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取環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婦科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摘取節育環的器械。
背景技術:
節育環是育齡女性使用的宮內節育器的一種,具有安全性與有效性較高、經濟性與便利性較好,而且具有取出后可再次受孕的特點,所以在育齡女性中被廣泛使用。該類節育環需要專門的醫療器械進行體內放置和取出。如圖I所示,早期的取環器只是設計成一種鉤子狀,鉤子2 —般是鉤子桿I彎曲后形成的外凸形。可是鉤子狀取環器會因鉤子2的外凸會刮傷節育環周邊環境的肉體組織。如圖2所示,為了防止刮傷肉體組織,取環器亦被設計成一種內凹形鉤子狀,鉤子4 一般會被設計在薄板3的內凹處。但是,由于有肉體組織的影響不能讓鉤子4與節育環順暢的掛好,這樣順利取出節育環就有難度。現有技術中還有被設計成夾子狀的取環器,如見圖3、圖4及圖5所示,其具有帶有齒牙11、11-1的兩個夾取部10、12,進行取環操作時,操作者通過操作手柄使夾取部張開,再夾住節育環13利用齒牙咬合帶動從而取出節育環,這種夾子狀取環器避免了刮傷周圍組織的危險,但是會因為肉體組織、血液等的影響而在操作過程中致使節育環脫落,從而使取環手術失敗,往往需要進行多次操作。亦有一些取環器在很多方面已經考慮到了手術對接受手術者帶來的痛苦及實施手術者操作的可視性及方便性,諸如提出了具有可視性的取環器,避免刮傷的具有保護性的取環器、具有多個溝槽的取環器等,但是就結構而言多是采用鉤子狀與夾子或者是鑷子狀結構。上述傳統的取環器沒有充分考慮到因腔內出血、節育環周圍人體組織及節育環自身斷裂等原因,致使取環器與節育環在取出過程中分離所造成的手術失敗,而這種失敗可能會招致大出血等致命危險。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取環器。
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取環器包括操作手柄,還包括與操作手柄連接第一夾持部和第二夾持部,第一夾持部和第二夾持部同時與操作手柄的操作機構連接,通過操作手柄的運動控制兩個夾持部的張開和閉合;所述的第一夾持部朝向第二夾持部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卡鉤,所述的第二夾持部朝向第一夾持部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與第一卡鉤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第一凹槽。更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夾持部朝向第一夾持部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卡鉤,所述的第一夾持部朝向第二夾持部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與第二卡鉤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第二凹槽。更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夾持部朝向第二夾持部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一鋸型齒部,第二夾持部朝向第一夾持部的內表面設有與第一鋸型齒部交錯對應的第二鋸型齒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中,第一、第二卡鉤一般具有相同的形狀,即整體呈朝向取環器操作手柄的方向彎曲,其根部略粗于頂部,頂部可呈尖齒狀以利于手術操作者感知節育環 的位置;為保證在實際操作中不會意外脫落,采用與夾持部一次成型的方式制成。進行取環操作之前,第一夾持部和第二夾持部呈閉合狀態,卡鉤隱藏在對應的凹槽內,這樣可以避免進入機體過程中卡鉤對機體組織可能造成的損傷,同時也利于操作人員利用取環器準確地找到節育環的位置。當取環器慢慢進入機體并接近節育環時,操作人員操作操作手柄使取環器呈半開狀態,隨著進一步的插入,取環器將會與節育環發生接觸,手術操作者則會感受到這種接觸。如果節育環的外側端面與取環器的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頂部接觸,將發生滑動現象,手術操作者亦可感知這種狀態,可以調節后再一次讓其接觸,直至節育環的外側端面與取環器的第一卡鉤、第二卡鉤的尖部接觸,通過該方式可使手術操作者準確地確定節育環所處的位置。因為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相對半張開,第一卡鉤、第二卡鉤的齒尖部相對于節育環的外側端面形成了一個內凹的容易接受節育環自動調節相對位置的結構,所以可以在調解后使節育環的外側端面進入第一卡鉤、第二卡鉤的齒尖部形成的內凹處,這時操作者把第一卡鉤、第二卡鉤相對全張開,再向前慢慢移動取環器,憑手感就可以使節育環進入張開的取環器中。然后閉合第一夾持部和第二夾持部并夾緊節育環,在此過程中夾持部內表面的鋸型齒部提供了較大的摩擦力,進而從腔體中抽出取環器,而不會造成節育環斷裂,這樣使手術的成功率得到了保障。
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取環器充分考慮到取環手術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因素,采用簡單的結構,既保證了取環手術的成功率,同時又有效避免了器械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安全性高。
圖I是現有技術中的一種取環器結構示意 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另一種取環器結構示意 圖3-圖5是現有技術中帶有鋸型齒部夾持部件的取環器結構示意 圖6是示出取環器操作手柄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7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取環器結構示意 圖8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取環器中卡鉤夾持節育環的狀態示意 圖9是本發明的取環器夾持部內表面結構示意 圖10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取環器夾持節育器并取出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6、 圖7、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取環器包括一操作手柄18,還包括與操作手柄18連接的第一夾持部10和第二夾持部12,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2的內表面前端設有一個第一卡鉤15,所述的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一個與第一^^鉤15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第一凹槽17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操作手柄18采用本領域的通用結構,可同時帶動第一夾持部10和第二夾持部12實現張開和閉合。