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頜骨骨折顱頜牽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面部諸骨中,以面中部的解剖結構和組成最為復雜。由于各骨形態不規則,接縫多,骨腔多,骨壁薄,受傷時常常出現復雜的多發性骨折,并可同時伴有顱腦或其它部位的損害。其中,上頌骨是面中部的重要骨骼,結構較薄弱,其內有數個竇腔,受外力打擊時易發生骨折,如交通事故、高處跌落等,其復位固定治療較為困難,且早期復位固定往往受限于復雜的顱腦及多器官的損傷而延期手術,易形成陳舊性骨折,造成面部功能障礙和面部嚴重畸形。上頌骨骨折特別是復雜性或陳舊性骨折的治療一直以來都是頌面外科的世界性難題。上頌骨骨折治療的關鍵在于復位和固定,其中復位方法主要包括一、手法復位,針對單純性骨折早期,發生纖維性愈合之前。二、手術切開復位。三、牽引復位,針對骨折時間較長,手法不能復位時,其又包括1)、頌間牽引法,針對部分上頌骨骨折或一側上頌骨骨折,分別于上下頌牙列拴結牙弓夾板,上、下牙弓夾板之間通過橡皮圈牽引,以保證正常咬合位置的恢復。2~)、顱頌牽引法,針對上頌骨發生雙側性橫斷骨折,骨折段常有下垂或移位、或發生顱頌分離,首先于上頌牙列拴結牙弓夾板;然后, 在頭部打石膏繃帶同時安置固定支架,形成石膏頭帽;之后,局部麻醉,用腰椎穿刺針從顴骨下緣皮膚刺入至口內區前庭溝,將細鋼絲引出口外;最后,通過橡皮筋連接口內引出的細鋼絲和固定在石膏帽上的固定支架,牽引移位的上頌骨骨折段。上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多種,主要包括單頌牙弓夾板固定、頌間牙弓夾板固定、骨間結扎固定、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顱頌固定,其中顱頌固定的裝置與顱頌牽引的裝置相同。目前,常用的上頌骨骨折治療方法主要是顱頌牽引或顱頌固定、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內固定即骨間結扎固定、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但手術風險大、創傷大、并發癥多, 特別是復雜性骨折,手術時間受到嚴重限制,上頌骨的數個竇腔及厚薄不均的骨壁嚴重限制了內固定術的效果,對于很多復雜性骨折往往不能達到好的效果,且會破壞人體形貌,患者經濟、精神負擔大;而顱頌牽引或顱頌固定,以牙弓夾板承力,受力點少,固位力不足,固位力不平衡,牽引力線往往作用于尖牙區并偏于面中份的下端,使牙的位移大而骨的位移小,骨折復位不理想,不能正確移動骨折塊,且存在牙齒漂移、牙根吸收、上頌旋轉等缺點, 因此療效欠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便、實用、復位精確、固定牢靠,無創傷,并能在傷者傷后盡早進行治療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
4[0010]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設置有頭帽及固定在頭帽上的弧形固定板,所述弧形固定板上縱向與眉間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中部固定支架、兩側縱向與顴骨對應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側部固定支架,所述中部固定支架、 側部固定支架均通過調節各固定支架與弧形固定板之間夾角的夾角調節機構安裝在弧形固定板上;設置有通過上牙列固定的上牙列連接結構,所述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牙弓中部對應位置設置有中部牽引支架、與上牙列牙弓兩側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側部牽引支架,且各側至少設置有一個側部牽引支架;所述中部牽引支架為由上牙列連接結構起向對應唇部一方延伸,且開口向上的弧形或V字形結構;所述側部牽引支架包括口內段、口外段、連接口內段和口外段的連接段,其中口內段沿上牙列連接結構對應上牙列的牙弓延伸并由對應牙弓側部延伸至對應牙弓中部,連接段為由上牙列連接結構起向對應唇部一方延伸且開口向上的弧形或V字形,口外段延伸方向與口內段相反并斜向上延伸至與顴骨下緣對應的位置;所述中部固定支架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的上部中牽引桿、側部固定支架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上部側牽引桿、中部牽引支架上設置有斜向上延伸的下部中牽引桿、側部牽引支架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下部側牽引桿;所述上部中牽引桿與下部中牽引桿相對應且兩者縱向投影重疊,所述上部側牽引桿與下部側牽引桿相對應且兩者縱向投影相互錯開; 所述上部中牽引桿、上部側牽引桿、下部中牽引桿、下部側牽引桿均由片狀彈性材料構成, 分別設置有連接上部中牽引桿和下部中牽引桿、連接上部側牽引桿和下部側牽引桿的彈性牽引帶;所述上部中牽引桿、下部中牽引桿、上部側牽引桿、下部側牽引桿上分別沿其延伸方向設置有一組彈性牽引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彈性牽引帶兩端分別通過固定結構與對應牽引桿鉸接。