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地黃莖葉及其提取物抗哮喘和抗過敏的醫藥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藥領域,一種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哮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過敏病癥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的醫藥用途。本發明特別適用于治療和預防哮喘。也可用于治療和預防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皮膚病。
背景技術:
哮喘是變應原引起的呼吸道過敏反應性炎癥性疾病。變應原是引起哮喘的發病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變應原吸入氣道后沉積于氣道黏膜上,通過局部和全身免疫反應而引起氣道變應性炎癥。吸入變應原引起氣道變應性炎癥分致敏和致炎兩個階段。特應性患者開始吸入某種變應原后產生致敏,機體即可對這種變應原呈敏感狀態。在致敏階段,機體主要變化是氣道產生與變應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IgE,該抗體IgE與氣道內的肥大細胞、嗜酸細胞和巨嗜細胞均有親和力,這些特異性抗體IgE與氣道內的這些細胞結合形成了氣道和機體的致敏狀態。當相同的變應原再次吸入氣道時即可導致肥大細胞等激活并釋放炎性介質,引起氣道變應原性炎癥并導致哮喘發作,這就是致炎階段。也是哮喘病的發病過程。
支氣管哮喘是世界范圍內最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保守估計全世界至少有一億以上的人患哮喘病,近年來,因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的趁勢。哮喘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受到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因此需要提供有效地治療哮喘病的藥物和方法。
近三十年來,全世界對治療哮喘病的藥物進行了大量的開發研究工作。已經開發出來的治療哮喘病的藥物有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類、α-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類、氨茶堿類、膽堿能受體拮抗劑類、鈣離子拮抗劑類、鉀離子通道激動劑、糖皮質激素、細胞膜穩定劑(色甘酸鈉、尼多考米鈉)、抗組胺藥物、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特異性免疫治療劑、非特異性免疫治療劑等。哮喘是一種機理極為復雜的多因素疾病,是多細胞多介質參與的炎癥性疾病。上述這些藥物(或者治療方法)作用機理單一(對一種或二、三種介質、因子、受體或通道起作用),這些藥物或者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者口服無效須特殊途徑給藥、或者副作用大無法長期使用。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輕中度吸入色甘酸鈉、尼多考米鈉)抗炎治療,哮喘發作時吸入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膽堿能受體拮抗劑等支氣管擴張劑。這些治療方法對緩解哮喘癥狀,改善哮喘病人的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效果,但沒有使哮喘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降低哮喘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哮喘病的預后仍然缺乏有效手段(李明華等,哮喘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p2)。治療哮喘病需要更有效的和更安全的藥物。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目前還不太清楚,但與氣道炎癥有關是肯定的,目前使用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抗炎治療和吸入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膽堿能受體拮抗劑等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藥物是非常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治療哮喘病和其它過敏性疾病的中藥藥物組合物,特別涉及以中藥地黃莖葉及其所含有的環烯醚萜類為其藥物有效成分的天然藥物制劑。
地黃莖葉是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sch.地上部分的鮮品或干燥品,地黃主要為栽培品,亦有野生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荒地。分布于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文獻記載,地黃莖葉中含有環烯醚萜苷類、單萜及其苷、酚苷、有機酸、多糖、氨基酸、甾醇等多種化學成分,及鈣、鎂、鉀、鐵、鋅、錳等二十種金屬元素。
《中藥大辭典》記載,地黃實(地黃的種子)《本草圖經》“陰干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功與地黃等”。地黃葉治惡瘡,手、足癬。地黃花治消渴,腎虛腰痛。均無治療哮喘病和過敏性疾病的記載。
