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百年養生神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百年養生神酒。
背景技術:
作為心腦血管疾病,風濕性疾病發病率極高,死亡及致殘數比例最大, 目前,雖有治療該病的藥物,但主要是用西藥為主,費用高且毒副作用大, 有一些中藥制劑也能夠治療,盡管力fl此,療效仍不能令人滿意。
發明內容
因此,人們對療效更好的治療諸如百年養生神酒的中藥制劑仍存在需求, 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關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報道,本發明人經過反復研 究,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精益求精,,經過上千次試驗,終于找到了療效更 好的治療心腦血管和風濕性疾病的中藥百年養生神酒制劑,從而完成了本發 明。
發明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心腦血管和風濕性疾病的中 藥養生神酒,改善微循環血管,除風濕,增加氣血循環,補氣、補血等,、彌 補了治不愈的空白,給人類減少痛苦,增添幸福健康。
本發明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人參20-40克、天麻30-60克、 全蟲30-60克、鹿茸50-90克、雪蓮l-4棵、地龍30-50克、烏梢蛇1-3條、 靈芝30-70克、川烏30-70克、草烏30-70克、乳香30-65克、沒藥30-70克、 川斷30-80克、狗脊35-80克、杜仲40-80克、年見35-70克、地風35-70克、 防風30-70克、荊芥35-80克、蜈蚣2-8條、桂枝50-100克、穿山龍35-70克、 雷公藤'20-40克、青風藤30-70克、牛夕30-80克、僵蠶35-70克、雞血藤50-120
克、威靈仙35-80克、細辛15-30克、天仙藤30-80克、黑附片40-90克、何
首烏60-120克、蕪活40-70克、紅花35-70克、秦艽35-70克、獨活40-90克、
當歸30-80克、丹參50-120克、木瓜40-80克、五加皮35-80克、水蛭30-70
克、赤芍40-90克、絡石藤40-80克、土元20-50.克、杞果40-100克、葛根
40-80克、淫羊藿30-60克、川芎40-90克、黃芪50-150克、桑寄生35-70克。
本發明藥物選擇人參、天麻、全蟲、鹿茸、雪蓮、地龍、烏梢蛇、靈芝、 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川斷、狗脊、杜仲、年見、地風、防風、荊芥、
蜈蚣、桂枝、穿山龍、雷公藤、青風藤、牛夕、僵蠶、雞血藤、威靈仙、細 辛、天仙藤、黑附片、何首烏、羌活、紅花、秦艽、獨活、當歸、丹參、木 瓜、五加皮、水蛭、赤芍、絡石藤、土元、杞果、葛根、淫羊藿、川芎、黃 芪、桑寄生進行組合制成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 從而能夠有效治療,心腦血管、半身不隨、關節炎、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 疾病。
其中選用是因為人參,又名紅參,性味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天麻,性味甘,溫,歸肝經, 平肝息風、止痙。全蟲,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息風鎮痙,攻毒散結, 通絡止痛。鹿茸,味甘咸,性溫,歸腎,肝經,能增強免疫力,抗疾病,抗 衰老。雪蓮,甘微苦,性溫,入肝,腎三經,除寒,壯陽,調經,止血。地 龍,俗稱曲蟮,蚯頓,性寒,味咸,清熱、平肝、止喘、通洛。烏梢蛇,無毒、 性味甘,平、歸肝經,祛風,通絡,止痙。靈芝,甘淡、微苦、平、無毒, 人心肝、目卑、肺、腎經、能補肺益腎和胃健睥、安神定志,扶正固本。川烏、 味辛苦,性溫,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草烏,為北烏頭的干燥塊根, 其性味辛、苦、熱、有毒、歸心、肝、腎、脾經。乳香,味辛,熱,微毒、