進一步的,所述上部中牽引桿斜向下延伸至水平高度與鼻尖對應的位置,所述下部中牽引桿斜向上延伸至水平高度與眶骨下緣對應的位置,且下部中牽引桿遠離上牙列連接結構的一端位于上部中牽引桿的下方;所述上部側牽引桿向下延伸至水平高度與下部側牽引桿底部對應的位置,所述下部側牽引桿向上延伸至水平高度與上部側牽引桿中上部對應的位置。進一步的,所述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牙弓兩側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兩個側部牽引支架,其中一個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第一磨牙對應的位置、另一個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尖牙對應的位置。進一步的,所述各側部固定支架上設置有至少兩根上部側牽引桿、各側部牽引支架上設置有至少一根下部側牽引桿。進一步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三根相互平行的上部側牽引桿和下部側牽引桿;其中與上牙列連接結構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第一磨牙對應位置的側部牽引支架上設置有兩根下部側牽引桿,與上牙列連接結構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尖牙對應位置的側部牽引支架上設置有一根下部側牽引桿。進一步的,所述側部牽引支架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同側部牽引支架另一端端點的連線垂直于上牙列連接結構對應上牙列牙弓。進一步的,所述夾角調節機構由U型彈片及相配合的調節絲桿和調節螺母構成; 所述U型彈片的兩臂,其中之一為固定于弧形固定板的固定臂、另一臂與對應固定支架固定連接的活動臂;所述調節絲桿和調節螺母,其中之一固定于固定臂并位于U型彈片兩臂之間、另一與活動臂軸向限位固定并轉動配合;所述活動臂通過調節絲桿和調節螺母限位固定。進一步的,所述彈性牽引帶由環形皮筋構成;所述固定結構由固定在各牽引桿上的鉤子構成。進一步的,所述頭帽由環形絆帶、分別與環形絆帶連接并十字交叉的顱左右扎帶和顱前后扎帶構成,其中環形絆帶由弧形固定板及兩端與弧形固定板兩端連接的顱后扎帶構成;所述顱左右扎帶、顱前后扎帶、顱后扎帶上分別設置有絆帶松緊調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弧形固定板內表面設置有軟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上牙列連接結構固定在上牙列上,各牽引支架均從口內延伸至口外,無創傷。根據CT片確定骨斷端移位及移位方向,通過將彈性牽引帶在各牽引桿不同的固定結構之間進行連接,對各牽引支架牽引力的大小、方向進行控制,相應的對各牽引支架合力的作用點位置、方向、大小進行控制,讓骨折塊沿著我們預想的位置精確移動。彈性牽引帶兩端分別通過固定結構與對應牽引桿鉸接,各牽引桿均由片狀彈性材料構成,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通過下部各牽引桿的彈性變形保證同彈性牽引帶彈力方向的一致,在通過夾角調節機構調節各固定支架與弧形固定板之間的夾角時,通過對應上部各牽引桿的彈性變形、彈性牽引帶的鉸接保證牽引力方向不變,通過對應上部各牽引桿、彈性牽引帶彈性變形量的變化對牽引力進行微調,因此調節方便、復位精確、固位牢靠,能適應整個治療過程中牽引力的作用點、作用大小及作用方向的任意變化。整體結構簡便、實用, 操作方便,能在傷者傷后盡早進行治療。對陳舊性骨折、面部畸形同樣具有良好的療效。在治療中可以用頌間牽引或頌間固定更好的保證咬合關系。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三維結構簡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頭帽部分的三維結構簡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牙列連接結構部分的三維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設置有頭帽1及固定在頭帽1上的弧形固定板2。為了方便使用,所述頭帽1由環形絆帶、分別與環形絆帶連接并十字交叉的顱左右扎帶12和顱前后扎帶13構成,其中環形絆帶由弧形固定板2及兩端與弧形固定板2兩端連接的顱后扎帶11構成;所述顱左右扎帶12、顱前后扎帶13、顱后扎帶U上分別設置有絆帶松緊調節結構。由于傷者需要長期佩戴頭帽1,因此為了保證佩戴的舒適性,其中顱左右扎帶12 一端鉚接在弧形固定板2上,另一端通過卡扣與固定在弧形固定板2上的插銷固定;顱前后扎帶13分為兩段,其中一段的一端鉚接在弧形固定板2上,另一段的一端繞成容顱后扎帶 11穿過的環并沿顱后扎帶11滑動,兩段之間通過分別固定在兩段相鄰端上的卡扣、插銷連接,且卡扣、插銷位于顱左右扎帶12上方,通過顱左右扎帶12構成該卡扣、插銷的緩沖層; 顱后扎帶11 一端鉚接在弧形固定板2上,另一端通過卡扣與固定在弧形固定板2上的插銷固定;顱左右扎帶12、顱前后扎帶13、顱后扎帶11的松緊調節結構均由卡扣上類似背包背帶調節結構的結構構成。