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外感發熱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是一種治療外感發熱的藥物。
背景技術:
:外感發熱的征候特征是以發熱為主,由于各臟腑感邪性質和病情輕重程度、病位以及傳變不同,其發熱特點也不同。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如發熱惡寒、但發熱不惡寒、寒熱往來、潮熱等。輕者熱勢不高,時間短暫,汗出而解;重者壯熱持續不退,甚則神昏精語,或抽搐驚厥,后果嚴重。由于邪熱疫毒較快由表入里,故臨床上衛表證候出現時間短暫。再者熱邪損傷津液,在發熱同時表現口干煩渴等癥。本證起病急驟,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發熱和高熱,伴有與原發病相關病證,或心悸胸悶頭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瀉嘔惡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饑乏力,或小便淋瀝急痛,或斑疹黃疸,或痰核瘰疬,或積聚出血,或項強神昏半身不遂等,嚴重威脅了人類的身體健康。目前治療外感發熱的藥品大都是以解熱、消炎為主的西藥,副作用較大,也有一些中藥制品,但是起效慢,療效欠佳,治療周期長,因此研制和生產一種可迅速治療發熱癥狀,有效縮短療程而無毒副作用的藥品乃是人們所期盼的。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任務是針對以上現有問題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迅速治療因外感引起的發熱病癥的藥物,該藥物具有清熱解毒、退熱之功效。本發明藥物選擇金銀花、蒲公英、柴胡、連翹、石膏、貫眾進行組合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的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感冒發燒病癥。其中金銀花性味,甘寒,清熱解毒。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紅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Miq,、山銀花LoniceraconfusaDC.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DasystylaRehd.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夏初花開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黃熏后干燥。蒲公英性味苦甘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HerbaTaraxaci。《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柴胡性味苦微寒,解表退熱、疏肝解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b口i-門燥根。連翹性味苦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實。石膏性味辛甘寒,清肺熱、瀉胃火,除煩止渴。石膏GypsumFibrosuum主要為化學沉積作用的產物,常形成巨大的礦層或透鏡體,賦存于石灰巖、紅色頁巖和砂巖、泥灰巖及粘土巖系中,常與硬石膏、石鹽等共生。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凈泥土及雜石。貫眾性味苦微有小毒,清熱解毒。為鱗毛蕨科植物兩色鱗毛蕨Dryopterissetosa(Thunb,)Akasawa的根莖。通過上述藥物組合,相互作用,互補互利,具有清熱解毒、退燒之功效。為了達到更好的療效,本發明藥物還與牡丹皮、赤芍藥、板藍根、甘草進行組合,其中牡丹皮性味苦甘微寒,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為毛莨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Andr.的千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曬干。赤芍藥性味酸苦微寒。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為毛茛科植物芍藥(野生種)、草芍藥、川赤芍等的根。《滇南本草》"瀉脾火,降氣,行血,破瘀,散血塊,止腹痛,退血熱,攻癰瘡,治疥癩。"板藍根性味苦大寒,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為十字花科植物菘籃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莖及根。《中藥志》清火解毒,涼血止血。甘草性味甘平,補益心脾、潤肺止咳、瀉火解毒、緩痙止痛。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RadixGlycyrrhizae。