歸經,入心、肝、脾經、功效為活血行氣,消腫生肌。沒藥,性味,苦辛, 溫,無毒、歸經,入肝經、散血去瘀,消腫定痛。川斷,性溫,味苦、微辛,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調血脈,止痛,生肌肉。狗脊,性味,苦甘,平,溫, 微熱,歸經,入心,肝、腎三經,補肝腎,除風濕,健腰腳,利關節。杜仲 ,性味苦,溫,.有毒入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舒筋活血,止i痛。年見、 性溫,味苦,辛,歸肝,腎經,祛風濕,壯筋骨。地風,又名地風皮、追地 風、鉆地風,藥性溫、藥味、微辛、澀、歸膀胱、腎經、祛風除濕,通經絡, 行氣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腰肌勞損。防風,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膀 胱、肝、脾經、解表祛風濕,止痙。荊芥,性味,辛,溫,歸經,入肺,肝 經。蜈蚣,藥性咸、辛,溫、有毒、歸肝、脾、肺經、敗毒抗癌、息風解痙、 退炎治瘡。桂枝、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 脈,助陽化氣。穿山龍、性甘、味苦、溫。鎮咳、.祛痰、平喘、雷公藤,藥 性苦、辛,涼,大毒,歸肝、脾、肺經,敗毒抗癌、祛濕散結。.青風藤,性 味苦、辛,平,歸經,.歸肝、脾經,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牛夕,也叫 牛膝,.性味歸經,苦、酸,平,歸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 引血下行。僵蠶,性味歸經,平,咸,歸肝、肺經,祛風定驚,化痰散結。 雞血藤,性味,苦甘,溫,苦溫微甘、歸經,入心、脾二經,活血、舒筋。 威靈仙,藥性為,辛、苦、溫,歸膀胱經,該藥性溫祛風濕。通絡止痛,消 骨鯁。細辛,性溫,味辛,功能溫經散寒、化飲、祛風止痛,天仙藤,性味 歸經,苦微辛寒,入肺,大腸經,清肺、止咳、平喘。黑附片,性味,大辛, 大熱,有毒,歸經,心,脾,腎,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溫陽逐寒。 何首烏,性味歸經,苦甘澀,微溫,補肝,益腎,養血,祛風、藥味苦、性 溫、不寒不燥;養血強腎,壯筋骨,烏須發,為滋補良藥。羌活,性味辛,
性溫,無毒,除風散寒,解表發汗。紅花,性味辛,溫、活血通經,去瘀止 痛。秦艽、性味苦辛,平、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獨活,性味歸 經,辛,苦,微溫,歸腎,肝,膀脫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當歸, 性味甘辛,溫,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丹參,性微寒,味苦、祛 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木瓜,性味酸咸,溫,濕,無毒,平肝和胃, 去濕舒筋。.五加皮,性味辛,溫,苦,微寒,無毒,歸經,入肝入肺、腎二 經,入足少陰、厥陰經,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水蛭,性味咸苦,平, 有毒,破血,逐瘀,通經。赤芍,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
血,散瘀止痛。絡石藤,別名絡石、云花、石龍藤、絡石草,藥性,微寒, 藥味,苦,歸經,歸心、肝經,涼血消腫,祛風,通絡,止血,消瘀。土 元.,又稱土鱉蟲,性寒,有微毒,具有化淤止血,消腫止痛,通絡理傷,接 筋續骨等功效。杞果,性味甘平,滋補肝腎、益精朋目和養血、增強免疫力。 葛根,性味甘辛,平、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淫羊藿,藥性辛、 甘藥味,溫,歸肝、腎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川芎,性味辛,溫、 行氣,祛風,燥濕,活血止痛。黃芪,性味溫,味甘、補氣固表,.排毒,利 尿,生肌。桑寄生,性味苦甘,平、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渾,通經絡,益 血,安胎。以上藥物的協同作用能夠有效冶療心腦血管、半身不隨、關節炎、 肩周炎、坐骨神經疼等疾病,使用本發明見效快,治愈率高。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人參20-40克、天麻30-60克、 全蟲30-60克、鹿茸50-90克、雪蓮l-4棵、地龍30-50克、烏梢蛇1-3條、 靈芝30-70克、川烏30-70克、草烏30-70克、乳香30-65克、沒藥30-70克'、 川斷30-80克、狗脊35-80克、杜仲40-80克、年見35-70克、地風35-70克、
