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品,特別是一種適用于外傷后進行壓迫止血治療的可調壓止血帶。
背景技術:
在外科臨床工作中,肢體外傷現場救護常常會用的止血帶。現有的壓力止血帶多為乳膠制成的橡皮管止血帶、彈性橡皮帶,但是該種止血帶與皮膚接觸面積小,在包扎過久后會壓迫損害神經或軟組織,導致在臨床使用中出現并發癥,并且該種止血帶不能用于創面本身的壓迫性止血和固定。對于開放性創面多采用加壓包扎,即在傷口或切口墊多層敷料,繃帶環形捆扎,在捆扎中施加壓力,借助繃帶的緊緊纏繞肢體的力量起到加壓作用,但是加壓包扎壓力不好控制,壓力過大會導致四肢末梢血運障礙,骨筋膜室綜合癥形成,嚴重者肢體壞死。且隨著患肢腫脹,止血帶所產生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往往需要醫生重新包扎來進行壓力調整,加大了工作強度,同時不利于創面止血和恢復,并且增加了病患的痛苦。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用于外傷后壓迫止血。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其特征在于包括層疊為一體的外層、帶氣室的壓力層、敷料層,一手動氣囊通過通氣管與壓力層氣室相連通,通氣管上設置有閥門;外層一側外面末端設置有尼龍粘帶,敷料層一側內面末端設置有相對應的尼龍粘帶。上述手動氣囊與通氣管之間為可拆卸的活動連接結構。上述通氣管上有一空白標簽。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1、確保壓迫止血對外傷肢體的正確約束力,壓力可以隨意控制和調整,既避免了肢體因約束力太大造成的肌肉、神經、血管的損傷或壞死,又防止了約束力太小或沒有而使壓迫止血物失去固定作用。2、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廣。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向剖面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內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層疊為一體的外層1、帶氣室的壓力層2、敷料層3。[0014]如圖2所示,一手動氣囊4通過通氣管5與壓力層2氣室相連通,通氣管5上設置有閥門6。所述手動氣囊4與通氣管5之間為可拆卸的活動連接結構,以便于攜帶。不需要進行充氣調整時,將手動氣囊4拆下,使之不影響患者移動。所述通氣管5上有一空白標簽 8,便于記錄。所述外層1 一側外面末端設置有尼龍粘帶,敷料層3 —側內面末端設置有相對應的尼龍粘帶7。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實施方案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描述,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對它進行的各種顯而易見的改變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其特征在于包括層疊為一體的外層、帶氣室的壓力層、 敷料層,一手動氣囊通過通氣管與壓力層氣室相連通,通氣管上設置有閥門;所述外層一側外面末端設置有尼龍粘帶,敷料層一側內面末端設置有相對應的尼龍粘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動氣囊與通氣管之間為可拆卸的活動連接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管上有一空白標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外傷后可調壓止血帶,包括層疊為一體的外層、帶氣室的壓力層、敷料層,一手動氣囊通過通氣管與壓力層氣室相連通,通氣管上設置有閥門。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能夠確保壓迫止血對外傷肢體的正確約束力,壓力可以隨意控制和調整,使得患者不必頻繁地去醫院復診,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廣。
文檔編號A61B17/135GK202136382SQ20112022280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8日
發明者董開杰 申請人:董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