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藥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稱眩暈。發作時常常會感到天旋地轉的暈, 甚至出現惡心、嘔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癥狀。目前,治療眩暈癥缺乏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措施,傳統的保守治療主要采用以抗凝、擴張血管為主。手術主要是前庭神經切斷術、后半規管阻塞術等,因其固有的危險性、療效的不確定性難以為患者接受。中醫認為眩暈癥的發生是由情志所傷,肝氣郁結、肝火上炎;或由勞傷過度,傷及氣血、血虛生風上擾所致;或因恣食肥甘,損及脾胃,健運失司,中阻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其基本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本病病位在于頭竅,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有關。根據中醫理論,針對眩暈癥的發病機理,進行辯證的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西醫治療眩暈癥沒有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措施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方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首烏5 30份、菟絲子5 30份、桑椹子 5 30份、五味子5 30份、桑葉10 40份、菊花5 30份、炒棗仁10 60份、遠志 5 30份、生龍骨10 40份、合歡皮10 40份、柏子仁5 30份、生牡蠣10 40份、麥冬5 30份、玫瑰花5 30份、月季花5 30份、生地5 30份、川楝子5 30份、甘草 5 20份。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首烏20份、菟絲子20份、桑椹子20份、五味子15份、桑葉30 份、菊花15份、炒棗仁50份、遠志20份、生龍骨30份、合歡皮30份、柏子仁20份、生牡蠣 30份、麥冬15份、玫瑰花20份、月季花20份、生地20份、川楝子15份、甘草1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 ,以行氣活血、解郁袪痰、 補脾益氣、滋養肝腎、潛陽安神為治則,精選藥物組方,標本兼治。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首烏養血益肝、固精益腎;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健脾;桑椹子滋陰補血、生津潤腸;五味子斂肺滋腎、益氣生津;桑葉、菊花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炒棗仁養肝斂汗、寧心安神;遠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生龍骨、生牡蠣潛陽安神;合歡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腫;柏子仁養心安神、 潤腸通便;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玫瑰花行氣解郁、和血止痛;月季花祛瘀行氣、活血止痛;生地清熱涼血、益陰生津;川楝子疏泄肝熱、行氣止痛;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本發明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其藥效優于單味藥物的效果,能夠以達到標本兼的目的。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 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4%,治愈率65%。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 首烏20g、菟絲子20g、桑椹子20g、五味子15g、桑葉30g、菊花15g、炒棗仁50g、遠志20g、生龍骨30g、合歡皮30g、柏子仁20g、生牡蠣30g、麥冬15g、玫瑰花20g、月季花20g、生地20g、 川楝子15g份、甘草10g。實施例2
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 首烏30g、菟絲子15g、桑椹子15g、五味子10g、桑葉20g、菊花5g、炒棗仁10g、遠志15g、生龍骨10g、合歡皮20g、柏子仁10g、生牡蠣40g、麥冬10g、玫瑰花15g、月季花10g、生地25g、 川楝子25g份、甘草5g。實施例3
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 首烏5g、菟絲子25g、桑椹子30g、五味子20g、桑葉25g、菊花30g、炒棗仁60g、遠志10g、生龍骨40g、合歡皮10g、柏子仁15g、生牡蠣20g、麥冬5g、玫瑰花30g、月季花15g、生地5g、川楝子IOg份、甘草15g。實施例4
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 首烏15g、菟絲子5g、桑椹子25g、五味子5g、桑葉40g、菊花10g、炒棗仁30g、遠志30g、生龍骨15g、合歡皮40g、柏子仁5g、生牡蠣25g、麥冬20g、玫瑰花25g、月季花5g、生地30g、川楝子5g份、甘草20g。實施例5
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 首烏10g、菟絲子30g、桑椹子5g、五味子30g、桑葉10g、菊花20g、炒棗仁40g、遠志5g、生龍骨20g、合歡皮15g、柏子仁30g、生牡蠣10g、麥冬30g、玫瑰花5g、月季花30g、生地15g、川楝子20g份、甘草12g。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5厘米,進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一種治療眩暈的 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其年齡20 70歲。二、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根據患者的體重和年齡酌情增減。本中藥組合物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服藥期間忌辛辣、寒涼、油膩肥甘之物。三、療效標準
(1)臨床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顯效癥狀和體征大部分好轉;
(3)有效癥狀和體征一部分好轉;
(4)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癥狀如前。四、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1 一 6個月后,痊愈65例,隨訪未見復發; 顯效17例,有效12例,無效6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五、典型病例 病例1
張某,男,51歲就診時自訴眩暈伴有頭痛、咽痛、口干、耳鳴、尿赤,近月癥狀逐漸加劇。舌絳苔少,脈象細數。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湯藥2個月,癥狀明顯好轉,納食亦佳,血壓降至160/80mmHg。繼續服用1個月,諸癥消失,繼續鞏固服用1個月,至今未見復發。病例2
李某,女,43歲。自訴外感風寒,延誤治療,突然旋暈發作,伴惡心嘔吐,但沒有耳鳴、 耳聾。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湯藥1個月,眩暈癥狀消失,痊愈。病例3
田某,男,66歲。自訴經常頭暈、血壓偏高,睡眠還不太好,以前一直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湯藥1個月,病情明顯好轉,繼續服用2個月,上述癥狀已完全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 首烏5 30份、菟絲子5 30份、桑椹子5 30份、五味子5 30份、桑葉10 40份、菊花5 30份、炒棗仁10 60份、遠志5 30份、生龍骨10 40份、合歡皮10 40份、柏子仁5 30份、生牡蠣10 40份、麥冬5 30份、玫瑰花5 30份、月季花5 30份、 生地5 30份、川楝子5 30份、甘草5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首烏20份、菟絲子20份、桑椹子20份、五味子15份、桑葉30份、菊花15份、炒棗仁50份、遠志20份、生龍骨30份、合歡皮30份、柏子仁20份、生牡蠣30份、 麥冬15份、玫瑰花20份、月季花20份、生地20份、川楝子15份、甘草1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眩暈癥的中藥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首烏5~30份、菟絲子5~30份、桑椹子5~30份、五味子5~30份、桑葉10~40份、菊花5~30份、炒棗仁10~60份、遠志5~30份、生龍骨10~40份、合歡皮10~40份、柏子仁5~30份、生牡蠣10~40份、麥冬5~30份、玫瑰花5~30份、月季花5~30份、生地5~30份、川楝子5~30份、甘草5~20份。本發明組合物具有行氣活血、解郁袪痰、補脾益氣、滋養肝腎、潛陽安神的功效,治療眩暈癥療效顯著可靠,其具有配制簡便、藥源廣、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K36/8968GK102327463SQ20111029228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柳暉 申請人:榮成市崖頭美全口腔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