防風30-70克、荊芥35-80克、蜈蚣2-8條、桂枝50-100克、穿山龍35-70克、 雷公藤20-40克、青風藤30-70克、牛夕30-80克、僵蠶35-70克、雞血藤50-120 克、威靈仙35-80克、細辛15-30克、天仙藤30-80克、黑附片40-90克、何 首烏60-120克、蕪活40-70克、紅花35-70克、秦艽35-70克、獨活40-90克、 當歸30-80克、丹參50-120克、木瓜40-80克、五加皮35-80克、水蛭30-70 克、赤芍40-90克、絡石藤40-80克、土元20-50克、杞果40-100克、葛根 40-80克、淫羊藿30-60克、川芎40-90克、黃芪50-150克、桑寄生35-70克。 根據各藥物的藥性,牛夕用酒炒,杜仲用鹽炒后粉碎成棵粒狀,將上述重量 配比的藥物混合按照常規的方法泡制成藥酒即可。根據中醫的君臣佐使是根 據病情的虛實寒熱而定,如果是氣虛型病人如用黃芪、人參。方中則以人 參.、.天麻、鹿茸、雪蓮、全蟲、地龍、水蛭等為君,黃芪、杜仲、當歸等為 臣,羌活、獨活、丹參、木瓜等為佐,赤芍、杞果、葛根等為使,在眾藥中, 可根據中臣八法辯證,方中的藥物可以任意加減,因此本方中是以加速氣血
循環、除濕具實之證而配伍,注意該藥物不可過量服用。
實施例1:
本發明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人參20克、天麻30克、全蟲 30克、鹿茸50克、雪蓮1棵、地^;30克、烏梢蛇1條、靈芝30克、川烏 30克、草烏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川斷30克、狗脊35克、杜仲 40克、年見35克、地風35克、防風30克、荊芥35克、蜈蚣2條、桂枝50 克.、穿山龍35克、雷公藤20克、青風藤30克、牛夕30克、僵蠶35克、雞 血藤50克、威靈仙35克、細辛15克、天仙藤30克、黑附片40克、何首烏 60克、羌活40克、紅花35克、秦艽35克、獨活40克、當歸30克、丹參 50克、木瓜40克、五加皮35克、水蛭30克、赤芍40克、絡石藤40克、土 元20克、杞果40克、葛根40克、淫羊藿30克、川芎40克、黃芪50克、 桑寄生35克。.根據各藥物的藥性,牛夕用酒炒,杜仲用鹽炒后粉碎成棵粒狀, 將上述重量配比的藥物混合按照常規的方法泡制成藥酒即可。根據中醫的君 臣佐使是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而定,如果是氣虛型病人如用黃芪、人參。 方中則以人參、天麻、鹿茸、雪5^、全蟲、地龍、水^等為君,黃芪、杜仲、 當歸等為臣,羌活、獨活、丹參、'木瓜等為佐,赤芍、杞果、葛根等為使, 在眾藥中,可根據中臣八法辯證,..方中的藥物可以任意加減,.邁此本方中是 以加速氣血循環、除濕具實之證而配伍,注意該藥物不可過量服用。 實施例2
本發明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人參30克、天麻40克、全蟲 40克、鹿茸70克、雪蓮2棵、地龍40克、烏梢蛇2條、靈芝50克、川烏 50克、草烏50克、乳香40克、沒藥50克、川斷50克、狗脊50克、杜仲 50克、年見50克、地風50克、防風50克、荊芥50克、蜈蚣5條、桂枝80 克、.穿山龍50克、雷公藤30克、青風藤50克、牛夕50克、僵蠶50克、雞 血藤80克、威靈仙50克、細辛20克、天仙藤50克、黑附片70克、何首烏 90克、羌活60克、紅花50克、秦艽50克、獨活70克、當歸50克、丹參 80克、木瓜60克、五加皮60克、水蛭50克、赤芍70克、絡石藤60克、土 元30克、杞果70克、葛根50克、淫羊藿40克、川芎70克、黃芪100克、 桑寄生50克。根據各藥物的藥性,牛夕用酒炒,杜仲用鹽炒后粉碎成裸粒狀, 將上述重量配比的藥物混合按照常規的方法泡制成藥酒即可。根據中醫的君 臣佐使是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而定,如果是氣虛型病人如用黃芪、人參。 方中則以人參、天麻、鹿茸、雪落、全蟲、地龍、水蛭等為君,黃喪、杜仲、 當歸等為臣,羌活、獨活、丹參、木瓜等為佐,赤芍、杞果、葛根等為使,
