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盜汗主要是指入睡后汗出,醒后即止的病證。盜汗雖是一個伴隨癥狀,但久治不愈,往往使體力虛弱,無精打采,影響學習和工作。盜汗病機為陰虛火旺,營陰不能內守。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而引起的汗液外泄之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治愈后不易復發的治療盜汗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黃芪,鹿角膠,麥冬,枳實,山茱萸,丹皮,遠志,白芨,桃仁,川芎,地骨皮,黑豆皮,龍骨,牡蠣,焦三仙,甘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特定的工藝加工而成。制備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黃芪10-30份,鹿角膠10-20份,麥冬10-30份,枳實5-15份,山茱萸10-30份,丹皮10-20份,遠志20-40份,白芨5-15份,桃仁5-15份,川芎10-20份,地骨皮5-15份,黑豆皮10-30份,龍骨10-20份,牡蠣10-30份,焦三仙各10-30份,甘草10-3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黃芪20份,鹿角膠15份,麥冬20份,枳實10份,山茱萸20份,丹皮15份,遠志30份,白芨10份,桃仁10份,川芎15份,地骨皮10份,黑豆皮20份,龍骨15份,牡蠣20份,焦三仙各20份,甘草20份。
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黃芪甘、溫,歸肺、脾經。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用于脾虛泄瀉,等一切氣虛血虧之證。鹿角膠甘、咸、溫。歸肝、腎經。補腎益精,養血安胎,止血。主治虛勞羸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證。麥冬甘、微苦、微寒。歸肺、胃、心經。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主治肺燥干咳,陰虛,津傷口渴,心煩失眠等證。枳實苦、辛、寒。歸脾、胃、肝、心經。破氣消積,化痰除痞。用于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胃下垂,脫肛等。山茱萸酸、微溫,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收斂固脫。主治頭暈目眩,耳聾耳鳴等證。丹皮辛苦、涼、微寒。歸心、甘、腎、肺經。清熱,活血散瘀。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吐衄,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等。遠志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用于驚悸、失眠健忘、痰阻心竅,癲癇發狂。白芨苦、甘、色、寒。歸肺、胃經。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燙灼傷,手足皸裂,肛裂等。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用于多種瘀血證,腸燥便秘,肺癰,腸癰。川彎辛、溫,歸肝、膽、心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血瘀氣滯、風濕痹痛。地骨皮甘、寒。歸肺、腎經。清虛熱,瀉肺火,涼血。用于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小兒推積發熱,肺熱喘咳,吐血,尿血,消渴等。黑豆皮甘、涼。歸脾、肺、腎經。養血平肝、祛風解毒。主治頭痛,陰虛煩熱,盜汗,風痹,濕毒,癰瘡,眩暈等。 龍骨澀、甘、平,歸心、肝、腎、大腸經。鎮心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用于心悸、失眠、健忘、眩暈。牡蠣咸、潘,微寒,歸肝、腎經。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主要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痰核,瘰疬,癥瘕積聚等。麥芽甘、平。歸脾、胃經。消積化食,回乳。主治食積,腹滿泄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用于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腫痛等。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和胃。用于飲食積滯證,脘腹脹滿、食少納呆、腸鳴腹瀉等。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用于痰多咳嗽、熱毒瘡瘍。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鹿角膠、山茱萸、麥冬補益肝腎、收斂固澀、滋陰瀉火;枳實、焦三仙破氣消極;丹皮、桃仁、川;活血化瘀;遠志寧心安神;白芨、地骨皮、黑豆皮、龍骨、牡蠣收斂固澀,清熱瀉火;甘草調和諸藥。以上藥物共奏了補氣養陰,斂汗固表之功效,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治愈盜汗。