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學技術領域的測試儀,尤指一種應用于 測試人體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形成血栓的能力、傾向或程度大小的實 驗儀器,用來判斷隱性血栓狀態,即血栓形成前狀態或血液高凝聚 狀態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
背景技術:
醫學技術領域的一種體外模擬測試儀,可以根據人體血栓形成 的血液動力學原理,用模擬的方法測試人體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形成 血栓的能力、傾向或程度大小,可以用來判斷隱性血栓狀態,即血 栓形成前狀態或血液高凝聚狀態的實驗儀器。由于所測試的血樣為 處在血管內正在流動的血液,故在體外采用模擬的方法所形成的人 造血栓被稱之為"體外模擬血栓"或"隱性血栓"。該模擬方法最早是在1958年由美國人Chandler發表的,Chandler當時報道的是將 一根注入1. 5ml未經抗凝的新鮮血液樣品的塑料管連接成一個圓環 (后人稱之為Chandler旋轉環),安放在一架電唱機的轉盤上面, 讓圓環隨著轉盤旋轉,用來觀察體外塑料管血栓形成的簡單實驗裝 置。本發明人在國內首先根據Chandler旋轉環人造血栓形成原理, 將Chandler旋轉環實驗裝置技術進行改建和創造,在1987年向中 國專利局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雙環式體外血栓檢測儀"并被獲得 批準(專利號為GG87211207),之后,本發明人又將上述專利技術 進行改建和創造,在1988年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多環連續置換式血栓儀"也被獲得批準(專利號為88217443.6)。上 述專利技術在經過十多年的實踐運用之后,證明該技術在現代醫學 臨床,尤其在心腦血栓病防治臨床有著重要的應用和推廣價值,本 發明人2003年在向國內外發行的《老年醫學與保健》雜志第9巻第 1期p31-p33所發表的題為"凌橋鎮250例老年人心腦血栓三年臨 床預防觀察"論文,就是本發明人上述專利技術運用的典型范例。 但上述專利技術在長期應用過程中發現,仍有下述不足之處1,實驗恒溫系統,即實驗塑料環管及環架所安放的場所,無論 是轉盤式或者是滾筒式,大多是采用金屬塊直接加熱的方法。采用 金屬塊加熱,對小體積樣品環境的恒溫效果較為穩定,而在樣品體 積較大或者樣品數量較多情況下,采用金屬塊加熱方法容易產生較 大的溫度波動,尤其是滾筒式裝置,采用在滾筒外圍的金屬塊加熱 并控溫,由于滾筒兩端封閉不嚴,處在滾筒內安放在環架上的實驗 樣品很難實現精確恒溫,從而影響實驗結果;2,以往所有根據Chandler旋轉環原理設計的裝置(包括本發 明人的前兩項專利),最后的實驗結果,即對體外形成的人造血栓大 小的測定,均是同時采用長度mm (用尺測量)和重量mg (用天平測 量)兩個不同的標量單位來表達的。這種測定方式和結果表達方法, 不但操作不便,而且,難以制定標準,實驗誤度較大。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種 改進型的實驗儀器,具體結構為通過整體系統控溫結構來替代原 先局部金屬塊加熱控溫結構,將實驗滾筒安置在一個恒溫的空間里,并將整個實驗滾筒周壁制成網孔狀結構;通過安裝增設實驗滾筒旋轉裝置、實驗環架自動推進裝置、實驗環架自動脫出保護裝置和對 實驗結果智能化圖象處理等裝置,達到在快速、簡便和大樣本測定 的前提下,大大減少實驗誤差,使實驗結果實現定量化、標準化,7并能提高測定結果的直觀性和精確度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 儀。