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骨科脊柱內固定器系統的
頸后橫聯器。
背景技術:
橫聯器是脊柱釘棒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的重要作用是用于連接兩個椎 弓根連接棒,以使該系統構成一個"井"字形的穩定結構。 目前市場上見到的頸椎后路釘棒系統的橫聯器,主要有兩種。 一種結構如圖6所 示由五個部件組成,兩個鉤形體100,200,兩個頂絲300,400,一個連接螺栓500。鉤形體 100中間有滑槽,鉤形體200也有螺紋,通過螺栓500將鉤形體100和200連成一個整體。 臨床手術時,縱向連接棒(頸部矯形手術中稱之為椎弓根連接棒)由鉤形體的側開口卡入, 再由螺栓500在滑槽600內移動到合適位置后緊固而定位。 還有一種橫聯器,名稱為"用在脊柱矯正裝置上的橫向連接器"(專利申請號 95102021.8)的專利申請,如圖7所示,其包括可與縱向件連接的兩個連接件,一個長形板 垂直于縱向件并將兩個連接件相互連接。各連接件均包括有包容縱向件的鉤部,上部固定 的螺釘將縱向件夾緊到連接件的鉤部上。 上述的兩種橫向連接器均屬于側開口方式,存在的缺陷是①由于是側開口結構, 故手術卡入椎弓根連接棒時,需要橫向多向外側擴一定距離后再下移、橫向回移至可卡住 椎弓根連接棒。不僅操作不方便,還會使得創傷口相對要大些,創傷口的恢復手術時間會更 長。②圖6所示的橫聯器,置于椎體間的中央部分板寬較大,由于頸椎錐間距小,手術中不 得不去掉一個頸椎后突,從而降低了手術效果。圖7所示的橫聯器是一種高切跡的橫聯器, 在臨床上使用不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切跡、下開口的頸后橫聯器,其可克服現有技術 的不足,方便醫生頸部矯形手術的操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設計方案 —種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由二個橫聯組件和一個橫向穿過橫聯組件的連接棒組 成; 所述的橫聯組件包括有 —個橫聯主體,其上部是具有帶螺紋孔的上承接頭部;從正面看,上承接頭部的下
方雙側具有用于抱緊椎弓根連接棒的彈性卡子(門字形雙瓣);從側向看,橫聯主體的中部
有一個供橫聯棒穿過的通孔;所述彈性卡子是一種具有外錐的彈性卡頭。 —個壓緊套,裝配時,使橫聯主體的彈性卡子內收,同時將壓緊套套到彈性卡子
上; —個頂絲,可擰入橫聯主體上部的螺紋孔內。[0013] 所述的橫聯棒是一個截面邊長不大于3X3mm的方形棒,或是一個截面最大直徑 不大于3mm的圓棒或橢圓棒。橫聯主體中部供橫聯棒穿過的通孔應與相應棒的形狀一致, 方形棒對應方形孔為佳。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由于各部件的構型經精心設計,使得各部件的連接無需復雜定位,固定有效而牢靠。 2、由于下開口的設計,使得操作簡便,且使得創傷口相對要小些,恢復時間縮短, 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3、夾緊方式的獨特設計,使得可以增加矯正力,既穩定,又可實現矯正力度的微調。 4、橫向連接部分由現有技術中的板式結構改為橫聯棒式設計,且橫聯棒是一支截
面不大于3X3mm的方棒,其尺寸適于從頸椎椎間穿過,從而使頸椎后路釘棒系統更加完善。 5.此結構為低切跡,更適合人體頸椎后路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結構示意圖(使用狀態下)。 圖2為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的橫聯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分解結構)。 圖3為橫聯組件的頂絲結構示意圖(a為主視圖;b為俯視圖)。
圖4為橫聯組件的壓緊套結構示意圖(a為主剖視圖;b為俯視圖)。
