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
背景技術:
目前,負壓隔離裝置內部支撐結構主要有如下兩大類一是帳篷桿式結構,優點是重量較輕,能夠折疊;缺點是附件過多,操作復雜,穩定性差。二是板式支撐結構,選材包括塑料、鋁合金與不銹鋼等,優點是耐負壓等級高,艙體不易變形,尺寸穩定性好;缺點是一般不能折疊,重量較大,儲運不便。另外,負壓隔離裝置現有的操作手孔設計以手套式為主,為裝置內的患者輸氧或輸液,需在墻體上設計專門的通道。(專利號ZL200820141696. X)申請人公開了一種充氣式負壓隔離裝置,包括般蓋和艙底,其特征是艙蓋和艙底展開后形成一個密閉般體,艙體通過艙蓋上的氣柱與艙底的氣墊支撐成形,并采用防水拉鏈開啟與閉合;所述艙蓋上設有若干透明視窗,透明視窗上安裝有操作手孔。所述密閉艙體為一體式或分體式結構。所述一體式結構,密閉艙體為雙層或多層材料,內部設計有形成氣柱或氣墊的氣道。所述分體式結構,密閉艙體為單層或多層材料,內部未設計氣道,通過內部獨立的氣柱與氣墊支撐成形。所述氣柱由若干平行的拱形氣柱通過一條直形氣柱貫通連接并固定。所述氣墊由若干平行于氣墊面的長直形氣柱構成或由若干垂直于床墊面的短氣柱構成。在使用中發現上述技術方案存在的缺點是,當閉艙體氣柱或氣墊的氣道被扎破出現漏氣,該裝置則無法使用,往往是關鍵時刻派不是用場。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拱形氣囊式艙蓋設計多個充氣單元,每個充氣單元由單向閥與公共氣道連通,充氣時由進氣閥進氣,通過進氣公共氣道,然后由進氣單向閥進入每個充氣單元,排氣時由排氣閥排氣,每個充氣單元內的氣體通過排氣單向閥進入排氣公共氣道,由排氣閥排氣,避免某個充氣單元漏氣影響整個拱形氣囊式艙蓋支撐。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包括氣囊式艙蓋和氣囊式艙底通過防水拉鏈構成密閉艙體,拱形氣囊式艙蓋側壁設有進氣閥,排氣閥,氣囊式艙底一端設有進氣閥,排氣閥,艙體外壁連接有高效排風過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內腔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 所述每個充氣單元兩端分別設有進氣單向閥和排氣單向閥,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的一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拱形氣囊式艙蓋的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所述進氣公共氣道通過進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一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通過排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與拱形氣囊式艙蓋側壁的進氣閥連接,排氣公共氣道與拱形氣囊式艙蓋側壁的排氣閥連接。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拉筋以拱形氣囊式艙蓋圓心為中心呈放射形設置,拉筋與拱形氣囊式艙蓋的法線夾角為5-20度。所述氣囊式艙底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氣囊式艙底一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所述進氣公共氣道通過進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一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通過排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與氣囊式艙底側壁的進氣閥連接,排氣公共氣道與氣囊式艙底側壁的排氣閥連接。有益效果艙蓋采用拱形氣囊式結構,支撐強度大,避免運輸途中瞬間變形艙內產生局部正壓現象;拱形氣囊式艙蓋設計多個充氣單元,每個充氣單元由單向閥與公共氣道連通,充氣時由進氣閥進氣,通過進氣公共氣道,然后由進氣單向閥進入每個充氣單元,排氣時由排氣閥排氣,每個充氣單元內的氣體通過排氣單向閥進入排氣公共氣道,由排氣閥排氣,避免某個充氣單元漏氣影響整個拱形氣囊式艙蓋支撐。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前端立體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后端立體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圖。圖中1、氣囊式艙蓋2、氣囊式艙底3、防水拉鏈4、艙蓋進氣閥5、艙蓋排氣閥6、高效排風過濾系統7、進風口 8、艙蓋拉筋9、艙蓋充氣單元10、艙蓋進氣單向閥11、艙蓋排氣單向閥12、艙蓋進氣公共氣道13、艙蓋排氣公共氣道14、艙蓋拉筋與拱形艙蓋法線夾角15、 艙底進氣閥16、艙底排氣閥17、艙底拉筋18、艙底充氣單元19、艙底進氣公共氣道20、艙底排氣公共氣道21、艙底進氣單向閥22、艙底排氣單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述如下詳見附圖,一種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包括拱形氣囊式艙蓋1和氣囊式艙底2通過防水拉鏈3構成密閉艙體,拱形氣囊式艙蓋1側壁設有進氣閥4,排氣閥5,氣囊式艙底2 —端設有進氣閥15,排氣閥16,艙體外壁連接有高效排風過濾系統6與進風口 7,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1內腔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8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9,所述每個充氣單元9兩端分別設有進氣單向閥10和排氣單向閥11,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1的一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12, 拱形氣囊式艙蓋1的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13,所述進氣公共氣道12通過進氣單向閥 10與每個充氣單元9的一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13通過排氣單向閥11與每個充氣單元9 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12與拱形氣囊式艙蓋1側壁的進氣閥4連接,排氣公共氣道13與拱形氣囊式艙蓋1側壁的排氣閥5連接。