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主要解決如何實現體外隱 性血栓模擬系統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兩大部分硬件結構的有機 組合問題;要解決整體結構如何與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的組合 問題;要解決實驗滾筒周壁制成網孔狀結構問題;要解決實驗滾筒 能夠恒速平穩旋轉問題;要保證實驗環架推手定時運作并將實驗環 架推入實驗滾筒問題;要解決實驗滾筒內環架的自動脫出以及如何實現實驗結果智能化圖象處理技術等有關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裝置有加 熱元件、感溫元件、穩壓電源、繼電器、電機、齒輪、軸承、滾筒、 環架、打印機、數碼相機及計算機等部件組成,由體外隱性血栓模 擬系統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兩大部分組成,體外隱性血栓模擬 系統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之間的各部件通過穩壓電源和底板相 互聯接,并和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一起組合為一完整的分析儀, 其中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至少包括有一實驗滾筒安裝在由加熱元件、感溫元件、空氣攪拌器和控溫 裝置組成的恒溫空間中,所述加熱元件和控溫裝置分別安裝固定在 底板上,感溫元件和空氣攪拌器分別安裝固定在底板的隔壁上;實 驗滾筒的兩端分別安裝著滾動軸承,在實驗滾筒一側軸承外安裝有 齒輪;一滾筒旋轉驅動裝置由滾筒電機、齒輪、滾動軸承和實驗滾筒 組成,所述齒輪和滾筒電機相互聯接后安裝固定在底板的隔壁上, 齒輪與滾動電機軸上的齒輪為相匹配連接,滾筒電機通過齒輪和軸 承與滾動軸承和實驗滾筒之間為相互匹配聯接;一實驗環架自動推進裝置由實驗環架推手、帶齒推進桿、推進電機、推進控制裝置、限位開關A、限位開關B、突起和放放環槽組 成,所述帶齒推進桿上設有突起,帶齒推進桿與推進電機相互連接, 帶齒推進桿與實驗環架推手相互連接后,安裝固定在底板的隔壁上; 推進控制裝置安裝固定在底板上;限位開關A和限位開關B分別安 裝固定在底板的隔壁上;放環槽設置在環架推手與實驗滾筒之間的 前端,并安裝固定在底板的隔壁上;推進電機正面旋轉,通過推進 電機軸上的齒輪帶動帶齒推進桿移動,處在環架推手與實驗滾筒之 間的樣品環架推入實驗滾筒中,此時,處在實驗滾筒另一端最后一 個實驗環架推出實驗滾筒,并從出口槽滾出,與此同時,帶動帶齒 推進桿上的突起接觸到限位開關B;推進電機反向旋轉,帶齒推進 桿和與它相連接的環架推手也隨著反向移動,帶齒推進桿上的突起 為接觸到限位開關A;一環架脫出保護裝置由環架擋手、擋手緩沖彈簧和出口槽組成, 在滾筒樣品出口端設置一環架自動脫出滾動的出口槽,滾筒樣品出 口端安裝有彈性的密封蓋,在出口端的槽內放入彈簧,彈簧的一端 安裝固定在底板的隔壁上,另一端與環架擋手通過螺絲緊固連接;一實驗環架設置在實驗滾筒內,每個實驗環架上安裝有3個定位彈簧,實驗環架為套放實驗塑料管,并在每個實驗環架上面開鑿 一個套管凹槽;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由數碼相機、圖象處理計算機和彩色打 印機組成,所述數碼相機、圖象處理計算機和彩色打印機之間分別 通過穩壓電源和底板相互聯接固定,數碼相機的輸出信號傳遞到圖 象處理計算機的輸入端,圖象處理計算機的輸出信號傳遞到彩色打 印機的輸入端。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實驗滾筒表面為網孔狀 結構,在實驗滾筒內設置有裝載至少等于io個實驗環架的結構。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實驗環架的形狀為L 型,在實驗環架上面緊套住一根實驗塑料管,每個實驗環架上開鑿 凹槽的大小與實驗塑料管套管的大小相互匹配。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出口槽的寬度大小為大 于等于實驗環架的直徑大小。