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屬于智能工業手套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手套是工業生產過程中人工作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穿戴手套進行工作,能夠有效實現針對手的保護,尤其在工業生產中所佩戴的工業手套,并且隨著科技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越來越多高精密的工業儀器或工業機器,眾所周知,機器工作最怕的就是其表面灰塵的聚集,一旦發生灰塵的聚集或覆蓋,將大大影響工業機器的工作性能,因此,在生產這些工業機器的過程中,或是使用這些工業機器的過程中,人們都會考慮灰塵對其的影響,因此人們都會盡可能的杜絕灰塵的影響,但是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手套上會沾上灰塵,這就會影響針對高精密工業機器的操作,并且,現有工業用手套,為了實現更好的防護、保護效果,往往不透氣,工作人員佩戴起來很不舒服,這同樣會影響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采用全新結構設計,引入控制套透氣結構設計的同時,針對手套本體表面設計電控除塵機構,能夠有效保證手套本體表面潔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發明設計了一種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包括手套本體、控制套、手套襯底、導氣管、微型氣泵、控制模塊,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的電源、控制按鈕、電機驅動電路;微型氣泵經過電機驅動電路為控制模塊相連接;電源經過控制模塊為控制按鈕進行供電,同時,電源依次經過控制模塊、電機驅動電路為微型氣泵進行供電;手套本體采用網孔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采用不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的形狀、尺寸與手套本體的形狀、尺寸相等,手套襯底位于手套本體的內側,且手套襯底的邊緣與手套本體內表面的邊緣之間彼此位置相互對應進行密封連接,手套襯底與手套本體內表面之間構成排氣腔體;控制套設置在手套本體的上表面,控制套內設置覆蓋全部區域的換氣腔體,設置貫穿換氣腔體與手套本體內部空間的至少一個透氣孔,控制套側邊上設置至少一個通孔,且各個通孔分別連通控制套外部空間與換氣腔體內部空間;控制模塊、電源、微型氣泵和電機驅動電路固定設置在控制套內的換氣腔體中,電機驅動電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npn型三極管q4、第五npn型三極管q5、第六npn型三極管q6、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控制模塊的正級供電端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微型氣泵的電機正極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微型氣泵的電機負極同時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電阻r3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與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集電極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基極串聯第四電阻r4后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基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與第二電阻r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集電極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基極串聯第一電阻r1后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發射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相連接;控制按鈕設置在控制套側邊的外表面上;微型氣泵的進氣孔位于換氣腔體內,微型氣泵的出氣孔通過導氣管與排氣腔體內部空間相連通。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各個透氣孔陣列分布貫穿換氣腔體與手套本體內部空間。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微型氣泵的電機為無刷電機。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模塊為單片機。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源為紐扣電池。
本發明所述一種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1)本發明所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采用全新結構設計,在手套本體上表面設計控制套,在控制套中設計側邊具有連通外部空間的通孔的換氣腔體,并配合設計各個貫穿換氣腔體與手套本體內部空間的透氣孔,實現針對手套本體內空間的透氣作用,有效保證了手套本體內空氣的潔凈,與此同時,針對由網孔透氣材料制成的手套本體,引入不透氣材料制成的手套襯底,與手套本體內側面構成排氣腔體,基于具體所設計的電機驅動電路,針對微型氣泵進行智能驅動控制,在微型氣泵經導氣管的作用下,實現針對手套本體表面的除塵作用,能夠最大限度保證手套本體表面的潔凈;
(2)本發明所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中,針對控制套上表面所設計的各個透氣孔,進一步設計各個透氣孔陣列分布貫穿換氣腔體與手套本體內部空間,能夠覆蓋手套本體內更多的空間,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針對手套本體內部空間透氣效果;
(3)本發明所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中,針對微型氣泵的電機,進一步設計采用無刷電機,使得本發明所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夠實現靜音工作,既保證了所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具有高效的除塵透氣效果,又能保證其工作過程不對周圍環境產生噪聲影響,體現了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設計;
(4)本發明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中,針對控制模塊,進一步設計采用單片機,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所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
(5)本發明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中,針對電源,進一步設計采用紐扣電池,基于紐扣電池的體積,能夠有效縮小控制套透氣結構設計與手套本體電控除塵機構設計的整體占用空間,進而能夠在獲得高效除塵透氣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了其與現有手套本體外觀上的一致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中電機驅動電路的示意圖。
其中,1.手套本體,2.控制套,3.控制模塊,4.電源,5.控制按鈕,6.微型氣泵,7.手套襯底,8.排氣腔體,9.換氣腔體,10.透氣孔,11.通孔,12.導氣管,13.