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溫熱治療儀及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溫熱治療儀及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具體地說,就是涉及一種能夠通過使溫灸器上下升降從而為各用戶提供合適按摩的溫熱治療儀及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通過溫熱理療及遠紅外線放射對用戶的脊椎部位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溫熱治療儀已發(fā)展為床型溫熱治療儀。床型溫熱治療儀包括溫灸器,對用戶的脊椎部位進行溫熱理療及遠紅外線等放射溫灸器;移動體,將上述溫灸器安裝在該移動體上面而結合,并能夠在墊子內往返運動; 移動裝置,為使上述移動體往返運動而與上述移動體結合;軌道構件,確保上述移動體在往返運動期間能夠沿身體的彎曲部位稍微上下運動;控制裝置,對上述構成要素進行電控制。上述所有的構成要素安裝在位于床型框體上的墊子內,上述墊子內部形成一定的空間,因此上述各種構成要素內置于其中。為了使用戶的脊椎部位獲得更加精準的治療效果,現(xiàn)在大部分床型溫熱治療儀都采用了與人體脊椎部位類似的彎軌。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克服以下缺點,即如果單純安裝直線型軌道時,上述移動體在墊子內平坦地往返運動時,就會對用戶的曲線形脊椎部位造成嚴重的壓迫感,用戶就會因此而感到非常疼痛。但是,采用現(xiàn)有技術彎軌的溫熱治療儀不能對相應于用戶治療部位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施加相同的壓力而使其獲得良好的指壓及按摩效果,這是因為現(xiàn)有技術的彎軌已經定型,一旦在將其安裝在墊子內的狀態(tài)下,往往只能根據(jù)其形狀而上下移動。因此, 對于身體條件不同的用戶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實際上溫灸器就不能夠通過施加相同的壓力而使其獲得指壓及按摩效果。所以,現(xiàn)有技術的溫熱治療儀不可能使用戶獲得最佳的溫熱治療及指壓治療效果。因此,采用現(xiàn)有技術彎軌的溫熱治療儀,即使是相同的產品,對于身體條件互不相同的用戶也只能夠提供不同的治療效果,而且用戶身體條件差異越大,其治療效果的差異也就越大。這就意味著,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要使所有用戶都獲得相同的最佳治療效果,就必須研發(fā)出適合所有用戶身體條件的彎軌。另外,為了使用戶的脊椎部位獲得有效的治療效果,現(xiàn)有技術的床型溫熱治療儀都采用了能夠在與人體標準脊椎形狀類似的曲線軌道上移動的溫灸器。由于這種溫灸器能夠在標準脊椎形狀的曲線軌道上移動,因此它可以使具有標準體型的用戶獲得有效的溫熱治療效果,但是,當因用戶的體型過小或者過大而導致其與標準體型不同時,就不能夠獲得有效的治療效果。另外,即使是對于具有標準體型的用戶,當溫灸器以脊椎為中心上下移動時,就會對用戶的身體各個部位施加相同的壓力,從而就不能夠對需要治療的部位進行集中治療。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
如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為了對帶有溫灸器的底座的升降進行引導,就需要另外設置一個引導裝置,這樣就會產生一筆額外的制作費用。為了省下這筆費用,就需要研發(fā)出一款能夠克服上述缺點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移送板兩側的升降操縱部既可以使溫灸器上下升降,同時,當溫灸器升降時還可以引導其垂直升降,從而就無需安裝額外的升降引導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 通過能夠獲得充分減速比的蝸桿與蝸輪的咬合將發(fā)動機的動力向兩側升降操縱部傳遞,這樣,即使不設置額外的減速箱,也能夠使溫灸器減速升降,同時,通過蝸桿與蝸輪的減速也能夠確保升降的效果。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蝸桿與蝸輪的動力傳遞,在溫灸器上升的狀態(tài)下,即使沒有發(fā)動機的制動,也能夠事先預防溫灸器的下降。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通過確保溫灸器可以上下移動而實現(xiàn)以用戶體型提供的最佳溫熱治療效果,通過溫灸器的直接移動而實現(xiàn)利用溫灸器的多種操作。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第一,通過確保溫灸器可以上下移動而實現(xiàn)以用戶體型提供的最佳溫熱治療效果;第二,通過利用上下移動的桿移動溫灸器,從而增強溫灸器升降操作的驅動性;第三,當與溫灸器結合的板進行升降運動時,控制其運動方向,從而增加升降操作的準確性;第四,實現(xiàn)使溫灸器升降的驅動部的輕薄化。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通過確保溫灸器可以上下移動而實現(xiàn)以用戶體型提供的最佳溫熱治療效果;通過利用上下移動的齒輪使溫灸器移動,從而增強溫灸器升降操作的驅動性;當與溫灸器結合的板進行升降運動時控制其移動方向,從而增加升降操作的準確性;實現(xiàn)使溫灸器升降的驅動裝置的輕薄化。技術方案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即對于將溫灸器安裝在其上部而將該溫灸器支持結合,在墊子內通過移動裝置沿前后往返運動,同時使上述溫灸器沿上下方向運動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來說,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移送板,通過上述移動裝置沿前后方向往返運動;發(fā)動機驅動部,設置在上述移送板的上部,向兩側傳遞旋轉力;升降操縱部,其包括垂直引導部,該垂直引導部直立于上述移送板兩側,內部上方開放,并在內部的上側安裝有升降臺,該升降操縱部設置在垂直引導部的內部即升降臺的下部,轉換由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傳遞的動力即旋轉力,從而使升降臺升降;底座,其兩側被固定在上述兩側升降臺上,在該底座上部設置有上述溫灸器。另外,上述升降操縱部的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縱型旋轉螺絲軸,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部內部的下側,接收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的動力并進行旋轉;操作裝置,使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的旋轉力轉換為直線運動和角運動,對上述升降臺下部反復按壓,從而使升降臺升降。另外,上述操作裝置的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直線移動桿,隨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沿前后作直線運動,在其一側或者兩側形成有垂直凸輪槽直線移動桿;中心軸,在上述升降臺與直線移動桿之間即上述垂直引導部內沿橫向設置;角運動旋轉桿,中間貫通設置在上述中心軸的一側或兩側,下部突出桿與上部操作桿成直角或鈍角而構成一體,在上述下部突出桿的端部設置沿上述垂直凸輪槽升降的升降滾柱,在上述上部操作桿的端部安裝有對升降臺的下部進行按壓的按壓滾柱角運動旋轉桿。另外,上述升降臺的特征在于,它還包括上部操作桿,設置在該升降臺的下部的一側或兩側,構成上述角運動旋轉桿;凹槽,按壓滾柱插入的側部及下部開放;插軸槽,位于與上述中心軸對應的位置即升降臺的下面,并且該插軸槽的下部和兩側開放,可插入上述中心軸。另外,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的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發(fā)動機,在上述移送板的中央以縱向設置,并且在旋轉軸上設置有第1蝸桿;橫型旋轉軸,可橫向旋轉的設置在上述移送板的兩側托架上,在中間設置有與上述第1蝸桿咬合的第1蝸輪,在兩側設置有第2蝸桿; 第2蝸輪,設置在上述兩側縱型旋轉螺絲軸上,并咬合于上述第2蝸桿。技術效果
如上所述,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兩側的升降操縱部既可以發(fā)揮使溫灸器沿上下升降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升降時發(fā)揮對升降進行引導的作用。這樣,就無需安裝額外的升降引導裝置,從而可以節(jié)約因額外安裝升降引導裝置而產生的附加制作費用。
另外,即使不另行設置減速箱,也可以使溫灸器減速升降,從而可以節(jié)約因設置減速箱而產生的制作費用。另外,通過蝸桿和蝸輪的減速可以增強升降力,從而可以確保溫灸器獲得充分的升降力。另外,通過蝸桿和蝸輪的動力傳遞,在溫灸器上升的狀態(tài)下,即使沒有發(fā)動機的制動,也可以事先預防溫灸器下降,從而無需在發(fā)動機驅動部上另行設置制動裝置。另外,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高度調節(jié)桿的中間,隨著高度調節(jié)桿連動而發(fā)生相應的角度變化,從而使集中于高度調節(jié)桿的荷重分散,即使是長時間使用溫熱治療儀,也可以防止在高度調節(jié)桿中間累積疲勞荷重。另外,還可以預防高度調節(jié)桿的中間發(fā)生彎曲而受損,這樣,即使是長時間使用溫熱治療儀,也能夠確保其在正確的高度范圍內升降,從而解決升降高度降低的問題。另外,本發(fā)明提供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沿前后方向設置一對,上部通過連接軸連接并進行加固,當通過高度調節(jié)桿使底座上升時,可以防止其發(fā)生細微的游動,從而可以確保能夠更加穩(wěn)定而柔和地升降。另外,本發(fā)明提供的小型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移送板兩側中央設置有一對上、下滾柱,在底座的兩側設置有引導上述一對上、下滾柱升降的垂直引導板,這樣就可以使移送板與底座前、后的幅度縮到最小,從而減少制作底座和移送板的材料費用。另外,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可以使設置有溫灸器的溫灸器支撐體旋轉,并使溫灸器上下移動,從而可以根據(jù)用戶的體型提供最佳的溫熱治療效果。同時,還可以使設置有溫灸器的溫灸器支撐體沿多個方向旋轉,從而可以提供多種治療。另外,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利用與驅動軸連接的滑桿可以使設置有溫灸器的副板升降,這樣就可以根據(jù)用戶的體型調節(jié)溫灸器的升降位置,從而獲得更加有效的溫熱治療效果。同時,當副板升降時,還可以增強升降操作的驅動性。另外,在升降的副板上設置有導向器,在主板上設置有插入導向器的引導槽,這樣就可以增加副板升降操作的正確性。另外,利用多個滑桿支撐副板的升降,可以增強其耐久性。此外,在帶有驅動部的主板上設置有驅動部安裝槽,這樣就可以使該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變得更加輕薄。
圖1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2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 圖3是放大構成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升降操縱部的分解斜視圖4是構成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溫灸器下降的示意圖; 圖5是圖4的正面圖6是構成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溫灸器升降的示意圖; 圖7是圖6的正面圖8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被安裝在床型溫熱治療儀上的狀態(tài)示例圖9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10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 圖11是將圖9的A部進行部分切開的放大圖12至圖14是對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說明的概略圖15至圖18是構成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底座的下降及升降狀態(tài)的正面圖和側面圖19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 圖20是圖19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圖; 圖21是圖19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圖; 圖22及圖23是圖19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工作圖; 圖M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