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 件的電路結構至少包括有-一穩壓電源的輸出信號分為三路第一路輸出信號同時傳遞到 滾動電機和控溫裝置的輸入端,控溫裝置輸出信號同時傳遞到加熱 元件和感溫元件的輸入端,感溫元件輸出信號反饋到控溫裝置的輸 入端;第二路輸出信號傳遞到推進控制裝置的輸入端,輸出信號依次順序傳遞到推進控制裝置中的延時電路A、延時電路B和延時電路C 模塊的輸入端,在延時電路B上連接一個放環指示燈,在延時電路 C上連接一個停止放環指示燈;延時電路C模塊的輸入輸出端與觸 發器的輸出輸入端相連接;第三路輸出信號通過手動啟動器與觸發器的輸入端相連接; 一觸發器輸出信號經由繼電器A傳遞到推進電機的正向輸入 端,推進電機的正向輸出信號經由限位開關B傳遞到繼電器B的輸 入端,繼電器B的輸出信號傳遞到推進電機的反向輸入端,推進電 機的反向輸出信號經由限位開關A傳遞到觸發器的輸入端。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延時電路A的定時控制 時間為45秒;延時電路B的定時控制時間為IO秒;延時電路C的 定時控制時間為5秒。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采用整體系統控溫替代原先局部金屬塊加熱控溫,將實驗滾筒安置在一個恒溫的空間里,并將整個實驗滾筒周壁制成網孔狀結構,便于實驗滾筒內外的溫度均恒;通過安裝實驗滾筒旋轉裝置,保證了實驗滾筒能夠恒速平穩旋轉; 通過安裝實驗環架自動推進裝置,保證了實驗環架推手定時運作并 將實驗環架推入實驗滾筒;通過采用密封活動式樣品出口裝置替代 原先開放式出口方式,在滾筒樣品出口端安裝有較大彈性的密封蓋, 既能夠保護滾筒內環架在旋轉時候的穩固,又便于滾筒內環架的自 動脫出;采用對實驗結果智能化圖象處理技術,并將處理結果自動 彩色打印出報告的方式,替代早先的量長度稱重量的原始結果處理 方式;該裝置保證在快速、簡便和大樣本測定的前提下,大大減少 了實驗誤差,使實驗結果實現定量化、標準化,同時,明顯提高測 定結果的直觀性和精確度;具有結構合理,操作方便等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驗環架結構的主視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2中A-A方向的剖視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電路結構方框示 意圖;附圖中標號說明-101— 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102— 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l一 彈簧;2— 出口槽;3— 齒輪; 4一滾筒電機; 5—實驗滾筒;21— 凹槽;22— 定位彈簧;24— 穩壓電源;25— 觸發器;6— 塑料管;7— 實驗環架; 8_放環槽;9一推進控制裝置; 10—底板; ll一空氣攪拌器;12— 環架擋手;13— 加熱元件; 14一感溫元件;15— 滾動軸承;16— 環架推手;17— 控溫裝置;18— 推進電機;19一帶齒推進桿; 20一塑料管套管;26— 繼電器A;27— 繼電器B;28— 放環指示燈;29— 停止放環指示燈;30— 手動啟動器;40—限位開關A; 41一限位開關B; 42—突起;50— 數碼相機;51— 圖象處理計算機;52— 彩色打印機; 91一延時電路A;92— 延時電路B;93— 延時電路C;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附圖1、 2、 3、 4所示,本實用新型有加熱元件、感溫元件、穩壓電源、繼電器、電機、齒輪、軸承、滾筒、環架、打印機、數碼相機及計算機等部件組成,由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101 