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尋常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的多發于手指、手背足緣部位的一種皮膚淺表小贅生物,其表面粗糙不平,呈肉刺狀,一般無自覺癥狀,本病祖國醫學稱為“千日瘡”、“枯筋箭”,因其贅生物,面粗糙如刺故俗稱“刺瘊”。本病是由于肝經血燥,血不養筋,筋氣不榮,風邪外搏肌膚而生;或由皮膚外傷感受病毒,或因搔抓而自身傳播接觸而發。尋常疣的致病病毒HPV是引起人類皮膚及粘膜損害最為常見的病毒。HPV對人體免疫功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尤其是細胞免疫,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下降,病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此外,已有證據表明HPV不僅引起疣及尖銳濕疣等皮膚良性病變,而且與新生物癌變關系密切,是引起人類生殖器鱗癌的重要致癌因素之一。目前,西醫學對于尋常疣的治療通常包括物 理破壞,如冷凍、外科切除二氧化碳激光;化學破壞,如水楊酸、鬼白樹酯、斑蝥素等和免疫調節治療,如干擾素、維A酸、接觸性免疫治療等方法。無論哪一種治療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皮損難免復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生地,熟地,制首烏,炒杜仲,牛膝,莪術,川芎,板藍根,白頭翁,山豆根,百部,珍珠母,當歸,紅芪,生龍骨,生牡蠣,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制備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生地8-15份,熟地10-20份,制首烏8_15份,炒杜仲8_15份,牛膝10-20份,莪術8_12份,川彎8-12份,板藍根20-30份,白頭翁10-20份,山豆根10-20份,百部8-12份,珍珠母20-40份,當歸8-15份,紅芪8-12份,生龍骨20-40份,生牡販20-4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生地12份,熟地15份,制首烏12份,炒杜仲12份,牛膝15份,莪術10份,川彎10份,板藍根25份,白頭翁15份,山S 根15份,百部10份,珍珠母30份,當歸12份,紅芪10份,生龍骨30份,生牡蠣30份。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生地苦、微寒。歸心、肝、腎經。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于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等。熟地甘、微溫。歸肝、腎經。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腎陰不足而引起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等。制首烏苦、甘、潘,微溫,歸肝,腎經。養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疬,痔瘡等。杜仲甘、溫,歸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于肝腎虧虛、胎動不安。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用于瘀血阻滯的經閉、痛經、月經不調,腎虛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頭痛,眩暈等火熱上炎之證。莪術辛、苦、溫。歸肝、脾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主治血氣心痛,飲食積滯,脘腹脹痛,血滯經閉,痛經,癥瘕瘤痞塊,跌打損傷等。川彎辛、溫,歸肝、膽、心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血瘀氣滯、風濕痹痛。
板藍根苦、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于溫毒發斑,高熱頭痛,大頭瘟疫,爛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瘡腫,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等。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于清胃腸濕熱及血分熱毒,痢疾等。山豆根苦、寒。歸肺、胃經。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用于熱毒蘊結,咽喉腫痛等。百部苦、微甘、微溫。歸肺經。潤肺止咳,殺蟲滅虱。用于新久咳嗽,肺癆,體虱
坐寸o珍珠母咸、寒,歸心、肝經。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用于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用于心肝血虛、癰疽瘡瘍。紅芪固表止汗,補氣利尿,托毒斂瘡。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表虛自汗,氣虛浮腫,癰疽等。龍骨澀、甘、平,歸心、肝、腎、大腸經。鎮心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用于心悸、失眠、健忘、眩暈。牡蠣咸、潘,微寒,歸肝、腎經。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主要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痰核,瘰疬,癥瘕積聚等。方中牛膝、川芎、當歸活血化瘀,板藍根、生地、白頭翁、山豆根清熱解毒,莪術、百部散結軟堅,制首烏、杜仲、珍珠母、龍骨、牡蠣、熟地補血養陰平肝,紅芪改善機體微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諸藥共奏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散結軟堅之功效,提高機體免疫力,使得疣體消退。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于2008年至2011年臨床觀察尋常疣31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31例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16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9歲,發病時間多在I-4年,平均年齡42. 3歲。2、診斷標準
