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來自植物的材料的醫藥用品,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膽石癥的中藥袋泡劑。
背景技術:
膽石癥是一種常見病,患者靜止期癥狀較輕,僅有輕微的上腹痛和(或)消化不良癥狀,急性發作期主要表現為腹脹、噯氣、厭油膩,在飽餐或高脂肪餐后更為明顯,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開始時呈持續性鈍痛,以后逐漸加重至難以忍受的劇痛,以致患者坐臥不安、彎腰、打滾、用拳頭緊壓腹部,并常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惡心及嘔吐等癥狀。膽囊炎或右側肝內膽管結石,疼痛可放射至右側肩胛骨下方;左側肝內膽管結石,疼痛可放射至左背和左肩;膽總管結石發作時右上腹部絞痛,寒戰、高熱及黃疸,三者相繼出現。
膽石癥為多發病,據統計,在急腹癥中,膽石癥的發病率僅次于急性闌尾炎而居第二位。由于手術治療膽石癥只有具備手術指征才選用之,并非常規的、最好的治療方法。西藥溶石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往往服藥時間長,藥價昂貴,且對膽石癥活動期癥狀控制闕如。中成藥品種雖多,但治療效果滿意的不多,傳統的湯劑雖有療效,但從配方、浸泡、煎煮至服用長達數小時,還要相應的煎煮工具和條件,操作煩瑣,有“慢”之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它療效好、無毒副作用、服藥方便、吸收快、劑型體積小、便于攜帶、價格低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上述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由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組成。
上述袋泡劑中上述各組份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重量組份比為(1.5-2.5)∶(2.5-3.5)∶(6-10)∶(1.5-2.5)∶(1.5-2.5)∶(0.15-0.25)∶(1.5-2.5)∶(2.5-3.5)∶(1.5-2.5)∶(1.5-2.5)∶(3-5)。
上述袋泡劑中上述各組份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重量組份比優選為(1.8-2.2)∶(2.8-3.2)∶(7-9)∶(1.8-2.2)∶(1.8-2.2)∶(0.18-0.22)∶(1.8-2.2)∶(2.8-3.2)∶(1.8-2.2)∶(1.8-2.2)∶(3.6-4.6)。
上述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的制備方法為按下列各組份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重量組份比為(1.5-2.5)∶(2.5-3.5)∶(6-10)∶(1.5-2.5)∶(1.5-2.5)∶(0.15-0.25)∶(1.5-2.5)∶(2.5-3.5)∶(1.5-2.5)∶(1.5-2.5)∶(3-5)分別稱取各組份;按如下步驟(1)前處理將藥材凈選;(2)提取濃縮將上述黃芩、板藍根、金錢草、威靈仙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濃縮成濃縮液;(3)制浸膏將玄明粉、礬石溶入上述濃縮液中,制成浸膏;(4)粉碎將其余藥材粉碎成粗粉;(5)混合將上述浸膏與上述粗粉混合、烘干、粉碎制成混合粗粉;(6)分裝將上述混合粗粉分裝至濾紙袋中,每小包10克;(7)干燥將上述置有混合粗粉的濾紙袋于55-60度烘干90分鐘,至水含量≤6%;(8)包裝將上述經干燥的濾紙袋以復合膜密封后包裝成成品。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上述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療效好、無毒副作用、服藥方便、吸收快、劑型體積小、便于攜帶、價格低廉。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
臨床療效觀察江蘇省海安縣中醫院對來院門診患者227例,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治療組185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3例;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18歲。治療組中全部病例均程度不同的上腹或右上腹部持續性脹痛及右肩背部放射痛或伴陣發性絞痛、惡心、嘔吐,B超檢查均提示有結石存在,其中膽囊結石127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16例,肝內膽管結石24例,單純膽總管結石9例,肝內膽管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4例。另一組為對照組4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13歲。對照組中B超檢查均提示有結石存在,其中膽囊結石21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5例,肝內膽管結石9例,單純膽總管結石4例,肝內膽管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3例。上述患者病程最長12年,最短5天。
治療組用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將上述袋泡劑20克(2包),沸水150-200毫升浸泡,10-15分鐘后取汁飲用。如此沖泡兩次,每日兩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