進一步的,所述弧形固定板2內表面設置有軟墊14。除此以外,頭帽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結構,甚至采用現有的石膏帽。上述弧形固定板2上縱向與眉間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中部固定支架21、兩側縱向與顴骨對應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側部固定支架22,所述中部固定支架21、側部固定支架22均通過調節各固定支架與弧形固定板2之間夾角的夾角調節機構安裝在弧形固定板2上。具體的,所述夾角調節機構由U型彈片51及相配合的調節絲桿52和調節螺母53構成;所述U 型彈片51的兩臂,其中之一為固定于弧形固定板2的固定臂、另一臂與對應固定支架固定連接的活動臂;所述調節絲桿52固定于固定臂并位于U型彈片51兩臂之間、調節螺母53 與活動臂軸向限位固定并轉動配合;所述活動臂通過調節絲桿52和調節螺母53限位固定。 除此以外,夾角調節結構也可以由螺紋驅動的鉸接結構等構成。設置有通過上牙列固定的上牙列連接結構,所述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牙弓中部對應位置設置有中部牽引支架31、與上牙列牙弓兩側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側部牽引支架 32 ;所述中部牽引支架31為由上牙列連接結構起向對應唇部一方延伸,且開口向上的弧形結構;所述側部牽引支架32包括口內段32a、口外段32b、連接口內段3 和口外段32b的連接段32c,其中口內段3 沿上牙列連接結構對應上牙列的牙弓延伸并由對應牙弓側部延伸至對應牙弓中部,連接段32c為由上牙列連接結構起向對應唇部一方延伸且開口向上的弧形,口外段32b延伸方向與口內段3 相反并斜向上延伸至與顴骨下緣對應的位置。 具體的,上牙列連接結構是用結扎絲固定在上牙列上的上牙弓夾板3,各牽引支架同樣通過結扎絲固定在上牙弓夾板3上,除此以外,上牙列連接結構也可以采用牙弓托盤等結構,只要能起到同上牙列固定連接并傳遞牽引力的作用即可。通過中部牽引支架31、側部牽引支架32傳遞牽引力,在保證牽引的同時,避免創傷。中部牽引支架31及側部牽引支架32連接段32c的形狀主要起到避讓唇部的作用,尤其是在傷者面部腫脹時,除弧形外,也可以采用V型、U型等。其中兩側的側部牽引支架32可以分別設置一根,通過三個牽引力足以實現對合力作用點、大小、方向的任意調節,且三點受力也足以能保證整個上頌骨的穩定性,但為了提高對合力作用點、大小、方向調節的靈活性,以適應任何不可預見的復雜情況,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牙弓兩側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兩個側部牽引支架32, 其中一個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第一磨牙對應的位置、 另一個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尖牙對應的位置,使用時,根據需要選擇部分或全部的牽引支架進行牽引。當然,也可以設置兩根以上的側部牽引支架,但控制相對更為復雜。上述中部固定支架21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的上部中牽引桿23、側部固定支架22 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上部側牽引桿M、中部牽引支架31上設置有斜向上延伸的下部中牽引桿33、側部牽引支架32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下部側牽引桿34。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上部側牽引桿24、下部中牽引桿33、下部側牽引桿34均由片狀彈性材料構成,分別設置有連接上部中牽引桿23和下部中牽引桿33、連接上部側牽引桿M和下部側牽引桿34的彈性牽引帶。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下部中牽引桿33、上部側牽引桿24、下部側牽引桿34上分別沿其延伸方向設置有一組彈性牽引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彈性牽引帶兩端分別通過固定結構與對應牽引桿鉸接。為了簡化結構,在實施例中,各牽引桿均由不銹鋼薄片制成,固定結構為固定在不銹鋼薄片上的鉤子4,所述彈性牽引帶由環形皮筋構成。除此以外,彈性牽引帶也可由兩端設置有掛鉤的乳膠帶構成,而固定結構也可以有通孔構成。其中上部中牽引桿23和下部中牽引桿33主要托起上頌骨的作用,因此,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與下部中牽引桿33相對應且兩者縱向投影重疊;而上部側牽引桿對和下部側牽引桿34則主要起到偏轉、左右位移上頌骨的作用,因此,所述上部側牽引桿M與下部側牽引桿34相對應且兩者縱向投影相互錯開。