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草藥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
背景技術:
銀屑一般習慣稱之為牛皮癬,中醫古稱之為“白庀”,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其
特征是在紅斑上反復出現多層銀白色干燥鱗屑,其特征是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銀白色鱗屑剝脫后會有出血點。好發于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銀屑病雖不直接影響生命,但是對身體健康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銀屑病(牛皮癬)其實并不是“癬”,因為所謂“癬”在醫學上是指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的一些皮膚病,而銀屑病(牛皮癬)則不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由于銀屑病皮損上覆蓋有銀白色的鱗屑,并在白色鱗屑剝脫后會有出血點,很有特征性,故西醫稱其為銀屑病。銀屑病發病原因比較復雜,病因至今尚未明確,近年來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免疫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環境等有關。銀屑病(牛皮癬)屬于皮膚科的疑難雜癥,至今尚無科學治療的方法,目前國際上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西醫治療銀屑病(牛皮癬)在臨床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計有類固醇激素法、抑制DNA類藥物、光線療法(UVB)、抗腫瘤藥物、免疫制劑、干擾素治療、維生素等,也有不少患者為減輕病痛的折磨,快速的看到治療的效果而選擇西醫。但由于西醫治療的出發點主要是從皮膚的表面上消除癥狀,避免病情加重或者惡化,其治療雖有效果,但治愈者甚少,且復發率極高,副作用也比較大。中醫治療銀屑病(牛皮癬)的過程中,普遍方法是調理五臟六腑的功能,治療的不是患者皮損的本身而是病變的發源地,雖然也能湊效,但其療程漫長,鮮為患者接受。神經性皮炎與銀屑病(牛皮癬)相類似。主要因風濕蘊膚,經氣不暢所致。好發于頸部、四肢、腰骶,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夏季多發或季節性不明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而且療效好,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的中草藥丸。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草藥配制而成蜈蟻10 25份、蝶脫10 15份、地龍16 20份、升麻25 30份、丹皮20 30份、狼毒0. 5 I份、麝香0. I I份、甘草15 25份、桅子20 30份、赤芍10 15份、淫羊藿20 25份、地膚子10 15份、白蒺藜20 30份。發明人基于名醫世家之真傳,廣學傳統中醫之經典,博采當代西醫之診要,積十余載之臨床經驗及潛心研究認為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雖然型分各類,癥各有別,究其原因,不外濕熱內滯,風寒侵襲,積于血分,經脈阻隔,不得宣泄,氣機壅滯,郁久化火,毒熱伏于營血,以致肌膚傷損,病菌滋生,以致本病。加之生活、工作環境變化,引致精神過度緊張,體腦過度勞累,情緒抑郁,情志內傷,以致內分泌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了銀屑病的發生與發展。因此,本發明的中草藥丸采用蟬蛻、升麻、丹皮、桅子、赤芍5味中草藥以升陽解表,活血散瘀,瀉火除煩,疏散風熱,清熱涼血,止痛;用蜈蚣、黃柏、地膚子、白蒺藜4味以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清熱燥濕,瀉火除蒸,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平肝解郁;以地龍、狼毒、淫羊藿3味清熱定驚,通經活絡,逐水祛痰,破積殺蟲,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以甘草、麝香調和諸藥,通經開竅,引諸藥功效直達病灶,通透表里,協同作用,以達快速見效,治標治本,杜絕復發之目的。各組分藥物的功用分別為
蜈蚣辛,溫,有毒,歸肝經;功能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 痙攣,中風口喁,半身不遂,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對網狀內皮細胞機能并有增強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蟬蛻甘,寒,歸肝、肺經,為解表、疏散風熱藥,多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等癥。地龍咸,寒;歸肝、脾、膀胱經,能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升麻辛、微甘,微寒,歸肺、胃、脾、大腸經;功能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為清熱藥,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狼毒苦、辛,平,有毒,歸肺、肝、腎經;功能逐水祛痰,破積殺蟲。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麝香溫、辛,歸心、脾經;為芳香開竅之藥,多用于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桅子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功能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目赤腫痛,火毒瘡瘍諸癥。