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于2006年至2011年臨床觀察盜汗80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I、一般資料8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8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5年。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為盜汗;必要時作X線胸部攝片,痰涂片找抗酸桿菌以及作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礎代謝等檢查以排除肺癆、風濕痹、甲亢等。3、治療方法3. I處方黃苗20g,鹿角膠15g,麥冬20g,積實IOg,山茱萸20g,丹皮15g,遠志30g,白芨10g,桃仁10g,川芎15g,地骨皮10g,黑豆皮20g,龍骨15g,牡蠣20g,焦三仙各20g,甘草 20g。3. 2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3. 3服用方法每次I劑,每日2次,5天為I個療程。4、治療結果4. I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痊愈盜汗完全停止,伴發癥狀基本消失,停藥后I年無復發;顯效盜汗基本停止,伴發癥狀有所緩解,停藥后6個月無復發;無效盜汗及伴發癥狀均無改善。4. 2 結果痊愈 54 例(67. 5% ),顯效 21 例(26. 25% ),無效 5 例(6. 25% ) 0 總有效率按痊愈和顯效計,為93. 75%。5、典型病例5. I劉某,39歲,不明原因每于夜間入睡后通身大汗,醒后即止,衣被均被浸濕,常需夜間更換衣被,嚴重影響休息及工作。經檢查,血常規、血糖、紅細胞沉降率、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等均無異常,X線胸片、胸CT及腹部B超、心電圖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伴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睡眠多夢,口干咽燥,舌質紅,脈細數。經過治療I個療程,盜汗明顯減輕,續服2個療程,盜汗消失,伴發癥狀亦基本消失,隨訪I年無復發。5. 2張某,女,50歲,因盜汗3月,腹脹、惡心嘔吐10天,出現腹脹悶疼痛不適,惡心 嘔吐,乏力,四肢不溫,小便黃,余診時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服藥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2個療程,盜汗消失,伴發癥狀亦基本消失,隨訪I年無復發。5. 3蔡某,男,35歲,盜汗I月,晚上汗出濕衣,要更換1_2次衣服,醒后即止,低熱口干,咳嗽、痰少,大便干結,小便色黃,舌紅無苔,脈弦細。經過治療I個療程,盜汗明顯減輕,續服I個療程,盜汗消失,伴發癥狀亦基本消失,隨訪I年無復發。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是由黃芪10g,鹿角膠10g,麥冬10g,枳實5g,山茱萸IOg,丹皮IOg,遠志20g,白芨5g,桃仁10g,川芎IOg,地骨皮5g,黑豆皮IOg,龍骨IOg,牡販10g,焦三仙各10g,甘草IOg制成。實施例2,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是由黃芪20g,鹿角膠15g,麥冬20g,枳實10g,山茱萸20g,丹皮15g,遠志30g,白芨10g,桃仁10g,川芎15g,地骨皮10g,黑豆皮20g,龍骨15g,牡蠣20g,焦三仙各20g,甘草20g制成。實施例3,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是由黃芪30g,鹿角膠20g,麥冬30g,枳實15g,山茱萸30g,丹皮20g,遠志40g,白芨15g,桃仁10g,川芎20g,地骨皮15g,黑豆皮30g,龍骨20g,牡蠣30g,焦三仙各30g,甘草30g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黃芪10-30份鹿角膠10-20份麥冬10-30份枳實5-15份山茱萸10-30份丹皮10-20份遠志20-40份白芨5-15份桃仁5-15份川芎10-20份地骨皮5-15份黑豆皮10-30份龍骨10-20份牡蠣10-30份焦三仙各10-30份甘草10-3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黃芪20份鹿角膠15份麥冬20份枳實10份山茱萸20份丹皮15份遠志30份白芨10份桃仁10份川芎15份.地骨皮10份黑豆皮20份龍骨15份牡蠣20份焦三仙各20份甘草20份。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是由黃芪,鹿角膠,麥冬,枳實,山茱萸,丹皮,遠志,白芨,桃仁,川芎,地骨皮,黑豆皮,龍骨,牡蠣,焦三仙,甘草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盜汗。
文檔編號A61K35/56GK102688418SQ20121020249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7日
發明者冀玉愛, 劉春娟, 蘇艷 申請人:劉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