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減少癥)或功能減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導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數低于正常范圍14萬 40萬/^1。血小板減少癥可能源于血小板產生不足,脾臟對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壞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釋。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嚴重血小板減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發性瘀斑,最常見 于小腿;或在受輕微外傷的部位出現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陰道出血);和手術后大量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系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O血小板減少癥是臨床血液內科的常見病。其病因或為放療、化療物引起或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目前臨床用藥物主要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但不良反應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生物藥物如促血小板生成素和IL-6等,療效好,副作用少,但價
格昂貴。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就是為了彌補已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齊U,它可以快速緩解癥狀,改善本病給患者帶來的不利影響。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 人參3-5、白術8-10、黃芪8-10、茯苓8-10、羊骨炭16-18、黃連16-18、川芎8_10、蓮子16-18、肉桂8-10、小薊16-18、丹皮8-10、山茶花3_5、羊蹄根8_10、豬蹄殼炭3_5、艾葉3_5、甘草3-5。所述的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人參4、白術9、黃芪9、茯苓9、羊骨炭17、黃連17、川芎9、蓮子17、肉桂9、小薊17、丹皮
9、山茶花4、羊蹄根9、豬蹄殼炭4、艾葉4、甘草4。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配方具有益氣醒脾、補血活血以及補腎助陽的功效,治療方法簡單、費用低,無毒副作用,不會對患者健康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人參4、白術9、黃芪9、茯苓9、羊骨炭17、黃連17、川芎9、蓮子17、肉桂9、小薊17、丹皮9、山茶花4、羊蹄根
9、豬蹄殼炭4、艾葉4、甘草4。按以上配比配藥,將各中藥配方粉碎成粉末狀,按照中藥丸劑的常規制法制成丸齊 ,每粒5g,每天服用兩次,每次服用兩粒。典型病例I、李某,女,18,學生,三年前患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經住院治療效次,前案確診,經各種方法治療無效,血小板二萬二千一百,激素的副作用顯而易見。后經本發明中藥治療(停用激素等西藥)八個月,現已完全治愈,經定期血小板等檢查,均正常,目前血小板尚維持在二十萬以上。2、方某,女,52。因患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降至一萬三千以下,中醫證見苔薄白,脈細數略弦,面色蒼白,滿月臉,水牛肩等典型的激素副作用征象,后經本發明中藥治療半年,血小板升至二萬一千。氣色稍有好轉,堅持治療,8個月后,血小板升至十八萬以上,目前氣色佳,生活自如,無所不適,能正常參見勞動。 3、張某,女,28歲,2001年初因急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住院搶救治療無效,血小板降至三千多,后經服用本發明中藥,治療年余,血小板生至十萬余。隨訪一切正常,四年前已婚,分娩一女孩,母女狀況均佳。4、洪某,男,15歲,2003年4月因急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急性住院兩次治療無效,血小板平均每天減少5千左右,降至4萬余,病情危急。后經服用本發明中藥治療6個月,血小板恢復正常。后隨訪一切正常。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人參3-5、白術8-10、黃芪8-10、茯苓8-10、羊骨炭16-18、黃連16-18、川芎8_10、蓮子16-18、肉桂8-10、小薊16-18、丹皮8-10、山茶花3-5、羊蹄根8-10、豬蹄殼炭3-5、艾葉3-5、甘草3-5。
2.根據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人參4、白術9、黃芪9、茯苓9、羊骨炭17、黃連17、川芎9、蓮子17、肉桂9、小薊17、丹皮9、山茶花4、羊蹄根9、豬蹄殼炭4、艾葉4、甘草4。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中藥制劑,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人參3-5、白術8-10、黃芪8-10、茯苓8-10、羊骨炭16-18、黃連16-18、川芎8-10、蓮子16-18、肉桂8-10、小薊16-18、丹皮8-10、山茶花3-5、羊蹄根8-10、豬蹄殼炭3-5、艾葉3-5、甘草3-5。本發明配方具有益氣醒脾、補血活血以及補腎助陽的功效,治療方法簡單、費用低,無毒副作用,不會對患者健康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文檔編號A61P7/00GK102727664SQ201210177328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1日
發明者李洪湘 申請人:固鎮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