2.I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I月I日頒布實施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I、皮損為碗豆大,呈圓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高出皮面,觸之硬固,呈灰黃,污黃或污褐色,最后呈乳頭樣增殖;2、多見于青少年,好發于手指、手背、足緣等處;
3、病程慢性,碰撞、摩擦易出血,常有壓痛;
4、組織病理檢查,表面明顯角化和棘層肥厚,表皮上部空泡形成呈網狀,乳頭瘤樣增生。 2. 2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
2、自愿接受治療與定期復診觀察者;
3、三個月內未系統使用過免疫調節劑者;
4、簽署知情同意書。2. 3排除標準
1、確診為扁平疣及尖銳濕疣等其它類型之疣病者;
2、疣狀痣患者;
3、治療過程中隨意更換治療方法或藥物者;
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5、瘢痕體質患者;
6、不能如期復診與接受檢測者。3、治療方法
3.I處方生地12g,熟地15g,制首烏12g,炒杜仲12g,牛膝15g,莪術10g,川芎10g,板藍根25g,白頭翁15g,山豆根15g,百部IOg,珍珠母30g,當歸12g,紅芪IO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3. 2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3. 3服用方法每次I齊U,每日I次,15天為I個療程。4、治療結果
4.I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I月I日頒布實施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肉眼疣消失,疣體及結痂脫落后,基底平整,無疣狀再生,脫痂后3個月隨訪無原位復發者;好轉臨床癥狀改善,肉眼疣縮小;未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變化。4. 2結果臨床緩解26例(83. 9%),有效5例(16. 1%)。5、典型病例
5.1劉某,女,22歲,患病3年。3年前,先于左下頜,繼而面及手背發生如小米、黃豆的疣狀樣,逐漸增多,隨后面、頸、胸等出現癥狀。用本發明藥物治療,服藥5劑,皮損部位有明顯癢痛感,周圍發紅。繼續服用,2個療程后痊愈,僅背部皮損遺留色素斑點尚未褪盡,隨訪至今未復發。5. 2宋某,男,30歲。患有尋常疣史4年,先于雙手背和拇指部出現米粒大小疣狀樣,逐漸增多,一年后面、頸、四肢等幾乎布滿。用本發明藥物治療,服藥2劑,手部皮損周圍發紅,伴有癢痛感。繼續服用,2個療程后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實施例1,一種 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是由生地12g,熟地15g,制首烏12g,炒杜仲12g,牛膝15g,莪術10g,川彎IOg,板藍根25g,白頭翁15g,山豆根15g,百部10g,珍珠母30g,當歸12g,紅芪IO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制成。實施例2,一種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是由生地8g,熟地10g,制首烏8g,炒杜仲8g,牛膝IOg,莪術8g,川彎8g,板藍根20g,白頭翁IOg,山豆根IOg,百部8g,珍珠母20g,當歸8g,紅芪8g,生龍骨20g,生牡蠣20g制成。實施例3,一種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是由生地15g,熟地20g,制首烏15g,炒杜仲15g,牛膝20g,莪術12g,川芎12g,板藍根30g,白頭翁20g,山豆根20g,百部12g,珍珠母40g,當歸15g,紅苗12g,生龍骨40g,生牡販40g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生地8-15份,熟地10-20份,制首烏8-15份,炒杜仲8-15份,牛膝10-20份,莪術8_12份,川芎8-12份,板藍根20-30份,白頭翁10-20份,山豆根10-20份,百部8_12份,珍珠母20-40份,當歸8-15份,紅芪8-12份,生龍骨20-40份,生牡蠣20-4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生地12份,熟地15份,制首烏12份,炒杜仲12份,牛膝15份,莪術10份,川芎10份,板藍根25份,白頭翁15份,山豆根15份,百部10份,珍珠母30份,當歸12份,紅芪10份,生龍骨30份,生牡蠣30份。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尋常疣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是由生地,熟地,制首烏,炒杜仲,牛膝,莪術,川芎,板藍根,白頭翁,山豆根,百部,珍珠母,當歸,紅芪,生龍骨,生牡蠣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尋常疣。
文檔編號A61P31/20GK102716410SQ20111031427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明者馮靜, 張允忠, 王瀟梅 申請人: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