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內衣襯墊,尤其涉及一種打孔透氣棉杯。
背景技術:
女性的胸衣或內衣是女性常用的一種貼身衣物,一般包括支撐女性乳房的罩杯部分。內衣要求具有一定的支撐能力,能夠支撐乳房,并最好起到一定的塑形能力,能夠突出女性的身材。布料的支撐能力較弱,在很多內衣中,多數在罩杯內嵌入內襯用于提高內衣的塑形能力。內襯的作用使得乳房更為堅挺有型,可在劇烈運動的時候緩沖外界的沖擊,甚至減輕外來碰撞的力量,起到保護乳房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為貼身衣物,要求具有穿著舒適、透氣以及吸汗等功能。因此很多罩杯結構采用柔軟的材質用于提高舒適性,但這些材質容易吸汗但極少具有透氣的效果,這樣罩杯結構便難以將吸收的熱量排出,反而會因為吸汗后帶來悶熱,降低舒適性。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00205758.1公開了具有穿孔罩杯結構,即在內襯上分布設置多個貫穿內襯的透氣孔,以提高內襯的透氣能力。該結構雖然很好的解決了上述技術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內襯的支撐力,塑形效果并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在保證支撐效果不變的情況下提高透氣性的打孔透氣棉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實現:
一種打孔透氣棉杯,置于內衣的罩杯內,包括上碗位和下碗位,其下碗位邊緣設有支撐部,且下碗位與支撐部之間形成弧形折痕,所述支撐部連接于罩杯的下沿,所述打孔透氣棉杯的下碗位設有多排通孔。傳統的棉杯為整面開孔,因此容易導致支撐不足,塑形效果不理想,因此本申請摒棄該結構,改為在下碗位單獨開設通孔以透氣。原因在于,內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防止乳房下垂,因此內衣的底部邊緣是緊貼身體以支撐乳房,因此當女性穿戴內衣后,熱量并不能從乳房向下透氣,內衣的結構阻擋了其熱量的散發,熱量只能透過內衣散發或向上散發,而由于內衣罩杯的上方為開放設計,罩杯與乳房之間由于人體的動作會出現間隙,熱量可以在此間隙散發。因此,本申請中只在下碗位開設通孔以使得乳房下半部的熱量得以散發,乳房上半部產生的熱量得以向上散發。為了避免下碗位開設通孔導致過于柔軟,通過在其下部設置支撐部與罩杯的下沿連接,在支撐部的支撐作用下,可克服下碗位開設通孔帶來的缺點。而由于上碗位并沒有開設通孔,因此上碗位的塑形作用仍然得到保留。通過以上設計,使得制備而成的內衣既具有較高的支撐塑形作用,又兼顧透氣效果。
下碗位設置了多排的通孔,雖然有支撐部的支撐以確保其支撐效果,但是通孔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影響到棉杯的剛性,使得對應的棉杯部位容易彎折,因此本申請的多排通孔中,每排通孔沿折痕的弧度方向排布。下碗位邊緣的折痕具有防止下碗位彎折的作用,當通孔的排布為沿著折痕的弧度方向時,折痕的受力效果與通孔的受力效果一致,由于折痕的作用,可防止通孔處出現彎折。若通孔為平行設置的,此時的通孔處受力與折痕不一致,通孔對應的棉杯部位就容易出現彎折,降低了塑形效果。
為了進一步的提高棉杯的支撐效果,所述多排通孔中,相鄰的兩排通孔錯位分布。由于罩杯包覆乳房時,棉杯受到各個方向的力,通過將通孔設置成錯位分布,形成一種類似于蜂窩的結構,即使設置了通孔也能保證強大的結構強度。
所述多排通孔中,最靠近弧形折痕的一排通孔距離弧形折痕1~3cm。距離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乳房下半部的熱量散發。此外,當距離過大時,通孔處于弧形折痕的形變范圍之外,降低其自身的抗彎折性能。
如上所述,為了使得通孔的開設形成類蜂窩結構,本申請中,每排通孔相距0.5~1.5cm,每排通孔中相鄰的通孔相距0.5~1.5cm。通過通孔間距的設置,經過大量的試驗,調整合適的參數,使得棉杯的支撐效果達到最佳,適合最廣泛人群的使用。
所述棉杯的上碗位設有延伸部,用于與內衣的耳仔部連接。所述耳仔部為罩杯與肩帶連接的部位,通過將延伸部固定在耳仔部,使得上碗位的得到固定,不容易形變,而且延伸部還能保證乳房上半部的塑形、聚攏需求。此外,延伸部的設置使得上碗位與乳房之間容易形成散熱空間,加強熱量、濕氣的流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棉杯進行整體的改造,在其下碗位設置可透氣和散熱的通孔,提升內衣的透氣效果和穿著的舒適度,同時棉杯在具有散熱效果的前提下依然具有一定的支撐力,保證塑形作用;通過對通孔的位置、間距等參數的設置,進一步提高了棉杯的剛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棉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讓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打孔透氣棉杯,置于內衣的罩杯內,包括上碗位200和下碗位100,所述上碗位200向上設有延伸部300,下碗位100的邊緣設有支撐部400,且下碗位100與支撐部400之間形成弧形折痕500,所述支撐部400連接于罩杯的下沿,所述下碗位100設有兩排通孔600。通過在下碗位設置可透氣和散熱的通孔,使得棉杯在具有散熱效果的前提下依然具有一定的支撐力,保證塑形效果。所述兩排通孔中,每排通孔沿折痕500的弧度方向排布,相鄰的兩排通孔錯位分布。通過對通過的位置設置,形成一個類蜂巢結構,使得其力學性能表現更佳。最靠近弧形折痕500的一排通孔距離弧形折痕500 2cm。兩排通孔相距1cm。每排通孔中相鄰的通孔相距1cm。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具體實現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顯而易見的替換形式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