相對上頌骨的托起,偏轉、左右位移的情況更為復雜,為了在不增加側部固定支架 22、側部牽引支架32數量的前提下,更好的對兩側牽引力進行控制,所述各側部固定支架 22上設置有至少兩根上部側牽引桿M、各側部牽引支架32上設置有至少一根下部側牽引桿34,因此可選擇的牽引力大小、方向更多,且任一側的上部側牽引桿M和下部側牽引桿 34之間通過彈性牽引帶牽引方向的不同均能進行雙向的牽引。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兩側分別設置有三根相互平行的上部側牽引桿M和下部側牽引桿34;其中與上牙列連接結構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第一磨牙對應位置的側部牽引支架32上設置有兩根下部側牽引桿34,與上牙列連接結構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尖牙對應位置的側部牽引支架 32上設置有一根下部側牽引桿34。進一步的,為了增加各牽引桿與彈性牽引段的連接位置,增加控制的靈活性,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斜向下延伸至水平高度與鼻尖對應的位置,所述下部中牽引桿33斜向上延伸至水平高度與眶骨下緣對應的位置,且下部中牽引桿33遠離上牙列連接結構的一端位于上部中牽引桿23的下方;所述上部側牽引桿M向下延伸至水平高度與下部側牽引桿 ;34底部對應的位置,所述下部側牽引桿34向上延伸至水平高度與上部側牽引桿M中上部對應的位置。為了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口外段的端點確定整個側部牽引支架32作用于上牙弓夾板3的位置,以方便使用,簡化操作,所述側部牽引支架32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同側部牽引支架32另一端端點的連線垂直于上牙列連接結構對應上牙列牙弓。使用時,將上牙弓夾板3用結扎絲固定在上牙列上,頭帽1固定在頭部,弧形固定板2位于眉弓上且正中部分對準中線固定。根據CT片,最好是三維重建,判斷骨折的性質是 IefortU lefort2或lefort3,據此確定是否有骨斷端移位及移位方向,進而確定是否應對骨折塊實行牽引力,以及確定各牽引力的位置、方向、大小,最終結合臨床情況,確定各彈性牽引帶同對應牽引桿的連接位置,讓骨折塊沿著我們預想的位置精確移動,并隨時觀察骨折端的變化,通過夾角調節機構調節各固定支架與弧形固定板之間的夾角,以調節牽引力, 骨折斷端對位良好后,則只用垂直牽引力固定,固定三周后去除固定裝置。下部的各牽引桿為彈性結構且同彈性牽引帶鉸接,用彈性牽引帶牽拉時產生少許變形并趨于同彈性牽引帶彈力方向一致,因此夾角調節機構調節過程中,對應下部的各牽引桿在彈性牽引帶彈力作用下保持同彈性牽引帶彈力方向一致,通過對應上部各牽引桿、 彈性牽引帶的彈性變形和鉸接保證牽引力方向不變,而通過變形量的變化實現對牽引力大小的調整。[0038] 因此固位確切,能適應整個治療過程中牽引力的變化。整體結構簡便、實用,操作方便,能在傷者傷后盡早進行治療。適用于上頌骨骨折的非手術性治療,及對陳舊性骨折、 面部畸形的治療。在治療中可以用頌間牽引或頌間固定更好的保證咬合關系。
權利要求1.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在在于設置有頭帽(1)及固定在頭帽(1)上的弧形固定板O),所述弧形固定板( 上縱向與眉間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中部固定支架、兩側縱向與顴骨對應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側部固定支架(22),所述中部固定支架(21)、側部固定支架0 均通過調節各固定支架與弧形固定板(2)之間夾角的夾角調節機構安裝在弧形固定板(2)上;設置有通過上牙列固定的上牙列連接結構,所述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牙弓中部對應位置設置有中部牽引支架(31)、與上牙列牙弓兩側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側部牽引支架 (32),且各側至少設置有一個側部牽引支架(32);所述中部牽引支架(31)為由上牙列連接結構起向對應唇部一方延伸,且開口向上的弧形或V字形結構;所述側部牽引支架(3 包括口內段(3加)、口外段(32b)、連接口內段 (32a)和口外段(32b)的連接段(32c),其中口內段(32a)沿上牙列連接結構對應上牙列的牙弓延伸并由對應牙弓側部延伸至對應牙弓中部,連接段(32c)為由上牙列連接結構起向對應唇部一方延伸且開口向上的弧形或V字形,口外段(32b)延伸方向與口內段(32a)相反并斜向上延伸至與顴骨下緣對應的位置;所述中部固定支架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的上部中牽引桿(23)、側部固定支架(22)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上部側牽引桿(M)、中部牽引支架(31)上設置有斜向上延伸的下部中牽引桿(33)、側部牽引支架(3 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下部側牽引桿(34);所述上部中牽引桿與下部中牽引桿(3 相對應且兩者縱向投影重疊,所述上部側牽引桿04) 