圖25是圖M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 圖26及圖27是圖M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的工作圖觀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
圖四是圖觀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 圖30是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
圖31是圖30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圖32是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
圖33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
圖34是圖33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 圖35及圖36是圖33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工作圖。
符號說明
I溫灸器2 底座 3 上下移動桿4 移送板
5發(fā)動機部6橫轉軸
7 左右移動體8 高度調節(jié)桿
9 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0 移送板
II托架12 發(fā)動機驅動部 13 發(fā)動機14 第1蝸桿
15 橫型旋轉軸16 第1蝸輪
17 第2蝸桿18 第2蝸輪
19 升降操縱部20 垂直引導部
21 縱型旋轉螺絲軸22 升降臺
23 凹槽M 插軸槽
25 操作裝置沈直線移動桿
27 螺孔28 垂直凸輪槽
29 中心軸30 運動旋轉桿
31 下部突出桿32 升降滾柱
33 上部操作桿34 按壓滾柱
35 底座36 溫灸器
37 轉輪38 墊子
39 動力傳遞裝置40 直軌
101 溫灸器102 底座
103 上下移動桿104 移送板
105 發(fā)動機部106 橫轉軸
107 左右移動體108 高度調節(jié)桿
109 下端鉸鏈部110 上端鉸鏈部
III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2 移送板
113 托架114 滾柱
115 轉輪116 底座
117 溫灸器118 垂直導向桿
119 垂直長孔120 連接軸
121 托架122 高度調節(jié)桿
123 下部鉸鏈124 上部鉸鏈125荷重分擔桿1 上端鉸鏈部
127發(fā)動機驅動部1 發(fā)動機
129動力傳遞箱130 旋轉螺絲軸
131左右移動體132 墊子
133動力傳遞裝置134 軌道
201溫熱治療儀202 墊子
203軌道204 傳送帶
205操作板206 驅動部
207發(fā)動機208 副發(fā)動機
209齒輪箱210 驅動軸
211第1驅動軸212 齒輪
213第2驅動軸214 副齒
215驅動桿216 凸輪凸角
217副驅動桿218 凸輪凸角
219從動齒輪220 副從動齒輪
221底架222 安裝部
223溫灸器支撐體2 溫灸器
225副溫灸器支撐體2 溫灸器
227移動基座2 輪子
229底架安裝部
301溫熱治療儀302 墊子
303軌道304 傳送帶
305驅動部306 發(fā)動機
307齒輪箱308 驅動軸
309滾柱310 升降桿
311旋轉軸312 防脫板
313驅動齒輪314 從動軸
315滾柱316 從動齒輪
317防脫板318 副升降桿
319旋轉軸320 主板
321引導槽322 引導裝置
323齒輪蓋3 第1齒輪325第2齒輪蓋3 驅動裝置安裝槽
327副板3 貫通孔
329溫灸器330 導向器
331托架332 滾柱
333托架
401溫熱治療儀402 墊子
403軌道404 傳送帶405 驅動部406 發(fā)動機
407 齒輪箱408 驅動軸
409 齒輪410 第1齒輪
411蝸桿412 小齒輪
413 主板414 滑槽 415 驅動部安裝槽 416 齒輪蓋
417 滾柱418 副板
419 溫灸器420 第2齒輪
421滾柱。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不過,附圖僅用于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并不意味著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僅限定于此。圖1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分解斜視圖,圖2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圖3是放大構成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升降操縱部的分解斜視圖,由此,詳細顯示了本發(fā)明的各構成要素及它們之間的結合關系。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將溫灸器36安裝在其上部并與之結合,并在墊子(參照圖8中的38)內通過移動裝置沿前后方向往返運動,并使上述溫灸器36沿上下方向移動。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前后方向是指以上述墊子38的長度方向為中心沿其一側方向移動或者與之相反方向移動的方向,在圖中是指Y軸方向。上述上下方向是指相對上述墊子38沿垂直方向上升或者下降的方向,在圖中是指Z軸方向。 另外,上述溫灸器36可以使用戶脊椎部位獲得溫熱理療效果和指壓治療效果,并且包括帽狀溫灸器和滾柱形溫灸器。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包括,構成上述移動裝置的動力發(fā)動機(未圖示)及結合于動力傳遞裝置39而沿溫熱治療儀的長度方向前后往返運動的移送板10。在上述動力發(fā)動機和動力傳遞裝置39的作用下上述移送板10沿前后方向往返運動。另外, 移送板10包括設置在其兩側并沿著位于墊子38內兩側的軌道40移動的轉輪37。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動力傳遞裝置39與上述移送板10結合,并且作為將上述移送板10沿上述動力發(fā)動機的旋轉方向前后移送的裝置,可以采用傳送帶、鏈條或者是移送繩。另外,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利用齒輪或者圓筒進行移送。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包括設置在移送板10上部的發(fā)動機驅動部12, 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作用就是將旋轉力向兩側傳遞。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包括發(fā)動機13,其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中央沿縱向(圖3中Y軸方向)設置,并在旋轉軸上設置有第1蝸桿123 ;橫型旋轉軸15,其安裝在上述移送板10的兩側托架11上,以橫向(圖3中的X軸方向)旋轉,中間設置有與上述第1蝸桿123咬合的第1蝸輪16,兩側設置有第2蝸桿17。在上述移送板10的兩側設置有內部上側開放的垂直引導部20,在上述垂直引導部20的內部下側設置有傳遞動力的縱型旋轉螺絲軸21。垂直引導部20與縱型旋轉螺絲軸21構成升降操縱部19。依據(jù)本實施例的升降操縱部19分別設置在移送板10的兩側托架 11上,即,分別以上述發(fā)動機13為基準設置在左右兩側。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包括第2蝸輪18,設置在上述兩側縱型旋轉螺絲軸21的前部,并與設置在上述橫型旋轉軸15兩側的第2蝸桿17咬合。因此,如果上述發(fā)動機13的旋轉軸旋轉的話,隨著設置在旋轉軸上的第1蝸桿123 與橫型旋轉軸15的第1蝸輪16相互咬合旋轉,橫型旋轉軸15也隨之旋轉。另外,隨著橫型旋轉軸15旋轉,設置在橫型旋轉軸15兩側的第2蝸桿17與設置在上述兩個縱型旋轉螺絲軸21上的第2蝸輪18也相互咬合旋轉,這樣,分別構成上述兩側升降操縱部19的兩側縱型旋轉螺絲軸21也隨之旋轉,由此可以將發(fā)動機的運行動力向兩側升降操縱部19傳遞。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構成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第1蝸桿123與第1蝸輪16的咬合及第2蝸桿17與第2蝸輪18的咬合可以獲得充分的減速比,這樣,即使不另行設置減速箱, 也可以使溫灸器36減速升降。同時,還可以節(jié)約因設置減速箱而產生的制作費用。另外, 如上所述,如果通過蝸桿與蝸輪的減速降低溫灸器36的升降速度,溫灸器36的升降力就會與之成反比例上升,從而就可以增強溫灸器36的升降力。另外,構成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發(fā)動機13可以采用使上述第1蝸桿123按一定轉數(shù)正反旋轉的正反發(fā)動機,并且除了正反發(fā)動機之外,還可以采用多種發(fā)動機,由于這些發(fā)動機已經為本領域所公知,因此,在下面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的過程中就不再對其詳細說明。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還包括,設置在上述移送板10上部兩側,傳遞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動力并使升降臺22升降的升降操縱部19。在上述兩側升降臺22 的上部安裝有帶有上述溫灸器36的底座35,這樣,隨著通過上述兩側升降臺22的升降使上述底座35上的溫灸器36升降,就可以使脊椎部位獲得溫熱理療效果和指壓治療效果,上述底座35的具體構成將在后面介紹。如上所述,上述升降操縱部19包括垂直引導部20,直立于上述移送板10的兩側,內部上側開放;縱型旋轉螺絲軸21,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部20的內部下側,傳遞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動力并旋轉。特別是,上述垂直引導部20也可以由其內部上側開放的方形管或者圓筒管或者直立于前后兩側的4個支柱構成,在附圖中顯示的是由方形管構成的狀態(tài)。上述升降操縱部19包括,直立于上述移送板10兩側,內部上側開放,在內部上側安裝有升降臺22的垂直引導部20。升降操縱部19設置在垂直引導部20的內部即升降臺 22的下部,其作用就是轉換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傳遞的動力即旋轉力,從而使升降臺22升降。另外,上述升降操縱部19包括縱型旋轉螺絲軸21,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部20內部下側,接收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動力并旋轉;操作裝置25,使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21 的旋轉力轉換為直線運動和角運動,從而使上述升降臺22升降。另外,上述操作裝置25包括直線移動桿26,隨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21沿前后作直線運動,在一側或兩側設置有垂直凸輪槽28 ;中心軸四,在上述升降臺22與直線移動桿沈之間即上述垂直引導部20內部沿橫向設置;角運動旋轉桿30,以貫通中間的方式設置在上述中心軸四的一側或兩側上, 使上述直線移動桿26的直線運動轉換為角運動,從而使升降臺22升降角運動旋轉桿。
