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拔牙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特別涉及的是口腔科專用的拔牙鉗。
牙齒由外露的牙冠及埋入牙周組織(牙齦及牙槽骨)的牙根組成。傳統的拔牙是采用如下幾種方法一是挺出法,用拔牙挺按牙齒脫位的反方向插入牙根和牙糟骨之間,通過楔入、杠桿及輪軸的原理挺出牙齒;二是于拔出法,用拔牙鉗搖松牙齒后直接拔出;三是混合法,用牙挺挺松牙齒后再用拔牙鉗拔出。采用上述傳統的拔牙方法,經常會出現牙齦、牙糟骨及相鄰牙齒的損傷,也可能造成斷根、穿通上頜竇、損傷下頜神經、血管等并發癥的發生;且費時、費力,尤其是對于拔出堅固的磨牙時,表現最為明顯;另外,對于一次拔出多個牙齒的時候,往往需要用多個拔牙鉗來操作,比較繁瑣。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操作準確、方便、省時、省力、創傷小及多個牙通用的拔牙鉗。
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結合
如下一種拔牙鉗,是由鉗頭、中軸、關節、鉗柄組成,其結構特點為鉗柄3、4尾端內彎,且內彎相對的表面上的對應處設有相配的齒扣7。
鉗頭1及6底面設有彈性墊8附圖1為拔牙鉗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拔牙鉗側視示意圖附圖3為拔牙鉗操作示意圖附圖說明及實施例由附圖1、2可看出,現有拔牙鉗與普通鉗相比,其鉗頭頸部較長,其鉗頭的前端上撬凸起,凸起的內側呈凹面;而本實用新型拔牙鉗與現用的拔牙鉗的區別主要有三處一是兩個鉗柄3、4分別向對向內彎曲,并在彎曲的兩個相對的面上設有相匹配的齒扣7,當鉗頭1、6夾物時,將鉗柄尾端的齒扣7嚙合,鉗頭1、6就會將牙冠咬緊固定;二是在鉗頭1、6下面加裝彈性墊8,例如硅膠墊,防止牙齒拔除時撞壞口腔中其它牙齒,保證了拔牙的安全操作;三是在鉗頭1、6前端上撬的凸起11的內側凹面上各設至少3個齒,許多齒就能更牢固地夾緊牙冠。
上述彈性墊8的安裝,可以用粘結法將硅膠墊粘在鉗頭1、6下面;也可以用凹槽及凸起法插接在一起,如在鉗頭1、6下表面加工至少2個凹槽,在相配的彈性墊上表面相應位置上作至少2個相配的凸起,拔牙前將彈性墊凸起插入凹槽內即可將彈性墊連接在鉗頭下面。為了操作安全,鉗關節應加厚。拔牙鉗操作簡介參照附圖1、3,手持拔牙鉗,在中軸5的作用下,用鉗頭1、6夾住牙冠10,握緊鉗柄3、4,使兩個齒扣8嚙合固定,保證了鉗頭不松脫,然后用手扶持住鉗柄3、4,按牙齒脫位方向用錘子敲擊鉗關節2,就會把牙拔除,所以,該拔牙鉗可稱為敲擊式拔牙鉗。
本實用新型對比現有技術具有下列優點(1)適應癥寬(只要能夾住的牙冠或牙根均能拔除);(2)不損傷牙齦及鄰牙;(3)損傷牙槽骨的程度降低到最低;(4)不易出現斷根;(5)不會出現穿通上頜竇、損傷下齒槽神經血管及牙胚等并發癥;(6)拔牙迅速;(7)使用器械少(大多數牙齒可通用一把鉗子);(8)節省體力;(9)可以不要助手幫忙即可拔除。
權利要求1.一種拔牙鉗,是由鉗頭、中軸、關節、鉗柄組成,其特征在于鉗柄(3)、(4)尾端內彎,且內彎相對的表面上的對應處設有相配的齒扣(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拔牙鉗,其特征在于鉗頭(1)及(6)底面設有彈性墊8。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拔牙鉗,其特征在于鉗柄(3)、(4)端內面對應鉗頭(1)、(6)下表面上設有至少2個凹槽,彈性墊(8)上表面上設有至少2個與凹槽相配的凸起。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拔牙鉗,其特征在于鉗頭(1)、(6)下表面各粘結一個彈性墊(8)。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拔牙鉗,其特征在于在鉗頭(1)、(6)前端上撬的凸起(11)的內側凹面上分別設有至少3個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拔牙鉗由鉗頭、鉗柄,中軸、關節組成,在鉗頭下表面連接有彈性墊;將兩個鉗柄尾端制作成向內彎曲,兩個彎曲端向對的部分制作成相匹配能嚙合的齒扣;該產品構思新穎,操作簡單,省力省時,適應癥寬,夾持牙冠牢固,不易出現斷根,損傷牙槽骨的程度降至最低,減少并發癥;拔牙鉗可通用,可用于多個牙齒,即可拔上牙,亦可拔下牙,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A61C3/14GK2433947SQ0021579
公開日2001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0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00年8月7日
發明者李琳, 王輝東 申請人:濟南市口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