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拉筋8以拱形氣囊式艙蓋圓心為中心呈放射形設置,拉筋8與拱形氣囊式艙蓋1的法線夾角14為5-20度。 所述氣囊式艙底2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17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18,氣囊式艙底2 —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19,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20,所述進氣公共氣道19通過進氣單向閥 21與每個充氣單元18 —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20通過排氣單向閥22與每個充氣單元18 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19與氣囊式艙底2側壁的進氣閥15連接,排氣公共氣道 20與氣囊式艙底2側壁的排氣閥16連接。工作原理[0016]密閉艙體通過拱形氣囊式艙蓋與氣囊式艙底支撐成形,并采用防水拉鏈開啟與閉合,工作時通過高效排風過濾裝置使艙內產生負壓,空氣經進風口進入艙內,高效過濾后從排氣口排出。拱形氣囊式艙蓋采用氣囊式結構,支撐強度大,避免運輸途中瞬間變形艙內產生局部正壓現象;拱形氣囊式艙蓋,根據成型后的形狀,設計了上下兩片尺寸不一樣,中間熱合寬度不一樣的拉筋,每條拉筋拱形軸線都有5-20度的夾角,當充氣后,形成了尺寸可控的拱形氣囊式艙蓋,放氣后,折疊體積小;拱形氣囊式艙蓋設計多個充氣單元,每個充氣單元由單向閥與公共氣道連通,充氣時由進氣閥進氣,通過進氣公共氣道,然后由進氣單向閥進入每個充氣單元,排氣時由排氣閥排氣,每個充氣單元內的氣體通過排氣單向閥進入排氣公共氣道,由排氣閥排氣,避免某個充氣單元漏氣影響整個拱形氣囊式艙蓋支撐。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包括拱形氣囊式艙蓋和氣囊式艙底通過防水拉鏈構成密閉艙體,拱形氣囊式艙蓋側壁設有進氣閥,排氣閥,氣囊式艙底一端設有進氣閥, 排氣閥,艙體外壁連接有高效排風過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內腔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所述每個充氣單元兩端分別設有進氣單向閥和排氣單向閥,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的一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拱形氣囊式艙蓋的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所述進氣公共氣道通過進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一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通過排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與拱形氣囊式艙蓋側壁的進氣閥連接,排氣公共氣道與拱形氣囊式艙蓋側壁的排氣閥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其特征是所述拱形氣囊式艙蓋拉筋以拱形氣囊式艙蓋圓心為中心呈放射形設置,拉筋與拱形氣囊式艙蓋的法線夾角為5-2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其特征是所述氣囊式艙底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氣囊式艙底一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所述進氣公共氣道通過進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一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通過排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與氣囊式艙底側壁的進氣閥連接,排氣公共氣道與氣囊式艙底側壁的排氣閥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傳染病員負壓隔離式充氣擔架,包括艙蓋和艙底通過防水拉鏈構成密閉艙體,其特征是所述艙蓋內腔通過若干個縱向拉筋分隔成若干個充氣單元,所述每個充氣單元兩端分別設有進氣單向閥和排氣單向閥,所述艙蓋的一端設有進氣公共氣道,艙蓋的另一端設有排氣公共氣道,所述進氣公共氣道通過進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一端連接,排氣公共氣道通過排氣單向閥與每個充氣單元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公共氣道與艙蓋側壁的進氣閥連接,排氣公共氣道與艙蓋側壁的排氣閥連接。有益效果拱形氣囊式艙蓋設計多個充氣單元,每個充氣單元由單向閥與公共氣道連通,避免某個充氣單元漏氣影響整個拱形氣囊式艙蓋支撐。
文檔編號A61G1/00GK202060989SQ20112009521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日
發明者劉圣軍, 張彥軍, 杜振杰, 楊健, 田豐, 田新, 胡名璽, 謝新武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裝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