上述角運動旋轉桿30包括,以上述中心軸四貫通的部分為界限在其下部設置的下部突出桿31和在其上部設置的上部操作桿33。如圖所示,上述下部突出桿31和上部操作桿33成鈍角而構成一體。當然,其角度也可以是直角。在上述下部突出桿31的端部設置有隨上述垂直凸輪槽觀升降的升降滾柱32,在上述上部操作桿33的端部設置有對升降臺22下部進行按壓的按壓滾柱34。上述升降滾柱32與按壓滾柱34也可以直接連接于安裝軸,從而耦合旋轉,為了確保上述升降滾柱32與按壓滾柱34能夠更加順暢地旋轉,也可以在升降滾柱32和按壓滾柱34內側邊框與安裝軸之間安裝軸承。另外,上述直線移動桿 26內部設置有與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21連接的螺孔27。在位于上述直線移動桿沈一側或兩側的垂直凸輪槽觀上安裝有構成上述角運動旋轉桿30的升降滾柱32并可以升降,這樣,即使縱型旋轉螺絲軸21旋轉,也可以通過上述升降滾柱32的安裝力阻止直線移動桿沈旋轉。因此,隨著上述直線移動桿沈的直線移動,角運動旋轉桿30就以上述中心軸四為中心進行角度旋轉。即,構成角運動旋轉桿30的下部突出桿31以上述中心軸四為中心沿孤形移動。這就是說,在升降滾柱32沿著上述垂直凸輪槽觀升降的同時,隨著構成角運動旋轉桿30的上部操作桿33以上述中心軸四為中心沿弧形移動,從而使按壓滾柱34進行升降運行。上述升降臺22的作用就是通過升降使上述底座35沿上下升降,該升降臺還包括 上部操作桿33,設置在底座35下部的一側或兩側構成上述角運動旋轉桿30 ;凹槽23,插入有按壓滾柱34,并且其側部及下部開放。即,如果上述上部操作桿33幾乎保持水平狀態(tài)下使升降臺22下降,上部操作桿33和按壓滾柱34就可以裝入或插入到上述凹槽23內。由此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可以使升降臺22保持較高的高度,由此可以增加升降臺22與垂直引導部20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可以使升降臺22穩(wěn)定地上升。上述升降臺22還包括,位于對應于上述中心軸四的位置即升降臺22的下面,并且下部與兩側開放,從而使上述中心軸四插入的插軸槽24。如上所述,由于中心軸四插入到上述插軸槽M內,因此可以使升降臺22保持較高的高度,從而可以使升降臺22穩(wěn)定地上升。如上所述,依據(jù)本實施例的上述兩側的升降操縱部19的作用就是使溫灸器36上下升降,同時,當進行升降運行時,也可以發(fā)揮引導升降的導向作用。另外,由于構成上述升降操縱部19的垂直引導部20使升降臺22垂直升降,因此無需另行設置升降引導裝置,這樣就可以節(jié)約因安裝升降引導裝置而產生的追加制作費用。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包括安裝有上述溫灸器36的底座35。上述溫灸器36的作用就是使用戶的脊椎部位獲得溫熱理療效果和指壓治療效果, 并且該溫灸器包括帽狀溫灸器及/或者滾柱形溫灸器。上述底座35的兩側被固定在構成上述兩側升降操縱部19的升降臺22上并可以升降。另外,如圖1及圖2所示,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包括設置在位于上述移送板10兩側的側架11外側前后端的轉輪37。上述轉輪37沿著設置在圖8所示的墊子 38內兩側的上述直軌40移動。如上所述,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按照如下的方式運行。
圖3是構成依據(jù)本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溫灸器處于下降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4是其正面圖,圖5是其側面圖。另外,圖4是構成依據(jù)本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溫灸器處于上升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6是其正面圖,圖7是其側面圖。另外,圖8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被安裝在床型溫熱治療儀上的狀態(tài)示例圖。首先,如圖3及圖8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被安裝在構成溫熱治療儀的墊子38內,可以通過移動裝置沿前后方向移動。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在上述墊子38 內移動的過程中或者停止的狀態(tài)下可以下降或者保持下降的狀態(tài)。當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 想要下降或者保持下降的狀態(tài)時,位于移送板10兩側的升降操縱部19上的兩側升降臺22 就會因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運行而下降,并最終保持上述底座35下降的狀態(tài)。S卩,構成上述移送板10兩側的升降操縱部19的直線移動桿沈位于前端,角運動旋轉桿30的上部操作桿33幾乎保持水平狀態(tài)。另外,如圖4及圖8所示,在上述底座35下降的狀態(tài)下,用戶躺在溫熱治療儀的墊子38上通過遙控器(未圖示)啟動上述驅動部12的發(fā)動機13,由此,隨著位于發(fā)動機13 的旋轉軸上的第1蝸桿123與橫型旋轉軸15的第1蝸輪16咬合旋轉,橫型旋轉軸15也隨之旋轉。與此同時,位于橫型旋轉軸15兩側的第2蝸桿17與位于構成兩側升降操縱部19 的兩縱型旋轉螺絲軸21上的第2蝸輪18也咬合旋轉。這樣,分別構成上述兩側升降操縱部19的兩側縱型旋轉螺絲軸21沿同一方向旋轉,隨著非旋轉地連接于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21上的的直線移動桿沈后退,位于直線移動桿沈側部的垂直凸輪槽28也一起后退。另外,如上所述,在直線移動桿沈后退的過程中,安裝在垂直凸輪槽28上的升降滾柱32沿垂直凸輪槽觀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安裝有升降滾柱32的角運動旋轉桿30的下部突出桿31的角度緩慢變化,與之構成一體的上部操作桿33的傾斜度則急劇變化。安裝在上述操作臺33端部的按壓滾柱34對升降臺22的下部進行按壓,同時將插入于兩側垂直引導部20內的升降臺22垂直上升。因此,構成上述兩側升降操縱部19的升降臺22同時上升,從而使設置有上述溫灸器36的底座35向上部上升,并使用戶脊椎部位獲得溫熱理療效果和指壓治療效果。另外,在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中,將動力從蝸桿向蝸輪傳遞,從而確保在溫灸器上升的狀態(tài)下,即使沒有發(fā)動機的制動也可以事先預防溫灸器36下降。因為上述蝸桿與蝸輪之間的動力傳遞,只能將動力從蝸桿傳遞到蝸輪,而不能從蝸輪傳遞到蝸桿,從而就可以確保在溫灸器上升的狀態(tài)下,即使沒有發(fā)動機的制動,也可以防止溫灸器下降。所以,就沒有必要在發(fā)動機驅動部12上另行設置制動裝置,這樣就可以進一步降低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9的制作成本。相反,如圖3及圖8所示,如上所述,在上述底座35上升的狀態(tài)下,如果通過操作遙控器使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的發(fā)動機13沿著其它方向即相反方向運行時,橫型旋轉軸 15與兩側的縱型旋轉螺絲軸21就逆向旋轉,從而使得連接于縱型旋轉螺絲軸21上的直線移動桿沈前進。 這樣,在上述直線移動桿沈前進的過程中,安裝在垂直凸輪槽觀上的升降滾柱32 沿垂直凸輪槽觀下降,由此,安裝有升降滾柱32的角運動旋轉桿30的下部突出桿31的角度急劇變化,與之構成一體的上部操作桿33的傾斜度緩慢變化。隨著安裝在上述上部操作桿33端部的按壓滾柱34在與升降臺22下部緊密結合的狀態(tài)下下降,從而導致插入于兩側垂直引導部20內的升降臺22同時垂直下降。因此,構成上述兩側升降操縱部19的升降臺22同時下降,這樣,安裝有上述溫灸器36的底座35就從上升的位置恢復到原位置即下降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運動的溫灸器的上下升降高度可以根據(jù)用戶自身的身體條件通過遙控器進行手動操作調整,也可以由控制裝置依據(jù)以用戶身體信息為基準計算的數(shù)據(jù)值進行自動調整。但是,這一部分超出了本發(fā)明的范圍,因此這里就不對其進行詳細說明。為了通過溫熱理療及遠紅外線放射對用戶的脊椎部位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溫熱治療儀已發(fā)展為床型溫熱治療儀。床型溫熱治療儀包括溫灸器,對用戶的脊椎部位進行溫熱理療及遠紅外線等放射;移動體,將上述溫灸器安裝在其上面并與之結合,并能夠在墊子內往返運動;移動裝置,為使上述移動體往返運動而與上述移動體結合;軌道構件,確保上述移動體在往返運動期間能夠沿身體的彎曲部位稍微上下運動;控制裝置,對上述構成要素進行電控制。上述所有構成要素安裝在位于床墊型框體上的墊子內,上述墊子內部形成一定的空間,因此上述各種構成要素被內置于其中。為了使用戶的脊椎部位獲得更加精準的治療效果,現(xiàn)在大部分床型溫熱治療儀都采用了與人體脊椎部位類似的彎軌。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克服以下缺點,即如果單純安裝直線型軌道時,當上述移動體在墊子內平坦地往返運動,這時,就會對用戶的曲線形脊椎部位造成嚴重的壓迫感,用戶就會因此而感到非常疼痛。但是,采用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彎軌的溫熱治療儀不能對相應于用戶治療部位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施加相同的壓力而使其獲得良好的指壓及按摩效果,這是因為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彎軌已經定型,一旦在將其安裝在墊子內的狀態(tài)下,往往只能根據(jù)其形狀而上下移動。因此,對于身體條件不同的用戶的脖子、背部及腰部等部位,實際上溫灸器就不能夠施加相同的壓力而使其獲得指壓及按摩效果。所以,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溫熱治療儀不可能使用戶獲得最佳的溫熱治療及指壓治療效果。因此,采用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彎軌的溫熱治療儀,即使是相同的產品,對于身體條件互不相同的用戶也只能夠提供不同的治療效果,而且用戶身體條件差異越大,其治療效果的差異也就越大。這就意味著,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要使所有用戶都獲得相同的最佳治療效果,就必須研發(fā)出適合所有用戶身體條件的彎軌。圖9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分解斜視圖,圖10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圖11是將圖9的A部進行部分切開的放大圖,它詳細地顯示了本發(fā)明各構成要素及它們之間的結合關系。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將溫灸器117安裝在其上部并與之結合,并在墊子內通過移動裝置沿前后方向往返運動,并使上述溫灸器117 沿上下方向移動。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前后方向是指以上述墊子(未圖示)的長度方向為中心沿其一側方向移動或者與之相反的方向移動的方向。另外,上述溫灸器117可以使用戶脊椎部位獲得溫熱理療效果和指壓治療效果及溫熱按摩效果等,并且包括帽狀溫灸器和滾柱形溫灸器。
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包括構成上述移動裝置的動力發(fā)動機(未圖示)及結合于動力傳遞裝置133而沿溫熱治療儀長度方向前后往返運動的移送板113。上述移送板113結合于上述動力發(fā)動機和動力傳遞裝置上,由此就可以使其沿溫熱治療儀的長度方向前后往返運動。上述移送板113安裝于墊子(未圖示)內,其兩側與轉輪115結合,可以使上述轉輪115沿位于墊子(未圖示)內部兩側的軌道前后往返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動力傳遞裝置133作為結合于上述移送板113并將上述移送板113沿上述動力發(fā)動機的旋轉方向前后移送的裝置,該裝置可以采用傳送帶、鏈條或者是移送繩。 另外,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利用齒輪或者圓筒進行移送。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包括安裝有溫灸器117的底座116。上述底座116搭載有能夠為用戶提供溫熱理療效果和溫熱指壓效果及溫熱按摩效果等的溫灸器 117。上這溫灸器117 —般采用玉石之類的礦石加工制造,其內部含有熱源,包括能夠提供通過高溫熱產生的溫熱理療效果等的帽狀溫灸器和花生狀的滾柱形溫灸器。上述底座116 通過與其兩側面結合的升降引導構件,在其下部的移送板113可以垂直上下運動并滑動結
