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復方中藥,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心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中最常見的多發病,其發病率、患病率、致殘率都很高,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世界第一位,因此世界各國醫藥專家學者,都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去研究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高效、低毒的藥物,如目前醫療單位針對這些心腦血管疾病使用的西藥,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如硝酸酯類化合物,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但這些西藥只能暫時消除癥狀(治標),不能根治病因(治本),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我國的傳統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成藥如歸脾湯(丸)、大活絡丹、回天再造丸、腦血康和銀杏葉口服液等,由于臨床應用效果緩慢,未能收到很好的療效,特別是針對中醫臨床所述的“心痹癥”即現代醫學所述的心肌梗塞、心肌缺血、“胸痹癥”稱之為冠心病,還有動脈粥樣硬化、腦梗塞,其原因都是因為微循環障礙所帶來的疾患所致,且更缺少有療效的對癥藥物。
為了充分發揮祖國傳統植物藥學的優勢,利用中藥的合理配方和炮制技術,采用現代生產技術方法,生產出高效、低毒的有效藥物。因此,尋找研究新的治療“心痹”“胸痹”的速效藥物,是從事中醫藥研究學者的重大課題,也是提高中華民族人體素質的重大課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人經幾十年中醫臨床實踐探索研究,本發明目的是研制一種起效迅速,藥效穩定,無毒副作用,符合祖國傳統醫學,符合活血化瘀、益氣養陰、通經活絡治則的改善人體微循環的有效藥物,達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復方口服中藥制劑。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由黃芪、黨參、沙參、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茯苓、山藥、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當歸、川芎、白芍、浮小麥、藏紅花、羚羊粉、珍珠粉和三七粉組成,其方劑的重量比為黃芪、茯苓、山藥、白芍100~60克,黨參、沙參、生地、熟地60~45克,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天冬、麥冬、當歸、川芎、藏紅花、羚羊粉、珍珠粉、三七粉30~15克,經水煎煮、提取分離,制成口服藥,含有該方劑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補血養陰藥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藏紅花加3~4倍量水,用“文火”煎煮2~4次,每次10~30分鐘,煎液過濾備用(A液);(2)理氣活血化瘀藥當歸、川芎、茯芩、山藥、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加3~4倍量水,用“武火”煎煮3~4次,每次15~30分鐘,煎液過濾備用(B液);(3)三七、珍珠粉、羚羊粉,粉碎至細粉,按方劑比例配制;(4)黃芪、沙參、黨參水煎30~40分鐘,水煎液與發酵炮制后浮小麥混合常溫發酵3~6天后,過濾去渣,取藥液備用(C液);(5)浮小麥的炮制其特征在于采用稀牛奶與浮小麥混合常溫下經發酵炮制3~4天后,去液體,留其浮小麥備用;(6)各部位煎液和濃縮液均勻混合后,再加上配方中的粉劑,均按照中藥口服制劑的方法,制成顆粒劑,口服液等各種口服易于人體吸收的口服劑型。如制成口服液(暫稱為啟心通口服液),制成每毫升含相當于1克原生藥量口服液,每日服兩次,每次服5毫升,患者急性發作期1~2小時即可緩解癥狀,連服15天為一療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采用中醫的辯癥施治的人體整體觀念,以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益氣養陰,理氣順氣,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疏通濡潤為特點,治療“胸痹癥”(現代醫學所述心肌缺血、心肌梗塞),中醫認為,正氣內虛,內外不固引起“胸痹癥”的內在因素,“胸痹”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兼固之癥,“胸痹”以氣虛為主,以血虛為患,故以氣虛血瘀為系列臨床表現,人體氣血虛損,為五臟功能失調為患,尤以腎與肺納氣和宣發為主,本方劑所制藥物在祖傳基礎上,經歷代實踐調節人體氣血,促進微循環基礎上,加強了整體調節的功能。應用本方所制口服液的患者最快速服用口服液1~1.5小時,心絞疼癥狀緩解,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連服三天后,癥狀緩解70%~80%,急性腦梗塞患者連服3~5天,大大緩解癥狀,連服二個療程(30天)功能性癥狀得到全面恢復。