與下部側牽引桿(34)相對應且兩者縱向投影相互錯開;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上部側牽引桿(M)、下部中牽引桿(33)、下部側牽引桿(34) 均由片狀彈性材料構成,分別設置有連接上部中牽引桿和下部中牽引桿(33)、連接上部側牽引桿04)和下部側牽引桿(34)的彈性牽引帶;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下部中牽引桿(33)、上部側牽引桿(M)、下部側牽引桿(34)上分別沿其延伸方向設置有一組彈性牽引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彈性牽引帶兩端分別通過固定結構與對應牽引桿鉸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中牽引桿(23)斜向下延伸至水平高度與鼻尖對應的位置,所述下部中牽引桿(3 斜向上延伸至水平高度與眶骨下緣對應的位置,且下部中牽引桿(33)遠離上牙列連接結構的一端位于上部中牽引桿的下方;所述上部側牽引桿04)向下延伸至水平高度與下部側牽引桿 (34)底部對應的位置,所述下部側牽引桿(34)向上延伸至水平高度與上部側牽引桿04) 中上部對應的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牙弓兩側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兩個側部牽引支架(32),其中一個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第一磨牙對應的位置、另一個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上牙列尖牙對應的位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側部固定支架 (22)上設置有至少兩根上部側牽引桿(M)、各側部牽引支架(3 上設置有至少一根下部側牽引桿(34)。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側分別設置有三根相互平行的上部側牽引桿04)和下部側牽引桿(34);其中與上牙列連接結構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第一磨牙對應位置的側部牽引支架(3 上設置有兩根下部側牽引桿 (34),與上牙列連接結構連接點位于上牙列連接結構與尖牙對應位置的側部牽引支架(32) 上設置有一根下部側牽引桿(34)。
6.如權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牽引支架(32)與上牙列連接結構的連接點同側部牽引支架(32)另一端端點的連線垂直于上牙列連接結構對應上牙列牙弓。
7.如權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調節機構由U型彈片(51)及相配合的調節絲桿(5 和調節螺母(5 構成;所述U型彈片 (51)的兩臂,其中之一為固定于弧形固定板O)的固定臂、另一臂與對應固定支架固定連接的活動臂;所述調節絲桿(52)和調節螺母(53),其中之一固定于固定臂并位于U型彈片 (51)兩臂之間、另一與活動臂軸向限位固定并轉動配合;所述活動臂通過調節絲桿(52)和調節螺母(5 限位固定。
8.如權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牽引帶由環形皮筋構成;所述固定結構由固定在各牽引桿上的鉤子(4)構成。
9.如權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頭帽 (1)由環形絆帶、分別與環形絆帶連接并十字交叉的顱左右扎帶(1 和顱前后扎帶(13)構成,其中環形絆帶由弧形固定板( 及兩端與弧形固定板( 兩端連接的顱后扎帶(11)構成;所述顱左右扎帶(12)、顱前后扎帶(13)、顱后扎帶(11)上分別設置有絆帶松緊調節結構。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上頌骨骨折顱頌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固定板(2) 內表面設置有軟墊(1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提供了一種上頜骨骨折顱頜牽引裝置,設置有頭帽及其上的弧形固定板,通過夾角調節機構安裝在弧形固定板上的中部固定支架、側部固定支架;設置有上牙列連接結構及其上的中部牽引支架、側部牽引支架;中部牽引支架向口外延伸;側部牽引支架首先沿牙弓由側部延伸至中部,然后向口外延伸,最后延伸至顴骨下緣;各固定支架和牽引支架上均設置有由片狀彈性材料構成的牽引桿,中部各牽引桿縱向投影重疊,側部各牽引桿縱向投影相互錯開,各牽引桿上設置有一組固定結構,設置有兩端通過固定結構與對應牽引桿鉸接的彈性牽引帶。簡便、實用、復位精確、固定牢靠,無創傷,能盡早治療,適用于上頜骨骨折、陳舊性骨折、面部畸形的治療。
文檔編號A61F5/042GK202078433SQ201120106629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3日
發明者胡興周 申請人:胡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