對照組用口服舒膽通40毫克,每天3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觀察前后詳細記錄觀察對象癥狀、體征及作B超或CT檢查。按照《中藥新藥治療膽石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例的療效統計見表1。
表1組別n治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治療組 185 138(74.6) 21(11.3) 17(9.2) 9(4.9) 176(95.1)對照組 42 14(33.3) 3(7.1)15(35.7) 10(23.9) 32(76.1)兩組對照比較,治療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臨床病案病例1劉某,男,60歲,住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花園村,2001年10月25日就診。主訴右上腹部反復脹痛6年,加重一周就診。患者6年前因右上腹部脹痛,向右肩背放射,伴惡心、惡寒發熱,曾在上海、南通等醫院診斷為膽囊炎、膽石癥。服用消炎利膽、溶石、解痙止痛劑少數,一周來病情加重,遂來我處就診。刻診右脅下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泛惡、納呆、厭油膩、口干苦。查體右上腹壓痛、Murphy陽性,舌質紅苔黃、脈弦滑。B超檢查膽囊壁毛糙,膽囊腔內三枚強光團,最大直徑0.8×0.5厘米,后伴聲影。使用本發明的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2個療程后痊愈。
病例2吉某,男,62歲,住江蘇省海安縣白甸鎮瓦甸村,2003年2月16日住院,住院號03563,患者右上腹痛2年,發作3天,伴發寒熱、黃疸,查B超示膽總管結石。因未見明顯療效故由外院轉入我院治療。其診右脅脹痛,陣發性絞痛,惡心嘔吐、高熱寒戰,口干苦、厭油膩、大便5日未行,尿呈茶色。T39.3℃,鞏膜及皮膚黃染,Murphy(+),舌淡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血常規WBC 18.2×109/L、RBC 3.87×1012/L、L 0.12、N 0.88。肝功能總膽紅素77.52μmol/L、1分鐘膽紅素57μmol/L、ALT 162μ/L、ALP 278μ/L、尿膽紅素(+++)。B超示膽總管內徑2.0cm,內見17×9mm的強光團,后方伴聲影。結合使用抗生素、靜脈補液支持外,使用本發明的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1個療程痊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其特征在于它由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其特征在于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重量組份比為(1.5-2.5)∶(2.5-3.5)∶(6-10)∶(1.5-2.5)∶(1.5-2.5)∶(0.15-0.25)∶(1.5-2.5)∶(2.5-3.5)∶(1.5-2.5)∶(1.5-2.5)∶(3-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其特征在于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重量組份比優選為(1.8-2.2)∶(2.8-3.2)∶(7-9)∶(1.8-2.2)∶(1.8-2.2)∶(0.18-0.22)∶(1.8-2.2)∶(2.8-3.2)∶(1.8-2.2)∶(1.8-2.2)∶(3.6-4.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各組份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重量組份比為(1.5-2.5)∶(2.5-3.5)∶(6-10)∶(1.5-2.5)∶(1.5-2.5)∶(0.15-0.25)∶(1.5-2.5)∶(2.5-3.5)∶(1.5-2.5)∶(1.5-2.5)∶(3-5)分別稱取各組份;按如下步驟(1)前處理將藥材凈選;(2)提取濃縮將上述黃芩、板藍根、金錢草、威靈仙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濃縮成濃縮液;(3)制浸膏將玄明粉、礬石溶入上述濃縮液中,制成浸膏;(4)粉碎將其余藥材粉碎成粗粉;(5)混合將上述浸膏與上述粗粉混合、烘干、粉碎制成混合粗粉;(6)分裝將上述混合粗粉分裝至濾紙袋中,每小包10克;(7)干燥將上述置有混合粗粉的濾紙袋于55-60度烘干90分鐘,至水含量≤6%;(8)包裝將上述經干燥的濾紙袋以復合膜密封后包裝成成品。。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膽石癥的袋泡劑,它由柴胡、枳實、金錢草、山楂、玄明粉、礬石、黃芩、板藍根、急性子、威靈仙、片姜黃組成;它可由下述方法得到分別稱取上述各組份,按如下步驟(1)前處理將藥材凈選;(2)提取濃縮將上述黃芩、板藍根、金錢草、威靈仙、虎杖、茵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濃縮成濃縮液;(3)制浸膏將玄明粉、礬石溶入上述濃縮液中,制成浸膏;(4)粉碎將其余藥材粉碎成粗粉;(5)混合將上述浸膏與上述粗粉混合、烘干、粉碎制成混合粗粉;(6)分裝將上述混合粗粉分裝至濾紙袋中,每小包10克;(7)干燥將上述置有混合粗粉的濾紙袋于55-60度烘干90分鐘,至水含量≤6%;(8)包裝將上述經干燥的濾紙袋以復合膜密封后包裝成成品。該袋泡劑療效好、無毒副作用、服藥方便、吸收快、劑型體積小、便于攜帶、價格低廉。
文檔編號A61P1/16GK1559521SQ20041001415
公開日2005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24日
發明者章進, 章 進 申請人:章進, 章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