所述的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兩個第二卡鉤16,16’,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與兩個第二卡鉤16,16’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兩個第二凹槽14,14’。本實施例中,第一凹槽17位于兩個第二卡鉤16,16’中間的位置,即第一卡鉤與兩個第二卡鉤是呈交錯排列的設置。各卡鉤采用相同的形狀,根部略粗于頂部,本實施例的卡鉤頂部呈尖齒的形狀,并且其整體呈平滑的彎曲形狀,其高度小于夾持部的厚度。如圖7、圖9所示,為了增大取環器操作過程中與節育環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保證操作的準確性,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2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一鋸型齒部11,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0的內表面設有與第一鋸型齒部11交錯對應的第二鋸型齒部11-1。在進行手術操作前,第一夾持部10和第二夾持部12呈閉合狀態,各卡鉤隱藏在各對應的凹槽中。進行手術操作時,第一夾持部10和第二夾持部12呈半張開狀態,卡鉤位于凹槽之外,取環器向前移動將會與節育環13發生接觸,手術操作者則會感受到這種接觸,進而進一步稍微調整取環器位置使節育環的外側端面進入第一卡鉤15、第二卡鉤16,16’的齒尖部形成的內凹處(如圖10所示),緊接著,操作者通過操作手柄使二夾持部夾緊節育環,其上的鋸型齒部11、11-1提供進一步的摩擦力,最終將節育環可靠夾持并取出人體外。
權利要求
1.一種取環器,包括操作手柄(18),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操作手柄(18)連接的第一、第二夾持部(10,12),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2)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卡鉤(15),所述的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與第一卡鉤(15)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第一凹槽(17)。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取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卡鉤(16),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與第二卡鉤(16)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第二凹槽(14)。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取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2)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一鋸型齒部(11),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0)的內表面設有與第一鋸型齒部(11)交錯對應的第二鋸型齒部(11-1 )。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取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卡鉤(15)整體朝向第一鋸型齒部(11)彎曲。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取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卡鉤(16)整體朝向第二鋸型齒部(11-1)彎曲。
6.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取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卡鉤(15)的高度小于第二夾持部(12)的厚度。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取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卡鉤(16)的高度小于第一夾持部(10)的厚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取環器,包括操作手柄(18),還包括與操作手柄連接的第一、第二夾持部(10,12),所述的第一夾持部(10)朝向第二夾持部(12)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卡鉤(15),所述的第二夾持部(12)朝向第一夾持部(11)的內表面前端設有與第一卡鉤(15)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第一凹槽(17)。本發明的取環器充分考慮到取環手術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因素,采用簡單的結構,既保證了取環手術的成功率,同時又有效避免了器械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安全性高。
文檔編號A61F6/18GK102697592SQ201210069680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6日
發明者劉尊亮, 吳蕓, 尹曉睿, 張建輝, 郭明森, 郭雅麗 申請人:徐州雷奧醫療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