I=I O就本實施例而言,上述底座116包括位于其兩側面的升降引導構件。優(yōu)選地,上述升降引導構件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垂直導向桿118,位于上述底座116兩側的外側中間垂直導向桿;垂直長孔119,位于該升降引導構件的中央并形成一定空間。上述垂直導向桿 118在上述底座116的兩側的外側中間沿上下方向長長地設置,這主要是考慮上述底座116 的上下方向運動。與上述垂直長孔119牢固結合于上述底座116上的情況相反,它與在上述移送板113的托架113上沿上下方向設置的一個或多個滾柱114滑動結合。另外,上述一個或多個滾柱114與上述移送板113的托架113牢固結合,這樣就可以確保其本身能夠空轉。從而使上述底座116與上述移送板113通過上述垂直長孔119和上述滾柱114相互沿上下方向滑動結合。因此,當上述移送板113通過位于其兩側前后邊緣部位的轉輪115 沿平軌或者彎軌前后移動時,上述底座116就沿上下方向運動,以引導其穩(wěn)定地移動。在這里,當上述移送板113從上述底座116上沿上下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時,上述垂直導向桿118與上述垂直長孔119就對其進行引導以確保其沿垂直方向形成的固定空間移動。這樣,當溫熱治療儀前后移動時,在其與用戶的身體(特別是背部)緊密結合并被壓迫的狀態(tài)下,使其上下運動。因此,在上述移送板113前進的狀態(tài)下,就會增強通過其與身體的阻力產生向后推的傾向。相反,在上述移送板113后退的狀態(tài)下,就會增強通過其與身體的阻力產生向前拉的傾向,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確保穩(wěn)定地、不發(fā)生變化地沿垂直方向上下運動。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包括使上述底座116從上述移送板113上沿上下方向上升或者下降的升降構件。上述升降構件包括高度調節(jié)桿122,用于使上述底座116從上述移送板113上上升或者下降;荷重分擔桿125,位于形成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傾斜角θ的內側,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中間部位結合,分解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的全部力量,并承擔其一部分。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相對上述橫轉螺絲軸130按一定的角度成傾斜角θ而傾斜直立,其下部與左右移動體131鉸鏈結合。上述鉸鏈結合的支點構成下部鉸鏈23。另外,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其上部直接與上述底座116鉸鏈結合或者與上述底座116的輔助構件鉸鏈結合。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在上部鉸鏈結合的支點構成上部鉸鏈124。在本實施例的附圖中,顯示了上述上部鉸鏈IM利用輔助構件與上述底座116結合的狀態(tài),在圖11中,顯示了上述輔助構件由連接軸120及托架121構成的狀態(tài)。上述荷重分擔桿125位于構成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傾斜角θ的內側,如果使其位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傾斜角θ的另一側的話,就一點也不能分擔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 承受的力量。下面將對其進行具體說明。使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下端與位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傾斜面下側的移送板113鉸鏈結合,使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上端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中間部位鉸鏈結合。在這種情況下,與上述移送板113的下端鉸鏈結合的支點為下端鉸鏈部135,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中間鉸鏈結合的支點為上端鉸鏈部126。
上述荷重分擔桿125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結合關系構成有機的相互依存關系。下面看一下其機械的相互結合關系,上述荷重分擔桿125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傾斜面以相互錯位(交叉)的方向構成傾斜面。上述荷重分擔桿125構成方式為,對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以由下向上支撐的外形構造。另外,看一下它們之間功能上的相互結合關系,如果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傾斜角θ增大,則與之連動,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傾斜角β也同時增大,如果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傾斜角θ減小,則與之連動,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傾斜角β也同時減小。這種機械的結合關系及功能上的結合關系構成上述荷重分擔桿125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上的所有承受力量進行分割承擔的原動力。
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包括,與上述移送板113結合,并使上述升降構件運轉的發(fā)動機驅動部127。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7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發(fā)動機128,利用電能產生動力;動力傳遞箱129,使上述發(fā)動機1 的旋轉力減速或者加速并進行傳遞;橫轉螺絲軸130,以旋轉螺絲方式接收從上述動力傳遞箱129傳遞的動力;左右移動體131,以直角狀態(tài)與上述旋轉螺絲軸130螺旋結合。優(yōu)選地,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7的發(fā)動機128由可以使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僅按一定角度進行正反旋轉的正反發(fā)動機構成。由此,就可以通過變更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角度使上述底座116上下運動。當然,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發(fā)動機1 并不僅限定于上述正反發(fā)動機,也可以使用具有多種功能和性能的發(fā)動機。上述動力傳遞箱129作為將通過上述發(fā)動機128產生的旋轉力向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傳遞的中介裝置,它由大家熟知的齒輪箱構成,其不僅可以通過多個齒輪的咬合將動力沿直角方向傳遞,而且可以將動力等速傳遞或者變速傳遞。當然,在本實施例中,也可以通過有效的發(fā)動機驅動控制而省去上述動力傳遞箱129。上述橫轉螺絲軸130至少在其一端設置螺旋軸,上述螺旋軸與上述左右移動體131 螺旋結合。這樣,通過上述發(fā)動機128產生旋轉力,再通過動力傳遞箱129和橫轉螺絲軸 130將旋轉力向左右移動體131傳遞,使上述左右移動體131隨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平行往返移動。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可以在一個旋轉軸上沿左右方向設置,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地,位于旋轉軸上的各個螺絲裝置相互沿相反的方向設置。這是因為,只有這樣,當在上述發(fā)動機131作用下一個旋轉軸沿同一方向旋轉時,才能夠使位于兩側的左右移動體131同時向內側移動或者同時向外側移動。
對于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來說,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與上述荷重分擔桿125及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7之間的相關關系如下。
圖12是使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上升時當其上升到最高位置狀態(tài)的概念圖,圖13是使上述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上升或下降到中間左右的高度狀態(tài)的概念圖,圖14是使上述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下降時當其下降到最低位置狀態(tài)的概念圖。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發(fā)動機1 上施加的力量用Fm表示, 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的力量用Fa表示,上述荷重分擔桿125承受的力量用!^b表示,各種力量都可以用X軸方向的力量和Y軸方向的力量表示。另外,在上述圖12至圖14中,右圖是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產品的概略示意圖,由此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本發(fā)明與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產品之間的差異。首先,看一下使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上升的情況,當用戶使上述底座116上升時,上述發(fā)動機1 產生的推力(rg比其對面產生的阻力(Fa + Fb)更大, 可以用下面的關系式表示。即,阻力(Fa+ Fb)〈推力 Og,
FA + FB ( FM FA〈 FM _FB
這意味著,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的力量Fa始終比上述發(fā)動機1 的推力Fm減去上述荷重分擔桿125分擔的力!^b所獲得的值小。在這種情況下,上述荷重分擔桿125至少承擔比0大的力量,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的力量Fa只能比上述發(fā)動機128的推力Fm小。另外,在上述情況下,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與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作用關系如下。如果上述發(fā)動機1 產生的推力Fm發(fā)揮作用,則與之相對應,上述荷重分擔桿125上發(fā)揮著與之直接產生反作用的X軸方向的力 ^,但是,Y軸方向的力I^y也發(fā)揮作用。如果上述發(fā)動機1 產生的力逐漸增加,則上述Y軸方向的力進一步朝向上方,這種力!^y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向上推。因此,如果設置上述荷重分擔桿125,與其不存在的情況相比,就會產生新的沿Y軸方向的向上推的力量FBy,因此,就能夠更加容易地使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 上升。
上述情況也同樣適用于圖13及圖14所示的情況。另外,所得關系式相同,對其的解釋也相同,因此,這里就不再對其進行詳細說明。下面,看一上使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在某一個支點停止的情況。如果用戶使上述底座116在某一個支點停止,則上述發(fā)動機1 產生的推力Fm與其對面產生的阻力Fa + !^b相同,可以用下面的關系式表示。即,阻力Fa + & =推力Fm, FA + FB _ FM
F =F-F
丄 A1M1B
這意味著,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的力量Fa始終與發(fā)動機1 的推力Fm減去上述荷重分擔桿125分擔的力!^b所獲得的值相同。在這種情況下,上述荷重分擔桿125就承擔至少大于0的力量,因此,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的力量Fa只能始終比上述發(fā)動機128的推力Fm小。上述情況也同樣適用于圖13及圖14所示的情況。另外,所得關系式相同,對其的解釋也相同,因此,這里也就不再對其進行詳細說明。
另外,下面來看一下使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下降時的情況。如果用戶使上述底座116下降,相反,上述底座116在荷重作用下產生的壓力Fa 比上述發(fā)動機1 產生的拉力Fm和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產生的支撐力!^b大,可以用下面的關系式表示。S卩,身體的荷重Fa )荷重分擔桿及發(fā)動機的力量Fm, Fa ) Fb + Fm
Fm〈 Fa_Fb
這意味著,上述發(fā)動機1 產生的拉力Fm比上述底座116產生的壓力Fa減去上述荷重分擔桿125承受的力量!^所獲得的值小。在這種情況下,上述荷重分擔桿125至少承擔比 0大的力量,上述發(fā)動機1 承受的力量Fm只能比上述底座116產生的壓力Fa小。這意味著,上述左右移動體131及下部鉸鏈23承受的力量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要減小很多。另外,上述底座116產生的下壓即用戶身體荷重并不直接向上述下部鉸鏈23傳遞,而是在通過上述荷重分擔桿125減少相當份量的狀態(tài)下緩慢傳遞。因此,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 122緩慢下降,從而可以確保安全而舒適地下降。