圖5為橫聯組件的橫聯主體結構示意圖(a為主視圖;b為側視圖;C為俯視圖;d
為局剖的主視圖;e為立體等軸視圖)。 圖6為現有技術中的一橫聯器結構示意圖(a為主視,b為俯視)。 圖7為現有技術中的另一橫聯器結構示意圖(a為使用狀態參考圖,b為連接件立
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下開口頸后橫聯器與現有技術的側開口對比示意圖(a為本實 用新型技術,b為現有技術)。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由二個橫聯組件1和橫向穿過橫聯 組件連接孔(通孔)的一根橫聯棒2相互連接組成。 參見圖2,所述的各橫聯組件均由頂絲11、橫聯主體12和壓緊套13三個部件組 成。 參見圖5所示,所述橫聯主體12具有一上承接頭部,從正面看,上承接頭部的下方 雙側具有用于抱緊縱向連接棒(即圖1所示的部件3)的彈性卡子121,參見圖5a);從側向 看,橫聯主體的中部有一個供連接棒穿過的通孔122,參見圖5b);所述上承接頭部的上壁 開有供頂絲(或螺栓、螺絲)擰入的帶有螺紋的通孔123;參見圖5c)、圖5d);為更方便理 解,圖5e)給出了該部件的立體結構參考圖。
4[0032] 所述彈性卡子121底端具有一外凸的彈性卡頭,圖5所示實施例中,該外凸的彈性 卡頭縱剖面呈近似"〈"型,帶有外錐斜面1211,內壁形態與所抱緊的縱向連接棒(圖1所示 的部件3)外壁形狀相匹配。現釘棒系統使用的縱向連接棒一般截面呈圓形,故為更好的實 現本實用新型各部件的連接配合,所述彈性卡子外凸的彈性卡頭內側呈圓弧狀為佳。當釘 棒系統使用的縱向連接棒截面形態改變時,該彈性卡子外凸的彈性卡頭內側亦可以是對應 呈其他形狀,如為多邊形狀。 所述供橫聯棒穿過的通孔122亦應與橫聯棒的形狀相匹配。橫聯棒應是一個截面 邊長或直徑不大于3mm的棒,比如3X3mm的方形棒或直徑不大于3mm的圓形棒,亦可是最 大直徑不大于3mm的橢圓棒等等,所述供連接棒穿過的通孔即呈對應形狀。本實施例中設 計的橫聯棒截面是一個3X3mm的方形棒(較佳截面尺寸)。 所述壓緊套13,套設在橫聯主體兩側的彈性卡子121上。本實用新型在對部件構 型的處理上也做了大量創造性的設計,為使壓緊套的緊固作用更有效而牢靠,對壓緊套的 接合面也做了充分的考慮。1、將壓緊套的底端面對應縱向連接棒的形狀設計呈內凹槽狀, 本實施例中其為圓弧狀,以與彈性卡頭呈圓弧的內側配合放置縱向連接棒并將其更好的緊 固。2、壓緊套底端內側131呈圓錐斜面,使得著力點是面接觸而不是點或線接觸(上述外錐 的彈性卡頭具有一大直徑錐面;本壓緊套下面內側對應的是一小直徑的錐面,套緊時壓緊 套的小直徑錐面向下壓彈性卡子的大直徑錐面),這樣即連接牢固而可靠,又相對耐磨損, 使用壽命長,其具體構造形式可以參見圖4所示。 所述的頂絲11用于鎖緊橫聯組件的各單元部件,該頂絲11既可采用標準件緊密
螺紋,亦可根據需要特制加工而成,如圖3所示,結構為螺紋連接,有微調能力。 上述各實施例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下加以若干變化,故以上的說明所包
含及附圖中所示的結構應視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保護范圍。 本實用新型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的工作原理是橫聯主體12與壓緊套組裝后形成
一個近似的彈性夾頭。使用時,橫聯主體12中部的通孔122內裝上橫聯棒,當擰入頂絲11
時,頂絲向下壓橫聯棒,橫聯棒再推壓緊套,由于錐度的作用,橫聯主體的兩側彈性卡頭上
的外錐面受壓,卡頭必然會向內收,同時下開口牢牢卡住并抱緊釘棒系統的縱向連接棒,達