黃柏寒,苦,歸腎、膀胱經;為清熱要藥,功能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赤芍苦,微寒,歸肝經;為清熱藥,功能行瘀、止痛、涼血、消腫。淫羊藿辛、甘,性溫,歸肝、腎經;功能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地膚子味辛、苦,性寒,功能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白蒺藜苦、辛,性平,入肝經;能平肝解郁,祛風明目;用于肝陽眩暈頭痛,肝郁脅痛,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癥。本發明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遵循我國傳統醫學人體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互因互果的理論,運用“張仲景”辯方論治和《皇帝內經》辯經論治的醫療法則,治標治本,固本強末,不僅對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有藥到病除之療效,而且對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慢性濕瘡等癥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具有配伍得當,標本兼治,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治療成本低等優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是由發明人自幼承其祖父醫術醫德,獨得名醫真傳,又研中醫大學本科,博采古今中醫經典,積十多年皮膚病之專門研究,并經長時間反復試驗所得。該方劑各組分藥物在下列重量份配比范圍內均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蜈蚣10 25份、蟬蛻10 15份、地龍16 20份、升麻25 30份、丹皮20 30份、狼毒0. 5 I份、磨香0. I I份、甘草15 25份、桅子20 30份、赤茍10 15份、淫羊藿20 25份、地膚子10 15份、白蒺藜20 30份。下面結合實施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
本發明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其各組分藥物的重量份配比可以是蜈蚣10份、蟬蛻10份、地龍16份、升麻25份、丹皮20份、狼毒0. 5份、麝香0. I份、甘草15份、桅子20份、赤芍10份、淫羊藿20份、地膚子10份、白蒺藜20份。該藥物的制備方法是按所述配比分別取各種中草藥材,去雜洗凈晾干,粉碎過180 280目篩制成粉末,嚴格按常消毒程序,制成干粒重0. 3 0. 5克的水丸即可。其服用方法是,內服一日3次,一次10克,飯前溫開水送服,一個月為一療程。一般病情較輕,病程5年以下的患者,服用10 30天即可痊愈;病情較重,病程較長者服用I 3個療程可以痊愈,復發者極少。
實施例2
本發明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其各組分藥物的重量份配比也可以是蜈蚣18份、蟬蛻13份、地龍18份、升麻28份、丹皮25份、狼毒0. 7份、麝香0. 6份、甘草20份、桅子25份、赤芍13份、淫羊藿22份、地膚子13份、白蒺藜25份,其制備方法及服用方法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3
本發明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其各組分藥物的重量份配比還可以是蜈蚣25份、蟬蛻15份、地龍20份、升麻30份、丹皮30份、狼毒I份、麝香I份、甘草25份、桅子30份、赤芍15份、淫羊藿25份、地膚子15份、白蒺藜30份,其制備方法及服用方法與實施例I相同。自2006年以來,服用本發明藥物的患者已近數千名,臨床實踐證明,該藥物具有療效顯著,療程短,見效快,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等特點。試驗記錄病例1238例,其中,按照患者自愿選擇的原則,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的試驗組869例,按常規西醫方法治療的對照組369余例。同時,按照中醫臨床診斷法則,顯效的診斷標準為臨床癥狀緩解,銀屑厚度明顯變薄,癢痛基本消失,病情明顯減輕;疾病痊愈的標準為患者自覺及他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兩組治療情況如下
對照組及實驗組治療情況對比表
組別治療顯效顯效率痊愈痊愈率復發j復發率 病例病例 (f) 病例病例 (%)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草藥配制而成蜈蚣10 25份、蟬蛻10 15份、地龍16 20份、升麻25 30份、丹皮20 30份、狼毒0. 5 I份、磨香0. I I份、甘草15 25份、桅子20 30份、赤茍10 15份、淫羊藿20 25份 、地膚子10 15份、白蒺藜20 3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的中草藥丸,它是由蜈蚣、蟬蛻、地龍、升麻、丹皮、狼毒、麝香、甘草、梔子、赤芍、淫羊藿、地膚子和白蒺藜13味中草藥配制而成。該中草藥丸遵循我國傳統醫學人體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互因互果的理論,運用“張仲景”辯方論治和《皇帝內經》辯經論治的醫療法則,治標治本,固本強末,不僅對銀屑病及神經性皮炎有藥到病除之療效,而且對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慢性濕瘡等癥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具有配伍得當,標本兼治,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治療成本低等優點。
文檔編號A61P17/00GK102652772SQ201210148658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5日
發明者牛麗麗 申請人:牛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