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102兩大部分組成,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 統101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102之間的各部件通過穩壓電源24 和底板10相互聯接,并和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一起組合為一完整的分析儀,其中-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101至少包括有一實驗滾筒5安裝在由加熱元件13、感溫元件14、空氣攪拌器 11和控溫裝置17組成的恒溫空間中,所述加熱元件13和控溫裝置17分別安裝固定在底板10上,感溫元件14和空氣攪拌器11分別 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實驗滾筒5的兩端分別安裝著滾動軸 承15,在實驗滾筒5—側軸承外安裝有齒輪3;一滾筒旋轉驅動裝置由滾筒電機4、齒輪3、滾動軸承15和實 驗滾筒5組成,所述齒輪3和滾筒電機4相互聯接后安裝固定在底 板10的隔壁上,齒輪3與滾動電機4軸上的齒輪為相匹配連接,滾 筒電機4通過齒輪和軸承與滾動軸承15和實驗滾筒5之間為相互匹 配聯接;一實驗環架自動推進裝置由實驗環架推手16、帶齒推進桿19、 推進電機18、推進控制裝置9、限位開關A40、限位開關B41、突 起42和放放環槽8組成,所述帶齒推進桿19上設有突起42,帶齒 推進19與推進電機18相互連接,帶齒推進桿19與實驗環架推手 16相互連接后,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推進控制裝置9安 裝固定在底板10上;限位開關A40和限位開關B41分別安裝固定 在底板10的隔壁上;放環槽8設置在環架推手16與實驗滾筒5之 間的前端,并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推進電機18正面旋轉, 通過推進電機18軸上的齒輪帶動帶齒推進桿19移動,處在環架推 手16與實驗滾筒5之間的樣品環架推入實驗滾筒5中,此時,處在 實驗滾筒5另一端最后一個實驗環架7推出實驗滾筒5,并從出口 槽2滾出,與此同時,帶動帶齒推進桿19上的突起42接觸到限位 開關B41;推進電機18反向旋轉,帶齒推進桿19和與它相連接的 環架推手16也隨著反向移動,帶齒推進桿19上的突起42為接觸到 限位開關A 40;一環架脫出保護裝置由環架擋手12、擋手緩沖彈簧1和出口槽 2組成,在滾筒樣品出口端設置一環架自動脫出滾動的出口槽2,滾 筒樣品出口端安裝有彈性的密封蓋,在出口端的槽內放入彈簧1, 彈簧1的一端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另一端與環架擋手12 通過螺絲緊固連接;一實驗環架7設置在實驗滾筒5內,每個實驗環架7上安裝有 3個定位彈簧22,實驗環架7為套放實驗塑料管6,并在每個實驗 環架7上面開鑿一個套管凹槽21;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102由數碼相機50 、圖象處理計算機 51和彩色打印機52組成,所述數碼相機50、圖象處理計算機51 和彩色打印機52之間分別通過穩壓電源24和底板10相互聯接固 定,數碼相機50的輸出信號傳遞到圖象處理計算機51的輸入端, 圖象處理計算機51的輸出信號傳遞到彩色打印機52的輸入端。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實驗滾筒5表面為網孔 狀結構,在實驗滾筒5內設置有裝載至少等于10個實驗環架7的結 構。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實驗環架7的形狀為L 型,在實驗環架7上面緊套住一根實驗塑料管6,每個實驗環架7 上開鑿凹槽21的大小與實驗塑料管套管20的大小相互匹配。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出口槽2的寬度大小為 大于等于實驗環架7的直徑大小。