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草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
背景技術: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改變。其常見癥狀有上腹疼痛、飽脹、暖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等;胃十二指腸潰瘍 也是一種常見多發的慢性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患者返酸、暖氣、疼痛時常出現,特別是饑餓或食欲不振時特別嚴重,十分痛苦。發生在十二指腸部位的局限性組織缺失,累及粘膜、粘膜下層和肌層的非特異性潰瘍,其形成的機理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與十二指腸的抵御作用之間失去平衡,是具有反復發作傾向的一種慢性消化道疾病。目前市場上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疾病的藥物眾多,但理想者甚少,徹底治愈者更為少見,且極易復發。其中大多數效果緩慢或藥效不理想,相當多的同類產品針對性較強,或單純和中,或單純健脾化濕,或健脾和胃,而不調合五臟,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存在著副作用大、治標不治本的不足,提供一種配制簡便、藥源廣、療效好,成本低,無毒副作用小的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組成厚樸12g、陳皮12g、當歸12g、白芍12g、木香10g、柴胡10g、海螵蛸30g、半夏10g、吳茱萸10g、黃連6g、砂仁6g、茯苓12g、蒼術10g、蒲公英20g、枳殼10g、炎甘草10g、黃花20g。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中,其原料藥物厚樸苦、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的功效。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經、胃經、肺經;具有理氣健脾、調中利水、燥濕化痰的功效。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白芍苦酸,涼;入肝、脾經;具有通順血脈、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肺經;具有行氣止痛、調中導滯的功效。柴胡苦、微寒;歸肝經、膽經;具有疏散退熱、升陽舒肝的功效;海螵蛸味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的功效。半夏辛、溫、有毒;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吳茱萸性熱味苦寒,歸肝、脾、胃、腎經;有散熱止痛、降逆止嘔之功。黃連苦,寒,無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砂仁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蒼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歸肺、脾、肝、胃、大腸經;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炙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黃花甘,平;歸肝、脾、腎經;養血平肝,利尿消腫。上述諸藥合而為伍,在化食消積、健脾和胃、溫中止嘔的基礎上,著重從整體上調理五臟,使后天之本脾胃與其它各臟腑和諧,共同管理機體,從而從根本上達到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功效。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水煎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經臨床驗證治愈率較高,且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好、見效快,安全可靠。經臨床驗證,治療患者186例,有效率達96. 77%。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組成厚樸12g、陳皮12g、當歸12g、白芍12g、木香10g、柴胡10g、海螵蛸30g、半夏6g、吳茱萸6g、黃連6g、破仁6g、茯苓12g、蒼術10g、蒲公英20g、枳殼10g、炙甘草6g、黃花20g。制備及服用方法每日一劑,每付藥煎煮兩遍,將原料混合入砂鍋內,加水泡透;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半小時,濾出藥液約150ml,藥渣內加水再煎半小時,再濾出藥液約 150ml。兩次藥液混合,分別于早、晚飯前溫服。十五天為一療程。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臨床療效總結一、一般資料本發明中藥應用于臨床多年來,治療186例患者,年齡26 59歲;病程2個月 3年。二、診斷標準I、有返酸、噯氣、胃部疼痛病史。2、經胃腸造影或胃鏡診斷有潰瘍創面。三、治療標準治愈返酸、疼痛消失,胃鏡或X光檢查潰瘍已消失。顯效返酸、疼痛消失,胃鏡或X光檢查潰瘍由活動期轉為瘢痕期或已基本消失。有效返酸、噯氣、疼痛明顯減輕,胃鏡檢查潰瘍由活動期轉為愈合期,潰瘍面縮小50%以上。無效返酸、噯氣、疼痛無明顯減輕,物理診斷潰瘍面縮小小于50%。四、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每日一劑,將原料混合入砂鍋內,加水泡透;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半小時,濾出藥液150ml,藥渣內加水再煎半小時,再濾出藥液150ml。兩次藥液混合,分別于早飯前半小時,晚飯前一小時溫服。十五天為一療程。孕婦忌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寒涼食物。五、治療效果治療186例,臨床治愈144例(77. 42 % ),顯效20例(10. 75 % ),有效16例(8. 6% ),無效 6 例(3. 23%),總有效率 96. 77%。六、典型病例I、魏某,女,39歲,自我感覺上腹不適、時有隱痛,腹脹、哎氣,胸口燒灼感,納差。鋇檢,慢性胃炎,服用十劑后,自覺脹痛明顯減輕,繼服十劑,諸癥消失,食欲增進,隨訪至今再未復發。2、肖某,男,35歲,自感覺上腹隱痛、燒灼感嚴重伴消化不良、嘔吐時有帶血。既往史嗜酒,就診胃鏡檢查胃十二指腸潰瘍,服用一療程疼痛減輕、兩個療程后諸癥消失,隨 訪至今再未復發。3、董某,女,45歲,自感覺節律性上腹隱痛,伴哎氣、泛酸、嘈雜、胸口灼熱感。就診鋇餐診檢胃十二指腸潰瘍,服藥二療程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組成厚樸12g、陳皮12g、當歸12g、白芍12g、木香10g、柴胡10g、海螵蛸30g、半夏10g、吳茱萸10g、黃連6g、砂仁6g、茯苓12g、蒼術10g、蒲公英20g、枳殼10g、炙甘草10g、黃花20g。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一種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組成厚樸12g、陳皮12g、當歸12g、白芍12g、木香10g、柴胡10g、海螵蛸30g、半夏10g、吳茱萸10g、黃連6g、砂仁6g、茯苓12g、蒼術10g、蒲公英20g、枳殼10g、炙甘草10g、黃花20g。本發明中藥服用方便、易于吸收、見效快、療效好、價格低,經臨床應用觀察治療患者186例,有效率達96.77%。
文檔編號A61K35/56GK102764403SQ20121025954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劉曉云, 孫建萍, 聶偉志, 邵海燕, 隋顯玉 申請人:劉曉云