圖1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制備、加工生產流程示意圖A.補血養陰藥(A液)B.理氣活血藥(B液)C.黃芪、黨參、沙參煎液(C液)D.A、B、C液與細藥粉混勻配伍制成口服制劑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方劑的藥物及制備方法,以固本培源,固納腎氣,宣發肺氣,健脾養肝,形成一個整體調節“五臟六腑”氣血的機制,并針對“胸痹”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兼固的特點,而研制的一種起效快,功能穩定、無毒副作用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方中用黃芪、黨參、沙參補氣活血滋陰補氣以帥血行,改善微循環之功效。藏紅花活血去瘀生新打通血脈,三七化瘀止血緩解冠狀血管痙攣,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調節心肌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液粘度與血液粘度,抗心律失常,取天冬、麥冬、枸杞子滋陰養血,兔絲子補腎助陽強腎,茯芩、山藥補脾益氣,培土生金,取當歸甘溫和血,活血止痛,川芎辛溫活血,能活血行氣、開郁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具有通大氣血之功效,與當歸配伍更增強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取白芍酸寒斂血養血斂陰,取五味子固腎納氣宣發肺氣,生地、熟地養血柔肝,肝腎同源出精氣、心主火,陰虛火必妄,加之珍珠粉、羚羊粉、浮小麥,清熱、涼血、鎮痙、使虛火自滅,氣血溶會,血不妄行,全方奏效,形成統一整體調節,固本培源,益氣養陰,理氣順氣,活血化瘀、血脈流暢、通經活絡,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補氣藥主要側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提高心功能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該方劑中的黃芪、黨參、沙參配制使用,不僅有增強心肌收縮力,護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肌代謝,還具有升降血壓,降低血液粘稠度及改善異常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功能,黨參具有擴張外周血管,從而降低血壓,且能提高心泵血量,使腦、下肢及內臟血流量增加之功效。含該配方藥的制備方法,遵照傳統加工炮制工藝,同時按照中國藥典的制藥規范標準制成口服制劑。該藥的加工采用分煎后合并,浮小麥經稀牛奶炮制后,再與黃芪、黨參、沙參煎液發酵后取母液,再與其它分煎液合并與細藥粉合并,混勻后按中藥口服制劑規范去生產口服制劑的方法生產其產品。
下面結合臨床病例應用本發明藥物及加工方法制成的口服液暫稱為“啟心通口服液”病例總結如下臨床診斷標準,采用中西醫診斷標準及胸痹輕重分組標準均參照1993年衛生部藥政局制訂的《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簡稱(指導原則)中規定的標準,中醫辨證參照(指導原則)和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研究專業委員會1986年5月鄭州會議修訂的《中醫虛證參考標準》中氣虛證和血瘀癥研究國際會議1988年12月在北京制訂的《血瘀癥診斷參考標準》具有氣虛與血瘀的主要證候。
治療觀察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腦梗塞,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總計220例,心肌缺血84例,心肌梗塞3例,腦梗塞3例,冠心病70例,動脈粥樣硬化,三高癥60例。
分組心肌缺血男性40例,女性44例,70~55歲46例,50~40歲38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1年半。心肌梗塞男性6例,腦梗塞男性3例。冠心病男性40例,女性30例,病程最長12年,最短1年。動脈硬化三高癥男38例,女22例,病程最長15年,最短4年。
治療方法服用啟心通口服液期間,停服一切中、西藥。隨時記錄檢查病人的心率、血壓、脈率、心絞痛發作程度頻率,常規的12異聯心電圖(必要時做動態心電圖和踏車運動試驗),測定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觀察中醫舌苔、脈象及證候的改變,觀察不良反應。