請參閱附圖4所示,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整 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的電路結構至少包括有-一穩壓電源24的輸出信號分為三路第一路輸出信號同時傳遞 到滾動電機4和控溫裝置17的輸入端,控溫裝置17輸出信號同時 傳遞到加熱元件13和感溫元件14的輸入端,感溫元件14輸出信號 反饋到控溫裝置17的輸入端;第二路輸出信號傳遞到推進控制裝置9的輸入端,輸出信號依 次順序傳遞到推進控制裝置9中的延時電路A 91、延時電路B 92 和延時電路C 93模塊的輸入端,在延時電路B 92上連接一個放環 指示燈28,在延時電路C 93上連接一個停止放環指示燈29;延時 電路C 93模塊的輸入輸出端與觸發器25的輸出輸入端相連接;第三路輸出信號通過手動啟動器30與觸發器25的輸入端相連接;一觸發器25輸出信號經由繼電器A 26傳遞到推進電機18的正 向輸入端,推進電機18的正向輸出信號經由限位開關B 41傳遞到 繼電器B 27的輸入端,繼電器B 27的輸出信號傳遞到推進電機18 的反向輸入端,推進電機18的反向輸出信號經由限位開關A 40傳 遞到觸發器25的輸入端。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的延時電路A 91的定時控 制時間為45秒;延時電路B92的定時控制時間為IO秒;延時電路 C 93的定時控制時間為5秒。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為首先是采用整體系統控溫替代原先局部金屬塊加熱控溫。在這 一部分具體實施的實用新型技術為(1)將正好容納10個特制的L 型實驗環架的實驗滾筒安置在一個恒溫的空間里;(2)為便于實驗 滾筒內外的溫度均恒,將整個實驗滾筒周壁制成網孔狀結構;本實用新型第二部分實施的實用新型技術是安裝一套由滾筒電 機、滾動軸承和齒輪組成的實驗滾筒旋轉裝置,保證實驗滾筒能夠 恒速平穩旋轉;本實用新型第三部分實施的實用新型技術是安裝一套由實驗環 架推手、帶齒推進桿、推進電機、限位開關、推進控制電路組成的 實驗環架自動推進裝置,保證實驗環架推手定時運作并將實驗環架 推入實驗滾筒;本實用新型第四部分實施的實用新型技術為采用密封活動式樣 品出口裝置替代原先開放式出口方式。(1)在滾筒樣品出口端安裝 有較大彈性的密封蓋,既能夠保護滾筒內環架在旋轉時候的穩固, 又便于滾筒內環架的自動脫出;(2)在滾筒樣品出口端設制一個供 環架自動脫出滾動的出口槽,給實驗操作者帶來方便;本實用新型第五部分實施的實用新型技術為采用對實驗結果智 能化圖象處理技術,并將處理結果自動彩色打印出報告的方式,替 代早先的量長度稱重量的原始結果處理方式。請參閱附圖1所示,圖1中標示的為本實用新型主體體外隱性 血栓模擬系統和檢測結果圖象數據處理系統兩部分連接一起的明視 結構配置圖。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由周壁制成網孔狀結構的實驗滾筒5、滾筒旋轉驅動裝置、實驗環架7、實驗環架推進裝置、實驗 環架脫出保護裝置及恒溫控制系統組成。整個實驗滾筒被安裝在由 加熱元件13,感溫元件14,空氣攪拌器11和控溫裝置17所組成的 恒溫空間中,并始終維持實驗所需的37 。C。由于滾筒周壁為網孔 狀結構,加上在實驗運作時滾筒不停地轉動,所以處在滾筒內的IO 個實驗環架7,以及被安放在實驗環架上的注人血樣品的塑料管6 均可以獲得較穩定的37 "C實驗環境。實驗滾筒5兩端分別安裝著 滾動軸承15,在滾筒一側(左側)軸承外安裝有齒輪3,它與滾動 電機4軸上的齒輪相匹配連接。當給滾動電機供電滾動電機轉動時, 實驗滾筒便被帶動滾動起來。由于在每個環架上都安裝3個定位彈 簧22,使處在滾動內的10個環架均能夠既保持位置相對穩定又能 夠松動,在滾筒滾動時,IO個環架也一起被帶動滾動起來。請參閱附圖2、 3所示,圖2和圖3中標示的實驗環架7為L形 狀,是專門設計來套放實驗塑料管6的,根據Chandler實驗原理的 需要,必須使用一根短的塑料套管將實驗塑料管兩頭連接起來形成 一個圓環,為此,在每一個環架上面均開鑿一個套管凹糟21,使整 個實驗圓環能夠平整的安放在環架上面。