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含異甘草黃酮醇的抗腫瘤藥物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制藥領域,具體是一種含異甘草黃酮醇的抗腫瘤藥物及其應用,涉及活性組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制備方法及其在制備抗腫瘤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血管生成被認為是超過l_2mm的腫瘤生長的絕對必備條件。在小于該限度的腫瘤中,氧和營養物可通過擴散給細胞。然而,當達到一定尺寸時,每個腫瘤為了繼續生長都要依賴血管生成。在低氧區域內的腫瘤發生細胞通過刺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生成而起反應,這引起靜息內皮細胞的激活來刺激新的血管形成。此外,在沒有任何血管生成的腫瘤區域中的VEGF可通過ras信號傳導途徑來進行。原位雜交實驗已證實了在多種人腫瘤·中VEGF mRNA被嚴重上調,這些腫瘤包括肺癌、乳腺癌、胃腸道癌、卵巢癌、以及血管肉瘤和幾種顱內腫瘤。因此,實體瘤可以通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生成抑制劑進行有效干預,因為這些腫瘤的發生都依賴于血管生成,以形成支持其生長所必需的血管。這些實體瘤包括組織性淋巴瘤、腦、生殖泌尿道、淋巴系統、胃、喉和肺部的癌癥,包括肺腺癌和小細胞肺癌。實體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均有賴于血管生成。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及其調控因子與白血病的發生、演變、預后密切相關,以血管生成為靶部位的抗血管生成療法同樣適用于白血病的治療。所以,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長而“餓死腫瘤”的治療策略,不僅適用于實體瘤,還可應用于白血病,該治療方法與現有的化療藥物相比,具有副作用小、對人體正常細胞無損害、不會引起化療綜合癥、能顯著抑制腫瘤的轉移和擴散等顯著特點。對于抗血管生成劑的開發用于腫瘤的預防和治療,已經成為世界各大制藥公司的追捧的熱點。化學合成的抑制腫瘤血管生長劑,由于不可避免的毒副反應成為進入臨床的重要障礙;相比而言,若能篩選尋找的天然來源的抗血管生成劑,并用作活性組制備抗癌藥物,將會具有巨大的開發優勢和廣泛的市場前景。但是,當前天然來源的具有抗癌功能的活性組分提取物仍處于試驗探討階段,公開的報道僅僅限于實驗室的成分分離及測試,沒有發現關于能夠規模化生產的天然來源的活性組分的報道。影響了含天然來源的活性組分的抗腫瘤藥物工業化開發及其應用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開發和提供一種天然來源的抗血管生成劑活性組分異甘草黃酮醇,并提供一種可工業化生產的,適宜于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異甘草黃酮醇的制備方法,以促進其在抗腫瘤藥物領域中的應用。本發明人對天然藥物成分進行了大量篩選和藥理實驗及抗腫瘤效果對比評價,最終確認來源于中藥甘草中的異甘草黃酮醇,對腫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生成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夠通過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達到抗腫瘤目的,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抗腫瘤藥物的天然來源活性藥物組分化合物。異甘草黃酮醇(isolicoflavonol)是一種異黃酮類化合物,為黃色針狀結晶,難溶于水,溶于極性小的溶劑,如乙醚、氯仿等;存在于豆科植物甘草的根等多種中藥中,這使工業化提取、藥理實驗、毒性實驗、臨床研究以及利用異甘草黃酮醇研制新藥成為可倉泛。異甘草黃酮醇結構式如下
權利要求
1.一種含異甘草黃酮醇的抗腫瘤藥物,其特征在于以異甘草黃酮醇作為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主要活性成分,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載體組合加工制成混懸型注射劑、片劑、微膠囊劑;其中,異甘草黃酮醇占藥物總重量的10% 99%。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腫瘤藥物,其特征在于主要活性成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為以甘草為原料,用醇類進行提取,然后用聚酰胺柱-硅膠柱-葡聚糖凝膠組合色譜進行分離純化。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腫瘤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分離純化所得異甘草黃酮醇進行微粉化處理,控制微粉微粒粒徑中位值在^ 100 μ mD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抗腫瘤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制備方法如下 1)提取 取甘草根,干燥粉碎,每次用藥材干重4-10倍的極性溶劑在加熱狀態下提取,提取2-3次, 所述的藥材粉碎粒度為80目以下;所述的極性溶劑為醇類或醇水混合溶劑;所述提取過程的加熱溫度為50-80°C ;所述的混合溶劑中醇類所占體積比例為60%-95% ; 2)脫脂 將上述的提取物濃縮,回收溶劑,得浸膏,加入5-15倍的醇水混合物作分散劑,加入等體積石油醚、乙醚、正己烷、正戊烷或正庚烷進行提取脫脂,提取2-4次;所述醇水混合物為甲醇、乙醇、丙醇或異丙醇與水的混合物,相對體積比例為5-20% ; 3)聚酰胺柱分離 將上述脫脂后的醇水相上到聚酰胺柱頂端,采用與上樣藥液相同濃度的醇水混合溶劑進行洗脫,洗脫至無色,將黃酮苷雜質類成分洗脫去掉,然后用40-60%的醇水混合洗脫劑進行洗脫,收集洗脫液;所述的柱層析的上樣量為2-6倍柱體積,上樣流速為3-5倍柱體積/每小時;所述醇水混合物為甲醇、乙醇、丙醇或異丙醇與水的混合物; 4)硅膠柱分離 將上步洗脫液濃縮,回收溶劑,采用硅膠柱進行分離,每次上樣量為硅膠重量的1/300-1/50,采用鹵代烴與醇組成的混合溶劑洗脫,收集洗脫液,回收溶劑得到黃色洗脫物;所述鹵代烴為氯仿或二氯甲烷,所述醇為甲醇、乙醇、丙醇或異丙醇;所述混合溶劑中鹵代烴與醇比例為3:1 5:1 ; 5)葡聚糖凝膠柱分離 葡聚糖凝膠裝柱(通常為羥丙基葡聚糖凝膠),徑高比10:1,將上步得到黃色洗脫物上柱,采用醇類洗脫,接收第一個色帶,回收溶劑,濃縮干燥;所述醇類為甲醇、乙醇、丙醇或異丙醇; 6)微粉化處理,控制異甘草黃酮醇微粉微粒粒徑中位值<100 μ m。