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機殼,更具體的說,它涉及一種新型手機保護套。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手機的普遍使用,人們為了保護手機或者保持手機清潔常常會為手機配上手機殼。
現檢索到一篇中國專利文件,其公開號為CN104702736A,公開日2015年6月10日,發明創造的名稱為手機殼,該申請公開了一種在手機殼、翻蓋上各裝有磁鐵,通過磁性相互吸引作用使手機蓋與手機殼鎖合,可以使手機蓋與手機殼時常保持閉合狀態。
但是由于手機大小限制,手機殼與手機盒上面的磁鐵體積較小,磁性較弱,鎖合能力較差。如手機掉在地上,可能會導致手機蓋與手機盒張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手機保護套,達到通過旋轉鎖合的卡塊,實現殼蓋與殼體緊固鎖合。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新型手機保護套,包括殼體與殼蓋,殼蓋開設有鎖孔,所述殼體包括旋轉連接的卡塊、用于人為撥動以實現卡塊旋轉對準鎖孔的撥塊以及抵觸于卡塊的彈性件;
當卡塊穿射于鎖孔上方時,彈性件推動卡塊壓合于殼蓋實現殼體與殼蓋的鎖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用者通過手指撥動撥塊,卡塊旋轉對準鎖孔后,將殼蓋向殼體旋轉翻蓋,卡塊穿過鎖孔后,在彈性件的彈力作用下,卡塊旋轉蓋合在卡殼的上表面,實現殼體與殼蓋的鎖合。
解鎖時,只要再次逆向旋轉卡塊,再次使得卡塊與鎖孔對準,即可將殼蓋與殼體旋轉分離。
較佳的,殼體開設有容置槽,容置槽內固定有固定軸,固定軸套設有矩形連桿,卡塊固定于矩形連桿的一端,撥動塊固定于矩形連桿的另一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容置槽將矩形連桿與固定軸有隱藏起來,減少了矩形連桿、固定軸與殼體總體對空間的占用。
較佳的,殼體開設有連通容置槽的圓弧孔,撥塊穿射于圓弧孔并置于殼體外側。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圓弧孔對撥塊的滑移路徑進行限制;撥塊通過圓弧孔與固定軸內外相連,撥塊置于殼體外,便于使用者推動撥塊旋轉。
較佳的,彈性件為固定于容置槽槽壁的第一彈簧,第一彈簧的另一端固定于矩形連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彈簧對矩形連桿始終產生一個彈力,該彈力驅動卡塊朝鎖合殼體的方向旋轉。
較佳的,所述卡塊固定有第一楔形塊,所述殼蓋的表面固定有第二楔形塊;
當卡塊蓋合于殼蓋時,所述第一楔形塊的斜面與第二楔形塊的斜面彼此貼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楔形塊與第二楔形塊的斜面貼合,便于殼體與殼蓋分離時,兩個斜面的快速分離。
較佳的,所述殼體設有推動殼蓋背離殼體旋轉的彈性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殼體解鎖后,彈性組件推動殼蓋旋轉,使得殼蓋打開更加快捷。
較佳的,所述彈性組件包括開設于殼體的圓形孔、滑移于圓形孔的彈性凸塊、以及置于圓形孔內的第二彈簧,第二彈簧抵觸于所述彈性凸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圓形孔對彈性凸塊的移動軌跡進行約束,使得彈性塊朝頂出殼蓋的方向移動;第二彈簧對彈性凸塊產生彈力,該推力作用于殼蓋。
較佳的,所述第二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圓形孔的孔底與彈性凸塊的底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彈簧固定可以是焊接,該設計目的在于避免彈性凸塊滑脫圓形孔。
較佳的,所述圓形孔開設有軸向的導向槽,所述彈性凸塊固定有滑移導向槽的導向凸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導向槽與導向凸塊限制作用,使得圓柱形的彈性凸塊難以發生軸向的旋轉,進而減少了彈性凸塊旋轉過程中第二彈簧的扭轉,延長了第二彈簧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中殼蓋處于鎖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張開的示意圖 ;
