上設有風機15,第二箱體11內前后兩壁對稱設有第一殼體16,第一殼體16位于風機15上方,第一殼體16內設有第一電熱絲17,所以當鞋面與鞋底黏合之后,人們需要對鞋面與鞋底上的鞋膠進行一定程度的風干時,人們可以將黏合好的鞋面與鞋底都放置在機械手8內,并啟動移動裝置5將機械手8向右移動到第二箱體11正上方,然后人們啟動升降裝置6帶動機械手8向下移動,當鞋面與鞋底位于第二箱體11內時,人們啟動風機15,風機15吹出的風可以加快鞋膠的風干速度,當人們需要蒸發鞋面與鞋底在制作時產生的水分時,人們可以啟動第一電熱絲17對第二箱體11內的空氣進行加熱,并且打開風扇13,風扇13可以加快空氣的流通,使得鞋面與鞋底內的水分可以更快被蒸發,同時也便于鞋膠的風干。
因為還包括有左支桿18、右支桿19、電動推桿20、擋板21、第一彈簧22和防滑墊23,放置板10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左支桿18和右支桿19,左支桿18位于右支桿19左方,左支桿18右側上方和右支桿19左側上方對稱設有電動推桿20,左方電動推桿20右端與右方電動推桿20左端對稱設有擋板21,左方擋板21右側與右方擋板21左側對稱均勻設有第一彈簧22,左方第一彈簧22右端與右方第一彈簧22左端對稱設有防滑墊23,所以當人們需要固定鞋底,方便鞋面與鞋底黏合時,人們可以將鞋底放置在左右兩方的擋板21之間,然后人們啟動電動推桿20伸長,當防滑墊23與鞋底接觸時,電動推桿20停止工作,由此便可以固定住鞋底在黏合時不會移動,當人們需要將鞋底取出時,人們縮短電動推桿20即可,第一彈簧22起緩沖作用。
因為還包括有固定塊24、第二殼體25和第二電熱絲26,操作臺1頂部左側設有固定塊24,固定塊24位于左支架3和放置板10之間,固定塊24頂部設有第二殼體25,第二殼體25內設有第二電熱絲26,第一箱體9放置在第二殼體25頂部,所以為了防止鞋膠凝固,人們可以啟動第二電熱絲26對第一箱體9內的鞋膠進行加熱。
因為還包括有支撐板27、氣缸28和第二彈簧29,操作臺1頂部設有支撐板27,支撐板27位于第一箱體9和第二箱體11之間,支撐板27頂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氣缸28,支撐板27頂部中間設有第二彈簧29,氣缸28和第二彈簧29上端均與放置板10底部連接,所以當鞋面與鞋底進行黏合時,為了使得鞋面與鞋底黏合的更加緊密,人們啟動氣缸28伸長,使得放置板10隨之向上移動,并將鞋底向上移動,使得鞋底與鞋面擠壓的更加緊實,進而鞋面與鞋底黏合的更加緊密。
本發明的控制方式是通過控制器來自動控制,控制器的控制電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簡單編程即可實現,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本發明主要用來保護機械裝置,所以本發明不再詳細解釋控制方式和電路連接。
為了清楚地說明本裝置的工作原理,在說明書附圖中并沒有畫絲桿54螺母55的導向裝置(絲桿54螺母55的導向裝置一般為滑軌61滑塊63或者是線性導軌),在本裝置的實際工作中,絲桿54螺母55的導向裝置是必須要有的,否則絲桿54轉動,螺母55也會跟著轉動,絲桿54螺母55的導向裝置就是用來限制螺母55跟著絲桿54轉動的,迫使螺母55沿絲桿54的軸向運動,因為機械領域的技術人員看到有絲桿54螺母55裝置時,就必然知道在實際制作本裝置時,添加上絲桿54螺母55的導向裝置,添加絲桿54螺母55的導向裝置不需要機械領域人員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實現,特此說明。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