用于制備治療哮喘病、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疾病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的地黃莖葉,包含地黃的地上部分的地黃種子、和/或地黃莖葉、和/或地黃花的自然干燥品。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地黃莖葉及其地黃莖葉提取物在制備治療哮喘病、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的藥物制劑中的應用。地黃莖葉提取物是從地黃莖葉中提取的,包括地黃莖葉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水醇提取物,以及用其它溶劑從地黃莖葉中提取出來的物質。特別地,是指從地黃莖葉中提取出來的含地黃莖葉環烯醚萜類化學成分為有效成分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主要由以下化學成分組成梓醇(catalpol)、地黃苷A,D(rehmannioside A,D)、乙酰梓醇(acetylcatalpol)、二氫梓醇(dihydrocatalpol等,以及其它環烯醚萜類成分、酚苷和其它微量成分,并且以梓醇為主要有效成分。特別地,所述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總苷含量可以不低于50%,梓醇含量可以不低于20%。
地黃莖葉提取物是一種具有治療哮喘、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抗過敏藥理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具有毒性小,長期使用療效較佳等特點。
地黃莖葉提取物急性毒性試驗,用Wistar健康小鼠,口服最大給藥量相當于地黃莖葉生藥150g/kg以上,未見動物死亡;腹腔注射給藥LD50相當于生藥50/kg,靜脈注射給藥LD50為25~39g/kg。
環烯醚萜總苷含量大于50%,梓醇含量大于20%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用Wistar健康小鼠做急性毒性試驗,口服最大給藥量為59.7g/kg,未見動物死亡;腹腔注射給藥LD50為19.6~27.8g/kg,靜脈注射給藥LD50為2.77~3.45g/kg。
本發明提供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可以與一種或多種藥學上可接受的鋪料成分混合,以及含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的組合物中進一步含有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
本發明提供了治療哺乳動物呼吸道免疫介導的炎性疾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給所述的哺乳動物施用治療有效量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或施用含有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的藥物組合物,或進一步含有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的所述組合物。
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的藥物組合物可以是各種形式,包括口服劑型,吸入形式以及可注射和輸注的溶液。當以吸入劑或氣霧劑形式使用時,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溶液或可轉化成氣霧劑的形式的干粉結合使用。與此類似,當以口服給藥使用時,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與使用于口服給藥的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結合使用。當用于治療免疫介導的炎性皮膚病時,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可以與無毒的、藥學上可接受的局部用載體結合使用。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可以與哮喘治療劑,如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膽堿能受體拮抗劑、氨茶堿類、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等結合使用。
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用于預防和治療免疫介導的炎性疾病,特別是包括哮喘在內的與呼吸道相關的疾病,以及特別是與慢性哮喘相關的免疫應答過強和變應性鼻炎。因此本發明也提供了治療免疫介導的疾病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給有免疫介導的炎性疾病患者用治療有效劑型和劑量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
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用于預防和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本發明的地黃莖葉提取物的給藥量,因患者的狀態、體重、給藥方式等不同而異。比如在非口服情況下、肌內、靜脈、腸內給藥,以地黃莖葉生藥計算0.20mg-2000mg/kg.日,優選2.0mg-200mg/kg.日,口服情況下以地黃莖葉生藥計算2.0-20g/kg.日,優選20-2000mg/kg.日。
本發明的環烯醚萜總苷含量大于50%,梓醇含量大于20%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的給藥量,因患者的狀態、體重、給藥方式等不同而異。比如在非口服情況下、肌內、靜脈、腸內給藥0.01mg-100mg/kg.日,優選0.1mg-10mg/kg.日,口服情況下0.1-1000mg/kg.日,優選1-100mg/kg.日。
具體實施例方式
用以下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具體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下列實施例包含的內容。
取地黃莖葉20kg,用水160升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20升煮沸提取2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20升煮沸提取2小時,濾取提取液,合并水提取液,真空濃縮至20升,得地黃莖葉提取液,置于冰箱中保存。