上述情況也同樣適用于圖13及圖14所示的情況。另外,所得關系式相同,對其的解釋也相同,因此,這里也就不再對其進行詳細說明。在這里,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在上述移送板113 上設置有一個發(fā)動機驅動部127,在一個旋轉軸上沿左右兩個方向結合著相互對應的2個左右移動體131,上述左右移動體131分別與2個升降構件結合的情況進行示例說明。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最經濟而又最穩(wěn)定的升降運動。依據(jù)本發(fā)明具有上述構成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按如下方式運行。圖4是對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而言,上述底座處于下降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5是其正面圖,圖16是其側面圖。另外,圖5是對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而言,上述底座處于上升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7是其正面圖,圖18是其側面圖。首先,如圖4所示,依據(jù)本實施例的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安裝在構成溫熱治療儀的墊子內,并可以通過移動裝置前后移動。用戶可以利用遙控器手動操作或者通過控制裝置自動使溫灸器117隨意上升或下降。首先,當想要使上述溫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下降時,用戶可以利用遙控器手動操作或者通過控制裝置自動使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7的發(fā)動機1 運行。上述發(fā)動機 128通過與之連接的動力傳遞箱129的動力傳遞使橫轉螺絲軸130沿逆時針方向或者順時針方向按設定的角度旋轉,位于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兩端的左右移動體131被拉向內側,與其兩側結合的一對高度調節(jié)桿122也被拉向內側。在這種情況下,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上端鉸鏈裝置126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控制在其中間位置,因此,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就緩慢而柔和地下降,從而使用戶體驗到更加爽快而舒適的感覺。圖15及圖16是在上述底座116下降的狀態(tài)下,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與荷重分擔桿125緩慢傾斜保持接觸狀態(tài)的示意圖。然后,當想要使上述溫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上升時,用戶就通過遙控器手動操作或者通過控制裝置自動使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7的發(fā)動機1 運行。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發(fā)動機1 通過與之連接的動力傳遞箱1 將動力向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傳遞,上述動力就沿順時針方向或者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使上述橫轉螺絲軸130按設定的角度旋轉。 上述橫轉螺絲軸130將上述左右移動體131推向外側,同時,對于與其兩側鉸鏈結合的一對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下部施加推力。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承受推力被推向外側,此時,上述荷重分擔桿125通過其上端鉸鏈部1 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向上推。這樣,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就緩慢而柔和地上升,由此,就可以使上述溫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輕松而柔和地上升,因此與以前相比,用戶能夠體驗到更加爽快而柔和的感覺,最終能夠使用戶的脊椎部位舒服地獲得溫熱理療效果和指壓治療效果。圖17及圖18是在上述底座116上升的狀態(tài)下,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與荷重分擔桿125急劇傾斜的狀態(tài)示意圖。另外,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當用戶想要再次在上升的狀態(tài)下使上述溫灸器117或者上述底座116朝下下降時,就采用上述方式操作即可,即使是想要在充分下降的狀態(tài)下其再次上升時,也采用上述方式操作即可。另外,如上所述, 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111可以對上下運動的溫灸器117的上下升降高度進行自由調節(jié),特別是,用戶既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身體條件操作遙控器進行手動調整,也可以依據(jù)以用戶的身體信息計算出的數(shù)據(jù)值通過控制裝置自動進行調整,對于后者的情況,由于其超出了本發(fā)明的范圍,因此這里就不再對其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9至圖21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以下簡稱溫灸器升降裝置)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驅動部206,由發(fā)動機207、驅動軸 210,及當驅動軸210旋轉時作圓周運動的驅動桿215構成;底架221,安裝有驅動部206 ; 溫灸器支撐體223,與溫灸器2M結合。如圖20及圖21所示,驅動軸210通過發(fā)動機207進行旋轉。如圖20及圖21所示,在驅動軸210與發(fā)動機207的旋轉軸(未圖示)之間既可以結合著齒輪箱209,也可以根據(jù)實施例不與齒輪箱209結合,而是發(fā)動機207的旋轉軸直接與驅動軸210結合。齒輪箱209通過改變發(fā)動機207旋轉軸的旋轉速度及旋轉方向使驅動軸210旋轉,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0及圖21所示,由于發(fā)動機207的旋轉軸與驅動軸210平行設置, 因此,齒輪箱209內的齒輪在發(fā)動機207的旋轉軸與驅動軸210之間處于同一平面上。這種齒輪箱209內的齒輪的配置根據(jù)驅動軸210的轉矩、發(fā)動機207的旋轉軸與驅動軸之間的距離及配置方向的不同而可以有多種設置。當驅動軸210旋轉時驅動桿215作圓周運動,這種驅動軸210也可以與后面將要說明的溫灸器支撐體223直接結合,當驅動軸210旋轉時,就帶動溫灸器支撐體223旋轉, 但是,如圖20及圖23所示,它是以驅動軸210、從動齒輪219、驅動桿215及溫灸器支撐體 223的順序連接的。底架221就是由發(fā)動機207、驅動軸210及驅動桿215構成的驅動裝置206配置在其上面,由此該底架構成了溫灸器升降裝置的基座。因此,優(yōu)選地,為確保底架221不會在驅動部206荷重影響下而變形,就應當將其制作得更加堅固。溫灸器支撐體223的上部與溫灸器224結合,下部與底架221結合并能夠旋轉, 如圖20至圖23所示,在中央位置結合著驅動桿215。因此,當驅動發(fā)動機207而使驅動軸210旋轉時,溫灸器支撐體223以旋轉結合于底架221的下部為中心在驅動桿215作用下旋轉。優(yōu)選地,如圖20及圖21所示,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驅動軸210的外面設置有與驅動軸210的中心軸形成一定傾斜的齒輪212,與驅動軸210的齒輪212嚙合的從動齒輪219與驅動桿215的一側結合。因此,如圖22及圖23所示,當驅動發(fā)動機207使驅動軸210旋轉時,從動齒輪219 開始旋轉,然后與從動齒輪219的旋轉軸結合的驅動桿215開始旋轉,并帶動溫灸器支撐體 223,使其以結合于基座的溫灸器支撐體223下部為中心旋轉,從而使溫灸器2M升降。如圖19至圖23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底架221的上部與溫灸器 226結合,下部與可旋轉地結合于底架221的副溫灸器支撐體225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地,在驅動軸210與副溫灸器支撐體225之間設置有當驅動軸210旋轉時作圓周運動的副驅動桿140。優(yōu)選地,為了在進行溫熱治療時能夠對更大的面積實施有效的治療,就設置多個可以沿上下上升的溫灸器。特別是,優(yōu)選地,為了以脊椎為中心實施溫熱治療而按照相互對稱的形狀設置溫灸器。因此,優(yōu)選地,如圖19至圖23所示,配置有與溫灸器支撐體223對稱的副溫灸器支撐體225。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副溫灸器支撐體225也可以具有與溫灸器支撐體223不同的長度,但是,如上所述,為了能夠以脊椎為中心實施有效的溫熱治療,因此,最好像本實施例這樣使其具有相同的長度。從這一點來說,結合于副溫灸器支撐體225的溫灸器2 及副驅動桿140具有與前面所述的溫灸器支撐體223、溫灸器2M及驅動桿215相同的形狀,并執(zhí)行相同的功能,因此,這里就不再對其進行詳細說明。優(yōu)選地,在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灸器升降裝置驅動軸210的外面沿與齒輪212的形成方向相對的方向設置有與前面所述從動齒輪219嚙合的齒輪212隔離的副齒214,副驅動桿140的一側結合著與驅動軸210的副齒214嚙合的副從動齒輪220與,當發(fā)動機207驅動時,就可以使驅動桿215與副驅動桿140沿相對的方向作圓周運動。優(yōu)選地,如圖21所示,在驅動軸210不能分割為第1驅動軸211和第2驅動軸213 的情況下,就在一個驅動軸上沿相對的方向設置齒輪212和副齒214。如圖25至圖21所示,副齒214與副從動齒輪220嚙合并使副溫灸器支撐體225 上升,當驅動軸210旋轉時,就位于與齒輪212相對的方向,并使副從動齒輪220沿與從動齒輪219相對的方向旋轉。因此,如圖22及圖23所示,當驅動桿215沿一個方向旋轉時,與副從動齒輪220連接的副驅動桿140就沿驅動桿215方向移動,然后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使副驅動桿225上升。如圖21所示,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驅動軸210分為使溫灸器支撐體223旋轉的第1驅動軸211和使副溫灸器支撐體225旋轉的第2驅動軸213,第2驅動軸 213可以與副發(fā)動機208連接。在這種情況下,分別對發(fā)動機207與副發(fā)動機208進行單獨控制,當進行溫熱治療時,就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對用戶進行治療。同時,溫灸器支撐體223與副溫灸器支撐體225升降時施加的發(fā)動機207負荷通過副發(fā)動機208分解,從而可以增加溫灸器升降裝置的耐久性。如圖19至圖23所示,依據(jù)本實施例的驅動桿215與副驅動桿140由帶有凸輪凸角131,141的凸輪構成,凸輪凸角131,141能夠可旋轉地與溫灸器支撐體223及副溫灸器支撐體225結合。另外,驅動桿215與副驅動桿140也可以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情況不帶凸輪,而采用隨長方形板狀,橢圓形板狀等隨驅動軸210的旋轉而旋轉,并可以使溫灸器支撐體223及副溫灸器支撐體225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某種形狀形成。如圖19至圖21所示,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溫灸器支撐體223和驅動桿215也可以從動齒輪219為中心分別設置一對,副溫灸器支撐體225也可以副從動齒輪220為中心分別設置一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2個溫灸器支撐體223與2個副溫灸器支撐體225同時作升降運動而實施溫熱治療,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也可以設置3個以上的溫灸器支撐體和3個以上的副溫灸器支撐體225實施溫熱治療,這種溫灸器支撐體223及副溫灸器支撐體225 的個數(shù)可以根據(jù)實施溫熱治療的身體部位及溫灸器310,410的大小等因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實施方法。