《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本發明藥物用量是經過發明人進行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各組分用量在下述重量份數的范圍內都具有較好的療效金銀花7—12份、蒲公英7—12份、柴胡8—13份、連翹3—7份、石膏30—45份、貫眾7—12份。其優選配比為金銀花9份、蒲公英9份、柴胡10份、連翹5份、石膏38份、貫眾9份。本發明藥物各組分用量還可以是金銀花7—12份、蒲公英7—12份、柴胡8—13份、連翹3—7份、石膏30—45份、貫眾7—12份、牡丹皮3—7份、赤芍藥3—7份、板藍根7—12份、甘草1—4份。其優選配比為金銀花9份、蒲公英9份、柴胡10份、連翹5份、牡丹皮5份、赤芍藥5份、石膏38份、貫眾9份、板藍根9份、甘草2份。本發明藥物可以采用制備中藥制劑的常規方法制備成任何常規內服制劑,如丸劑、散劑、片劑、膠囊劑、口服液等。例如可以將這些原料藥研成粉末混合均勻制成散劑沖劑;可以用水煎,經過濾得濾液,加入防腐劑制成口服液;必要時也可以直接服用湯劑。本發明藥物具有清熱解毒、退燒等功效,療程短,療效顯著,無任何毒副作用,據對臨床120例患者觀察統計,服用本發明藥物24小時治愈率為92.6%,48小時治愈率為99.8%。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金銀花7份、蒲公英7份、柴胡8份、連翹3份、石膏30份、貫眾7份。實施例二、金銀花9份、蒲公英9份、柴胡10份、連翹5份、石膏38份、貫眾9份。實施例三、金銀花12份、蒲公英12份、柴胡13份、連翹7份、石膏38份、貫眾9份。實施例四、金銀花7份、蒲公英7份、柴胡8份、連翹3份、牡丹皮3份、赤芍藥3份、石膏30份、貫眾7份、板藍根7份、甘草1份。實施例五、金銀花9份、蒲公英9份、柴胡10份、連翹5份、牡丹皮5份、赤芍藥5份、石膏38份、貫眾9份、板藍根9份、甘草2份。實施例六、金銀花12份、蒲公英12份、柴胡13份、連翹7份、牡丹皮7份、赤芍藥7份、石膏45份、貫眾12份、板藍根12份、甘草4份。下面是本發明藥物的臨床觀察一、一般材料收治門診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0例,男女之比0.7:1。年齡8-20歲50例,21-30歲18例,3卜40歲22例,41歲以上30例。二、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五個系列癥狀(1)、衛表系列惡寒發熱或暫不發熱,頭痛,身困,有汗或無汗,脈浮,舌苔薄白;(2)、肺衛系列惡寒發熱,有汗或無汗,咳嗽,噴嚏,鼻塞,流涕,咽痛,脈浮數,舌苔薄黃;(3)、太陽經系列惡寒發熱,頭痛,項背不適,身痛,無汗,腰背酸痛,脈浮緊,舌苔薄白;(4)、胃腸系列惡寒發熱,惡心,口苦,嘔吐,腹痛,腹瀉,脈浮滑,舌苔偏膩,色白或黃;(5)、混合系列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咳嗽,咽痛,嘔吐,腹痛,腹瀉,脈浮滑數,舌苔白干。2、西醫診斷標準人體正常體溫為36.3-37.2度,高于這個溫度就是發燒。臨床上以感染性發熱為主,其診斷標準為各種病原體(如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原蟲、寄生蟲、真菌等)所致的急、慢性感染均可出現發熱。其原因系由于病原體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細胞而產生致熱原。3、治療方法按照本發明藥物比例,稱取原料(一日劑量),依據通常煎藥的方法得到藥液,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4、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體溫降至37度以下,發熱癥狀無反彈。未愈體溫在37度以上,發熱癥狀有反彈。5、治療結果統計治療時間治愈未愈<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外感發熱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金銀花7-12份、蒲公英7-12份、柴胡8-13份、連翹3-7份、石膏30-45份、貫眾7-12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組分用量為金銀花9份、蒲公英9份、柴胡10份、連翹5份、石膏38份、貫眾9份。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藥還有牡丹皮3—7份、赤芍藥3—7份、板藍根7—12份、甘草1一4份。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組分用量為金銀花9份、蒲公英9份、柴胡10份、連翹5份、牡丹皮5份、赤芍藥5份、石膏38份、貫眾9份、板藍根9份、甘草2份。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外感發熱的藥物,屬于中藥領域,由金銀花、蒲公英、柴胡、連翹、石膏、貫眾按照一定重量配比制備而成,它可以被制成任何一種常用的內服劑型,本發明藥物具有清熱解毒、退熱之功效,其24小時治愈率為92.6%,48小時治愈率為99.8%。文檔編號A61K33/06GK101244125SQ200810081479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申請日期2008年2月17日優先權日2008年2月17日發明者毅李,李冠群,梁怡虹申請人:毅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