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
背景技術:
隨著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經皮內窺鏡腰椎間盤切除術(英文原文為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簡稱PEL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日趨成熟,并以其微創優勢和良好的療效在腰椎盤突出的外科治療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然而,若應用不當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實際上,術中髓核遺漏的發生率為1. 1%,究其原因是髓核遺漏往往與沒有一種器械可以將脫出的髓核(即游離在椎管內且位于椎間盤水平以下的髓核)取出有關,因為現在所用的器械只能直來直去,無法轉彎,因而也就無法將游離的髓核取出。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將游離在椎管內且位于椎間盤水平以下的髓核及時取出的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包括固定手柄和活動手柄,固定手柄與活動手柄為鉸鏈連接,固定手柄上固定連接有鉗桿,活動手柄上活動連接有拉桿,拉桿從鉗桿中間穿過, 拉桿的另一端傳動連接有一對鉗夾,其特征是鉗桿的前部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拉桿從彈簧中間穿過;所述鉗桿外面套有套管,套管的其中一端封閉,套管的側壁上開有缺口,缺口位于套管的封閉端。由于本實用新型中鉗桿的前部連接有彈簧,這使鉗桿的前部可以彎曲,在套管封閉端的限制下,鉗夾能夠從套管上的缺口處伸出,使鉗夾的運動不再是直來直去,而是可以轉彎的,這給手術操作帶來了方便;另外,通過轉動套管還能夠使鉗夾轉向,從而方便地將游離在椎管內且位于椎間盤水平以下的髓核取出而不傷害其他組織,克服了鉗夾在前端無法控制方向的弊端,避免了因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的抓破硬膜囊及神經根。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抓鉗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I部放大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套管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1、鉗夾;2、彈簧;3、缺口 ;4、鉗桿;5、套管;6、拉桿;7、固定手柄;8、活動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0013]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一種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包括固定手柄7和活動手柄8,固定手柄7與活動手柄8為鉸鏈連接,固定手柄7上固定連接有鉗桿4,活動手柄8上活動連接有拉桿6,拉桿6從鉗桿4中間穿過,拉桿6的另一端傳動連接有一對鉗夾1,鉗桿 4的前部固定連接有彈簧2,所述拉桿6從彈簧2中間穿過;所述鉗桿4外面套有套管5,套管5的其中一端封閉,套管5的側壁上開有缺口 3,缺口 3位于套管5的封閉端。制作本實用新型時,鉗桿的總長度制作成35cm,彈簧的長度為3cm,彈簧前端的鉗桿和鉗夾咬合后的長度為2cm,鉗桿的直徑為0. 25cm ;套管的長度為30cm,套管側壁上的缺口長度為3cm,套管的內徑為0. 3cm,套管的外徑為0. 45cm。
權利要求1. 一種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包括固定手柄(7)和活動手柄(8),固定手柄(7)與活動手柄(8)為鉸鏈連接,固定手柄(7)上固定連接有鉗桿(4),活動手柄(8)上活動連接有拉桿(6),拉桿(6)從鉗桿(4)中間穿過,拉桿(6)的另一端傳動連接有一對鉗夾(1),其特征是鉗桿(4)的前部固定連接有彈簧(2),所述拉桿(6)從彈簧(2)中間穿過;所述鉗桿(4) 外面套有套管(5),套管(5)的其中一端封閉,套管(5)的側壁上開有缺口(3),缺口(3)位于套管(5)的封閉端。
專利摘要一種能夠將游離在椎管內且位于椎間盤水平以下的髓核及時取出的帶有套管的彈性抓鉗,包括固定手柄和活動手柄,固定手柄與活動手柄為鉸鏈連接,固定手柄上固定連接有鉗桿,活動手柄上活動連接有拉桿,拉桿從鉗桿中間穿過,拉桿的另一端傳動連接有一對鉗夾,鉗桿的前部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拉桿從彈簧中間穿過;所述鉗桿外面套有套管,套管的其中一端封閉,套管的側壁上開有缺口,缺口位于套管的封閉端。由于本實用新型中鉗桿的前部連接有彈簧,這使鉗桿的前部可以彎曲,在套管封閉端的限制下,鉗夾能夠從套管上的缺口處伸出,使鉗夾的運動可以轉彎,通過轉動套管還能夠使鉗夾轉向,從而方便地將游離在椎管內且位于椎間盤水平以下的髓核取出。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2223323SQ20112033713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日
發明者溫冰濤 申請人:溫冰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