如圖21所示,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灸器支撐體的底架221上設置有安裝第1驅動軸 211、第2驅動軸213、從動齒輪219及副從動齒輪220的安裝部222,這樣,既可以防止第1 驅動軸211、第2驅動軸213、從動齒輪219及副從動齒輪220因受到外部的震動、沖擊等因素的影響而受到損傷,也可以防止第1驅動軸211、第2驅動軸213、從動齒輪219及副從動齒輪220旋轉時產生的粉塵及涂布在各個齒輪的齒輪之間的潤滑油等向外滲漏。如圖19及圖20所示,底架221的安裝部222與外罩232結合,這樣,當實施溫熱治療時既可以防止后面將要說明的墊子下部因夾入于從動齒輪219及副從動齒輪220之間而受到損傷,也可以防止墊子產生的粉塵等流入。如圖19及圖23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溫灸器310,410可旋轉地與溫灸器支撐體223與副溫灸器支撐體225結合,溫灸器310,410與墊子銜接,從而可以防止因摩擦而受到損傷。在上述溫灸器310,410內設置有加熱裝置即加熱燈,在外側設置有溫度傳感器。 加熱燈可以通過操作設置在后面將要說明的溫熱治療儀201上的操作板205進行調節(jié),從而對溫灸器310,410的溫度進行控制。另外,溫度傳感器與溫灸器310,410的外側面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加熱燈通過與加熱燈支架230,231結合而與溫灸器支撐體223及副溫灸器支撐體225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溫度傳感器與控制裝置(未圖示)連接,控制裝置與加熱燈連接, 根據(jù)用戶通過操作板205選擇的溫度,控制裝置就可以使加熱燈啟動,溫度傳感器反饋溫灸器310,410的溫度信息,從而可以使溫灸器310,410的溫度保持一定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控制裝置與操作板205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相互連接。如圖19至圖20及圖22至圖23所示,上述溫灸器升降裝置在設置有底架安裝部 229的移動基座227上安裝有底架221,它可以設置在溫熱治療儀內。在這種情況下,如圖 19、圖22至圖23所示,輪子2 可旋轉地與移動基座227的兩側結合。如圖23所示,上述輪子228與傳送帶204連接并沿軌道203移動。
對本實施例來說,溫灸器升降裝置可以與傳送帶204連接并隨之移動,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也可以與鏈條、移送繩等連接并隨之移動,這種傳送帶等與其它的發(fā)動機等動力
裝置結合。圖M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圖,圖25是圖M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圖沈及圖27是圖M 所示的溫熱治療儀的工作狀態(tài)圖。如圖對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以下簡稱溫灸器升降裝置)包括驅動軸308,通過發(fā)動機306驅動;驅動部305,與驅動軸308 結合,帶有隨驅動軸308旋轉而升降的升降桿310 ;主板320,上部安裝有驅動部305 ;副板 327,上部設置有溫灸器329,與升降桿310結合,隨升降桿310的升降而上下移動。如圖M及圖25所示,驅動軸308通過發(fā)動機306而旋轉,驅動軸308和發(fā)動機 306的旋轉軸(未圖示)之間結合著齒輪箱307,這種齒輪箱307使發(fā)動機306旋轉軸的旋轉速度發(fā)生變化并向驅動軸308傳遞。沿發(fā)動機306的旋轉軸方向可以采用由多種形態(tài)齒輪構成的齒輪箱306。驅動軸308與發(fā)動機306的旋轉軸直接連接的情況下,也可以不使用這種齒輪箱306。升降桿310與驅動軸308結合,并隨驅動軸308的旋轉而上下運動。如圖M所示, 升降桿310既可以設置成弧形,但是,只要能夠確保隨驅動軸308旋轉而使副板327上下移動的話,也可以設置成直線板、橢圓形板等多種形狀。如圖M所示,這種升降桿310和結合于驅動軸308上的驅動齒輪313相結合。就本實施例而言,驅動軸308與驅動齒輪313的中央結合,升降桿310與驅動軸 308隔離并結合于驅動齒輪308的邊緣上,但是,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在驅動軸308與驅動齒輪313的邊緣結合的情況下,升降桿310既可以與驅動齒輪313的邊緣結合,也可以在結合驅動軸308后構成驅動齒輪313的結合位置相對的位置上結合升降桿310。另外,驅動齒輪313與結合有從動軸314的從動齒輪316嚙合,在從動齒輪316與副板327之間設置有副升降桿318。因此,當發(fā)動機306驅動時,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就旋轉,從而使副板327升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脫離,在驅動軸308與從動軸 314上設置有防脫板312,317,因此可以防止與驅動齒輪310和從動齒輪316結合的升降桿 310與副升降桿318脫離。就本實施例而言,如上所述,驅動齒輪310和從動齒輪316上結合著升降桿310和副升降桿318,但是,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防脫板312,317也可以與升降桿310和副升降桿 318結合。主板320上安裝有由發(fā)動機306和驅動軸308及升降桿310構成的驅動裝部305, 從而構成了溫灸器升降裝置的基座。因此,優(yōu)選地,為了使主板320不受設置有驅動裝部305及后面將要說明的溫灸器 329的副板327荷重影響而變形,就需要將其制作得非常堅固。如圖M及圖25所示,副板327的上部設置有溫灸器329,上述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的上端部可旋轉地與副板327的下部側面結合。因此,副板327在隨發(fā)動機306旋轉而旋轉的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作用下上下移動。如圖M所示,為確保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的上端部能夠與上述副板327可旋轉地結合而設置有貫通孔328,在這種貫通孔3 與升降桿310和副升降桿318的上端部之間設置有旋轉軸311,319,為了減小副板327升降時旋轉軸311,319與貫通孔328的內周面之間產生的摩擦,可以在上述旋轉軸311,319的外周面和貫通孔3 的內周面設置軸承, 也可以在其上面覆蓋聚四氟乙烯(Teflon)等能夠減小摩擦的涂層劑。上述驅動齒輪313的齒輪可以在整個驅動齒輪313上設置,但是為了減少制作成本及制作工序,優(yōu)選地,如圖M所示,也可以僅在一部分上設置。在這種情況下,從動齒輪 316的齒輪也可以僅在一部分上設置。上述驅動齒輪313與從動齒輪316的齒輪設置位置可以根據(jù)隨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而升降的副板327移動范圍而進行多種選擇。因此,如果驅動軸308在發(fā)動機306的作用下從圖沈所示的狀態(tài)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到圖27所示的狀態(tài),與驅動齒輪313結合的從動齒輪316則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結合于驅動齒輪313的升降桿310和結合于從動齒輪 316結合的副升降桿318就使副板327如圖27所示那樣上升,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果驅動軸 308在發(fā)動機306的作用下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的話,則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就使副板 327如圖沈所示的那樣下降。優(yōu)選地,在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副板327上可以沿下部方向突出設置導向器330,在主板320上對應于副板327的導向器330的位置上設置插入導向器330的引導槽321。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當驅動軸308在發(fā)動機306的作用下旋轉時,通過升降桿310 與副升降桿318上升的副板327就保持平衡而下降。但是,因驅動齒輪313、從動齒輪316、 升降桿310與副升降桿318制作時產生的誤差、結合時產生的誤差,以及使用過程中各構成部分發(fā)生變形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副板327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而下降的情況發(fā)生,這時, 副板327也可能發(fā)生傾斜。優(yōu)選地,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如圖M至圖25及圖27所示,在副板327上突出設置導向器330,在主板320上設置插入導向器330的引導槽321。如圖M至圖25及圖27所示,在副板327上設置的導向器330既可以設置在副板 327兩側的下部,也可以設置在副板327的前面邊緣或者后面邊緣等多處位置。另外,如后面將要說明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即如圖30及圖31所示,也可以將其設置在其它的托架331上并與副板327結合。依據(jù)另一個實施例,導向器330可以設置一個或者2個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上述主板320上的引導槽321其個數(shù)與導向器330相對應。如圖M及圖25所示,引導槽321設置在“匚”形引導裝置322的內側,但是,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只要能夠確保導向器330可以插入,也可以按多種形狀設置。優(yōu)選地,如圖M所示,在上述導向器330上設置有滾柱332,當導向器330插入于引導槽321中時,它就與構成引導槽321的引導裝置322的內側銜接,以減小副板327升降時產生的摩擦力。上述滾柱332減小了引導槽321與導向器330之間的端隙,從而可以防止副板327升降時產生細小的游動。同時,還可以減小引導槽321的內側與導向器330之間產生的摩擦。優(yōu)選地,上述滾柱332以可旋轉的方式結合。但是,如果利用聚四氟乙烯等能夠減小摩擦的構件制作,就不必強調能夠旋轉。如上所述,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也可以不將導向器330插入引導槽321內,而僅將位于導向器330上的滾柱332插入即可。另外,優(yōu)選地,如圖M及圖25所示,在主板320上設置有帶有驅動齒輪313和從動齒輪316的齒輪箱323。齒輪箱323可以防止驅動齒輪313和從動齒輪316因受外部沖擊等因素的影響而破損,同時,還可以收納驅動齒輪313與從動齒輪316上涂布的潤滑油或者驅動齒輪313與從動齒輪316旋轉時產生的粉塵等防止其向外排出。在上述齒輪箱323上除了驅動齒輪313及從動齒輪316外,還可以設置防脫板 312,317。如后面將要說明的另一實施例,即如圖28至圖31所示,圖M及圖25所示的齒輪箱323既可以與主板320構成一體,也可以如圖31所示構成能夠與主板320連接的構造。下面,將參照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圖即圖觀和圖觀所示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斜視圖即圖29,對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進行詳細說明。在這里,相同的附圖符號代表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構成,為避免重復,這里就不再對其進行說明。如圖28所示,在主板320上設置有安裝發(fā)動機306、驅動軸308、從動軸314的驅動裝置安裝槽326,從而可以縮小溫灸器升降裝置的高度。另外,依據(jù)實施例,驅動裝置安裝槽3 可以安裝發(fā)動機306、驅動軸308、從動軸314中的任意一個或者兩個。優(yōu)選地,如圖28所示,如果設置上述驅動裝置安裝槽326,齒輪箱323就從主板 320的上面朝向下部方向凹陷。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將驅動軸308與從動軸313固定在主板320上,也可以在驅動軸308與從動軸313上設置托架333。上述托架333既可以像以圖觀為基準設置在左側的托架333那樣,能夠與驅動軸 308及從動軸313同時結合,也可以像設置在右側的托架333那樣,能夠分別結合于驅動軸 308和從動軸314之上。對于上述兩個實施例來說,一個驅動軸308可以與一對驅動齒輪313結合,但是, 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一個驅動軸也可以與一對以上的驅動齒輪313結合。另外,與驅動齒輪313結合的從動齒輪316的個數(shù)并不一定必須相同,但是,為了確保升降桿310和副升降桿318能夠通過相同的負荷使副板327上升或者下降,驅動齒輪 313與從動齒輪316的個數(shù)最好相同。參照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圖即圖31可以看出,托架331為確保能夠容納防脫板312,317、驅動齒輪313、從動齒輪 316,也可以設置成“匚”狀。優(yōu)選地,在這種情況下,如圖31所示,在托架331的一個側面設置有導向器330。