在眾l^中,可根據中臣八法辯證,方中的藥物可以任意加減,因此本方中是 以加速氣血循環、除濕具實之證而配伍,注意該藥物不可過量服用。
實施例3
本發明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豐斗藥制成的人參40克、天麻60克、全蟲
60克、鹿茸90克、雪蓮4棵、地龍50克、烏梢蛇3條、靈芝70克、川烏 70克、草烏70克、乳香65克、沒藥70克、川斷80克、狗脊80克、杜仲 80克、年見70克、地風70克、防風70克、荊芥80克、蜈蚣8條、桂枝100 克、穿山龍70克、雷公藤40克、青風藤70克、牛夕80克、僵蠶70克、雞 血藤120克、威靈仙80克、細辛30克、天仙藤80克、黑附片90克、何首 烏120克、羌活70克、紅花70克、秦艽70克、獨活90克、當歸80克、丹 參120克、木瓜80克、五加皮80克、水蛭70克、赤芍90克、絡石藤80克、 土元50克、杞果100克、葛根80克、淫羊藿60克、川芎90克、黃芪150 克、桑寄生70克。根據各藥物的藥性,牛夕用酒炒,杜仲用鹽^! 后粉碎成棵 粒狀,將上述重量配比的藥物混合按照常規的方法泡制成藥酒即可。根據中 醫的君臣佐使是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而定,如果是氣虛型病人如用黃芪、 人參。方中則以人參、天麻、鹿茸、雪蓮、全蟲、地龍、水蛭等為君,黃芪、 杜仲、當歸等為臣,.羌活、獨活、丹參、木瓜等為佐,赤芍、杞果、葛根等 為使,在眾藥中,可根據中臣八法辯證,方中的藥物可以任意加減,因此本 方中是以加速氣血循環、除濕具實之證而配伍,注意該藥物不可過量服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百年養生神酒,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配治成的人參20-40克、天麻30-60克、全蟲30-60克、鹿茸50-90克、雪蓮1-4棵、地龍30-50克、烏梢蛇1-3條、靈芝30-70克、川烏30-70克、草烏30-70克、乳香30-65克、沒藥30-70克、川斷30-80克、狗脊35-80克、杜仲40-80克、年見35-70克、地風35-70克、防風30-70克、荊芥35-80克、蜈蚣2-8條、桂枝50-100克、穿山龍35-70克、雷公藤20-40克、青風藤30-70克、牛夕30-80克、僵蠶35-70克、雞血藤50-120克、威靈仙35-80克、細辛15-30克、天仙藤30-80克、黑附片40-90克、何首烏60-120克、羌活40-70克、紅花35-70克、秦艽35-70克、獨活40-90克、當歸30-80克、丹參50-120克、木瓜40-80克、五加皮35-80克、水蛭30-70克、赤芍40-90克、絡石藤40-80克、土元20-50克、杞果40-100克、葛根40-80克、淫羊藿30-60克、川芎40-90克、黃芪50-150克、桑寄生35-70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百年養生神酒,是由人參、天麻、全蟲、鹿茸、雪蓮、地龍、烏梢蛇、靈芝、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川斷、狗脊、杜仲、千年見、地風、防風、荊芥、蜈蚣、桂枝、穿山龍、雷公藤、青風藤、牛膝、僵蠶、雞血藤、威靈仙、細辛、黑附片、何首烏、羌活、紅花、秦艽、獨活、當歸、丹參、木瓜、五加皮、水蛭、赤芍、絡石藤、土元、杞果、葛根、淫羊藿、川芎、黃芪、桑寄生、進行組合制成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腦血管、半身不遂、關節炎、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使用本發明見效快,治愈率高。
文檔編號A61K35/58GK101095845SQ20071005477
公開日2008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16日
發明者任重祥 申請人:任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