整個主機圖1中間的結構為環架自動推進裝置,系由環架推手 16,帶齒推進桿19,推進電機18,限位開關A40,限位開關B41, 限位突起42,以及推進控制裝置9組成。當樣品環架,即注入實驗 血樣的塑料管6被安放在實驗環架7上之后,即從主機的放環槽8送入到環架推手與滾筒之間,當給推進電機送電時,推進電機轉動 并通過電機軸上的齒輪帶動帶齒推進桿移動,將己處在環架推手與 滾筒之間的樣品環架推入滾筒中。整個主機圖1的右端部分為檢測結果圖象數據處理系統,系由有彩色數碼相機50、圖象數據處理計算機51和彩色打印機52所組 成,用來對實驗檢測結果進行智能化處理。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運作的電路原理圖。下面結合圖示將 整個儀器的動作完成過程描述如下-實驗工作開始,儀器接通電源,穩壓電源24同時向滾動電機 4、控溫裝置17和推進電機18的推進控制裝置9供電,滾動電機旋 轉,通過齒輪3帶動實驗滾筒5旋轉,同時,控溫裝置17通過加熱 元件13、感溫元件14和空氣攪拌器11,保持實驗滾筒內外所處的 實驗環境溫度為37 。C。穩壓電源供電后,推進電機18的推進控制 裝置9開始工作,該定時控制器由A (45秒)延時電路、B (10秒) 延時電路和C (5秒)延時電路組成,總共延時為60秒,即儀器每 隔60秒發出一個電信號給觸發器25,打開繼電器A26,給推進電 機18送電。推進電機開始正面旋轉,帶動帶齒推進桿19和與它相 連接的環架推手16,向滾筒方向快速移動,在這時候,實驗人員如 果從放環槽8向儀器內放進一個樣品環架落入到環架推手16與滾筒 5之間,就會被順勢推入實驗滾筒內,與此同時,也將已處在實驗 滾筒另一端(排在第IO個位置)最后一個環架推出實驗滾筒,并從 出口槽滾出。在這過程完成時,正好帶齒推進桿19上的突起42接 觸到限位開關B41,繼電器B27被打開,使通向推進電機18的電 流反向,推進電機即刻反向旋轉,帶齒推進桿19和與它相連接的環 架推手16也隨著反向移動,待帶齒推進桿19上的突起42接觸到限 位開關A40時,通過觸發器25切斷推進電機的電源,觸發延時電 路又重新開始工作。在10秒延時電路上連接一個放環指示燈28,在5秒延時電路上連接一個停止放環指示燈29。當推進控制裝置9 經過45秒延時后,放環指示燈28通電先閃亮,同時顯示閃亮的時 間為10秒。這10秒鐘的間隔,是專門設計來給操作者放置實驗樣 品環架的時間;IO秒后,放環指示燈熄滅,停止放環指示燈29則 通電閃亮,其閃亮時間為5秒,這是發出警示,提醒操作者注意 在這5秒鐘的間隔時間里,應盡量避免往儀器中放置實驗樣品環架, 否則,很容易出現環架還未來得及進入實驗滾筒內,就在實驗滾筒 口被快速推進的環架推手夾住,造成儀器停機或部件損害。5秒后, 定時控制器發出一個電信號給觸發器25,打開繼電器A26,給推進 電機18送電,從而又開始形成一次推進環架的動作。由于在實際操 作過程中,實驗人員在抽取血樣時,不可能完全按照儀器固定設計 的時間間隔來操作,為此,本實用新型在電路和結構上稍作了一點 改進,特地安裝了一個保險的手動啟動裝置,即在觸發器25前,連 接一個手動啟動器30,這樣,倘若實驗人員在儀器固定運作的時間 間隔之外,已經完成抽取血樣,就可以隨即通過手動啟動器,將血 樣環架送入實驗滾筒。由于設計預先確定在滾動的實驗滾筒內正好放置10個實驗環 架(另有1至2個備用環架),而每相隔1分鐘,完成一次推進環架 動作,即每相隔l分鐘,從放放環槽送進一個實驗環架,同時,從 出口槽推出一個實驗環架,依此類推,也就是說,每一個實驗環架 從被送進實驗滾筒到被推出實驗滾筒,在滾動的實驗滾筒內所呆的 時間正好為10分鐘,IO分鐘是完成實驗所規定的時間。由此可見, 在儀器正常運作時,可以達到每1分鐘完成一個樣品測試,可見其 工作效率是較高的。本儀器運作的最后一道操作程序就是對實驗結果進行圖象數 據分析。具體操作過程是,當血樣環架被推出滾筒后,立即將盛置 血樣的塑料管從實驗環架上取下,從塑料套管處,打開塑料環管,然后,將塑料管中的血樣倒在彩色數碼相機50鏡頭下,血樣中所形 成的人造血栓的圖象,就會被彩色數碼相機通過連接線路送到圖象 數據處理計算機51內進行圖象和數據處理,最后,通過連接線路將 計算機處理結果送給彩色打印機,并由打印機52打出彩色人造血栓 圖象和圖象數據處理結果。