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抗腫瘤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制備方法如下 甘草樣品5kg,粉碎,10倍量95 %乙醇50°C提取3次,每次4 h ;提取液過濾,減壓濃縮回收溶劑,用15倍量20 %的乙醇適量稀釋,用石油醚脫脂后,上聚酰胺柱進行分離,上樣量為6BV,上樣流速為3BV/h,用20%甲醇洗脫至流出液無色,之后換用40%甲醇洗脫,收集3倍柱體積至6倍柱體積的洗脫液,濃縮去除溶劑后,經硅膠柱層析,氯仿-甲醇(3l,v/ v)進行洗脫,洗脫液再經過Sephadex L H_20凝膠色譜柱進行分離,甲醇洗脫,收集第一個色帶,收集洗脫液,濃縮,析晶,微粉化處理,得到微粒粒徑中位值< 100 μ m的異甘草黃酮醇。
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抗腫瘤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制備方法如下 甘草樣品8kg,粉碎,5倍量75%乙醇80°C提取3次,每次2 h ;提取液過濾,減壓濃縮回收溶劑,用5倍量10 %的乙醇適量稀釋,用石油醚脫脂后,上聚酰胺柱進行分離,上樣量為4BV,上樣流速為4BV/h,用10%甲醇洗脫至流出液無色,之后換用50%甲醇洗脫,收集3倍柱體積至6倍柱體積的洗脫液,濃縮去除溶劑后,經硅膠柱層析,二氯甲烷-乙醇(4:1,V/ V)進行洗脫,洗脫液再經過Sephadex L H_20凝膠色譜柱進行分離,甲醇洗脫,收集第一個色帶,收集洗脫液,濃縮,析晶,微粉化處理,得到微粒粒徑中位值< 100 μ m的異甘草黃酮醇。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抗腫瘤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制備方法如下 甘草樣品10kg,粉碎,8倍量60%乙醇70°C提取3次,每次2 h ;提取液過濾,減壓濃縮回收溶劑,用10倍量5 %的乙醇適量稀釋,用石油醚脫脂后,上聚酰胺柱進行分離,上樣量為2BV,上樣流速為5BV/h,用10%甲醇洗脫至流出液無色,之后換用60%甲醇洗脫,收集3倍柱體積至6倍柱體積的洗脫液,濃縮去除溶劑后,經硅膠柱層析,二氯甲烷-甲醇(5:1, V/ V)進行洗脫,洗脫液再經過S^hadex L H_20凝膠色譜柱進行分離,乙醇洗脫,收集第一個色帶,收集洗脫液,濃縮,析晶,微粉化處理,得到微粒粒徑中位值在< 100 μ m的異甘草黃酮醇。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腫瘤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混懸型注射劑的活性組分及輔料的組成如下按照重量比,異甘草黃酮醇I份,維生素B1 2 2. 5份,氯化鈉I. 8 2. 5份,海藻酸鈉2. O 2. 6份,聚山梨醇酯-80 O. 8 I. 3份,用注射用水混懸,制成混懸型注射劑。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含異甘草黃酮醇的抗腫瘤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說的片劑和膠囊劑的活性組分及輔料的組成如下按照重量比,異甘草黃酮醇I份乳糖或微晶纖維素O.05 O. 2 :羥丙纖維素或羧甲基淀粉鈉O. 05 O. 2 ;或者,異甘草黃酮醇I份乳糖或微晶纖維素O. 03 O. 08 :羥丙甲基纖維素K4M O. 15 O. 4。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含異甘草黃酮醇的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乳腺癌、卵巢癌、宮頸癌、結腸癌和通常的胃腸道癌、肺癌,例如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皮膚癌如黑色素瘤、頭頸癌、腦瘤或白血病。
全文摘要
本發明所提供了一種含異甘草黃酮醇的抗腫瘤藥物。是以異甘草黃酮醇為活性成分,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載體組合,加工制成混懸型注射劑、片劑、微膠囊劑,用于防治乳腺癌、卵巢癌、宮頸癌、結腸癌和通常的胃腸道癌、肺癌、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皮膚癌、頭頸癌、腦瘤或白血病。本發明人經藥理實驗及抗腫瘤效果對比評價,確認來源于中藥甘草的異甘草黃酮醇,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功能,能夠通過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達到抗腫瘤目的物。本發明提供了作為藥用原料的異甘草黃酮醇的工業制備方法,包括提取、分離以及粒徑規格等具體工藝要求。
文檔編號A61P35/02GK102908340SQ201110377440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4日
發明者劉可春, 韓利文, 袁延強, 何秋霞, 王思峰, 陳錫強, 王雪, 楚杰, 侯海榮, 王希敏, 彭維兵 申請人: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