服法每日服兩次,每次5ml(五克生藥量),急性發作期1~2小時即可緩解癥狀,一般病人15天為一療程。
療效標準心絞痛,心電圖按(指導原則)中制訂的標準。血脂等計量資料,用t檢驗;早搏療效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心律失常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證候制有《中醫證候輕重分級表》,輕、中、較重、重度分別以(+)、(++)、(+++)、(++++)表示,無者為(一)。
治療結果220例心痹癥,胸痹癥病人,所有病人用藥1療程時,均經肝腎功能、血、尿常規、血小板和心電圖等檢測,均未見異常改變,說明啟心通口服液是一種安全制劑。現代醫學為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腦梗塞,動脈硬化,微循環障礙的治療觀察,療效確切,顯效率為75%,總有效率為96.6%尤其是對心肌缺血,心肌勞損,動脈硬化,腦梗塞病人的治愈率為更好。
典型病例介紹王××,男,65歲,確診冠心病、血管硬化、血壓高長期180~110mmHg,服用該藥啟心通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5ml,連服二個月(60天),冠心病癥狀消失,血壓穩定在135~100mmHg之間,血脂降至正常范圍,身體活動自如。
高××,男,44歲,心肌肥厚、前后胸部絞痛、三高癥,臨床確診為冠心病,服用啟心通口服液20分鐘后癥狀減輕,連服三天癥狀大大緩解,連服15天癥狀基本消失。
樊××,男,71歲,腦栓塞、三高癥、面部口眼歪斜、液口水,服啟心通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5ml,連服三天后癥狀好轉,20天后癥狀基本恢復正常,后又鞏固性服用一個療程病癥消除。
楊××,男,3歲,心臟畸形、四聯癥、嘴角青紫、經常抽搐,連服啟心通口服液5個月,病癥全部消失,生活自理很好。
應用本方劑藥物防止心肌梗發生,調節微循環,軟化血管,獨具特色。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由黃芪、黨參、沙參、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茯芩、山藥、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當歸、川芎、白芍、浮小麥、藏紅花、羚羊粉、珍珠粉和三七粉組成,其方劑的重量比為黃芪、茯苓、山藥、白芍100~60克,黨參、沙參、生地、熟地60~45克,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天冬、麥冬、當歸、川芎、藏紅花、羚羊粉、珍珠粉、三七粉30~15克。經煎煮提取分離制成口服藥物。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補血養陰藥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藏紅花,加3~4倍量水,用文火水煎煮2~4次,每次10~30分鐘;(2)理氣活血化瘀藥,當歸、川芎、茯苓、山藥、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加3~4倍量水,用武火煎煮3~4次,每次15~30分鐘;(3)三七、珍珠粉、羚羊粉,粉碎成細粉,按方劑比例配制;(4)黃芪、黨參、沙參,水煎30~40分鐘,水煎液與浮小麥混合常溫發酵3~6天后取母液備用;(5)浮小麥,采用牛奶與浮小麥發酵炮制后備用;(6)各部位水煎液和濃縮液均勻混合后,按中藥常規制劑方法制成各種口服藥物,如口服液、顆粒劑等。
3.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和制備方法,其中浮小麥經炮制后而用,其特征在于浮小麥采用稀牛奶液和浮小麥在常溫下經發酵3~4天后離心處理,取固體浮小麥為配方中浮小麥。
4.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和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制成易于口服吸收的顯示生理活性的口服制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制備方法,其方劑中包括黃芪、黨參、沙參、五味子、枸杞子、兔絲子、茯苓、山藥、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當歸、川芎、白芍、浮小麥、藏紅花、羚羊粉、珍珠粉、三七粉配制而成,該方劑中黃芪、黨參、沙參水煎液與浮小麥經發酵后的母液與其它分煎藥物煎液混勻,經濃縮與口服制劑輔料配伍,制得易于口服吸收的口服制劑,如口服液,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腦梗塞,顯效率過75%,總有效率達96.6%。
文檔編號A61P9/10GK1507906SQ0215668
公開日2004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19日
發明者王德茂 申請人:王德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