到橫向牢固連接的目的。 使用中,先將橫聯棒穿入兩個橫聯組件的通孔內,調整兩個橫聯組件的適當距離, 使彈性卡子的兩個下開口對準椎弓根連接棒,使用持棒鉗向下按,卡口即卡在椎弓根連接 棒上,再擰頂絲,此時,頂絲向下壓橫聯棒,橫聯棒向下壓壓緊套,壓緊套下部是錐面(指壓 緊套下面的小直徑錐面),由于錐度作用,彈性卡子下部的大直徑錐面必然內收,抱緊釘棒 系統的椎弓根連接棒。 由上述的操作使用過程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的行進軌跡是直 線向下,如圖8a)所示,在椎弓根連接棒按入的部位只需再向外擴張l距離(l距離相當于 彈性卡子的壁厚,因其可以做的很精細,可以限制在1 2mm內),故給術者不會造成太大 的創傷面,恢復起來會更快,所以說本實用新型是低切跡,更適合人體頸椎后路使用。而現 有技術則不然,至少要在椎弓根連接棒外側擴展一段L(L距離相當于橫聯器部件的整體寬 度,因其必須要加工出可容納椎弓根連接棒的鉤形部,所以做的較寬,甚至達到lcm以上), 且還需向下移動H距離(相當于底鉤弧的弓高)到側開口與椎弓根連接棒對合的位置,很
5顯然,在人體頸椎這樣的位置上橫向加縱向的錯動會給術者造成更大的創傷面。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醫療器械,本實用新型下開口頸后橫聯器設計得更合理、更科
學、更兀善o
權利要求一種下開口頸后橫聯器,由二個橫聯組件和橫向穿過的一根橫聯棒相互連接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橫聯組件包括有一個橫聯主體,其上部是具有帶螺紋孔的上承接頭部;從正面看,上承接頭部的下方雙側具有用于抱緊椎弓根連接棒的彈性卡子;從側向看,橫聯主體的中部有一個供連接棒穿過的通孔;一個壓緊套,套在橫聯主體雙側彈性卡子上;一個頂絲,擰入橫聯主體上承接頭部的螺紋孔內,以用于鎖緊橫聯組件的各部件。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開口頸后橫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卡子下部為具有 外錐的彈性卡頭。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下開口頸后橫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錐的彈性卡頭具有 一大直徑錐面;所述的壓緊套下面內側對應有一小直徑的錐面,套緊時壓緊套的小直徑錐 面向下壓彈性卡子的大直徑錐面。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開口頸后橫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聯棒是一個截面 邊長不大于3X3mm的方形棒,或是一個截面最大直徑不大于3mm的圓棒或橢圓棒。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下開口頸后橫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聯棒是一個截面 為3X3mm的方形棒;所述供橫聯棒穿過的通孔為與之匹配的方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下開口頸后橫聯器,其由二個橫聯組件和橫向穿過的一根橫聯棒相互連接組成;所述的各橫聯組件均包括有一個橫聯主體,其上部是具有帶螺紋孔的上承接頭部;從正面看,上承接頭部的下方雙側具有用于抱緊縱向連接棒的彈性卡子;從側向看,橫聯主體的中部有一個供橫聯棒穿過的通孔;一個壓緊套,套在橫聯主體兩側彈性卡子上;一個頂絲,擰入橫聯主體上承接頭部的螺紋孔內,以用于鎖緊橫聯組件的各部件。其是一種低切跡、下開口的頸后橫聯器,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方便醫生的頸部的矯形手術操作,相對的使術者創傷小。
文檔編號A61B17/70GK201453354SQ20092010971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6日
發明者郭謙 申請人:郭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