權利要求1.一種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該裝置有加熱元件、感溫元件、穩壓電源、繼電器、電機、齒輪、軸承、滾筒、環架、打印機、數碼相機及計算機,其特征在于由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101)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102)兩大部分組成,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101)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102)之間的各部件通過穩壓電源(24)和底板(10)相互聯接,并和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一起組合為一完整的分析儀,其中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101)至少包括有一實驗滾筒(5)安裝在由加熱元件(13)、感溫元件(14)、空氣攪拌器(11)和控溫裝置(17)組成的恒溫空間中,所述加熱元件(13)和控溫裝置(17)分別安裝固定在底板(10)上,感溫元件(14)和空氣攪拌器(11)分別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實驗滾筒(5)的兩端分別安裝著滾動軸承(15),在實驗滾筒(5)一側軸承外安裝有齒輪(3);一滾筒旋轉驅動裝置由滾筒電機(4)、齒輪(3)、滾動軸承(15)和實驗滾筒(5)組成,所述齒輪(3)和滾筒電機(4)相互聯接后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齒輪(3)與滾動電機(4)軸上的齒輪為相匹配連接,滾筒電機(4)通過齒輪和軸承與滾動軸承(15)和實驗滾筒(5)之間為相互匹配聯接;一實驗環架自動推進裝置由實驗環架推手(16)、帶齒推進桿(19)、推進電機(18)、推進控制裝置(9)、限位開關A(40)、限位開關B(41)、突起(42)和放放環槽(8)組成,所述帶齒推進桿(19)上設有突起(42),帶齒推進桿(19)與推進電機(18)相互連接,帶齒推進桿(19)與實驗環架推手(16)相互連接后,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推進控制裝置(9)安裝固定在底板(10)上;限位開關A(40)和限位開關B(41)分別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放環槽(8)設置在環架推手(16)與實驗滾筒(5)之間的前端,并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推進電機(18)正面旋轉,通過推進電機(18)軸上的齒輪帶動帶齒推進桿(19)移動,處在環架推手(16)與實驗滾筒(5)之間的樣品環架推入實驗滾筒(5)中,此時,處在實驗滾筒(5)另一端最后一個實驗環架(7)推出實驗滾筒(5),并從出口槽(2)滾出,與此同時,帶動帶齒推進桿(19)上的突起(42)接觸到限位開關B(41);推進電機(18)反向旋轉,帶齒推進桿(19)和與它相連接的環架推手(16)也隨著反向移動,帶齒推進桿(19)上的突起(42)為接觸到限位開關A(40);一環架脫出保護裝置由環架擋手(12)、擋手緩沖彈簧(1)和出口槽(2)組成,在滾筒樣品出口端設置一環架自動脫出滾動的出口槽(2),滾筒樣品出口端安裝有彈性的密封蓋,在出口端的槽內放入彈簧(1),彈簧(1)的一端安裝固定在底板(10)的隔壁上,另一端與環架擋手(12)通過螺絲緊固連接;一實驗環架(7)設置在實驗滾筒(5)內,每個實驗環架(7)上安裝有3個定位彈簧(22),實驗環架(7)為套放實驗塑料管