另外,如圖31所示,上述齒輪箱323可以由第1齒輪箱3 和第2齒輪箱325構成并相互連接。參照采用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的溫熱治療儀的部分切開斜視圖即圖M,如圖M至圖31所示,在溫灸器升降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可旋轉地與驅動軸308和從動軸314的端部結合的滾柱309,315。上述滾柱309,315按照可移動的方式與設置在溫熱治療儀301的墊子302下部的軌道303連接。就本實施例而言,溫灸器升降裝置與傳送帶304連接并可移動,但是,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也可以按照能夠移動的方式與鏈條、移送繩等連接,上述傳送帶等與其它的發(fā)動機等動力裝置結合。圖33是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部分分解斜視圖,圖;34是圖33所示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斜視圖,圖35及圖36是圖33 所示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圖。如圖33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以下簡稱溫灸器升降裝置)包括驅動部405,由發(fā)動機406、驅動軸408及第1齒輪410構成; 主板413,安裝有驅動裝置405 ;副板418,上部設有溫灸器419,下部設有第2齒輪420。如圖33所示,驅動軸408可以在發(fā)動機406的作用下旋轉,在驅動軸408與發(fā)動機406的旋轉軸(未圖示)之間設有齒輪箱407。齒輪箱407使發(fā)動機406旋轉軸的旋轉速度發(fā)生變化并向驅動軸408傳遞,在本實施例中,可以根據(jù)發(fā)動機的旋轉軸方向采用由多種形態(tài)的齒輪構成的齒輪箱406,如果發(fā)動機的旋轉軸直接與驅動軸408連接,也可以不使用齒輪箱。如圖33至圖36所示,在驅動軸408的外側設有齒輪409,驅動軸408的齒輪409 與第1齒輪410嚙合。位于驅動軸408外側的齒輪409可以采用多種形態(tài),但是,如圖33至圖36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相對驅動軸408的旋轉中心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蝸桿形齒輪。與驅動軸408的齒輪409嚙合的第1齒輪410可以根據(jù)位于驅動軸408外側的齒輪409采用具有多種形態(tài)的齒構成的齒輪。如圖33及圖3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相對驅動軸408的旋轉中心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蝸桿形齒輪,在第1齒輪410上設有與驅動軸408的齒輪409嚙合的蝸桿411。 在這種情況下,蝸桿411的旋轉中心相對驅動軸408的旋轉中心成直角。另外,第1齒輪410與蝸桿411鄰接,它采用了與后面將要說明的第2齒輪420嚙合的小齒輪412。主板413上面設置有由發(fā)動機406、驅動軸408及第1齒輪410構成的驅動部405, 從而構成了溫灸器升降裝置的基座。因此,優(yōu)選地,為了確保主板413不會因設置有驅動部405及后面將要說明的溫灸器419的副板418荷重的影響而變形,就需要將其制作得非常堅固。如圖33至圖36所示,副板418的上部設置有溫灸器419,下部設置有與第1齒輪 410嚙合的第2齒輪420,當驅動軸408在發(fā)動機406的作用下旋轉時,它就上下升降。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確保第2齒輪420能夠與第1齒輪410的小齒輪412嚙合而采用齒條。因此,當驅動軸408在發(fā)動機406作用下旋轉時,與驅動軸408的齒輪409嚙合的第1齒輪410的蝸桿411也隨之旋轉,當?shù)?齒輪410的蝸桿411旋轉時,與蝸桿411鄰接的小齒輪412也隨之旋轉,從而使齒條420上下移動。由此,使設置齒條420的副板418上下移動。對于本實施例來說,如圖33至圖36所示,在主板413的一側插入齒條形的第2齒輪420,第2齒輪420構成能夠滑動的滑槽414。如本實施例所述,當?shù)?齒輪420以齒條形態(tài)構成時,為確保齒條形態(tài)的第2齒輪 420能夠插入并可以滑動,滑槽414設置成“匚”形。優(yōu)選地,在這種情況下,當副板418上下移動時,為確保齒條形的第2齒輪420與滑槽414能夠與主板413保持平行的狀態(tài)毫無晃動和傾斜地移動,就將其相對主板413垂
直設置。因此,當發(fā)動機406驅動時,副板418就可以沿第2齒輪420與小齒輪412銜接的位置相對主板413平行移動。另外,依據(jù)實施例,在副板418的下部可以設置一個以上的引導突起(未圖示),在主板413上的對應于引導突起的部位也可以設置引導槽(未圖示)。在這種情況下,齒條形的第2齒輪418插入的滑槽414也可以不設置在主板413上。另外,優(yōu)選地,如圖33至圖34所示,當?shù)?齒輪420插入滑槽414升降時,為減小上述滑槽414與上述第2齒輪420之間的摩擦,就在依據(jù)本實施例的齒條形第2齒輪420 的未設置齒的一面設置滾柱421。上述滾柱421減小了第2齒輪420與滑槽414之間的端隙,從而可以防止副板418 上升或下降時產生的細小的游動。同時,還可以減小第2齒輪420與滑槽414之間產生的摩擦。優(yōu)選地,上述滾柱421以可旋轉的方式結合,但是,也可以利用聚四氟乙烯、軸承等能夠減小摩擦的構件制作。 另外,依據(jù)實施例,如果在副板418上設置引導突起時,就也可以在主板413上設置引導突起插入的引導槽導向器。優(yōu)選地,如圖33所示,在依據(jù)本實施例的主板413上設置安裝發(fā)動機406及驅動軸408的驅動部安裝槽415。上述驅動部安裝槽415穩(wěn)固地支撐發(fā)動機406與驅動軸408,同時,還可以減小溫灸器升降裝置的整體厚度。另外,如本實施例所述,驅動部安裝槽415還能夠安裝齒輪箱407。在依據(jù)本實施例的溫灸器升降裝置主板413的一側可以設置能夠容納第1齒輪 410及第2齒輪420的齒輪箱416。齒輪箱416可以防止第1齒輪410和第2齒輪420因受外部沖擊等因素影響而破損,同時,還能夠收納第1齒輪410和第2齒輪420上涂布的潤滑油和第1齒輪410和第2 齒輪420旋轉時產生的粉塵等防止其向外部排出。如圖33及圖34所示,上述齒輪箱416也可以設置在主板413的側面。但是,根據(jù)
29實施例的不同,也可以單獨制作齒輪箱并將其與主板413結合。參照溫灸器升降裝置的工作圖即圖35及圖36可以看出,當溫灸器升降裝置驅動發(fā)動機406使驅動軸408旋轉時,就帶動嚙合于位于驅動軸408外周面的齒輪409上的第1 齒輪410旋轉,然后,第1齒輪410的小齒輪412使第2齒輪420上下移動,從而使第2齒輪420上部的副板418升降。如圖33至圖36所示,在溫灸器升降裝置的一個側面設置有可旋轉地與主板413 的兩側結合的滾柱417。上述滾柱417按照能夠移動的方式設置在位于溫熱治療儀401的墊子402下部的軌道403上。就本實施例而言,溫灸器升降裝置與傳送帶404連接并可以移動,但是,根據(jù)實施例的不同,也可以按照能夠移動的方式與鏈條、移送繩等連接,這樣的傳送帶等可以與其它的發(fā)動機等動力裝置結合。在上述說明中,僅參照附圖通過示例的方式對本發(fā)明的一部分技術思想進行了說明,說明書中所列舉的實施例僅為了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并不限定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具有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相關知識的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發(fā)明所屬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其相關的變更及修改均屬于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溫熱治療儀,其特征在于,該治療儀包括 墊子,沿長軸方向形成有中孔;溫灸器,通過散發(fā)熱而進行溫熱治療溫灸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上側安裝有上述溫灸器,并使上述溫灸器上下運動; 移動裝置,使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沿長軸方向移動。
2.如權利要求項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包括移送板(10),通過上述移動裝置沿前后方向進行往返運動;發(fā)動機驅動部(12),設置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上部,并傳遞旋轉力; 升降操縱部(19),其包括垂直引導部(20),該垂直引導部直立于上述移送板(10)上, 內部上方開放,且在內部上側安裝有升降臺(22),上述升降操縱部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部 (20)的內部即升降臺02)的下部,轉換由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2)傳遞的動力即旋轉力,從而使升降臺02)升降;底座(35),其被固定在上述兩側升降臺0 上,并在該底座上部設置有上述溫灸器 (36)。
3.如權利要求項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包括 移送板(113),其與上述移動裝置結合,并沿溫熱治療儀的長度方向進行前后往返運動;底座(116),安裝有溫灸器(117);升降構件,使上述底座(116)從上述移送板(11 上沿上下方向上升或下降; 發(fā)動機驅動部(127),與上述移送板(113)結合,并使上述升降構件運行, 上述升降構件包括高度調節(jié)桿(122),該高度調節(jié)桿使上述底座(116)從上述移送板 (113)上上升或者下降;荷重分擔桿(125),位于形成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傾斜角θ的內側上,分解結合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的中間部位的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承受的全部力量,并承擔其一部分。
4.如權利要求項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包括驅動部,設置有通過發(fā)動機(207)旋轉的驅動軸(210)和當上述驅動軸(210)旋轉時作圓周運動的驅動桿015);底架021),安裝有上述驅動部Q06);溫灸器支撐體023),一側結合于溫灸器OM),另一側可旋轉地結合于底架021)而可旋轉,并可旋轉地結合于上述驅動桿(215)上,當上述發(fā)動機(207)旋轉時,使上述溫灸器支撐體(22 旋轉,從而使上述溫灸器 (224)升降。
5.如權利要求項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包括副板 (327),上部設置有溫灸器(3 );驅動部(305),其包含,通過發(fā)動機(306)旋轉的驅動軸(308),結合于上述驅動軸 (308)而旋轉的驅動齒輪(313),以及位于上述驅動齒輪(313)與副板(327)之間的升降桿 (310),當上述驅動齒輪(313)旋轉時該升降桿使副板(327)上下移動。
6.如權利要求項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包括驅動軸008),通過發(fā)動機(406)驅動;第1齒輪(410),結合于上述驅動軸(408)而旋轉; 第2齒輪G20),沿上述第1齒輪010)的旋轉方向而上下移動; 溫灸器,結合于上述第2齒輪(420)上端。
7.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溫灸器(36)安裝在上述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上部而將其支持結合,在墊子(38)內部通過移動裝置沿前后往返運動,同時使上述溫灸器(36)沿上下方向運動,該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包括移送板(10),通過上述移動裝置沿前后進行往返運動;發(fā)動機驅動部(12),設置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上部,并傳遞旋轉力; 升降操縱部(19),其包含垂直引導部(20),該垂直引導部直立于上述移送板(10)上, 內部上方開放,且在其內部上側安裝有升降臺(22),上述升降操縱部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部(20)的內部即升降臺0 的下部,轉換由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 傳遞的動力即旋轉力,從而使上述升降臺02)升降;底座(35),其被固定在上述兩側升降臺0 上,并在上部設置有上述溫灸器(36)的。
