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傳統中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癥狀,是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證,又稱胃脘痛。中醫認為,胃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結, 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作。故,中醫治療按胃痛發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虛證為胃腑失于溫煦或濡養,失養則痛,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效果好,成本低,無副作用的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為實現該技術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10-20份,灸甘草5-15份,黨參10-20份, 半夏9-15份,大棗1-5份,砂仁5-15份,焦三仙各5-15份,降香10-20份,白芨10-20份, 白芷10-20份。其中所述的原料藥物中
旋復花,咸,溫。入肺、肝、胃經。消痰,下氣,軟堅,行水。治胸中痰結,脅下脹滿,咳喘, 呃逆,唾如膠漆,心下痞鯁,噫氣不除,大腹水腫。灸甘草,甘,平。歸心、脾、肺、胃經。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黨參,性平,味甘、微酸。歸脾、肺經。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半夏,辛,溫,有毒。入脾、胃經。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 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大棗,甘,溫。歸脾、胃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砂仁,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腎經。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焦三仙,這三味藥均有良好的消積化滯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焦麥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類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療肉類或油膩過多所致的食滯;焦神曲則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藥合用,能明顯地增強消化功能。 降香,辛,溫。歸肝、脾經。行氣活血,止痛,止血。白芨,苦甘,涼。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白主,性溫,味辛,活血排膿,生肌止痛。本發明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其藥效優于單味藥物的效果,能夠以達到標本兼的目的。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 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97%,治愈率84%。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15g,灸甘草10g,黨參15g,半夏12g,大棗3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降香15g,白芨15g, 白芷15g。實施例2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IOg,灸甘草15g,黨參10g,半夏15g,大棗lg,砂仁15g,焦三仙各5g,降香20g,白芨10g,白芷 20g。實施例3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20g,灸甘草5g,黨參20g,半夏9g,大棗5g,砂仁5g,焦三仙各15g,降香10g,白芨20g,白芷 10g。實施例4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12g,灸甘草13g,黨參13g,半夏13g,大棗2g,砂仁12g,焦三仙各6g,降香18g,白芨12g,白芷 18g。實施例5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18g,灸甘草6g,黨參17g,半夏10g,大棗4g,砂仁7g,焦三仙各14g,降香12g,白芨18g,白 £ 13g。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臨床藥效總結一般性資料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治療患者31例,男16例,女 15例,年齡34 78歲。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根據患者的體重和年齡酌情增減。一日一齊U,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7-20天,痊愈26例,隨訪未見復發;顯效3例, 有效1例,無效1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典型病例 病例1
女,37歲,胃痛,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癥狀。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4天后痛感、吐酸水現象消失,6 天后胸悶、打嗝消失,繼續服用3天后無復發。病例2
女,34歲,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7天后痊愈。病例3
男,78歲,胃痛,伴隨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6天后痊愈。
實施例 4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12g,灸甘草13g,黨參13g,半夏13g,大棗2枚,砂仁12g,焦三仙各6g,降香18g,白芨12g, 白芷18g。實施例5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 18g,灸甘草6g,黨參17g,半夏10g,大棗4枚,砂仁7g,焦三仙各14g,降香12g,白芨18g,白 £ 13g。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臨床藥效總結
一般性資料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治療患者31例,男16例,女 15例,年齡34 78歲。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根據患者的體重和年齡酌情增減。一日一齊U,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7-20天,痊愈26例,隨訪未見復發;顯效3例, 有效1例,無效1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典型病例 病例1
女,37歲,胃痛,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癥狀。
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4天后痛感、吐酸水現象消失,6 天后胸悶、打嗝消失,繼續服用3天后無復發。
病例 2
女,34歲,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7天后痊愈。病例 3
男,78歲,胃痛,伴隨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6天后痊愈。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10-20份,灸甘草5-15份,黨參10-20份,半夏9_15份,大棗1_5份,砂仁5_15份,焦三仙各5-15份,降香10-20份,白芨10-20份,白芷10-2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傳統中藥領域。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見效快,不復發,無副作用的治療胃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成旋復花10-20份,灸甘草5-15份,黨參10-20份,半夏9-15份,大棗1-5份,砂仁5-15份,焦三仙各5-15份,降香10-20份,白芨10-20份,白芷10-20份。
文檔編號A61K36/9064GK102406884SQ20111037889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5日
發明者張答偉 申請人:榮成市交通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