(6),并在每個實驗環架(7)上面開鑿一個套管凹槽(21);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102)由數碼相機(50)、圖象處理計算機(51)和彩色打印機(52)組成,所述數碼相機(50)、圖象處理計算機(51)和彩色打印機(52)之間分別通過穩壓電源(24)和底板(10)相互聯接固定,數碼相機(50)的輸出信號傳遞到圖象處理計算機(51)的輸入端,圖象處理計算機(51)的輸出信號傳遞到彩色打印機(52)的輸入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實驗滾筒(5)表面為網孔狀結構,在實驗滾筒(5) 內設置有裝載至少等于IO個實驗環架(7)的結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實驗環架(7)的形狀為L型,在實驗環架(7)上 面緊套住一根實驗塑料管(6),每個實驗環架(7)上開鑿凹槽(21) 的大小與實驗塑料管套管(20)的大小相互匹配。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出口槽(2)的寬度大小為大于等于實驗環架(7) 的直徑大小。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的電路結構至少包括有一穩壓電源(24)的輸出信號分為三路第一路輸出信號同時傳 遞到滾動電機(4)和控溫裝置(17)的輸入端,控溫裝置(17)輸 出信號同時傳遞到加熱元件(13)和感溫元件(14)的輸入端,感 溫元件(14)輸出信號反饋到控溫裝置(17)的輸入端;第二路輸出信號傳遞到推進控制裝置(9)的輸入端,輸出信號 依次順序傳遞到推進控制裝置(9)中的延時電路A (91)、延時電 路B (92)和延時電路C (93)模塊的輸入端,在延時電路B (92) 上連接一個放環指示燈(28),在延時電路C (93)上連接一個停止 放環指示燈(29);延時電路C(93)模塊的輸入輸出端與觸發器(25) 的輸出輸入端相連接;第三路輸出信號通過手動啟動器(30)與觸發器(25)的輸入端 相連接;一觸發器(25)輸出信號經由繼電器A(26)傳遞到推進電機(18) 的正向輸入端,推進電機(18)的正向輸出信號經由限位開關B(41) 傳遞到繼電器B(27)的輸入端,繼電器B(27)的輸出信號傳遞到 推進電機(18)的反向輸入端,推進電機(18)的反向輸出信號經 由限位開關A (40)傳遞到觸發器(25)的輸入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時電路A(91)的定時控制時間為45秒;延時電路B (92)的定時控制時間為10秒;延時電路C (93)的定時控制 時間為5秒。
專利摘要一種涉及醫學技術領域的測試儀,尤指一種應用于測試人體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形成血栓的能力、傾向或程度大小的實驗儀器,用來判斷隱性血栓狀態的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該裝置有滾筒、環架及計算機等部件組成,由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并和整體運作控制過程各部件一起組合為一完整的分析儀;主要解決如何實現體外隱性血栓模擬系統與檢測結果圖象分析系統硬件結構的有機組合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該裝置在快速、簡便和大樣本測定的前提下,大大減少了實驗誤差,使實驗結果實現定量化、標準化,同時,明顯提高測定結果的直觀性和精確度;具有結構合理,操作方便等優點。
文檔編號A61B19/00GK201110855SQ20072019901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7日
發明者戴稼禾 申請人:戴稼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