圖3是實施例中A-A處的剖視圖;
圖4是實施例中B-B處的剖視圖。
圖中:11、 殼蓋;12、殼體;13、滑塊;14、卡塊;15、鎖孔;16、圓形孔;17、固定軸;18、圓弧孔;19、容置槽;21、彈性凸塊;22、套筒;23、滑孔;24、導向槽;25、矩形連桿;26、導向凸塊;31、第一彈簧;33、第一楔形塊;34、第二楔形塊;41、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一種新型手機保護套,如圖1所示,包括殼蓋11與殼體12,殼蓋11 與殼體12均由塑料制作而成;殼蓋11與殼體12用膠帶熱熔連接在一起,且可以在連接處轉動,殼體12開設有放置手機的凹槽。殼蓋11蓋合有殼體12,對殼體12內的手機實現包圍式的保護;
在殼蓋11的鎖合端開設有一個鎖孔15,鎖孔15的上方設有矩形狀的卡塊14;卡塊14抵觸在殼蓋11的上表面上,實現以蓋合的方式鎖合殼蓋11與殼體12;卡塊14可穿過鎖孔15,實現殼蓋11與殼體12的解鎖分離。
在殼體12的外側有一圓形孔16,固定軸17穿過圓形孔161且與殼體12熱熔固定,固定軸17與圓形孔161采用過盈配合的方式連接,使固定軸11緊緊固定在殼體12上。
圓形孔16下面有一個圓弧孔18,圓弧孔18孔的外側有一個的滑塊13,滑塊13沿圓弧孔18的長邊滑動。
卡塊14與滑塊13為固定的一體,且卡塊14與滑塊13分別旋轉連接在固定軸17的上下兩側。滑塊13沿著圓弧孔18弧形方向滑移時,將帶動卡塊14一起旋轉,使卡塊14處于鎖合或張開狀態。
滑塊13完全在殼體12外,滑塊13的外表面設有凹凸不平的防滑紋路,防滑紋路使滑塊13更容易被人體手指撥動。
如圖2所示,殼體12的邊沿開設有容置槽19,固定軸17固定在容置槽19內;卡塊14與滑塊13之間固定連接有矩形連桿25,矩形連桿25置于容置槽19內,且矩形連桿25的中間固定有套筒22;套筒22套設在固定軸上,套筒22與固定軸17采用間隙配合的方式連接,使得卡塊14與滑塊13可以繞著固定軸旋轉。
卡快14與矩形連桿25垂直連接。滑塊13與矩形連桿25垂直設置且滑塊13在殼體12外,當滑動滑塊13時,套筒22圍繞固定軸17轉動,卡塊14也隨著轉動。
在殼體12上有一滑孔23,滑孔23為盲孔,滑孔23內以間隙配合的方式滑插有彈性凸塊21。
滑孔23內壁的軸向開設有兩個矩形狀的導向槽24,彈性凸塊21外側固定有兩塊導向凸塊26;導向凸塊26與導向槽24間隙配合,兩者起到的導向作用,減少了彈性凸塊21在導向槽24內的旋轉;
當殼蓋11與殼體12解鎖后,在彈性凸塊21的彈力作用下殼蓋11背離殼體12旋轉,使得殼蓋11與殼體12快速打開。
如圖3所示,套筒22設有第一彈簧31,第一彈簧31的一端焊接固定在容置槽19的槽壁上,第一彈簧31的另一端焊接在矩形連桿25內上,第一彈簧31處于壓縮狀態,在第一彈簧31的彈力作用下,卡塊14旋轉卡合在殼蓋11上表面。
當滑塊13繞固定軸17逆時針旋轉時,套筒22也隨著旋轉,第一彈簧31受到套筒22的壓力而進一步處于壓縮狀態。第一彈簧31對套筒22產生彈力,該彈力與第一彈簧31的彈性形變方向相反。
卡塊14上熱熔固定有第一楔形塊33,殼體12熱熔固定有上有第二楔形塊34;鎖合狀態時,第一楔形塊33與第二楔形塊34的斜面彼此貼合在一起,實現對卡塊14的限位;且斜面貼合具有便于第一楔形塊33與第二楔形塊34快速脫離的脫離,脫離時兩者的摩擦力較小。
當滑塊13繞固定軸17順時針旋轉時,卡塊14進入鎖孔15,殼蓋11與殼體12分離。
當卡塊14解鎖后,有一個彈力驅動殼蓋11脫離殼體;
如圖4所示,該彈力來自第二彈簧41,第二彈簧41安裝在滑孔23內,第二彈簧41的一端被焊接固定在滑孔23的底部,另一端焊接固定在彈性凸塊21的下端面。
如圖3與圖4所示,當殼蓋11蓋合時,殼蓋11擠壓彈性凸塊21,彈性凸塊21沿導向槽24下滑,使第二彈簧41受到彈性凸塊21的壓力而發生彈性形變,處于壓縮狀態;當殼蓋11張開時,第二彈簧41由于處于壓縮狀態,對彈性凸塊21有向上的彈力,彈性凸塊21沿導向槽24上滑,彈性凸塊21頂起殼蓋11使殼蓋11彈開。
工作原理,使用手機時,需要打開殼蓋11,沿擠壓第一彈簧31逆時針滑動滑塊 13,卡塊14隨著套筒22逆時針轉動,旋轉到鎖孔15上方,卡塊14開啟,彈性凸塊21彈起殼蓋11;
不使用手機時,需要關閉殼蓋11,沿第一彈簧31另一側滑動滑塊13,使卡塊14旋轉到鎖孔15上方,卡塊14穿過鎖孔15到達殼蓋11上方;殼蓋11擠壓彈性凸塊21,松開滑塊13第一彈簧31的彈力使卡塊14處于鎖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