地黃莖葉提取液治療哮喘病的臨床研究1、病例選擇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16-60歲,按照李明華等主編《哮喘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p165)的標準診斷,均為支氣管哮喘病人。隨機分成2組,每組30例,男15例,女15例;A組為治療組,B為對照組。2、治療方法,治療組用地黃莖葉提取液口服,每日3次,每次10ml,連續服用30天;對照組用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每日2次,每次200μg,連續服用30天。3、治療結果,治療結束時,治療組治愈20例,有效10例;對照組治愈9例,有效21例。治療結束后1個月,治療組治愈13例,有效13例;對照組治愈5例,有效17例。
取地黃莖葉2kg,用水16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2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2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合并水提取液,真空濃縮至干,得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632g。
卵白蛋白氣霧吸入引喘試驗取200-250g豚鼠60只,雌雄各半,先于右后腿外側肌肉注射4%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0.2ml/只,同時腹腔注射4%氫氧化鋁凝膠0.2ml致敏。從致敏第二天起,動物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治療組(4.0g/kg)。治療組用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4.0g/kg灌胃給藥,共14天,末次藥后,將動物放于密閉的玻璃鐘罩內,待安靜后,啟動空氣壓縮機,以53kPa(400mmHg)的恒壓噴入3.5%卵白蛋白生理鹽水30秒鐘,觀察6分鐘內豚鼠出現喘息性抽搐的潛伏期與發生抽搐的動物數。(徐叔云,卞如濂,陳修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二版,1199頁)。
表1、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對藥物引豚鼠喘的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認為差異顯著,(以*表示)。
試驗結果顯示,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4.0g/kg劑量能顯著延長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引喘豚鼠的潛伏期,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被動皮膚過敏試驗(PCA)將大鼠體按重隨機分為2組,10只/組,♀♂各半,分籠飼養,5只/籠。分別為空白對照組、試藥組4.0g/kg.d。試驗采用治療性給藥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4.0g/kg.d,在抗原攻擊前連續給藥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14d。
抗血清制備將上述天花粉氫氧化鋁懸液四只腳掌注射,每只腳掌注射0.1ml,共0.4ml。10-15d成熟,眼球放血約10ml,以3000轉/min離心15min,取上層血清即得抗血清。
被動皮膚致敏將試驗各組大鼠背部脫毛,脊柱兩側距中線1.5cm,各取兩點,每點間隔2cm,面積約1×1cm2,共4點。分別在背部皮膚內注射抗血清的不同稀釋度(1∶301∶40)。48h后進行定量的相應抗原攻擊。尾靜脈注射天花粉加依文思藍溶液1mg/kg,30min后斷頭處死。
觀察指標皮內注射抗血清的局部皮膚反應,并測量依文思藍滲出的藍斑直徑大小。計算PCA抑制百分率(%)。PCA抑制百分率=(空白對照組藍斑直徑-用藥組藍斑直徑)/空白對照組藍斑直徑×100%(徐叔云,卞如濂,陳修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二版,1197頁)表2、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01試驗結果見表1。從表中結果可以看出,試藥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在抗血清稀釋度1∶30,1∶40時,表現出顯著性抑制藍斑直徑(P<0.01),抑制率為36.8%和39.6%。表明地黃莖葉粗提取物(1)對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取地黃莖葉1kg,用70%的乙醇水溶液8000ml回流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70%的乙醇水溶液6000ml回流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70%的乙醇水溶液6000ml回流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合并提取液,真空濃縮至干,得地黃莖葉粗提取物(2)230g。
卵白蛋白氣霧吸入引喘試驗取200-250g豚鼠60只,雌雄各半,先于右后腿外側肌肉注射4%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0.2ml/只,同時腹腔注射4%氫氧化鋁凝膠0.2ml致敏。從致敏第二天起,動物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治療組,治療組用地黃莖葉粗提取物(2)2.5g/kg灌胃給藥,共14天,末次藥后,將動物放于密閉的玻璃鐘罩內,待安靜后,啟動空氣壓縮機,以53kPa(400mmHg)的恒壓噴入3.5%卵白蛋白生理鹽水30秒鐘,觀察6分鐘內豚鼠出現喘息性抽搐的潛伏期與發生抽搐的動物數。(徐叔云等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1199頁)表3、地黃莖葉粗提取物(2)對藥物引豚鼠喘的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認為差異顯著,(以*表示)。
試驗結果顯示,地黃莖葉粗提取物(2)2.5g/kg劑量能顯著延長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引喘豚鼠的潛伏期,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地黃莖葉粗提取物(2)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取地黃莖葉1kg,用甲醇8000ml回流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甲醇6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甲醇6000ml回流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合并提取液,真空濃縮至干,得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216g。
