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 足跟痛是臨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在農村尤為多見。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足跟痛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手術治療也不太理想,而且創傷大,患者較難接受。目前,治療足跟痛的中藥較多,主要是煎劑和貼劑,煎劑口服藥效作用全身,見效慢,現在使用的貼劑均存在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足跟痛的病因,提供一種解毒消腫、鎮靜止痛以其治標,強筋壯骨、補腎益氣以其治本的中藥制劑。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該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尋骨風7-13份、威靈仙10-15份、黃柏5-10份、紫荊皮9_15份、蒼術7_13 份、五味子12-17份、蛇床子15-25份、冰片5-10份、蜂蜜適量。優選的,該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尋骨風10份、威靈仙13份、黃柏7份、紫荊皮13份、蒼術10份、五味子15份、蛇床子20份、冰片7份、蜂蜜適量。按比例稱取上述中藥,焙干碾碎過篩制成粉劑,加適量蜂蜜調成糊狀備用。方中尋骨風、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痛,消痰水,散癖積;黃柏、紫荊皮清熱燥濕,消腫解毒;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蛇床子溫腎壯陽,燥濕祛風;冰片清熱消腫、止癢止痛;用蜂蜜調合諸藥。臨床資料1、一般資料所選180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病例,診斷標準以跟下或跟后疼痛在 15天以上,除因雞眼、胼胝及感染等因素引起外,不論起因如何,也不論攝片與否,或有無骨質增生或骨刺形成,均診斷為足跟痛病。在這180例足跟痛患者中,男93例,女87例,病程 1周 12年,平均2. 5年。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71歲,平均年令56歲。其中雙足跟痛 M例,其余均為單足跟痛。跟痛部位以足跟跖面內側為多見,中間次之,外側最少。2、治療方法用本發明所述的中藥調成糊狀涂患處,臥床休息,每日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2 3個療程即可控制病情。用藥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洗干凈,擦干,敷藥后患處請勿濕水,在治療期間最好少走長路,勿過久站立。
3、療效標準外敷法連續應用1個月,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負重無影響,停止治療3 個月內未再發生疼痛者為痊愈;用上述方法治療,疼痛能明顯減輕,行走負重基本無影響, 停止外敷治療1個月內疼痛未再加重者為效果良好。凡經過上述方法治療,疼痛減輕不甚明顯,治愈后短期內又反復發作或外敷1 2次未見效而放棄治療者為無效。4、治療效果按照以上療效標準衡量,在180例患者中,痊愈者154例,占85. 5%, 效果良好者M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為98. 9%,治療后隨訪時間為3個月 1年,共隨訪了 125例,在治療后不同時間內有6例患者復發,復發患者中再用本發明所述中藥外敷治療而又痊愈。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稱取尋骨風100g、威靈仙130g、黃柏70g、紫荊皮130g、蒼術100g、五味子150g、蛇床子200g、冰片70g分別焙干碾碎過篩制成粉劑混勻,加適量蜂蜜調成糊狀備用。實施例二 稱取尋骨風70g、威靈仙150g、黃柏50g、紫荊皮90g、蒼術130g、五味子 120g、蛇床子150g、冰片50g分別焙干碾碎過篩制成粉劑混勻,加適量蜂蜜調成糊狀備用。實施例三稱取尋骨風130g、威靈仙100g、黃柏100g、紫荊皮150g、蒼術70g、五味子170g、蛇床子250g、冰片IOOg分別焙干碾碎過篩制成粉劑混勻,加適量蜂蜜調成糊狀備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該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尋骨風7-13份、威靈仙10-15份、黃柏5-10份、紫荊皮9_15份、蒼術7_13份、五味子12-17份、蛇床子15-25份、冰片5-10份、蜂蜜適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該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尋骨風10份、威靈仙13份、黃柏7份、紫荊皮13份、蒼術 10份、五味子15份、蛇床子20份、冰片7份、蜂蜜適量。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足跟痛的中藥制劑,中醫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針對足跟痛形成的病因,本發明選擇尋骨風、威靈仙、黃柏、紫荊皮、蒼術、五味子、蛇床子、冰片中草藥,用蜂蜜調合成糊狀,涂于患處,達到解毒消腫、鎮靜止痛以其治標,強筋壯骨、補腎益氣以其治本的目的。該方法療效好,經濟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61K31/045GK102327361SQ20111028100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0日
發明者楊玉寶, 闞金慶, 高忠禮 申請人:楊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