8.如權利要求項7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升降操縱部(19)包括縱型旋轉螺絲軸(21),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部00)的內部下側,接收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 的動力并進行旋轉;操作裝置(25),使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的旋轉力轉換成直線運動和角運動,從而使升降臺02)升降,上述操作裝置05)包括直線移動桿( ),隨上述縱型旋轉螺絲軸沿前后作直線運動,并在其一側或者兩側形成有垂直凸輪槽08);中心軸(四),在上述升降臺02)與直線移動桿06)之間即上述垂直引導部OO)內沿橫向設置;角運動旋轉桿(30),在上述中心軸09)的一側或兩側上以中間貫通方式設置,下部突出桿(31)與上部操作桿(3 成直角或鈍角而構成一體,在上述下部突出桿(31)的端部設置沿上述垂直凸輪槽08)升降的升降滾柱(32),在上述上部操作桿(3 的端部安裝有對升降臺0 下部進行按壓的按壓滾柱(34)。
9.如權利要求項8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升降臺 (22)包括凹槽(23),設置在下部的一側或兩側,構成上述角運動旋轉桿(30)的上部操作桿(3 和按壓滾柱(34)插入的側部及下部開放;插軸槽(M),位于對應于上述中心軸09)的位置即升降臺02)的下面,下部及兩側開放,從而插入上述中心軸09)。
10.如權利要求項7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1 包括發(fā)動機(13),沿縱向設置在上述移送板(10)的中央,并在旋轉軸上設置有第1蝸桿(123);橫型旋轉軸(15),設置在上述移送板(10)的兩側托架(11)上可以橫向旋轉,并在該軸中間設置有與上述第1蝸桿(12 咬合的第1蝸輪(16),且在該軸兩側設置有第2蝸桿 (17);第2蝸輪(18),設置在上述兩側縱型旋轉螺絲軸上,且與上述第2蝸桿(17)咬
11.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移送板(113),與移動裝置結合,從而可以沿溫熱治療儀長度方向前后進行往返運動; 底座(116),安裝溫灸器(117);升降構件,從上述移送板(113)上使底座(116)沿上下方向上升或下降;發(fā)動機驅動部(127),與上述移送板(11 結合,使上述升降構件運行,上述升降構件包括高度調節(jié)桿(122),從上述移送板(11 上使上述底座(116)上升或者下降;荷重分擔桿(125),位于形成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傾斜角θ的內側,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的中間部位結合,并分解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承受的全部力量,且承擔其一部分力量。
12.如權利要求項1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相對通過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旋轉的橫轉螺絲軸(130)以一定的角度成傾斜角 θ而傾斜直立,其該調節(jié)桿的下部鉸鏈結合于通過下部鉸鏈與上述橫轉螺絲軸螺旋結合的左右移動體(131)上,該調節(jié)桿的上部與上述底座(116)鉸鏈結合,上述荷重分擔桿(125)鉸鏈結合于位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傾斜面下側的移送板 (113)上,其該分擔桿的上端鉸鏈結合于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的中間部位。
13.如權利要求項12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荷重分擔桿(12 與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的傾斜面以相互交叉的方向構成傾斜面,從下方朝上方支撐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另外,對于上述荷重分擔桿(12 來說,如果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的傾斜角θ增大, 則與之連動,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傾斜角β也同時增大,如果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2) 的傾斜角θ減小,則與之連動,上述荷重分擔桿(125)的傾斜角β也同時減小。
14.如權利要求項11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座 (116)包括位于其兩側面的升降引導構件,上述升降引導構件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垂直導向桿(118),位于上述底座(116)兩側的外側中間;垂直長孔(119),位于垂直導向桿(118)中央并形成一定空間,上述垂直長孔 (119)與在上述移送板(113)的托架(11 上沿上下方向設置的一個或多個滾柱(114)滑動結合。
15.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移送板(11 ,與移動裝置結合,沿溫熱治療儀長度方向前后進行往返運動;底座(116),安裝溫灸器(117);升降構件,使上述底座(116)從上述移送板(11 上沿上下方向上升或下降;發(fā)動機驅動部 (127),與上述移送板(113)結合,使上述升降構件運行,上述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用于使上述底座(116)上升或下降的高度調節(jié)桿(12 和分解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承受的所有力量并承擔其一部分力量的荷重分擔桿(125),當想要使上述底座(116)上升時,發(fā)動機(128)產生的推力(Fm)與其相反面產生的阻力(Fa + Fb)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形成 Fa + Fb ( Fm Fa〈 Fm-Fb最終,上述高度調節(jié)桿(12 承受的力(Fa)始終比上述發(fā)動機(1 )的推力(Fm)小。
16.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驅動部,具備通過發(fā)動機(207)旋轉的驅動軸(210)和當上述驅動軸(210)旋轉時作圓周運動的驅動桿 (215);底架(221),安裝上述驅動部(206);溫灸器支撐體023),一側與溫灸器(224)結合,另一側可旋轉地與底架(221)結合,并可旋轉地與上述驅動桿(215)結合,上述發(fā)動機(207)旋轉時就帶動上述溫灸器支撐體(22 旋轉,從而使上述溫灸器 (224)升降。
17.如權利要求項16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副溫灸器支撐體025),一側與副溫灸器(226)結合,另一側可旋轉地與上述底架021)纟口 I=I,上述驅動部(206)包括副驅動桿(140),位于上述驅動軸(210)與上述副溫灸器支撐體(225)之間,當上述驅動軸(210)旋轉時作圓周運動。
18.如權利要求項16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溫灸器支撐體(22 與驅動桿(21 分別以上述從動齒輪019)為中心設置一對,上述副溫灸器支撐體(22 與副驅動桿(140)分別以上述副從動齒輪(220)為中心設置一對。
19.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副板(327),在其上部設置有溫灸器(3 );驅動部(305),其包含通過發(fā)動機(306)旋轉的驅動軸(308),與上述驅動軸(308)結合并旋轉的驅動齒輪(313),以及位于上述驅動齒輪(313)與副板(327)之間的升降桿 (310),當上述驅動齒輪(313)旋轉時該升降桿使副板(327)上下移動。
20.如權利要求項19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305)與從動軸(314)結合并包括從動齒輪(316),與上述驅動齒輪(313)嚙合;副升降桿(318),被固定在上述從動齒輪(316)與上述副板(327)上,使上述副板(327)上下移動;該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還包括主板(320),該主板上部安裝有上述驅動部 (305)。
21.如權利要求項20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副板(327)的一側沿下部方向至少突出設置有一個導向器(330),在上述主板(320)上,對應于上述副板(327)的導向器(330)的位置上設置有插入上述導向器(330)的引導槽(321)。
22.如權利要求項19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驅動軸(308)與上述從動軸(314)上設置有防止上述升降桿(310)和副升降桿(318)脫離的防脫板(312,317)。
23.如權利要求項19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軸(308)與上述驅動齒輪(313)的中央結合,上述升降桿(310)與上述驅動軸(308)離隔, 并與上述驅動齒輪(308)的邊緣結合,或者,上述驅動軸(308)與上述驅動齒輪(31 的邊緣結合,且上述驅動齒輪(313)的中央或相對于上述驅動軸(308)的驅動齒輪(313)的邊緣上結合上述升降桿(310)。
24.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驅動軸008),通過發(fā)動機(406)驅動;第1齒輪G10),與上述驅動軸008)結合并旋轉;第2齒輪G20),沿上述第1齒輪010)的旋轉方向上下移動;溫灸器,與上述第2齒輪(420)上端結合。
25.如權利要求項M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軸(408)包括,其一端相對驅動軸008)的軸方向傾斜的齒輪009),上述第1齒輪(410)包括,蝸桿011),與上述驅動軸008)的齒輪009)嚙合;小齒輪G12),其蝸桿設置在上述蝸桿011) —側,上述第2齒輪(420)包括,與上述小齒輪(41 嚙合的齒條。
26.如權利要求項M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上述驅動軸(408)、第1及第2齒輪(130,320),以及容納溫灸器的主板(413),在上述主板(41 上設置有上述第2齒輪(420)插入并滑動的滑槽G14),在上述第2 齒輪(420)與上述滑槽(414)之間設置有用于減小摩擦的滾柱021)。
27.如權利要求項M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板 (418)的下部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引導突起,在上述主板(413)上對應于上述引導突起的部位設置有引導槽。
28.如權利要求項25所述的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軸(408)相對上述發(fā)動機006)的旋轉軸方向以垂直方向設置,上述第1齒輪(410)相對上述驅動軸008)的方向以垂直方向設置,在上述第1齒輪G10)的蝸桿011)兩側分別設置有小齒輪012),對應上述小齒輪 (412)而設置有齒條狀的第2齒輪(42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溫熱治療儀用上下運動調節(jié)裝置,其兩側升降操縱部既可以使溫灸器沿上下升降,同時可在溫灸器升降時對垂直升降進行引導作用。這樣,就無需安裝其它升降引導裝置。該裝置還將溫灸器安裝在其上部并與之結合,并在墊子內通過移動裝置沿前后往返運動,同時包括移送板,通過上述移動裝置沿前后往返運動;發(fā)動機驅動部,設置在上述移送板上部,向兩側傳遞旋轉力;升降操縱部,設置在上述垂直引導裝置內部即升降臺下部,轉換由上述發(fā)動機驅動部傳遞的動力即旋轉力,從而使升降臺升降,且包括垂直引導部,直立于上述移送板兩側,其內部上方開放,并在其內部上方安裝升降臺;底座,兩側固定在上述升降臺兩側,并在其上部設置有上述溫灸器。
文檔編號A61H7/00GK102462616SQ20111020223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9日
發(fā)明者崔喜源, 崔相鎬, 樸志訓, 李東憲, 李東明, 李海誠 申請人:喜來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