卵白蛋白氣霧吸入引喘試驗取200-250g豚鼠60只,雌雄各半,先于右后腿外側肌肉注射4%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0.2ml/只,同時腹腔注射4%氫氧化鋁凝膠0.2ml致敏。從致敏第二天起,動物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組,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組用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2.5g/kg灌胃給藥,共14天,末次藥后,將動物放于密閉的玻璃鐘罩內,待安靜后,啟動空氣壓縮機,以53kPa(400mmHg)的恒壓噴入3.5%卵白蛋白生理鹽水30秒鐘,觀察6分鐘內豚鼠出現喘息性抽搐的潛伏期與發生抽搐的動物數。(徐叔云,卞如濂,陳修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二版,1199頁)。
表4、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對藥物引豚鼠喘的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認為差異顯著,(以*表示)。
試驗結果顯示,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2.5g/kg劑量能顯著延長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引喘豚鼠的潛伏期,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地黃莖葉粗提取物(3)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取地黃莖葉2kg,用水16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2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2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合并水提取液,經過進一步的純化,得地黃莖葉總苷135g,HPLC、TLC檢測表明含有梓醇(catalpol)、地黃莖葉苷A,B,C,D(rehmannioside A,B,C,D)、乙酰梓醇(acetylcatalpol)、二氫梓醇(dihydrocatalpol等,還含有少量的酚苷。含量測定表明,梓醇含量為21.3%,環烯醚萜總苷含量為51.4%。
卵白蛋白氣霧吸入引喘試驗取200-250g豚鼠60只,雌雄各半,先于右后腿外側肌肉注射4%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0.2ml/只,同時腹腔注射4%氫氧化鋁凝膠0.2ml致敏。從致敏第二天起,動物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地黃莖葉總苷組,地黃莖葉總苷組用地黃莖葉總苷150mg/kg灌胃給藥,共14天,末次藥后,將動物放于密閉的玻璃鐘罩內,待安靜后,啟動空氣壓縮機,以53kPa(400mmHg)的恒壓噴入3.5%卵白蛋白生理鹽水30秒鐘,觀察6分鐘內豚鼠出現喘息性抽搐的潛伏期與發生抽搐的動物數。(徐叔云等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1199頁)。
表5、地黃莖葉總苷對藥物引豚鼠喘的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認為差異顯著,(以*表示)。
試驗結果顯示,地黃莖葉地黃莖葉總苷150mg/kg劑量能顯著延長卵白蛋白生理鹽水溶液引喘豚鼠的潛伏期,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地黃莖葉地黃莖葉總苷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被動皮膚過敏試驗(PCA)將大鼠體按重隨機分為2組,10只/組,♀♂各半,分籠飼養,5只/籠。分別為空白對照組、試藥組150mg/kg.d。試驗采用治療性給藥的地黃莖葉總苷,在抗原攻擊前連續給藥地黃莖葉總苷14d。
抗血清制備將上述天花粉氫氧化鋁懸液四只腳掌注射,每只腳掌注射0.1ml,共0.4ml.10-15d成熟,眼球放血約10ml,以3000轉/min離心15min,取上層血清即得抗血清。
被動皮膚致敏將試驗各組大鼠背部脫毛,脊柱兩側距中線1.5cm,各取兩點,每點間隔2cm,面積約1×1cm2,共4點。分別在背部皮膚內注射抗血清的不同稀釋度(1∶301∶40)。48h后進行定量的相應抗原攻擊。尾靜脈注射天花粉加依文思藍溶液1mg/kg,30min后斷頭處死。
觀察指標皮內注射抗血清的局部皮膚反應,并測量依文思藍滲出的藍斑直徑大小。
計算PCA抑制百分率(%)。PCA抑制百分率=(空白對照組藍斑直徑-用藥組藍斑直徑)/空白對照組藍斑直徑×100%(徐叔云等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1197頁)。
表6、地黃莖葉總苷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0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試驗結果見表1。從表中結果可以看出,試藥地黃莖葉總苷在抗血清稀釋度1∶30,1∶40時,表現出顯著性抑制藍斑直徑(P<0.05),抑制率為36.1%和31.0%。表明試藥對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遲發性足墊反應試驗將小鼠按體重隨機分組,10只/組,♀♂各半,分籠飼養,5只/籠,共2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地黃莖葉總苷組。采用治療性給藥。,致敏前給藥5d至致敏后繼續給藥5d,共10d。