電機驅動電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設計了一種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包括手套本體1、控制套2、手套襯底7、導氣管12、微型氣泵6、控制模塊3,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3相連接的電源4、控制按鈕5、電機驅動電路13;微型氣泵6經過電機驅動電路13為控制模塊3相連接;電源4經過控制模塊3為控制按鈕5進行供電,同時,電源4依次經過控制模塊3、電機驅動電路13為微型氣泵6進行供電;手套本體1采用網孔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7采用不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7的形狀、尺寸與手套本體1的形狀、尺寸相等,手套襯底7位于手套本體1的內側,且手套襯底7的邊緣與手套本體1內表面的邊緣之間彼此位置相互對應進行密封連接,手套襯底7與手套本體1內表面之間構成排氣腔體8;控制套2設置在手套本體1的上表面,控制套2內設置覆蓋全部區域的換氣腔體9,設置貫穿換氣腔體9與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的至少一個透氣孔10,控制套2側邊上設置至少一個通孔11,且各個通孔11分別連通控制套2外部空間與換氣腔體9內部空間;控制模塊3、電源4、微型氣泵6和電機驅動電路13固定設置在控制套2內的換氣腔體9中,如圖2所示,電機驅動電路13包括第一pnp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npn型三極管q4、第五npn型三極管q5、第六npn型三極管q6、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控制模塊3的正級供電端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微型氣泵6的電機正極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微型氣泵6的電機負極同時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電阻r3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與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集電極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基極串聯第四電阻r4后與控制模塊3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基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與第二電阻r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集電極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基極串聯第一電阻r1后與控制模塊3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發射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相連接;控制按鈕5設置在控制套2側邊的外表面上;微型氣泵6的進氣孔位于換氣腔體9內,微型氣泵6的出氣孔通過導氣管12與排氣腔體8內部空間相連通。上述技術方案所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采用全新結構設計,在手套本體1上表面設計控制套2,在控制套2中設計側邊具有連通外部空間的通孔11的換氣腔體9,并配合設計各個貫穿換氣腔體9與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的透氣孔10,實現針對手套本體1內空間的透氣作用,有效保證了手套本體1內空氣的潔凈,與此同時,針對由網孔透氣材料制成的手套本體1,引入不透氣材料制成的手套襯底7,與手套本體1內側面構成排氣腔體8,基于具體所設計的電機驅動電路13,針對微型氣泵6進行智能驅動控制,在微型氣泵6經導氣管12的作用下,實現針對手套本體1表面的除塵作用,能夠最大限度保證手套本體1表面的潔凈。
基于上述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本發明還進一步設計了如下優選技術方案:針對控制套2上表面所設計的各個透氣孔10,進一步設計各個透氣孔10陣列分布貫穿換氣腔體9與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能夠覆蓋手套本體1內更多的空間,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針對手套本體內部空間透氣效果;而且針對微型氣泵6的電機,進一步設計采用無刷電機,使得本發明所設計的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夠實現靜音工作,既保證了所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具有高效的除塵透氣效果,又能保證其工作過程不對周圍環境產生噪聲影響,體現了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設計;并且針對控制模塊3,進一步設計采用單片機,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所設計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不僅如此,針對電源4,進一步設計采用紐扣電池,基于紐扣電池的體積,能夠有效控制控制套2透氣結構設計與手套本體1電控除塵機構設計的整體占用空間,進而能夠在獲得高效除塵透氣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了其與現有手套本體1外觀上的一致性。
本發明設計了工業除塵透氣式手套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具體包括手套本體1、控制套2、手套襯底7、導氣管12、微型氣泵6、單片機,以及分別與單片機相連接的紐扣電池、控制按鈕5、電機驅動電路13;微型氣泵6經過電機驅動電路13為單片機相連接;紐扣電池經過單片機為控制按鈕5進行供電,同時,紐扣電池依次經過單片機、電機驅動電路13為微型氣泵6進行供電;手套本體1采用網孔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7采用不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7的形狀、尺寸與手套本體1的形狀、尺寸相等,手套襯底7位于手套本體1的內側,且手套襯底7的邊緣與手套本體1內表面的邊緣之間彼此位置相互對應進行密封連接,手套襯底7與手套本體1內表面之間構成排氣腔體8;控制套2設置在手套本體1的上表面,控制套2內設置覆蓋全部區域的換氣腔體9,設置貫穿換氣腔體9與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的至少一個透氣孔10,各個透氣孔10陣列分布設置,控制套2側邊上設置至少一個通孔11,且各個通孔11分別連通控制套2外部空間與換氣腔體9內部空間;微型氣泵6的電機為無刷電機,單片機、紐扣電池、微型氣泵6和電機驅動電路13固定設置在控制套2內的換氣腔體9中,電機驅動電路13包括第一pnp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npn型三極管q4、第五npn型三極管q5、第六npn型三極管q6、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單片機的正級供電端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微型氣泵6的電機正極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微型氣泵6的電機負極同時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電阻r3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與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集電極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基極串聯第四電阻r4后與單片機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基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與第二電阻r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集電極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基極串聯第一電阻r1后與單片機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發射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相連接;控制按鈕5設置在控制套2側邊的外表面上;微型氣泵6的進氣孔位于換氣腔體9內,微型氣泵6的出氣孔通過導氣管12與排氣腔體8內部空間相連通。實際應用中,工作人員將手套本體1戴在手上,在工作操作過程當中,基于控制套2側邊所設計各個連通控制套2外部空間與換氣腔體9內部空間的各個通孔11,外部空間中的空氣就會由該各個通孔11進入換氣腔體9當中,并陣列分布設置、貫穿換氣腔體9與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的各個透氣孔10,則換氣腔體9中的空氣即可由該各個透氣孔10進入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實現針對手套本體1內部空間空氣的透氣作用,最大限度保證手套本體1內空間空氣的清爽潔凈;與此同時,當工作人員者發現手套本體1表面沾有灰塵時,只需觸動設置位于控制套2側邊表面上的控制按鈕5,即可向與之相連接的單片機發出控制指令,接著再由單片機經電機驅動電路13向與之相連接的微型氣泵6發出相應控制指令,其中,單片機首先向電機驅動電路13發送控制命令,電機驅動電路13根據所接收到的控制命令生成相應的控制指令,并繼續將所生成的控制指令發送給與之相連接的微型氣泵6,控制微型氣泵6工作設計時長后,自動停止工作,在微型氣泵6工作設計時長的過程中,微型氣泵6的進氣孔由換氣腔體9吸取氣體,再由出氣孔徑導氣管12進入由手套襯底7與手套本體1內表面之間構成的排氣腔體8當中,由于手套本體1采用網孔透氣材料制成,手套襯底7采用不透氣材料制成,則進入排氣腔體8中的氣體會繼續由手套本體1向外排出,由此針對手套本體1表面上的灰塵實現了除塵效果。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