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胸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胸腔引流管,屬于醫(yī)療器械結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胸腔引流述是治療氣胸及胸腔積液的重要手段,目前,胸腔引流術中所用的胸腔引流管包括帶有引流通道的管體,管體一端為開放的引流口,另一端為封閉的到頭,導頭側端面上設有側孔,該側孔與引流通道相連通,胸腔引流管的放置一般是先切開皮膚,然后血管鉗分離皮下組織,肌層,筋膜層形成一個隧道,然后血管鉗夾引流管放入,由于血管鉗夾引流管的頭部為不規(guī)則形狀,且胸壁皮下隧道也為不規(guī)則狀,有時會難以通過隧道位置進入引流管,而且目前應用的帶針引流管由于金屬頭部太尖,而金屬芯與胸管的頭端接觸部位太平緩,更加難以通過不規(guī)則的皮下隧道,更加難以直接置入。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可順利通過皮下隧道,操作簡便,省時省力的胸腔引流管。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一種胸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體1,其特殊之處在于引流管體1內設有兩端均可伸出引流管的內芯2,內芯2 —端為鈍頭圓錐狀,引流管體1的外壁上安裝有氣囊3,氣囊3上設有與外部氣源相連接的導管4 ;為了更好的排液,所述引流管體1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孔5。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由于在引流管體內設有內芯,內芯端部為鈍頭圓錐樣, 且可伸出引流管外,在置管時可用力通過皮下隧道而不至于損傷胸腔內肺臟,另外,由于在引流管體的外壁上安裝有氣囊,可以有效避免引流管體向內移動,降低了手術風險及難度, 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圖1 本實用新型一種胸腔引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本實施例的一種胸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體1,引流管體1內設有兩端均可伸出引流管的內芯2,內芯2 —端為鈍頭圓錐狀,引流管體1的外壁上安裝有氣囊3,氣囊3上設有與外部氣源相連接的導管4 ;為了更好的排液,引流管體1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孔5。內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防止插入過程中發(fā)生彎曲現(xiàn)象,內芯端部鈍頭圓滑曲面設置,可以方便的開辟皮下隧道,還可防止損傷人體組織,在給病人進行胸腔引流時,將引流管體1及氣囊3插入胸腔,自導管4注氣體使氣囊3膨脹,可以有效避免引流管體1滑動, 方便實用。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由于在引流管體內設有內芯,內芯端部為鈍頭圓錐樣, 且可伸出引流管外,在置管時可用力通過皮下隧道而不至于損傷胸腔內肺臟,另外,由于在引流管體的外壁上安裝有氣囊,可以有效避免引流管體向內移動,降低了手術風險及難度, 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權利要求1.一種胸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體(1),其特征在于引流管體(1)內設有兩端均可伸出引流管的內芯O),內芯⑵一端為鈍頭圓錐狀,引流管體⑴的外壁上安裝有氣囊(3),氣囊C3)上設有與外部氣源相連接的導管G)。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體(1)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孔(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胸腔引流管,屬于醫(yī)療器械結構技術領域。包括引流管體(1),引流管體(1)內設有兩端均可伸出引流管的內芯(2),內芯(2)一端為鈍頭圓錐狀,引流管體(1)的外壁上安裝有氣囊(3),氣囊(3)上設有與外部氣源相連接的導管(4)。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可順利通過皮下隧道,操作簡便,省時省力。
文檔編號A61M25/09GK202052187SQ20112014715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陶竹林 申請人:陶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