致敏5d后NIH小鼠頸部s.c5%綿羊紅細胞(SRBC)0.05ml/只致敏。6d后右足墊s.c5%綿羊紅細胞0.02ml,進行攻擊。左足注射等量生理鹽水作對照。24h后,末次給藥50min處死動物。從踝關節部位剪下兩足稱重。求出兩足的重量差,計算腫脹抑制率。足腫脹抑制率=空白對照組足腫脹程度-用藥組足腫脹程度)/空白對照組足腫脹程度×100%,試驗結果見表4。(徐叔云等主編,藥理實驗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1226頁,1228頁)表7、地黃莖葉總苷對綿羊紅細胞引起的小鼠遲發性足墊反應的影響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認為差異顯著,(以*表示)。
從表中結果可以看出,地黃莖葉總苷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表現出顯著性抑制足腫脹程度(P<0.05),抑制率為32.3%。表明地黃莖葉總苷對抑制綿羊紅細胞引起的小鼠遲發性免疫反應效果較明顯。
取地黃莖葉30kg,用水240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80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藥渣再加水180000ml煮沸提取1小時,濾取提取液,合并水提取液,經過進一步的純化,真空干燥后得地黃莖葉總苷2.12kg,HPLC、TLC檢測表明含有梓醇(catalpol)、地黃苷A,B,C,D(rehmannioside A,B,C,D)、乙酰梓醇(acetylcatalpol)、二氫梓醇(dihydrocatalpol等,還含有少量的酚苷。含量測定表明,梓醇含量為21.4%,環烯醚萜總苷含量為51.5%。
地黃莖葉總苷膠囊的制備,地黃莖葉總苷1200克,分裝于4000粒膠囊。即為本發明的地黃莖葉苷膠囊制劑。規格為每粒含地黃莖葉總苷300mg。
地黃莖葉總苷治療哮喘病的臨床研究1、病例選擇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16-60歲,按照李明華等主編《哮喘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p165)的標準診斷,均為支氣管哮喘病人。隨機分成2組,每組30例,男15例,女15例;A組為治療組,B為對照組。2、治療方法,治療組用地黃莖葉總苷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1粒,連續服用30天;對照組用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每日2次,每次200μg,連續服用30天。3、治療結果,治療結束時,治療組治愈21例,有效9例;對照組治愈12例,有效18例。治療結束后1個月時,治療組治愈15例,有效13例;對照組治愈5例,有效18例。
權利要求
1 地黃莖葉在制備治療過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和/或其它過敏性疾病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
2.按照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地黃莖葉提取物在制備治療過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和/或其它過敏性疾病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
3.按照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在制備治療過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和/或其它過敏性疾病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
4.按照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梓醇含量大于20%,環烯醚萜總苷含量大于50%的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在制備治療過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和/或其它過敏性疾病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
5.按照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治療過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和/或其它過敏性疾病時,地黃莖葉的用量范圍為0.2mg/kg-20g/kg。
6.按照權利要求1和/或2和/或3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地黃莖葉或地黃莖葉提取物在治療過敏性疾病中的應用。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地黃莖葉或地黃莖葉提取物在治療過敏性哮喘病中的應用。
8.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地黃莖葉或地黃莖葉提取物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應用。
9.按照權利要求4中所述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征是地黃莖葉總苷提取物的用量范圍為0.5mg/kg-100mg/kg。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地黃莖葉及地黃莖葉提取物在制備治療和預防哮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病癥的藥物的應用,地黃莖葉、地黃莖葉提取物和地黃莖葉總苷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抗哮喘的活性,是治療和預防哮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病癥的天然藥物。無現有的常見治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病癥類藥物的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P11/06GK1714841SQ20041006224
公開日2006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日
發明者羅何生 申請人:羅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